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被传统精蕴 纂述时代新章——哈尔滨市地方志工作坚守三十年顾瞻
2012-08-15宋洪军
宋洪军
(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转瞬已过三十年。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再起的全国修志热潮中,哈尔滨市于1982年5月正式启动地方志书编纂工作。当时市委、市政府做出编纂通志、通史、专志、专史的决定令人振奋,所有参与其中的各级政府,相关企、事业单位和热衷于此的个人,都深切感受到《决定》字里行间传递的党和政府对这项任务的重视程度和编纂出体现地方特色和时代特征的精品志书的决心。虽然后来的工作实践充满了坎坷,但关心和从事地方志工作的各级政府和工作者还是用信念和史德支撑着坚守了三十年,推出了数十部填补地方文化空白、理清家乡历史的志书,形成了蕴藏数亿字的地情信息宝藏,锤炼出一支有一定素养的地方志专业队伍,总结和创造了相对完整的工作方法和理论要素,提出了具有前瞻性的工作设想并已着手实践,为我市地方志工作的持续发展夯实了必要的基础。
地方志工作就是研究和再现历史为现实和未来所用。三十年的地方志工作本身就是一部丰富的历史,研究好这三十年。会对我们做好未来若干个三十年的地方志工作有实质性的帮助。
作为从事地方志工作二十余年的地方志工作者,我感受三十年的修志过程给社会带来的主要变化是:
——在市民中传播和提升了对民族文化的认知,增添了地域人文的新特色。在人类社会生活中,任何社会行为都会对社会机构和社会成员产生教育效果,正面的效果多了,社会的意识、风气就会不断向好,就会增添每一个成员对所生存时空的感情,而自觉的为这个社会作出贡献。这就是一个社会积极的正确的社会意识、观念对社会存在和建设的反作用。尽管现实也还会有个别人不知道地方志是什么(这很正常,就如会有人不知道和不了解现实社会许多新事物一样),但与三十年前相比,地方志书这个事物和地方志这项事业已经为全社会认知。人们因地方志而更真切感受到了解和借鉴历史的重要性,相当一部分单位和个人对地方志书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喜欢和需求,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比以往更主动和自觉的关注和利用地情书籍。这些对人们思想意识和文化习惯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过程,如春雨润物。一个民族,无论是整体还是个体,如果不知道了解和借鉴自身的历史,那一定是肤浅的没有更好的未来的民族。三十年间,能在全社会产生这样大的宽泛的积极作用,引起人们观念,意识,兴趣、习惯的变化,是地方志工作对社会最重要的其他任何方面都无法替代的贡献。
——填补了区域无史无志的空白,极大丰富了城市文化的内涵。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的城市很年轻,文化积淀不如两江流域厚重。此前没有一部记录自身的史书或志书,很多关于家乡的事情都还只是传说。但修志三十年后,情况大为改观。全市各个领域都有了贯通古今的志书,个别的行业和事业还有了专业史。大量的地情书纷纷问世,其中奇葩迭出。全市虽然没有通史,但地方志编纂工作给史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并有效的刺激和助推了史学研究。红火的断代研究和已形成的几部断代史,完全可以使人们大致看清楚城市的嬗变轨迹。与此同时,广大地方志工作者结合工作实践,对史学理论和方志理论做了积极而严肃的探索和总结,在方志编纂、史学研究、地情研究等方面提出了诸多卓有见地的观点和见解。这些理论研究成果犹如散落的璀璨珍珠,随着大量理论性质的论文结集出版,成为城市文化中的新的理论要素。
据不完全统计,三十年中,全市共出版百余部志书和史书,千余部地情书。原本有些萧条的地方文化园地,已绽放出姹紫嫣红的春色。有关地情研究和记述的书籍,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都大大缩短了我们与历史文化发达城市的差距。
——一支由专职和非专职相结合的热爱地方志和地方史研究的队伍不断成熟壮大。一切事物的变化都离不开最重要的人的因素,三十年的地方志工作,催生了一大批有识于此、有志于此、有为于此的专业人员和业余爱好者。其中重要意义在于产生了一个新的职业门类,市、区、县地方志工作机构均为常设,全市有数百人以此为职业,政府职能部门对这部分工作人员参照公务员管理。地方志工作已经在性质和常态化运作方面有了法律保障和职业的固化。一个新的职业的诞生,其重要性在于随之会产生有关这个职业的职业道德和社会约束,就使这个职业及其相对应的事业的发展有了重要的双重监督和保障,这对于这个职业和事业的长期发展有着重要的决定作用。
