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县:构建流动党员动态管理机制
2012-08-15赵建波张开前
■赵建波 张开前
临县:构建流动党员动态管理机制
■赵建波 张开前
近年来,临县县委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中央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意见》的文件精神,结合临县流动党员点多、面广、线长、流动性强等特点,积极探索建立了流动党员动态管理机制,提高了流动党员管理科学化水平。
1.建立流动党员信息化即时联系机制
临县在县、乡(镇)、村三级建立了流动党员服务中心和服务站(点),形成了上下一体、职责明确、三级联动的组织体系。县委组织部和县劳动就业局成立了流动党员服务中心,开通了流动党员咨询服务电话;各乡镇党委成立了流动党员服务站,实行挂牌服务;村级党组织成立了流动党员服务点。县、乡、村三级建立了各项动态管理制度。
一是建立申请报告及信息登记制度。党员外出向党支部报告,党支部建立党员“外出登记”档案,及时掌握每名流动党员的基本情况。
二是建立专人联系制度。每名流动党员都要自己选定或所在党组织指定一名正式党员作为联系人,实行“一对一”有效联络,做到党员流动去向清、工作情况清、联系方式清,确保流动党员流动到哪里,党组织管理就跟到哪里。
三是建立随时沟通制度。流动党员和党组织利用节假日等定期互通情况。同时,临县党建网站设置流动党员管理专项网页,开设“网上党员之家”、留言本、QQ群等,实现了流动党员、流入地党组织和流出地党组织的三方信息随时交流沟通。一名常年外出打工的党员说:“只要党组织关心和尊重我们,我们就会把党组织牢牢记在心里。”
四是建立信息动态管理制度。县、乡、村三级分别设立了流入、流出党员信息库,根据“统一采集范围、统一结构体系、统一指标口径、统一信息项目”的要求及时完善更新,县委组织部每月对流动党员情况进行数据汇总统计。
五是建立《流动党员活动证》检验制度。每年开展一次检验工作,对流动党员是否到流入地党组织报到、参加组织生活、交纳党费等情况进行检查,确保每一名流动党员都做到领证出行、持证报到、凭证参加流入地党组织活动。
2.建立境内境外流动党员管理对接机制
本着“方便党员,易于管理”的原则,建立健全党组织,在外地流动党员相对集中的区域延伸建立流动党组织,将党的基层组织从本地本单位向流动区域延伸和拓展,扩大了组织覆盖面。2007年,临县县委组织部在外出流动党员人数最多的太原市依托商会成立“临县流动党员党总支”,下设商会会员党支部、流动党员党支部、出租车行业党支部等,将常年在太原市的流动党员纳入党支部的教育、管理和服务中。2009年4月,根据开展学习科学发展观实践教育活动的需要,将“临县商会流动党员党总支”升格为“太原市临县商会流动党员党委”,有效地解决了从优秀农民工中发展党员、流动党员开展活动等多项难题。2010年商会党委有流动党员556名,培养入党积极分子152名,累计发展新党员45名。全县19个村的党支部在太原、西宁、北京等地成立了流动党员党小组,并积极组织开展党的活动。
3.建立流出流入两地双向共管机制
加强与流出地党组织的联系与沟通,是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有效途径。临县以“全国一盘棋”的大党建观念,主动与一些党员集中流出地党委组织部门取得联系,以协议的形式,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建立管理网络,将以往单向、被动的管理方式,改为由流入地和流出地党组织密切配合、共同负责的双向管理体制,借此改变地域之间、城乡之间相互隔离的工作状态。2010年1月,临县县委组织部与太原市万柏林区委组织部、青海省西宁市城北区委组织部等跨区域党组织签订了“资源共享、组织共建、活动共抓、作用共促”的双向共管协议,对流动党员管理工作进行通力合作。
4.建立教育培训机制
