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部当代方志人的交响乐——中国地方志协会学术委员、天津市地方志学会会长郭凤岐先生访谈录(上)

2012-08-15

黑龙江史志 2012年14期
关键词:修志志书方志

邵长兴简介:

邵长兴,为辽宁省鞍山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离休干部,《当代中国志坛群星集》主编;1988年起主撰《中国地方志十件大事》,从2000年始由《中国地方志》首发。还主撰《中国地方综合年鉴十件大事》、《全国新版方志学年鉴学暨相关编著述略》等。他先后出版《西藏高原旅行记》、《邵长兴方志文存》、《志域求索》等文集。

“颂其德,赞其才,扬其业绩!”是邵长兴为当代方志人树碑立传的主旨。方式有八:写简介,写小传,编群星集,以书系人,以事系人!赞方志人家属奉献精神,赠寄语或楹联,访谈。近年选各类代表人物十位,或晤谈或笔谈。此文为首批系列访谈录的殿军之作。

郭凤岐简介:

郭凤岐 男,汉族,河北藁城人。1941年5月8日出生于藁城赵庄。1965年毕业于南开大学中文系,1966年2月16日入党。曾任南开大学中文系负责人、教师,天津市委办公厅政法处副处长,天津电影制片厂副厂长、编导,天津市地方志编委会副主任、秘书长兼天津市地方志办公室主任,天津市地方志学会会长。

现为中国地方志协会学术委员、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顾问、南开大学客座教授、南开大学地方文献研究室研究员、天津市口述史研究会副会长、天津市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天津市艺术学会会长。

专著有25部。如《方志论评》,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4年10月出版;《志苑杂纂》,南开大学出版社1998年10月出版;《天津的城市发展》,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8月出版;《近代中国看天津丛书·100件历史大事》,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年6月出版;《银幕上的声画艺术—电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9月出版。

影视作品20部。如《书剑恩仇录》(上、下集),与金庸合作编剧、监制,天津与香港合作拍摄,获1987年法国巴黎国际妇女电影节特别奖、香港第七届金像奖、“十大优秀国语片奖;电视剧《心律》(上、下集),编剧,由天津电影制片厂摄制。

发表散文、随笔、论文等200多篇。主编、主审志书400多部、约3.7亿多字。

先后到美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法国、德国等访问交流。

多家多次媒体进行采访、报道。如:《经济消息报》1999年5月31日,以《默默耕耘,无私奉献》为题长篇报道;《经济消息报》2001年10月29日,以《提高地方文化品位的人》为题的长篇报道;《天津广播电视报》2001年第20期,以《为了让天津文化品位长高》为题的长篇报道;《中国改革报》2002年2月9日,以《坚持创新修佳志》为题的报道;《太原晚报》2003年5月25日,以《方志学专家——郭凤岐》为题的报道;《记者观察》2003年第8期,以《十二年苦修天津志》为题的报道;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于2003年8月出版的《实现三个代表的楷模》,以“新世纪新闻人物访谈”的形式,对郭凤岐作了长篇报道;《今晚报》2011年11月9日,《古稀学者的健康“小”理论》为题的报道。

此外,中央电视台、天津电视台、上海电视台、香港凤凰台、香港阳光卫视台、天津广播电台等,多次对郭凤岐进行专访。

长兴:2011年,是感天动地的一年。党成立90周年,辛亥革命100年,也是中共中央发布《关于调查研究的决定》70周年。《决定》首次指示“收集县志、府志、省志、家谱,加以研究”,还倡导“写名人列传”。天缘巧合,今年恰恰是先生的70华诞,也是从事方志工作20多年,在这样一个意义深远的年份,先生想必感慨万端,可否披露一二?