伴随地方志工作出现大量的执着于地方史志研究的非职业爱好者更让人感动,也是更大的潜在的文化力量。无论是研究程度的精深和范围的广博、研究成果的数量和质量,这些朋友都远远胜出。这三十年里,特别是二轮修志以来,在社会的众多领域和社会活动场所、各种形式的媒体上,我们目光所及,就都会看到爱好者们不懈努力的身影和精彩纷呈的探索结晶。这部分朋友的成功绝大多数渊源于最初与地方志工作结缘或对地方志的喜爱。这些爱好者存在的更重要意义,在于他们用自身的行为,传播、引领、示范着更多的人形成了知家乡、爱家乡和研究宣传家乡的文化情结,有助于更多的市民在精神层面的提升。
——促使我们在史学和地方志工作的研究、管理方面积累了非常珍贵的经验,无论是宏观方面还是微观方面,都形成了对未来发展趋势的前瞻性预判。首轮志书编纂期间,地方志工作机构和人员有关工作方法的总结和研究多是着眼于更好地完成时下任务,而且总结研究的对象也多是指导和编纂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还没有自觉地从长效机制、从职业和事业发展的角度去研究管理方法和工作理论。二轮修志以来,特别是条例颁布之后,地方志工作就国家来说真正的开始成为一项事业,就个人来说真正的成为职业。这种性质和前提的确定,必然引发相应的变化——事业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必须考虑持续发展的问题,从事这项职业的同志的研究和思考也开始真正有了职业道德的约束。研究本身上升为科学和管理层面也就成为自然而然的事了。纵观三十年,全市地方志工作机构和工作者艰辛备尝的实践探索和总结,在志书编纂、地情开发利用、资料工作现实和长远的结合、队伍建设方向和重点、理论研究和工作方法总结的阶段性分工、为现实服务的领域和手段、地方志工作的科学管理、地方志工作的未来发展前瞻,等等方面,都有一些心得,为今后提供了相对完整、系统,已为实践证明是科学的可资借鉴的方法和思考。
人类发展的历程证明,自身的实践总结是走向未来的最好动力。我们今天理性的顾后是为了更科学的瞻前,深入总结三十年修志的过程,是为了更准确的认识和把握地方志工作的现实规律,不断的提高当下地方志工作的科学内涵,使我们的工作不断的站到更高的科学起点,真正的成为在科学理论指导下的科学实践。
在绵绵不息的地方志事业的历史长河中,三十年很短暂,但这个三十年对我们新时期地方志工作有开创和奠基作用,它的得失会成为未来地方志工作健康发展的良师,会给予诸多的启示。当前还有许多客观因素制约着地方志工作开展,有一些涉及全局性的,不是我们地方志工作机构自身能够解决的,我们也大不必为此纠结,因为那样不仅于事无补,还会影响我们的工作信心。作为地方志工作机构,我想应该认真进行一些思考,着力推进我们能够做好和必需做好的工作,为今后持续健康的推进地方志工作打好基础。否则时过境迁,就会成为历史的遗憾。
——把探索提高志书质量真正放到工作首要位置。志书生命在于质量,在保证资料工作的前提下,以下几点是我们必须着力解决的:
一是要有史家存真求实的科学态度,确保志书记述的真实准确。客观历史是什么样的,写出来的志书也应当是什么样的,历史不容隐饰。如何记述党领导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的失误或者是工作中的不足,仍然是当前志书编纂的难点,“记成绩深恐不够,记失误担忧抹黑”的顾虑还不同程度存在。记述中顾此失彼或重此轻彼的现象应该说是比较普遍的。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志书的准确性和可信性。事实上,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建设是充满矛盾的。真理和谬误、正确与偏差、进步与落后、新与旧的对立统一是客观存在的。社会主义社会的统一不排斥对立,记出我们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的矛盾,恰恰是对唯物辩证法和客观历史的尊重,而不是否定社会主义制度或为之抹黑。重要的是我们如何认识和反映这种矛盾。如果我们从积极的科学的角度去总结历史而不是消极地贬斥过去,并且通过资料纪实性记述,反映在党的领导下,经过社会主义制度自身的调整,这些矛盾已经和将继续得以解决。就用事实证明了,社会主义优越性在于为这些矛盾的双方朝着加速社会发展的方面转化创造了其他任何社会形态和国家制度无法比拟的环境和条件。反之,如果我们记述中忽视这种矛盾的客观存在,不仅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对历史发展的真理性认识,也不符合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
二是要努力寻找保证记述内容完整、系统的可行路径。资料的完整和系统是志书最根本的质量要求。但我们现实还很难做到,无论是区域志还是专业志,绝大多数都做不到资料的全口径,记述的不是完整的地情。主要原因还是资料的生成和搜集渠道与我们现行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不协调,我们还没有找到适合的对策加以解决。这种情况对于志书来讲是一道硬伤,如果不能尽快彻底解决,面对社会日益丰富的信息生成方式和传播手段,志书的优势和特征就会很快的灭失。
