APP下载

生态文明研究现状与展望

2012-08-15双丽莎廖福霖

绿色科技 2012年11期
关键词:中心主义文明人类

双丽莎,廖福霖

(福建师范大学 地理科学学院,福建 福州350007)

1 引言

生态文明是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人类应对生态危机的唯一正确选择,是人类对工业文明进行反思的必然产物。《寂静的春天》一书震撼了全球,给人类带来生态文明的曙光。随后《增长的极限》、《只有一个地球》、《我们共同的未来》以及《21世纪议程》等一系列著作的出版,使生态文明思想更加深入人心。许多专家、学者深受启发,他们皆从各自的学科视角出发,从伦理学、经济学、地理学、管理学、生态学、社会学等多个角度进行了相关方面的研究。本文拟对生态文明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以期明确其未来研究趋势。

2 生态文明概念及研究方法

2.1 生态文明的概念

“生态”一词源于古希腊,是指家或我们的环境。“文明”一词最早出自《易经》,曰:“见龙在田,天下文明。”但“生态文明”一词则出现较晚,最早见于1984年叶谦吉发表的《在成熟社会主义条件下培养个人生态文明的途径》一文[1],且并无解释。直到1987年的全国农业生态讨论会上,他才指出“生态文明就是人类既获利于自然,又还利于自然,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又保护自然,人与自然之间保持和谐统一的关系”[2]。之后,许多专家、学者及领导们从各自的学科背景、理论视野及关注点出发,对生态文明的内涵进行了不断的扩展和深化。由最初的只考虑人与自然的关系到考虑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从只考虑精神文明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生态文明的全局考虑;认识到除了要重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外还要建设公众健康型社会。综合分析,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并遵循自然-人-社会复合生态系统运行的客观规律,建立起来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协调的良性运行态势,它是和谐协调、共生共荣、持续全面发展的新的社会文明形态,是人类创造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3]。国外“生态文明”一词最早出现在1995年罗伊·莫里森的《生态民主》一书[4]。国外对生态文明一词没有进行专门的研究,他们提到的大多是生态后现代主义、生态现代化等。

2.2 生态文明的研究方法

生态文明涉及的研究方法较多,学者们基本运用唯物辩证法、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等方法,对生态文明的理论体系、建设实践等进行了多角度、多层次的研究和论述。

3 生态文明研究进展

3.1 国外研究进展

国外对生态文明研究比较分散,且很少给予直接的研究。然而在其相关领域,如生态哲学、生态政治学、生态经济学、生态技术等方面有较高的研究水平,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3.1.1 生态伦理观

西方学术界对于生态文明应持何种价值观,存在很大的争议。因目前人们基本否定了不顾一切后果、只以人类利益为目标的传统人类中心主义,所以争论的焦点转移到现代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中心主义和生态整体主义上。现代人类中心主义仍然坚持一切以人类的利益为目标,但同时承认了传统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造成了人类和自然关系的紧张,强调人类的利益是生态运动得以维系的内在动力和基础,它主张吸纳传统人类中心主义的合理因子,抛弃其主张的应该满足人的“感性需求”,取而代之为应该满足人的“理性需求”[5]。生态中心主义认为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是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源,强调走出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确立了以“自然价值论”和“自然权利论”为基础的生态中心主义价值观。可见,人类中心主义没有考虑自然的价值与权利,生态中心主义又忽视了人的主观性。因此,生态整体主义的观点被提出,它要求站在自然-人-社会复合体整体的立场上观察、分析、解决问题。

3.1.2 生态马克思主义

“生态马克思主义”(The Ecological Marxism)一词,最早来源于1979年美国学者本·阿格尔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一书[6]。生态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制度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是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源,可以借助马克思主义思想,变革资本主义制度来消除生态危机,构建生态文明。威廉·莱易斯和本·阿格尔、安德列·高兹、詹姆斯·奥康纳、约翰·贝拉米·福斯特是生态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他们从自己的视角出发围绕以下三个问题进行研究讨论,并形成了制度维度、哲学价值观维度和政治维度三者内在统一的生态文明理论。这三个问题分别是:①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的意蕴是什么;②马克思主义是否已经解释了现代社会的制度性的生态危机;③马克思主义是否内生了系统的生态学思想[6]。对上述问题,学术界仍存在着分歧,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3.1.3 生态文明建设