凤岐:在这不平凡的一年,的确感慨良多,并有机缘巧合。我们这一代人,虽然没有赶上那烽火年代,未能亲历那浴血战斗。但是我们有幸参加了盛世修志,用新编志书如实地记述了革命先驱和烈士们的斗争史诗。天津是我党斗争和辛亥革命的北方中心,有众多可歌可泣的伟大壮举和感天动地的英烈事迹。民国时期,天津有多部志书,如《天津县新志》、《天津政俗沿革记》、《天津志略》等,对我党在天津的建立、斗争和辛亥革命活动,皆没有记录。这个历史的重任,历史地落在了我们肩上。

在《天津通志·大事记》、《和平区志》、《蓟县志》等志中,我们翔实地记述了那些英雄的斗争史实。无论党的斗争,还是辛亥革命,都创造了历史。而历史活动是千百万人民群众的壮丽事业。修志的过程,正是把握千百万人民群众的脉搏和历史前进轨迹的过程。我们从这历史过程中,既看到了过去,也看到了现在和未来。我们以挥洒天地的大手笔,使那革命史迹第一次入志,让先驱、先烈的革命精神垂范后世,光照日月。从而让过去和现今在志书的链条上接轨,这不就是历史的缘合吗?我已古稀之年,在大事连台的一年,回想往事,感慨良多。我的生命旅途,工作多变,并有坎坷。有幸参加修志,当无愧此生。

长兴:好!凤岐先生一向出口成章,谈锋甚健,此番高屋建瓴的概括,令人景仰。

俗话说,凡事皆有来龙去脉,我们可否从头说起,谈谈您1990年初登志坛的情况,当时面对的是怎样的局面,您采取了那些举措创新局面的?

凤岐:谈不到高屋建瓴,一点感慨体验而已。1990年2月,我步入方志之门前,是天津电影制片厂领导班子中最年轻的成员。在短短的6年时间里,我成功地领导了大型传奇故事片《书剑恩仇录》(上下集)的拍摄、后期制作和发行审批;主持修改了电影剧本《失去的歌声》,使中途停拍的这部影片拍成、得奖;创作了《书剑恩仇录》、《心律》等多部影视剧本;为主编导了大型纪录片《天津新貌》,获天津鲁迅文学优秀作品奖;撰写了《银幕上的声画艺术—电影》专著和多篇论文。从实践与理论的结合上,为天津电影厂从科教片厂向故事片厂的转变,作了开创性的奠基。

当时,由于电影制片厂与地方志办公室,都隶属市委宣传部领导,部里把我从已经熟悉、喜爱和热门的电影圈,调到了陌生、清冷的地方志。那时,我根本不懂地方志为何物,也不知道天津有个修志机构,尽管它的大牌子比任何单位都大;尽管我与它的驻地都在一条马场道上,相距里许之遥。从有声有色的活动画面,到枯燥干巴的志稿文字,从一个几百人的局级大单位,到一个级格未定、二十几个人,并分派、打架的单位,实在反差太大,简直难以接受。在40多年的人生旅途中,虽然有过多个角色的转换,从大学,到机关;从政法界,到影视圈,不如意事常八九,此次变化为最大。

我走入志门时,天津地方志办,已经成立了四五年时间,虽然做了一些工作,但却无声无息,修志工作没有真正开展起来。为了打开这万马齐喑的局面,我采取了一些措施。

首先,是学习方志知识。志办的人员,来自不少单位。但都未曾接触过方志,大家(包括我在内)对方志几乎为“一张白纸”。不懂方志理论、知识,不可能指导和编修地方志。而专门学习,现实又不允许,只有边工作,边学习。我决定从编辑《地方志基础知识选编》入手,组织了十几位同仁,把当时能够收集到的方志著述、论文、刊物,约计几百篇(部),从中选编出精华部分,经我主编审定,终成35言的方志综合性理论著述,先后出版两次,不仅是当时天津少有的方志理论著作,是开办方志培训班的教材,而且在全国也有较大影响。不少同仁从中学到了方志知识,我也掌握了方志的基本理论,取得了志坛的入门证。

其次,是增加中心区修志。在原来制定的修志方案中,未包括市内10个区修志,通志又未搞起来,从而形成了只在5个县打外围仗,使天津修志在行政建制上出现了中心大空缺。我经请示市领导,新增了10个市区修志。这不仅是数量的添加,而且中心区动起来后,才形成了万马奔腾的全市修志氛围。

