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武:中国最大的收入差距在政府和民间
2012-08-15陈志武
团结 2012年3期
自1995年至今,关于中国经济转型,从投资驱动和出口导向转变到消费驱动的呼声一直不绝于耳。但在过去17年中,中国经济对投资和出口的依赖依然每年上升,而消费占GDP比重不仅没升,反而从1995年的45%下降到近年来的35%。
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中国政治经济体制的设计,具体说就是不受制约的征税权、国有经济比重太高、政府对资源配置的控制太多。这些制度安排造成太多国民收入流入政府,加上国家拥有大部分生产性资产使经济增长带来的财富效益也留在政府手里,整个体系就偏向投资和抑制私人消费。
在中国,民间收入差距和财富分配的问题已经饱受争议。但是,更严重但长期被忽略的是,政府和社会之间的收入差距。剔除通胀因素,在1995—2010年间,政府预算内财政税收 (不包括预算外的土地收入和国有企业利润等等)翻了9.2倍。同期,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2.3倍,而农村人口的人均纯收入增长仅1.8倍。从金额看,预算内财政收入在2011年达到10.3万亿元,相当于4.71亿城市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或15亿农村人口的可支配收入总和。相比之下,1995年的政府财政税收只相当于1.5亿城市居民或3.8亿农村人口的可支配收入之和。因此,从1995年—2011年,政府财政税收相对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了2倍多,比农村人口的收入多增长约3倍。
政府的财力总是倾向于投资,政府官员的激励架构要求他们在任期内获得立竿见影的政绩,对此,基础建设和大型工业项目的可观业绩和进展速度快的属性就显得最为合适。
可以这样理解,几乎不受制约的征税权促使财政税收无限制地增长,而这将导致经济更加依赖投资驱动、依赖出口,而居民消费的空间则必然会被压缩。所以,限制征税权是经济增长模式转型的关键改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