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诗词和书法中寻找毛泽东

2012-08-15茹建堂

支部建设 2012年24期
关键词:书法艺术诗词书法

■茹建堂

从诗词和书法中寻找毛泽东

■茹建堂

毛泽东同志不仅是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而且是伟大的诗人、伟大的书法家。

近来读唐诗宋词,查平仄,看押韵,品意境,也回头翻阅毛主席的诗词,对古体诗词稍有了解后,方觉毛泽东的作品不论规矩还是诗意都可以说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层次,实非一般文人能比;而且随着近年来读本的丰富,我越来越看到了“革命”之外更加饱满的有血有肉、有情有趣、可亲可敬的真实的毛泽东。

1910年毛泽东离开韶山外出求学时给他父亲写过一首诗:“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16岁的少年毛泽东对他父亲立下的铮铮誓言,读来已让人感到气势雄伟,气象不凡。写于同年的另一首七绝《咏蛙》,既有生动的情趣,又能借物言志,直抒胸臆。读后同样让人感到主席少年即志向远大,有一种独立天地的自信、挑战世界的勇气和主宰未来的权威:“独坐池塘如虎踞,绿阴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翻遍唐诗未见有如此霸气的句子。类似的句子在毛泽东其他诗词中也并不少见:“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敢上九天揽月,敢下五洋捉鳖。”在湖南一师读书时毛泽东常对同学说:大丈夫要为天下奇,读奇书、交奇友、做奇事,做个奇男子。他学习非常用功,博览群书,汇古通今,被同学们亲切地称为“身无半文,心忧天下”的奇才。

总体看,毛主席的诗词大多是乐观向上、气势磅礴的。诗人本身是历史的创造者,又用诗歌来表现革命英雄主义豪情,革命家和诗人在他身上得到了完美的组合,也使得“诗言志”于毛泽东可以说发挥得游刃有余,淋漓尽致。难怪当他写出《沁园春·雪》后,重庆国民党的政客们无不汗颜,众多的文化名流也无以对答。然而实际生活中的毛泽东其实是一个很重感情、很有人情味的人。从毛泽东的诗词中可以发现毛泽东有过三次哭,并且都是为结发爱妻杨开慧而落泪的。一次是诗人1920年冬与杨开慧结婚,翌年春夏间外出考察,新婚初别愁绪难断,作词《虞美人·枕上》:“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夜长天色怎难明,寂寞披衣起坐薄寒中。晓来百念皆灰烬,剩有离人影。一钩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从此词中可以一窥伟人青少年时代感情的纯真和那份真实的离愁。另一次是1923年11月,杨开慧生下次子毛岸青不久,毛泽东接到中央通知,由长沙取道赴广州,参加国民党“一大”。离开长沙时诗人写给夫人一首词《贺新郎·别友》,上阕开头是这样写的:“挥手从兹去,更那堪凄然相向,苦情重诉。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下阕中更有句“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这样的词句不论谁读都会被感染,从艺术手法上看一点不比宋词中的那些高手的佳篇逊色。最后一次是1957年5月写给老战友柳直荀烈士的妻子李淑一的《蝶恋花·答李淑一》,“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革命终于胜利,爱妻杨开慧、战友柳直荀等这些为革命付出血的代价的同志在九泉之下倘若有知,定会与活着的大家一样激动万分,泪水横溢,化作倾盆大雨。悲而心伤,泣而不忧,把个人的小我融入了伟大的革命事业之中,如果说前两次的泪是因离愁思念而掉,后一次的泪则是因欣慰喜悦而落。但都是那么自然,那么亲切,显示了伟人既有与常人一样的感情世界,又有别于常人、高于常人的情感托付。

毛诗中既有气冲云天、思及古今的豪放之作,又不乏一些情感细腻、清新婉约的风格。这主要来自于他深厚的国学学养,极高的洞察世界的悟性,丰富而辉煌的革命人生履历,豁达乐观、幽默机智的个性,以及诗人的气质、哲学家的思维、战略家的眼光、革命家的胆识,等等,这些也构成了毛泽东的伟人特质。

