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党校信仰教育工作研究

2012-08-15陈贵春

党史文苑 2012年4期
关键词:党校信仰党员

陈贵春

(中共永安市委党校 福建永安 366000)

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带来的直接显著效果就是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正向小康社会迈进,人民的思想解锢、空前活跃,价值取向多元化。同时,人们的意识形态出现困惑,信仰发生动摇甚至出现危机,部分共产党员也毫不例外。党校作为入党积极分子、党员、干部教育和培训的基地,应将信仰教育作为份内任务,教育党员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坚定共产主义信念,成为忠诚的马克思主义者。

一、当前信仰教育存在的问题

信仰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是一个国家乃至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体现了对人自身的终极关怀,是人类立足于现实对理想境界的永恒追求与向往,是一种宝贵的精神需要。用马克思主义信仰将全党全民族的力量凝聚起来,在现阶段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将来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共同努力奋斗,是我们共产党人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任务。但在现实生活中,信仰和信仰教育存在一些不同程度的问题,影响了马克思主义信仰在党员干部中应有的权威地位。

1.国际政治因素影响仍然存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国际社会主义事业遭受严重挫折。国内出现了“引进西方资产阶级所谓民主政治”、“推行两党制或多党制”、“马列主义已过时,不再适合中国”等言论。一些党员由此对社会主义的前途产生了疑虑和困惑,信仰出现多元化。有的党员对社会主义前途心存疑虑,认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走向趋同”;有的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缺乏正确认识,认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上是在补资本主义的课”;有的党员对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作为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产生了怀疑;有的党员比起信仰马克思主义,更愿意相信上帝与各路众神仙。

2.社会现实状况冲击信仰。在市场经济下,我们的国家处于一个巨大转型的时候,共产党员在思想上和认识上并没有很快的适应这种转型,市场经济主体多元化所产生的社会经济利益的多元化及以组织形式、生活就业方式的多元化,各种社会问题显现,相当数量的人承受着下岗、失业、低薪、生活困难等各种各样的压力,给一些党员的思想观念带来了冲击。一是信仰功利化,为人民服务宗旨观念淡化。在市场经济等价交换原则的影响下,一些党员对功利趋之若鹜,把物质享受、生活幸福作为本质追求,社会责任和政治理想对他们来讲是虚幻的。有的党员为了私已的利益弄虚作假,信奉“人不为已,天诛地灭”,只要有利可图,啥事都干。有的党员干部甚至严重脱离群众,失职渎职,欺上瞒下,不择手段追逐个人名利,把人民的利益抛到脑后,早已忘记入党时“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誓言。许多入党积极分子怀着“入党对个人前途有好处”的想法申请入党。有的党员干部则腐化堕落,以权谋私,走上犯罪的道路。既给个人造成终生遗憾,也给党的事业造成严重损失。二是信仰世俗化。受中国千百年来封建思想残余的影响,有的党员在马克思主义信仰动摇后开始热衷于宗教封建迷信活动,各地农村修庙立神成风。有的党员做事先拜神求签,有的党员领导干部建办公楼都要求神拜佛看风水,这种做事“不问苍生问鬼神”的行为多么荒诞无稽。有些党员在富裕的物质面前迷失方向,与普通百姓一起参与赌博,甚至于起带头作用,赌博之风抬头。

3.学校信仰教育淡化。人们的信仰是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的学习受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但是,在高考应试指挥棒的作用下,许多学校对学生马克思信仰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忽视了学校教育的“阵地”作用。教育仅仅停留在理论知识层面的传授上,没有形成信仰教育的完整机制和激励机制。信仰主体在教育过程中形成的信仰积累没有得到应有的巩固,在信仰表现过程中出现的坚定的信仰方式没有得到恰当或及时的鼓励。最终影响的结果表现为大多数党员干部和入党积极分子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够完善与坚定,甚至是模糊的。

二、党校信仰教育工作构想

(一)从增强共产党员的党性高度来把握信仰教育的内容,注重信仰教育内容的有机统一

1.信仰教育与党性锻炼的统一。信仰教育不仅要求培训对象认真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更要求他们联系思想实际,改造主观世界,提高思想觉悟,加强党性修养。因此,党校培训必须主动为培训对象创造条件、提供党性锻炼的机会,引导他们自觉地进行思想改造,鼓励培训对象通过自我教育、自我锻炼、自我提高,增强党性观念。一要发挥党校的阵地和堡垒作用,抓好经典理论和党的基本知识的学习教育,系统进行党性、党风和党纪教育,以达到多种形式、多条途径、多个层次、系统掌握的目的。二要与基层党组织管理结合起来,增强组织观念,严格组织生活,形成规范的组织生活制度,以制度的规范和执行,强化和提高培训对象的理论水平和政治素养。三要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方面发挥培训对象的骨干带头和桥梁纽带作用,鼓励培训对象争先创优。