巴里·康芒纳指出,环境危机的根源是生产技术上的空前的变革[7],所以应通过技术手段来解决环境危机。然而,小约翰·柯布强调,需要的不仅仅是技术,还需要改变或改善人们看待世界的方式和最深层的敏感性[8]。唐奈勒·H.梅多斯等人也提倡从系统结构乃至思维模式上寻找解决人类的生存危机的突破口[9]。生态文明还需政治、经济方面的变革。大卫·雷·格里芬认为,只要创建全球民主,那么发展生态文明就是有可能的[8]。乔舒亚·法尔利指出,要了解生态危机和建设生态文明,需要建立一种生态经济[10]。克利福德·柯布在《迈向生态文明的实践步骤》一文中试图在经济和政治框架内寻求迈向生态文明的实践步骤[11]。生态文明需要顶层设计。保罗·霍肯指出,环境问题的关键是设计而非管理[12]。

3.2 国内研究进展

我国一大批学者从各自的学科视角出发,结合中国与西方传统中关于生态文明思想的精华,总结大量实践经验,努力构建生态文明理论体系;还有许多党和国家领导人站在世界和国家层面阐述生态文明理论并予以实践。

3.2.1 生态文明理论

人类要实现从工业文明范式向生态文明范式的转换,首先需要进行一场思想理论上的革新,因此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是其必然要求。廖福霖认为生态文明观包含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内容。宏观方面:地球生态母系统的生态法则和基本规律,生态整体主义的世界观和综合、系统、协调的方法论,生态文明的基本原理和本质特征,生态安全观、生态生产力观等;微观方面:生态文明价值观、生态文明消费观、生态文明伦理观、生态文明观的绿色精神等[3]。

刘湘溶从伦理学视角对生态文明进行了系统研究,出版有《生态伦理学》、《生态意识论》、《生态文明论》。余谋昌从环境哲学、生态哲学和生态伦理学方面进行研究,开创了我国社会科学的生态化,提出了许多生态概念,如“生态工业”、“生态工艺”、“生态文化”、“生态建筑”等。陈寿朋强调必须高度重视生态道德教育,让人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深入人心。

刘思华从生态经济的角度来诠释生态文明。他重构生态经济理论,对绿色经济与绿色发展以及生态马克思主义经济作了富有创见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出版有《理论生态经济学若干问题研究》、《生态文明与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总论》等。廖福霖教授的《生态生产力导论》填补了生态生产力研究领域的空白,《生态文明经济研究》又系统地阐述了生态文明经济体系的各种形态及其发展的基本规律、对策和途径等。生产方式与消费方式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核心与关键,为此,许多学者做了进一步的研究。如姬振海认为,要转变高生产、高消费、高污染的工业化生产方式,就要以生态技术为基础实现社会物质生产的生态化,使生态产业在产业结构中居于主导地位[13];余某昌认为生态文明的生产方式主要特点,是非线性的和物质循环利用的生产,生态文明的经济形态是循环经济[14]。过度追求物质消费并不一定能满足人的需求,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所以还应构建一种遵循以人为本和符合自然-人-社会复合生态系统演变规律的生态消费观;构建生态文明型的满足适度消费、公平消费、责任消费和文明消费等的消费模式。

曲格平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诠释生态文明。他提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具有独创性的环境保护理论,著有《中国的环境问题及对策》、《中国的环境管理》、《我们需要一场变革》等。徐春在对人类前工业文明、工业文明的发展历史进行回顾和反思的基础上,批判了工业文明的反生态性,提出了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道路的理论构想[15]。潘岳论证了社会主义与生态文明的关系,指出生态文明是社会主义的内在本质要求和根本属性,生态文明将促进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13]。周生贤亦从环境保护、社会主义制度方面进行生态文明研究。郇庆治从政治层面进行研究,翻译了许多国外著作,还从生态政治理论、环境政治运动与政党、政府环境政策与管治方面对中国的环境政治学进行了回顾和展望[16]。姜春云的《姜春云调研文集——生态文明与人类发展卷》从哲学、理论、政策等层面对生态文明与人类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系统阐述[17]。

王如松则从生态学角度、实践层面、技术层面研究生态文明,创建了融污染防治、清洁生产、产业生态、生态社区和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生态省、市、县建设模式;集成不同尺度、不同类型的产业生态转型及生态工程示范技术;建立了不同层次行政区域环境、经济和人协调发展的系统方法[18]。严耕的《中国省域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报告(ECI2010)》首次对全国省域生态文明建设进行综合性量化考察。刘宗超从物理学的视角开始接触生态文明,提出地球表层系统信息增殖范型是建立全球生态文明的理论基础[19],一直致力于建构生态文明观理论体系和生态农业模式。

习近平曾提出“生态兴则文明兴,打造绿色浙江”。十七大,胡锦涛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2012年,胡锦涛在“7·23”讲话中指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涉及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根本性变革的战略任务,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原则、目标等深刻融入和全面贯穿到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20]。此外,还有许多学者从特定的视角或以特定的方法对生态文明进行了积极的研究。