专家评论说“毛泽东的诗词、书法体现着世纪奇峰的孤绝特征”,“意境之高远,同时代无人与之比肩”。古人说:“文者,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应该说毛泽东是当之无愧的。

看毛泽东所书的诗词书法篇章,总会被那种极具跳荡的动感,那种技法纯熟而不落俗套、求新求变的自信,那种贯穿始终、风格独特、昂扬向上的精神,那种洒脱畅达、果敢勇猛、自然浪漫的格调所感动。

难怪毛泽东被公认为是二十一世纪最杰出的书法家。专家评论他的书法:“采千古之遗韵,熔百家于一炉,龙蛇飞舞,俏俊飘逸,大气磅礴,豪放酣畅。”书界历来认为北碑尚骨,南碑尚神,而毛书则是骨神兼备。

毛泽东从小就是一个勤奋好学的“英才”。6岁起随父下田干活,8岁进私塾,他喜欢文学,喜欢书法,读了好多书,17岁考东山小学堂,在错过考期的情况下,堂长李元甫现场命题《言志》要毛做,毛奋笔疾书,一气呵成,李元甫一看答卷非常满意,赞扬毛文章写得好,字写得工整,便破格录取了这位旷世英才。仅就书法而言,毛泽东在湖南师范时就有口头禅:“字要写得好,就要起得早,字要写得美,必须勤磨练。刻苦自励,穷而后工,才能得心应手”,“学字要有帖,帖中要发挥。”说明他对于书法是经过刻苦临帖的。毛泽东自己悟得:人有相貌、筋骨、精神,字有像貌、筋骨、神韵。在湘乡东山高等中学时所写作文《宋襄公论》,国文教师谭咏春深为文章的气象和书法所打动,阅卷时批道:“视似君身有仙骨,寰视全宇,似黄河之水,一泻千里”。当时师生都对其文字大加赞誉,评为文书“双绝”,“神游书海,目览千帖”。

正如毛泽东在一师学习期间所写过的一幅对联中说的那样,“贵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道出了毛泽东在学习上是讲方法、讲科学、讲持久的。同样,毛泽东在书法艺术上之所以能取得那样辉煌的成就,与他这种坚持、执着的精神是分不开的。毛泽东的书法实实在在地经历了楷书、行书、行草书和狂草四个阶段的循序渐进的磨练和自然而然的演进过程。清代书法前期继承明代书风,崇尚帖学,上追钟王,下学苏米,到清后期,书界转而重碑学,人们近修唐魏,远学秦汉,出了不少名家,无疑毛泽东受此影响,为形成自己“魏面王底”的独特风格提供了有利条件。

在战争年月里,毛泽东仍能忙里偷闲,一有时间就读碑读帖,钻研书法艺术。毛泽东对纸、墨、笔、砚等文房四宝特别珍爱,曾开玩笑说:“我要用文房四宝打败国民党四大家庭。”贺子珍为毛泽东做过一个土布挎包,其中有大小多层口袋,就是专门为放置文房四宝用的,毛泽东走到哪里,带到哪里。在恶劣的战争环境中,不论是井冈山、中央苏区,转战赣南,还是保卫延安、转战陕北,扎营住宿时,公务员的首要任务就是将笔墨纸砚摆好,让毛泽东能随时工作,看书学习,批阅文件,练习书法。一直到晚年,他都把练习书法看作是消遣娱乐、养神健脑的一种有效方法。在行军打仗中,毛泽东不忘欣赏所见碑帖。如在转战贵州遵义时,看到“娄山关”三个苍劲的红漆大字后,感到字体挺拔,运笔如飞,石刻精美,便向大家解释关名的出处。还反复用手在笔画上临摹运笔,感叹“可惜不知出自哪位名家之手”。在行军到武夷关时,有个庙内有不少碑,毛泽东便停下来观赏研究,并说“中国庙宇古色古香,也是书法胜地,堪称书法艺术之宝库,我们应该很好地研究和学习。”到了延安,古城碑石自然更多了,每每休息时,别人打扑克、下象棋、去玩耍了,毛泽东便同秘书警卫到延河边的古碑前、大山中的摩崖石刻下,静心细读,对字体结构、章法、用笔,包括内容、作者、立碑年代,都要认认真真地了解清楚。从井冈山到延安,也就是30年代初到40年代中,是毛泽东行书成熟、行草书产生的时期。