2.信仰教育与民族传统精神的统一。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身份证。一个国家没有科技,一打就垮;没有民族文化,不打自垮。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潮流在给我国加速发展创造有利外部环境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对民族文化的健康发展带来很大的冲击。因此,当前的信仰教育应引导人们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巩固民族精神之根本。如自立自强的人生态度,厚德载物、兼容并包的人文精神,天下为公的历史使命感等等。这些理念是构建和谐社会、弘扬民族精神的宝贵资源。这些民族精神的精华在我们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发扬,并赋予了时代内涵,如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抗洪精神等等,都已经转化为中华民族共同而永远的精神财富。

3.信仰教育与形势政策教育的统一。党校要根据培训对象思想与学习、工作实际,以丰富生动的内容和喜闻乐见、灵活多样的方式积极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让培训对象及时准确地了解国家大事,使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入脑入心。要着重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进行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重大活动和重大改革措施教育,进行当前国际形势与国际关系的状况、国家对外政策、世界重大事件及我国政府的原则立场教育,进行形势观、政策观教育,引导培训对象正确把握国内外形势的大局。

(二)信仰教育要具有坚实载体

教育载体是进行信仰教育的客体,是从对象层面对信仰教育的划定。在信仰教育载体的构建方面应力求做到规范、统一和贴切。首先,要加强党校规范管理。“一个人、一个政党、一个民族只有不断通过学习,进行思想、精神、智力、能力武装,才能有所创造、有所发展、有所前进”。在信仰教育方面,党校进行的各种层次的培训和实践,从整体性和长远性、稳定性来看,仅仅是一个方面、一个环节、一个时段。要想增强和巩固党校教育培训成果,必须建立一个日常化运转的长效机制。一是发挥党员干部的示范作用。对入党积极分子来说,党员就是一面镜子,他们的思想、言行是最现实、最有效的引导和熏陶。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自身具有的先进性、追求信仰的坚定性至关重要。二是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教育责任。如果基层党组织的教育引导跟不上,仅凭党校的短期培训很难达到预期效果,即便有所收获也会因后续乏力而消弭于无。其次,要保障党校办学条件。党校自身建设需要一定的物质支持和政策倾斜,要通过加强队伍建设、机制建设和硬件建设,在设备、场所、资料、师资、管理队伍等方面为开展党校教育提供保证。一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内聘教师、外聘专家、集体备课、课题研究等方式,围绕党校中心工作,提高党校教师的敬业精神、研究意识和业务能力,建设规模适当、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动态管理的师资队伍。二是加强教育技术手段建设。在党校教育中要注意运用现代教育教学手段,要充分发挥计算机网络的作用,构架网上教育体系,并加强校际之间和地区之间的互联网沟通,实现各校、各地区高水平的教师和优秀教材资源共享。三是加大和保证党校经费投入。通过设立专项经费,保证党校教学业务、理论研究、实践锻炼、图书资料等方面的需要。

(三)创新教育培训方法

通常而言,人的信仰过程包括:认识—信念—行为。认识是信仰的开始,没有认识,根本无法去信仰;信念是建立在认识、情感和意志基础上的一种思想意识,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逐步形成的、自己认为正确并坚定不移的观念;行为则是在坚定不移的观念指导下践履信仰的实践。据此,党校的信仰教育培训工作应做到:

1.灵活性和多样性的统一。党校教育培训工作,在坚持原则性和严肃性的同时,还必须注意灵活性和多样性的统一。根据培训对象知识层次,首先,采取以自学为主、自学与集中培训相结合的方式。要求学员少而精地自学一些必读的教材和参考资料,在自学的基础上进行平等的、互动式的学习交流,然后根据学员比较集中的典型问题,安排一些高水平的、有针对性的辅导讲座,使大家的认识得到深化和提升。其次,采取书本学习与参观考察相结合的方式。根据教育内容,选择合适的参观考察场所,比如革命圣地(井冈山、延安等)、改革开放与经济发展的先进地区、全国或当地的党建工作先进单位(永安小陶八一村168党建基地)等,使学员身临其境、感同身受。

2.善于利用现代教育教学技术。针对各类培训对象的特点,根据教学目的、教学效果和教学内容的要求,结合党校工作实际,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教学技术,进行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探索,增强党校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1]李义勇.高校信仰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

[2]舒晓华.新形势下共产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研究[J].理论探讨,2011(3).

[3]甘品元.论社会转型时期的理想信念教育[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3(5).

猜你喜欢

党校信仰党员
我是党员向我看
“我是党员,就要冲在最前面!”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央企党校党性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论信仰
铁的信仰
转移党员组织关系的要求
对慰问贫困党员的反思
中共第一所党校成立于何年何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