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哲辩思维触碰精神医学——访清华大学玉泉医院精神卫生科刘破资教授、博士生导师
2012-08-15
本刊记者 王 辉
“要学一点哲学,从不同的维度看问题,临床科研思维才会宽广。”
采访清华大学玉泉医院精神卫生科主任医师刘破资教授的过程短暂而又漫长,短暂的是,具有多年临床心理学和精神医学经验的他讲述自己丰富的从医经历和多项研究时,两个小时转瞬即逝;漫长的是,仅仅一次简单的采访,记者就从刘破资教授宽阔的科研思路及发人深思的采访谈论中获益无穷。
忆当年,抚慰计划生育心灵之旅
90年代初,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精神卫生研究所工作时,刘教授就在国家人口计生委支持下开展科研。其研究包括计划生育手术引起的身心反应、避孕节育身心症状检测技术等。为了减少避孕节育手术带来的身心并发症,如抑郁症、癔症性瘫痪等,刘教授在全国5省对3000多例被访者进行前瞻性调查,开发一套“避孕节育身心状况检测分析系统”软件和产品,应用于全国300多个县市。该项目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和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从此,他也开始了社会精神卫生学和转化医学的研究。
顺时势,建开放式精神卫生科病房
失眠、焦虑、抑郁、慢性疼痛,全身不适但体检正常,这些身心症状严重困扰着人们。此外,抑郁发作伴有躯体疾病时,很难获得及时有效综合诊治。在我国很多综合医院缺乏高素质精神卫生科医师和病房去为他们服务。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精神卫生医疗资源大部分被放置到了精神病专科医院,治疗上以封闭病房为主。患者在封闭式治疗病房治疗,虽然规避了某些风险,但也妨碍了患者的某些社会功能的康复。由于害怕被歧视和恐惧封闭式治疗,许多早期或轻型精神/心理疾病患者辗转于医院的其他专科,不但延误诊治,同时浪费了很多医疗资源。
多年的临床实践使得刘教授坚信,得益于现代精神医学诊治技术进步,必须走重症患者短暂封闭治疗和轻症及康复期患者开放式诊治相结合的道路,在综合医院建立开放式精神卫生科病房,即有利于患者接受高质量的医疗服务,也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精神卫生科医师,是精神科未来发展的方向。刘教授认为,政府应提供开放式的诊疗环境,立法推进综合医院开设开放式精神卫生病房和门诊。媒体和单位应以开放的态度鼓励人们每1-3年到医院接受身体健康体检时,应同时接受精神分析/心里健康体检。对个人来说,根据需要接受正规的心理检查、心理咨询和精神药物诊治是你应该享受的现代医学文明的权利。
30余年来,刘破资教授始终坚持在医疗第一线,他对就诊的患者细心倾听、耐心接纳,给予充分的人文关怀。他学识渊博,善于归纳患者核心症状,在精神分析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应用精神药物,成功治疗了许多疑难杂症,病人纷纷慕名而来。2004年2月,恰逢清华大学筹建医学院,刘破资教授只身应聘到清华大学玉泉医院创立精神卫生科,逐步开设门诊和开放式病房,允许家属陪同治疗。科室现有主任和副主任医师各1名,主治医师3名,治疗范围涵盖各种因素所致的失眠、焦虑、抑郁、强迫、meige’s综合症(强迫性闭目),老年身心疾病,慢性疼痛和中枢性疼痛,躯体疾病伴发精神障碍,成瘾障碍,孤独症,精神发育迟滞,多动障碍,双相障碍,精神分裂症等,特别是在国内率先开展了meige’s综合症(强迫性闭目)综合症诊治,形成了该疾病的国内诊治中心。近几年,诊治人数平均每年以20%人次在增加,今年住院病人近200人次,医院会诊400人次,门诊3500人次。可基本满足临床教学科研需要。
破陈规,建立新型教学科研平台
刘教授在哲学方面有一定的造诣,他经常指导学生们说:“当好一个精神卫生科医师,必须要有扎实的医学的基础、科学的观察、哲学的思考、理性的诊治”。
刘教授受西方古典哲学的影响颇深,坚信 “教育是创造和传承理想国度的一把钥匙”(柏拉图)。结合临床进行教学,他在清华大学医学院主讲《医学心理学》和《精神病学》,指导研究生学习《实验心理学》。鼓励学生在完成临床医学学习时,利用业余时间浏览哲学、历史、社会学和经济学类等书籍。他一方面引入近红外脑成像系统、经颅磁刺激仪、多信号生物反馈仪等开展临床科研、与清华大学多家实验室合作培养研究生,另一方面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日本北海道大学和东京大学、美国南加州大学的学者建立了交流平台。他已培养5名硕士研究生、2名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1名,目前在读硕士研究生3名,博士生2名。他同时也积极参加社区和乡村医师的精神卫生初级培训和讲座,例如,参与2007-2009年度卫生部李兆基“温暖工程”中西部10省万名乡村医师培训,负责编写了乡村医师精神卫生培训大纲和教材、师资培训和的示范培训基地建设,并在国际知名的学术期刊“美国精神病学杂志”合作发表了相关研究的论文,获得了国际声誉。
善变通,知行合一涉足转化医学
广泛的涉猎和哲学的思维使得刘教授的科研思路十分开阔。他主持或参与过的科研项目涉及领域跨度较大,一方面他在临床上从事着精神应激与干预究等社会精神医学研究和实践,另一方面结合临床开展了精神疾病的生物信息与遗传变异、认知与脑成像研究。他承担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SCI论文5篇)。尽管取得了这些成绩,但是他对学科未来的思考从未停止。
由于受到脑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精神医学目前的诊断主要靠病史和临床观察。但是刘教授坚信,按现代实验心理学观点,任何心理现象都是可以测量的。只有在脑科学基础研究上获得突破,才能进一步完善精神医学目前的诊断技术。
2008年,刘破资教授认识了日本北海道大学田村守教授和东京大学酒谷熏教授,接触到日本正在发展的近红外光谱脑成像技术。与其他的脑功能成像技术相比,近红外光谱脑成像技术具有无创、易接受、易操作、成本低、可重复、适用于临床等优点。鉴于国内精神科普遍缺少客观的诊断技术,刘教授选择将其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之一,他协助开发降噪软件(脉动噪音、头皮涡流噪音等)、脑区标准模块定位软件、多窗口人机界面软件等一系列Foire-3000近红外脑成像仪专用软件,完善了该技术的临床应用。随后,相继开展了认知任务的内容和刺激模式的选择与优化,初步建立了一套操作流程。目前,已将此技术初步应用于临床,完成200多例抑郁症、焦虑症和强迫症等病例观察研究工作,参加国际学术会议2次,指导研究生发表论文2篇。目前正在开发近红外光谱成像技术的识别抑郁、焦虑、强迫症状的辅助诊断软件和产品,如果成功,将改变长期以来心理/精神症状诊断过于依赖医师经验缺乏客观诊断手段的现状,对于精神医学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科学进步意义。
刘教授认为,临床医师开展转化医学研究,在了解你所从事的研究科学意义的基础上要考虑成果能否申请专利,要有团队和市场意识,开展基于有市场应用的技术交流,比如应用的患者群体(客户群体),购买和使用该技术市场规模,5年左右可实现的技术与市场目标等。
有一句话说得好:一个能思想的人是力量无边的。从刘教授对临床心理学、精神病学、社会精神卫生学、生物精神医学、实验心理学和近红外脑成像技术的学习与集思广益、亲身践行中,可以看到他的从医及科研道路必是越走越宽阔,我们也祝愿他取得更多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