从40年代中到50年代,中国革命转入解放战争,战争由防御进入反攻。1949年全国解放,中国跨入了历史的新阶段。和平建设时期的毛泽东虽然工作繁忙,但条件已经发生了根本的改变,有机会获得更多的碑帖研究学习书法艺术。他喜欢怀素草书,田家英等身边同志一见到怀素的字帖就要买下给他送去。在他卧室的茶几上、床铺上、办公桌上,到处都有字帖,以便随时观赏、研读。据统计,他收藏的碑帖有千余册。仅《千字文》字帖,就收集到真行草隶篆30余种。包括自东晋以下的历代大家王羲之、智永、怀素、张旭、米芾、宋徽宗、赵孟兆页、康熙,直到于右任。为了开阔视野,他还通过工作人员向故宫博物院和社会收藏家们借阅书法真迹。60年代,毛泽东的书法艺术可以说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用笔由劲直转为刚柔,笔画重视使转,字体趋向圆润,结构由狭斜归于平正,章法上更加洒脱,气势磅礴,下笔疾飞,随心所欲,出神入化,进入了书法的自由王国。他将各种《千字文》放在一起研读,把于右任的《校准草书》和《草诀歌》放在一块比照找规律,对草书的符号、规律作了精深的研究。对前人的书法艺术进行了继承和发扬,对传统中优秀的成分进行了巧妙的吸收和创造。他的书法不仅有钟张二王的平和秀美,孙过庭的俊逸清拔,也有张旭、怀素的狂放神韵和苏黄的雄浑开阔。他的字有百家之容而无一家之貌,他能吸收千万,变化万千,极尽变化之能,而不失法度之规。所以如果硬要问毛书出于哪一家便是外行话了。正所谓:“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

60年代前半期是毛泽东一生中书法艺术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他的书法进入大草阶段,即属狂草派。笔画钩连、体势连绵,笔意狂放,通篇气势畅达豪狂,回还、离合、聚散、大起大落,起伏变化莫测。在字体大小、斜正、轻重以及笔顺上冲破了各种书体的束缚,也冲破了古人已有的条条框框束缚。

纵览书法历史长河,几乎所有的传世名作,包括王羲之的《兰亭序》、苏东坡的“黄州诗帖”、颜真卿的“祭侄稿”、怀素的“自叙帖”,都是书者感情的外化,用自己的笔写自己的话,诗文与书法双璧辉映,无一不是书家真情与才华的结合体。毛书亦然,他的那些伟大的作品从来都是出于自己之心、自己之手,而今天的书法界难有大的建树,恐怕与众多书写者没有自己的东西,只是生硬地照抄别人不无关系。可以说,毛泽东的一生从来没有离开过文房四宝,他依靠它们工作、凭借它们战斗,也通过它们来消遣,更多的时候是在纸墨笔砚中寻找一种人生的兴致。诗词书法成为伟人生命状态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与今天的人们追求入展得奖出名的那点可怜的功利心态是完全不同的。他把文化与革命自觉地结合起来,把自我的文字情趣与严肃的斗争生活结合起来,使之相得益彰,大放异彩。

毛书峻拔雄奇、潇洒流畅、翰逸神飞,表现了他广阔的胸怀,远大的理想,刚毅的性格,同时也表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气概。民族性、时代性和毛泽东的个人气质学问,无不表现在他的笔墨之中。他的书法表现了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恢弘气势,为中国书法艺术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猜你喜欢

书法艺术诗词书法
书法
书法欣赏
书法
张红春书法艺术欣赏
马伟书法艺术欣赏
张天德书法艺术欣赏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书法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