再者,出版志书鼓舞士气。我到志办后,发现办公室门后角落里,有一堆志稿。经询问,原来是未完成的《天津简志》稿。由于办公室人员内部矛盾、办公室与出版社的矛盾,使花费了四五年时间、每个字约合1元钱的《简志》,出不了成品,领导很有意见。我把这个志稿拾起来,组织人通审全稿;对稿子差者退回撰稿单位重写,要求撰稿单位领导审核签字;最后我参与总纂。并做好单位人员工作,服从出书的大局;协调与出版社的关系,消除矛盾等。终使《天津简志》在1991年总纂完成,千呼万唤始出来。并召开了全市部委办局领导、专家学者和全市修志人员参加的首发式,请市委副书记刘峰岩出席讲话,使修志人员得到很大鼓舞,并向全市吹响了修志的号角。

还有,召开系列重要会议。我到地方志半年后,组织召开了天津市地方志编修委员会扩大会议,请市主要领导出席讲话,重新下达修志方案、部署10区修志、加快修志步伐。1991年,在天津成功承办了华北地区城市志研讨会的召开,实际是全国性的城市志会议,对天津修志给与了很大促进。由此,天津修志“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

长兴:在方志面向百科,百科走向方志的新形势下,先生提出“开门修志”的主张,为新志编修打开了一条“金光大道”,愿闻其详!

凤岐:先生讲“金光大道”不敢说。我们的“开门”修志,是指:既把天津各专业的顶级专家请进来,又让修志人员走出去;既编纂新方志,又参加地方文史活动。这样路子就会越走越宽、越走越活,并把冷板凳坐热;还可以扩大地方志在社会上的知名度,使方志单位在地域历史文化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如果修志“闭门造车”,躲进小楼成一统,哪管春夏和秋冬,方志单位就可能成为被人们“遗忘的角落”。

请志外专家参与评稿、纂稿,主要是听取他们的意见,将内循环与外循环结合起来,这是开门修志的一个层面;我要求志人主动参与热点课题的研究,如研究水西庄,从而锻炼队伍,使志人既会修志,又会从事研究,并从中搜集了大量资料,包括专家学者提供的史料,使志书的内容更加丰厚,这是第二个层面;我们主动参加天津市历史文化活动,有的活动我们是主办单位之一,有的活动由我们主办,每次活动都有我们的重点发言等。

开门修志,使我们志办变成了全市明星单位,培养了“天津通”、区县通。在社会上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在双实践中铸造了强内功,在领导、专家和群众中赢得了声誉。有作为,才使天津修志走上了“快车道”。一位地方志的主管领导说:“郭君专职修志,大有作为,有了他和地方志办同仁的‘为’,就不需要我的‘为’了,因为他们的‘为’更有力,‘治’得更好。地方志办公室如同一部完好的日夜奔驰在大道上的列车,当它走到我的‘站头’,不需要‘指挥’,不需要‘停车’,不需要‘检修’,不需要‘加油’,只要给他们开个‘绿灯’,它就会急驰而去。”

长兴:在修志过程中,一方面解决用志的问题,一方面创新理论,例如“纵不断主线,横不缺要项”的提出,便是一项重大建树,早已为全国各地所认同,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请谈谈您这一重大理论思维的原委!

凤岐:也许因为我从志外而来,也许因为在时尚的影视圈呆过,对修志的一些规定、原则和理论等,比较敏感。加上思想比较活跃,有一定的创新意识。例如,在1991年召开的郑州省级志办主任会议上,我提出了突破《暂时规定》、使新志“三贴近”(即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建议。对《暂行规定》中没有一席之地的区志,我积极提倡、亲自实践、大力鼓吹。为区志这个新秀,登上当代志坛,终成志苑俏丽的奇葩,尽了绵薄之力。

对一些方志理论,我一直在进行探索。地方志作为一门科学,与其他科学一样,有自己的一套理论和特殊的规矩。要接受它、认识它、掌握它,即从糊涂到不惑,是难事;掌握后,再突破它,难度更大。以“纵不断线,横不缺项”来说,可谓是方志的核心理论。所谓“纵不断线”,是指志书资料的时间段;而“横不缺项”,是指志书内容的空间面。这种“纵”“横”结合,经纬交织,构建了全方位、贯通性的方志。