三是适应社会各届对地情信息需求方式的变化,创新方志内容新的表现形式——专题化。随着社会的进步,各方面对地情信息的需求旺盛,同时也出现新的情况,多是以专题形式索要和研究社会公共信息,我们已出版和在编的志书章节结构的表现形式已经不适应这种需求。这也给地情开发利用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机会,尽快调整和改变原有的思维定式,及时的为社会提供专题化的地情信息,创出新的天地。
——尽快建立形式规范、内容专业、学科丰富的队伍培训机制。在现有的地方志业务培训基础上,陆续拓展、增设相关学科的专业培训,用以开阔大家的学科视野,拓宽知识面。以方志馆作为培训园地,定期开展系列化专业讲座,用以提高队伍培训的精深程度并逐步向专业资格培训过渡。各级地方志机构的职能决定了它具有行政职能性质,否则就无法履行好法规赋予的职责。但我们同时又必须面对事实,地方志又是一项具有严格学术要求的科研工作。地方志工作机构除了履行行政职能的同时,它的工作人员又应该是有学术素养的专业人员,要使自身趋向三化:
一是职业化。实现职业化,就意味要有职业精神,存在职业规范。每一位从事地方志工作的专业人员,不仅要知道这些规范,而且要遵守这些规范,具备职业道德。而最基本的职业道德就是要对自己的工作有责任感,要对自己的学术活动有努力目标。
二是专业化。形成了专业,就意味着存在一个学术共同体,成员之间有规范的学术交流规则和渠道,有健康的科学的学术批评和评估,对学术成果有规范的认定和使用。
三是学术化。地方志工作机构的成员,要真正的转变观念,转换角色。每一个业务成果和观点都应该具有学术灵魂,绝不是一般意义的行政公文;在工作定位方面快速从组织指导向研究指导转变,引导工作人员开展专题化地情研究,逐步锻炼提升干部的学术能力,主动融入本地的社会科学学术团体之中,并在学术交流中发出地方志机构和工作人员的学术声音,形成地方志系统的学术地位,改变当前我们在社会科学学术研究中处于边缘位置的现状,为修志人员最终成为城市相关领域的专门型人才做好必要的积累和准备。
——建立与现实中心工作律动的地情开发利用机制。地方志工作的最终目的之一是为现实服务,离开这一点就没有了生命。在地情开发方面应该不断的强健三种能力:
一是通察古今嬗变。地方志工作机构应该通过不间断的按规律的搜集,使自己成为当地的地情信息总库。因为资料只有聚集,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当前还没有一个部门,包括社会馆藏单位,能够占有一个区域的较完整的地情资料,而且还有以邻为壑的情况,相互封锁,限制了对地情的总体研究。当前有很多关于城市历史疑问没能及时厘清,主要原因就与资料分散有关。地方志工作机构有责任充当这样的角色,成为一地的地情信息存储中心,所占有的资料能够展示历史的基本脉络,而且应把这个中心尽快物化为客观现实。
二是诠释历史悬疑。及时回答地方史方面的疑问应该是地方志工作机构的职责,但限于认识和条件,以往我们还做不到,但现实中要求对这些释疑的客观需求愈来愈急迫。地方志工作机构作为政府的属辖部门,具有一定行政推动力,是其他学术性、群众性团体不可比的,应该成为这种释疑的主体或者主要组织者。通过方志馆或学会,确定总课题和子课题,借助方方面面的学术力量,也同时给自己的研究人员提供平台,建立相应的课题组集体攻关。假以时日持续做下去,不仅回答了大量历史疑问,也相应形成众多的卓有学术地位的科研成果。
三是前瞻现实热点。为现实服务是地方志工作机构的职责,也是求生存、争发展的必由之路。为现实服务一要给人们尚不知道但又应该知道的地情信息,二要及时满足社会有关方面急切需要的信息。前者宣传、推介家乡,后者满足具体需要。这是地方志工作为现实服务的重中之重。实现这种预期并非难不可及,但需要我们有较强的政策、专业敏感性和职业责任。
——现实与长远结合夯实资料基础。这是地方志工作机构最需要做好的重要工作之一。有三个方面应该着力解决好:
一是打好长远基础。两轮志书的实践证明,现实这种事后搜集资料既无法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也拉长了工作周期,是必须改进的,否则问题会越来越多。弊病既然看得很清楚,当下就应该及时的解决,也就是实行区域社会公共信息年度化,在次年生成上一年的资料,逐年积累下来,到下轮志书启动时,资料工作已基本就绪。到那时才可言资料完备,专家修志的设想才可能实现。如果我们当下不及时的解决这个问题,就真的是一种失职行为,导致下一轮修志继续走不出资料工作的恶性循环。
二是突破惯性思维。资料年度生成的更重要的作用是为现实服务。信息时代,社会公共信息是新的生产力要素,社会公共信息共享是新的经济增长点,这已被科学研究和实践所证明。年度资料就是一地的社会公共信息,是我们地方志工作机构为现实服务的最大创新。但会受到传统习惯的阻滞,如保密规定、部门封锁等等。这种思维定式和管理禁区应该想办法突破,需要地方志机构不放弃的做好协调工作,切实发挥年度资料的现实作用。
真的是世上本无路,践踏得多了也便成了路。三十年无数的机构和践行者的共同努力,走出了一条新方志编纂之路。虽然这条路还不太平坦,但只要后来者循着这个方向走下去的同时,能不断的修补路中间的坎坷,对看清楚了的症结不错过最佳时机,及时施之医治,那就一定会不断的走向通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