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 点
2012-08-15本刊编辑部
视 点
“农民工”要改名?
近日,浙江省政协委员宫毅建议,把“农民工”称谓改成“外来务工者”、“新某某人(如新杭州人)”、“新居民”、“新产业工人”等。早前广东、河南都表示要改变农民工称谓,深圳提出叫“援建者”。
扬子晚报:|关心农民工别变成“改名比赛”
网络上类似的改名征集,也不胜枚举。似乎关心农民工,就是改称谓,以致几乎成了一场改称谓比赛。名字上纠结过头,变成了伪关心。
如果主观涂抹了贬义色彩上去,那么需要改变的正是自身的观念,否则,不管给“农民工”改怎样的称谓,这种歧视仍然存在。现在“农民工”几乎是不平等地位的代名词:工资低经常被拖欠,工伤事故得不到保障,加班没报酬,劳动条件恶劣……但这一切并不与“农民工”的称谓有关。如果不改革根子上的东西,即使改变称谓,也不会让他们得到任何实质上的好处。
一个称谓背后的群体命运,才更应令人关注。就如当年知识分子被称为“臭老九”,改革开放后谁还这么叫?不是大家不叫了,而是知识分子的地位和待遇都大幅提高了。
因此,纠缠于称谓这些形式上的东西,毫无意义。消除对农民工的歧视,并改变他们的命运,还不如大家都来做些实实在在的工作,比如维护他们的权益,提高他们的待遇和地位,让他们在城市里不仅安居乐业,更能发挥自身的价值。
(钱夙伟)
“好心”没“好报”
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人口和计划生育局胡局长,因私分公款被职工举报。宿豫区领导责令其退回公款,并对此事做出处理。胡局长召开全局大会爆粗口,质疑举报人没有良知,没有道德,不讲道义。
钱江晚报:|吃肉与骂娘
胡局长的愤怒源自一种错觉:有钱分你还不高兴,竟然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可惜他忘了自己分的是公款,纳税人有权对公款处置发表意见。
可怕的是,如此“吃肉逻辑”并非胡局长独有。一旦手握权力,便常常忘记了权力是谁赐予的。本应运用公权力为民服务,却被“胡局长”们解读为是“我”在给你肉吃、向你示恩。比如很多保障房项目屡屡被曝出质量问题,面对批评之声,一些政府主管部门却常冷漠以对。这种冷漠背后恐怕也有“吃肉逻辑”的影子:我都给你房住了,你还有什么好骂的?
可是老百姓不仅有“吃饭”的权利,也有“吃肉”的权利。“吃饭”是生存权,“吃肉”是发展权,这两项权利难道不是政府要全力保障的吗?住保障房也算不上“吃肉”,只能算“吃饭”而已。饭做得不好,还听不得别人抱怨几句?
再进一步说,就算真让老百姓吃到了肉,难道人家就没有骂娘的权力了?能让人吃到肉是能力,能听人骂娘是胸怀,有此能力又有此胸怀者,方才配得起“公仆”二字。
(董碧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