一是进行“行前教育”。利用流动党员办理计生证、党员活动证、接转组织关系等时机,有意识、有重点地对其进行教育,注重进行组织观念、法纪观念的再教育,发送有关就业信息的资料。二是进行“督查教育”。每年安排党务干部深入流动党员集中区域,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情况和流动党员的学习教育情况进行检查指导。三是进行“远程教育”。利用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建立移动电话短信为流动党员管理教育的统一平台,及时跟踪教育服务每一位流动党员,引导有条件的流动党员通过网络接受教育,向党组织汇报在外的工作和学习心得,主动为家乡的建设献计献策。对没有条件上网的党员进行移动电话短信及时沟通或“邮寄教育”,把有关文件及学习资料以手机短信交流或寄给驻外党组织或流动党员,供他们学习讨论。四是进行“补课教育”。利用外出党员逢年过节回家和村级党组织换届选举的时机,采取集中培训、述职报告、座谈会等方式,对他们进行集中教育培训。
5.建立考核评比机制
临县县委、政府把劳务输出和流动党员管理作为年度综合考核乡镇党委、政府及主要领导干部的一项重要内容。每年县、乡(镇)、村都在考核的基础上,组织开展流动党员管理和优秀流动党员评比活动,坚持“四个结合”——流动党员管理的考核与乡镇党委书记、支部书记考核相结合,与评选星级农村党支部相结合,与确定村干部岗位报酬标准相结合,与考核完成流动党员和劳务输出人员技能培训任务相结合。“七一”前,村党支部评出的优秀流动党员,经乡镇党委考察后,成绩突出的由乡镇党委表彰奖励;对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突出的,由县委表彰奖励,每年“七一”,县委都表彰20名为家乡做贡献的优秀流动党员。
6.建立党组织关怀帮扶机制
坚持以人为本,增强党组织的服务功能,是新形势下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必然要求。党支部把流动党员在家的留守老人和儿童作为帮扶重点,实行“两委”班子成员、在家党员结对帮扶,帮助解决他们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为外出务工人员看好家、守好门、护好院,消除流动党员的后顾之忧。城庄镇阳宇会村党支部每逢重大节庆日都以寄贺卡、发信息、打电话等形式与流动党员联系,送去党组织的关怀;每季都派专人去太原看望本村流动党员,了解他们的工作生活情况,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们解决一些问题。该村流动党员张贵平的母亲病重住院后,党支部书记专程到太原看望,老人家激动地说:“还是我们党支部好!”
7.建立流动党员创业机制
各级党组织积极搭建载体,通报家乡发展情况,问计流动党员。一是通过在流动党员中开展“我为家乡发展献一计”、“我为家乡添光彩”、“做一名家乡招商引资的联络员”等系列活动,搭建流动党员发挥作用的平台,发挥他们与省外企业、商家关系熟的优势,为家乡经济建设和招商引资牵线搭桥,把流动党员从“散兵游勇”建设为“正规部队”。临泉镇都督村的5名流动党员致富后,带领当地200多名村民到内蒙古满洲里从事汽配批发、汽车修理、运输等生产经营活动,创建了段氏汽配一条街,把汽配生意扩张到了俄罗斯,真是“一名党员带出一批经营者,一批党员带出一个新市场”。二是积极引导,鼓励流动党员参加村级组织换届选举。在第八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中,临县103名流动党员当选村“两委”成员,其中36名当选村“两委”主干。三是工商、税务、劳动等部门主动开通绿色通道,支持流动党员回乡创业。先后有238名流动党员外出致富后不忘回报家乡,积极捐款捐物、出钱出力,帮助村里修道路、建学校、打水井、修戏台,改善了乡亲们的生产生活条件。城庄镇南庄村流动党员张建平出资10万元帮助村里建成了标准化寄宿制学校,被全票推选为村党支部书记后,他带领全村群众建成了5000头养猪场和400亩苗木基地,让全村百姓走上了致富路。在各级党组织和流动党员的带领下,临县已初步形成了“15万大军出深山、劳务收入过双亿”的产业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