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天勇:中国通胀形成的五大深层机理
2012-08-15周天勇
团结 2012年3期
通货膨胀是因为流动的货币量超过市场的需要,市场因而通过价格上涨消化多余的货币。但现实比理论复杂得多:
一是庞大的固定资产投资。大量信贷和货币供给短期流入建设领域,不仅因投资规模超过钢材、水泥、煤炭、电力等行业供给能力推升价格,而且投资把大量货币短期注入市场,而其建成的行政办公大楼、城市广场、市内交通、绿化、亮化等工程,虽形成公共服务供给,但却不能吸收市场购买力;铁路、公路、机场、港口等交通投资,虽形成服务业供给,但其吸收购买力是长期性的,而其巨量货币投资却在短期内投放。
二是出口导向的发展模式。贸易顺差下,产品流向国外,货币流入国内,供给外移和需求内移造成国内供给的相对缺口,带来出口推动的通胀;大量进口资源品、出口消费品的进出口结构使国际市场资源品价格上涨,带来输入型通胀。
三是重大工业、大企业发展,轻服务业和小企业生存。前者发展需要大量信贷支持,形成流动性速度快、数量大,而后者因GDP和财政贡献慢而小受制度安排歧视,消费品和服务供给不足以消化前者形成的流动性。另外,分散的小生产式的农业,市场反应滞后,易形成农产品价格剧烈波动。
四是垄断体制。石油、电信、金融等垄断行业凭借垄断地位抬升其产品价格;政府土地出让、经营性交通收费等行政和特许垄断,不断推高经济运行成本。
五是政府主导的国民收入分配。2010年,政府收入占GDP约34%,政府行政开支占全部支出约37%。居民收入用于消费后,要从事生产和服务,再形成供给,但政府消费扩大社会需求,却不会形成任何供给。政府对投资有体制性偏好,但其投资形成未来供给很少,却会使近期投资需求加大。政府占有国民收入比重过大,也是经济过热和通胀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