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纵”“横”的理论,亦非僵化的、一成不变的模式。“纵”“横”理论,是新志的特点、优点;也是它的缺点、弱点。首轮志书时间跨度长达千年,完全做到“纵不断线”,几乎不可能;现在各项事业发展,门类众多,真要做到“横不缺项”,十分困难。从一些新志问世,所反映出来的“纵”“横”缺点,更加说明了,真正能做到“不断”、“不缺”的志书,是凤毛麟角。我认为,即使做到了,未必是好事,也许是缺陷。这样会造成志书的“重、肿、平、同”弊端:一部县志大到150多万字、重四五斤,如史料杂列、臃肿,往往把重要的事物,淹没在无足轻重资料的汪洋大海之中;门类与门类之间,平淡无奇,志书与志书之间,“似曾相识”,怎能成为佳志?我市《地震志》送审稿,把30多页无感地震列入正志中,影响了有感地震的重点,削弱了志书的可读性,此“不缺项”之弊端。《天津通志·大事记》,从东汉至明永乐初年,长达1000多年历史,没有多少史料,若“不断线”,根本不可能。

由此,我们对“纵不断线,横不缺项”的理论,作了修正,加上了“主”和“要”两个字,将其变成了“纵不断‘主’线,横不缺‘要’项”。这就是说,对于纵向的史料,要求不断主线,并突出事物发展轨迹的特殊节点;对于横向的众门类,要求不缺要项,并突出本区县、专业的特项事物。

1996年11底,在南宁市召开的全国方志理论高级研讨会暨地方志工作经验交流会上,我的发言是《谈志书体例结构的创新》,其中涉及到了“纵不断‘主’线,横不缺‘要’项”的话题。会后,中指组领导,要我再展开讲这个问题。当时,没有时间准备,手头上也没有资料。便即席专门讲了这个题目。大家反映很好。

这就再次告诉我:“物无不变,变无不通”。这个理论的修志,符合实际,使平淡的志书,创新出彩、出奇、出精。正如长兴老在《志坛金秋:津门书香缕缕飘九州》大作中所说:北方港口大都会地方志之作“刻意创新,独领风骚。深入熟谙地情,深入提炼精华……设篇立目突破程式,全志特色灿然如虹。”

长兴:方志文化与地域文化在开发建设方面,其轨迹不尽相同,但也有某些共同点。先生提出要开垦地域文化处女地,志人要自己做嫁衣裳,要有地域文化的话语权,要借巢下蛋构架文化品牌等命题,令人耳目一新。先生在实践中付出了才智,也取得了骄人的成果,希能扼要作一阐述。

凤岐:先生说得好!方志文化与地域文化,性质有异,发展轨迹不同。天津方志人所以能开垦地域文化处女地,主要破解了几个理念。

第一,方志文化与地域文化有交叉点。地域文化是方志中的重要部类;方志又对地域文化进行历史地、全面地记述。地域文化的发展、研究,为方志提供了丰富的内涵;方志内容又为地域文化的发掘、建设,提供了厚重的史料。这个交叉点,就把方志文化与地域文化链接了起来。

第二,有些地方忽视了自己文化处女地开发、研究。我这样说,可能有的人不高兴,已经搞了几十年的文化,怎么还有处女地?请听老外是怎么讲的。

美国密歇根大学教授包华石(英文名为MartinPowers),在给新法家中英文版总编辑翟玉忠的一封信中说:“一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忽视了自己文化中的一些宝贵的资源,有讽刺意味的是,想用国外的资源时也常常用错了——不是根本不懂外国的实际情况,就是因为忽视了自己的情况而用错了。不过国外也有些值得参考的东西,中国知识分子有了自信之后才能理性地使用。”这些话,虽然尖刻、刺耳,难免也有些偏激。但是,中国学者对自己的文化不够重视、缺乏文化自觉,忽视自己地域文化原点,这是事实。比如,中国约2000多个县市,有多少地方找到了自己的文化原点?地域文化原点,也是一种原点文化,是文化根基,是丰富的、宝贵的文化资源。

第三,新方志人既是编纂者又是研究型人才。我们编纂了大量地方性文献,就地情资料而言,比地方图书馆、档案馆亦胜一筹。这些既有教化、资政、存史的功能,又为学术研究提供了丰厚基础。我曾对天津的志人说:我们掌握着地情资料宝库,不要满足于生产“毛条”,不要光为别人做嫁衣裳;还要琢磨生产成衣,并为自己做嫁衣裳。与其让不熟悉地情的人做“夹生饭”,不如我们一些“地方通”做“可口大餐”。我们方志同仁,不要只会“编”,还要能“研”;既要做编辑,还要做专家。自己手里有粮食,不要以供出去为满足。既然不怕辛苦、不怕流汗,去播种;还要不怕艰苦、不怕劳累,去耕耘。让它开出鲜艳的花,结出硕大的果实。我们方志人,不仅要满足于方志的话语权,而且要争取有地域文化的话语权。