3.2.2 生态文明建设实践

我国学术界各专家学者对生态文明理论如何能更好地运用到实践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如刘宗超以生态文明理论为指导,有效利用秸秆、树枝、家畜排泄物等制成生物有机肥,将农业生态断环进行了有机衔接;又经过不断的实践,提出了将生态文明建设具体化为“生产—交换—消费—服务—分解—还原—再生产”的生态工程模式,并组织专家针对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每个环节进行生态技术组合,将理论转变为可以规范操作的系统生态工程[21]。季昆森提出了生态环境资本运营的理念,指出循环经济是生态型城镇建设的核心思想,注重“四个入手”、“九大产业”,将循环经济理念变为现实[22]。廖福霖教授对城市、乡村、森林以及江河流域的生态建设,环境治理与保护,人口与生态文明建设,生态道德建设等方面作了系统、全面的探讨[23]。他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包含五个子系统,即生态文明观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生产力的发展、生态文明消费观及其模式的确立、生态系统的恢复与建设及环境的治理与保护、生态文明建设机制的确立和实施[3]。各地政府也制定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方针、政策,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2008年,北京市密云县,江苏省张家港市,浙江省安吉县,广东省深圳市、韶关市、珠海市正式被批准成为全国首批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地区。随后又陆续出现一批生态文明试点地区,他们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成功经验值得各地借鉴。

4 生态文明研究不足及展望

(1)对生态文明的研究深度仍有所欠缺,相关的研究成果在观点上重复、雷同现象较为严重,研究成果的思考也有待进一步深化。如究竟如何以马克思的生态理论为指导来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仍需要进一步展开研究。

(2)比较研究有待进一步强化。从已有成果来看,横向的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比较研究相对缺乏。

(3)研究视角有待进一步多元化。如从历史学、心理学等的视角进行探讨的成果相对较少。

(4)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处需要进一步加强,如循环技术如何才能转化为利用自然和保护自然的现实?

(5)学术界与地方政府间的联系有待于进一步加强,避免任何一方的脱钩,应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因此,要对生态文明的研究更加细致,从多方位多学科出发,结合生态文明建设先进国家的经验,加强国际与地区之间的合作,对生态文明进行深入系统的探讨。既要有宏观上的认识,又要有微观上的把握,积极促进生态文明学建设。

[1] Ye Qianji.Ways of Training Individual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under Mature Socialist Conditions[M].Moscow:Scientific Communism,1984.

[2] 王续琨.从生态文明研究到生态文明学[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7~10.

[3] 廖福霖.生态文明经济研究[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0.

[4] 罗伊·莫里森.走向生态社会[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04-15.

[5] 王雨辰.论发展中国家的生态文明理论[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6):37~42.

[6] 李 超.生态马克思主义:产生、论域与趋势——近百年来某一个维度的综述[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7(2):93~97.

[7] [美]巴里·康芒纳.封闭的循环——自然、人和技术[M].侯文蕙,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8] 乔瑞金.生态文明是可能的——“马克思主义与生态文明”国际学术会议综述[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6):51~58.

[9] [美]唐奈勒·H.梅多斯.超越极限:正视全球性崩溃,展望可持续的未来[M].赵 旭,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

[10] 刘志礼.生态文明的理论体系构建与实践路径选择——第五届生态文明国际论坛综述[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638~644.

[11] 克利福德·柯布,王韬洋.迈向生态文明的实践步骤[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6):29~33.

[12] [美]保罗·霍肯.商业生态学:可持续发展的宣言[M].夏善晨,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

[13] 潘 岳.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J].学习与研究,2006:(11).

[14] 余谋昌.生态文明专题研究[J].深圳大学学报,2008(5):61~66.

[15] 徐 春.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16] 郇庆治.环境政治学研究在中国:回顾与展望[J].鄱阳湖学刊,2010(2):45~56.

[17] 王如松.中国科学院生态研究中心[EB/OL].[2011-12-12].http://www.rcees.ac.cn/zxjs/yszl/201112/t20111212 _3411331.html.

[18] 刘宗超,刘粤生.全球生态文明观——地球表层信息增殖范型[J].自然杂志,1993(11):69~71.

[19] 姜春云.姜春云调研文集——生态文明与人类发展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

[20] 胡锦涛.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 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奋勇前进[N].人民日报,2012-07-24.

[21] 张 勇.中国国情研究报告[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3.

[22] 季昆森.牢牢把握主题主线 更好建设生态文明[R].北京: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第一届年会,2011.

[23] 廖福霖.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中心主义文明人类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请文明演绎
人类第一杀手
漫说文明
环境哲学视域下的人类中心主义辨析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西方中心主义遮蔽西方之乱
对不文明说“不”
An Eco—critic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Conflicts in the Poem “Snake”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