以天津为例,就利用丰富的方志文献,连续开垦了几个重要文化处女地。

*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利用新旧志书的大量资料,开始开垦天津城区的文化原点,这是从来没有人问津的课题。我连续撰文发表了《天后宫—天津文化的原点》、《天后宫—天津商贸的始点》、《天后宫—天津城市的支点》、《东西天后宫建立时间考》、《漕运舶来的直沽妈祖文化》等论文,以及《天津的城市发展》等专著。论证了天津天后宫就是天津城区的文化之原点。受到领导和专家的肯定。

*我研究了天津建城时间,这是近600年没有解决的问题。我连续撰写、发表了《天津建城时间考证》、《天津卫城为何建在这里》、《600岁的天津城》、《天津城俗称“算盘城”》等论文。确定为永乐二年十月二十一日(1404年12月23日)。一个城市的建立,能精确到了年、月、日,这在我国并不多。并在2004年之前,向市委写报告且建议,举行了天津建城600周年纪年活动。

天津卫是军事建制,天津卫城的管辖范围,就是城厢。所谓“城”即卫城之里;所谓“厢”,即城外之边。出来卫城东门,西门,便为静海辖地;出了卫城北门、东门,便为武清辖地。天津卫城3面环水,名副其实的地域孤岛。而且卫的设置,从明永乐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1404年12月23日)设立,一直延续到清雍正九年(1731),天津设府,附廓置天津县,县域管辖增大。前后327年,天津卫都是孤岛,这种地域的管辖和特点,形成了天津“厢风卫俗”文化,以及“方言岛”。从而打破了清代淮军带来天津方言的长期束缚。

*新世纪以来,打造地方文化品牌活动,在各地迅速发展起来。浩瀚的志书资料,为地方文化品牌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各文化单位和有关专家,都在研究天津的文化品牌。我们也在探讨、考量。

原来,天津有一个说法,叫“百年中国看天津”。我考虑这样提法不够明确,中国的百年有多个,这里究竟指那个百年呢?近代是天津城市重要发展时期,天津成为近代中国风云变幻的舞台,许多重大事件在海河两岸演绎。有众多近代事物,天津开全国风气之先。天津堪称是中国近代历史的缩影。我考虑天津的文化品牌,应定位于“近代中国看天津”。但是,我们方志部门毕竟不是搞文化事业的,如何实现这个想法?时人有“借鸡下蛋”之说,我可否来个“借巢下蛋”?

机会终于来了,时任天津市委副书记、常务副市长的黄兴国,要抓天津的文化品牌的构建,召开了专家座谈会。会上黄市长一槌定音:“郭先生讲的,就是我所想的”。经市委、市政府批准,确定了“近代中国看天津”文化旅游品牌。天津市旅游局要编制诠释这个品牌的板块,就找到了我这个“鸡”,而我需要他们那个“巢”,双方一拍即合。经奋战,制定了12个主板块、12个副板块。并根据黄市长的要求,我与旅游局一名老处长,共同主编了“近代中国看天津”丛书,共4册:百件历史大事、百位知名人物、百座风貌建筑、百处名人故居。其中《百件历史大事》,是我的专著;《百位知名人物》是我与另一先生的合著。这套丛书,装帧豪华,设计精美,中英文对照,每一页都有一二幅照片。印制两版、8000套,基本发完。生动、形象的解读了“近代中国看天津”的文化品牌。

今年,“近代中国看天津”丛书获得天津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天津最大的报纸今晚报,在“近代中国看天津”大标题下,连续刊载了我的《百件历史大事》,每天一篇,刊发了100天。使天津对“近代中国看天津”的文化旅游品牌,深入人心。2010年9月19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对“近代中国看天津”文化旅游品牌作了报道。

长兴:修志与用志本是一对孪生兄弟。修志的目的,就在于应用。先生主张在修志过程中就解决用志的问题,确是十分高明的提法,烦请举例说明。

凤岐:先生说得好,修志的目的,在于应用。问题是如何用?是志书编修完成后应用,还是把用志贯穿修志的全过程,我主张后者。修志与用志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二者相辅相成。修志是用志的前提,用志反过来又会对修志得失进行检验和促进修志工作。天津历史名园水西庄的发掘、研究正是如此。

我对天津的志书,提出要设“特色篇”。但《红桥区修》篇目(初稿),却平淡无奇,是“似曾相识”之作。要求他们找到自己的特色。有人提出了水西庄,可资料不足,拟深入挖掘水西庄。当时的区志办主任不同意,怕影响修志工作。我把主任请到办公室,做他的工作,说明:水西庄的发掘、研究,会获得的丰厚史料,可能形成区志中水西庄的特色;另一方面,水西庄的挖掘、研究,可动员全市专家学者参与,既能扩大修志的影响,又会收到“众‘家’修志”的良效。

结果出现了意料中大好局面。天津几十位专家参与,红学泰斗周汝昌先生亲临指教,我邀请与水西庄北查同宗的南查的金庸大师莅津指导,时金庸大师在英国讲学,来信说今后有机会到天津,一定去看水西庄。而且,水西庄史实有了重大突破:它是兴衰百多年的高雅文化大观园;是《红楼梦》大观园的重要原型之一;少年的曹雪芹曾客居水西庄;乾隆多次驻跸水西庄,赋诗三首,并赐名“芥园”。

周汝昌先生对水西庄写了多篇文章;后来金庸先生到南开大学讲学,特意去看水西庄,并题了词;天津许多专家撰写了水西庄的文章。我开始写了《水西庄与地方志》,刊于今晚报;既而撰写了《天津文人文化的辉煌代表——试论水西庄的文化现象》,刊于《天津文史》,在社科联评奖中,被专家们视为“金子”,评为一等奖;此后,我为国家图书馆录像讲了《水西庄》,共十讲,全面介绍了这个文化大观园;《红桥区志》将水西庄作为专编记述,形成了区志亮丽的特色篇,水西庄的丰厚资料,为其复建提供了坚实的史实基础。《红桥区志》被评为中国地方志一等奖和天津社会科学著作二等奖,是天津市政府奖中唯一的一部志书二等奖。

长兴老在《读<红桥区志>兼谈天津市修志工作领导风范》大作中说:“对应历史文化名城,自当列出与之相适应的典型事物……还有‘历史名园水西庄’。这一连串足以令红桥人引以自豪与骄傲的胜迹,俨然一串串珍珠玛瑙,熠熠生辉,读者也为之眼前一亮。”

水西庄的研究,影响人们对天津城区文化的重新认识。长期以来,天津城市文化被一类话语权所控制:起初说“文化沙漠”,后来说“文化积淀不深厚”,现在说是“俗文化”。从水西庄研究和《红桥区志》编修、应用,使歪曲的天津文化开始终结。

继而,我们又不失时机,在修志过程中,利用志书的文献,策划、编辑了一套《天津文化通览》丛书,基本完成了10册,我并起草了一份重点论述天津地方文化定位的序稿,请时任天津市长的李盛霖批准作序。由此,天津地方文化的定位,有了一个明确说法。要点是:“天津开放性发展的独特性,社会变革诱发的突变性,经济活动衍生的多样性,以及城市功能拓展的渐进性,决定了天津地方文化包容吸收的特征,多元文化的构成和与时俱进的品位。”

猜你喜欢

修志志书方志
Effects of O2 addition on the plasma uniformity and reactivity of Ar DBD excited by ns pulsed and AC power supplies
经我校教师为主体的修志团队六年努力“上海共青团志”项目成果顺利出版
自治区地方志办公室召开特色志书编纂专题会议
黑龙江民国方志所刊名家墨迹选
谈编译出版《西藏七大艺术集成志书》藏文版的必要性
嘉绒藏族地区的旧方志编纂
浅谈提高第二轮志书的可读性
Average Incremenral Correlarion Analysis Model and Irs Applicarion in Faulr Diagnosis
编印发行《山西省第二轮修志指导手册》
2013年河北区二轮修志工作扎实推进实现良好开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