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积极探索贫困地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途径
——学习胡锦涛总书记“7·23”讲话有感

2012-08-15中共隰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长

支部建设 2012年28期
关键词:群众建设文化

中共隰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长 任 静

积极探索贫困地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途径
——学习胡锦涛总书记“7·23”讲话有感

中共隰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长 任 静

作为一名宣传部长,如何贯彻落实胡总书记讲话精神,如何结合县情探索文化建设和发展的新路,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隰县是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辖8个乡镇,97个行政村和3个社区,10万人口。作为贫困地区,存在文化基础设施落后、文化资金短缺、文化产业薄弱、文化人才缺乏等问题。近几年,特别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以来,隰县把加强文化建设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大力实施文化强县战略,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精心提炼文化精髓,全力打造文化品牌,扎实开展文化项目,积极推进文化惠民,正在努力探索一条贫困地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途径。我们的做法是:

一、抢抓机遇,完善机制,让文化建设“重”起来

隰县文化底蕴深厚,仰韶、龙山文化时期,已具有较高的人类文明,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春秋战国时期则为晋文公重耳封地,素有“河东重镇、三晋雄邦”之美誉。隰县是革命老区,著名的红军东征、晋西事变、午城战役等历史事件就发生在这里,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贺龙、罗荣桓、聂荣臻、叶剑英等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隰县留下光辉的足迹。隰县是旅游胜地,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小西天悬塑艺术精美绝伦,堪称世界一流;紫荆山、五鹿山、石马沟风景区山绿水蓝,风景秀丽,群山染翠。这些深厚丰富的文化资源,为隰县发展文化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但由于多年来重视不够,宣传不够,开发力度不大,基础设施建设、文化产品开发等进展缓慢,丰富的文化资源没有很好地转化为发展优势、经济优势。

面对这样的现状,本届县委、县政府着手扭转长期以来以传统耕作为主的经济发展局面,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以此推动转型跨越发展,这成为隰县发展的主题。今年,县委、县政府在反复研讨、论证的基础上,又出台了《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强县的实施意见》,将文化发展纳入全县发展的“大盘子”,项目带动、政策引导、资金支持“三驾马车”并驾齐驱,推动隰县文化发展驶入快车道。实施大项目带动战略。隰县连续四年开展“项目年”活动,实施项目总数达313个,总投资305个亿,其中文化项目占到一定的比例。龙凤潭公园、堆金山森林公园等7处群众休闲健身活动场所建成并投入使用;“两馆”(图书馆、文化馆)、文化活动广场即将完成;奥体中心、广播电视大楼、三级(县乡村)公共文化网络、小西天景区、中国梨博园等一大批文化项目全面启动建设。隰县迎来文化建设投资规模最大、实施数量最多、发展变化最快的时期。实施优惠政策引导战略。协调工商、税务等部门对文化企业在注册登记、基础设施建设、土地使用、税收政策、信贷等方面给予扶持;鼓励企业、社会组织、个人捐赠及兴办公益性文化事业;制定出台了文化体制改革转企改制单位扶持、优秀文化人才引进培养等优惠政策,积极引导文化事业的发展。目前,全县成立民间文化研发中心、文化艺术团以及响铃高跷、八音会等文化企业20余个。实施专项资金扶持战略。建立“文化发展专项基金”、“文化产业引导资金”和贷款贴息、项目补助等政策,对转企改制文化单位,拨付专项扶持资金;对市场前景好、品牌效益和社会效益高的重点文化产品的生产和经营给予财政补贴。用于文化建设的专项资金逐年逐步提高。

二、科学安排,全面建设,让城市文化“活”起来

为弘扬文化、传播文化,使文化焕发干事激情、凝聚工作合力,隰县将城市建设和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将无形的文化有形化,使之可观、可品、可感,既提升了城市建设的品位和内涵,也使人民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文化的强烈感染和熏陶。

打造城市品牌。围绕打造“西山最佳宜居地”这一品牌,隰县在推进城市建设中,按照景色秀丽、功能完善、环境优美、人际和谐的理念,加大城市建设力度。深入开展“城市扩容提质”大行动,城市面积由原来的6平方公里扩展为12平方公里,并以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为基本定位,紧紧围绕“一核三星”,全力实施“大县城”战略。全力打造“20里水景生态文化走廊”,沿河川滨河路建设28座人字闸和水上乐园、袖珍公园、滨河路公园等大众型休闲、娱乐场所,实现全线蓄水、水景交融。加大新区开发和旧城改造力度,实施了一大批市政建设项目和公共文化活动场所,一座功能完善、风景优美、文明和谐的充满现代化气息的新隰县初步展现在世人面前。

提升全民素质。以英模的力量凝心聚力,快步跨越。2011年9月,隰县籍女大学生孟佩杰被授予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称号,2012年1月,又被评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她的感人事迹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隰县又有3名道德模范相继走向全国。草根英雄来虎平荣获“全国十大见义勇为英雄司机”称号,教育功臣冯廷记、助人为乐老人宿全保荣登中国好人榜。全县掀起向英模学习的热潮,开展了“向孟佩杰、来虎平学习,争当文明和谐隰县人”和“爱我隰县、树我形象、建我家乡”等活动,激发全县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热情,用思想道德文化的新形象,赋予隰县城市建设新内涵。

凝聚城市文化。隰县县穷,但人们的精神不穷。在近几年的快步跨越、发展变化中,根据社会共同认可、县情特色明显、群众乐于接受、容易传承传播的文化主题,隰县提炼出了“敢为人先,艰苦创业,众志成城,决战绝胜”的滨河路精神,提炼出了“五加二”、“白加黑””、“雨加晴”和“吃三睡五干十六”(吃饭三小时、休息五小时、工作十六小时)的实干精神,用强大的文化凝聚力和向心力激励全县人民与时俱进,超前发展。

三、大力宣传,打造品牌,让文化特色“亮”起来

立足于弘扬地域文化、增强地方吸引力,隰县紧紧围绕梨、园、文等文化元素,在文化传播上创新方式、拓展渠道、丰富内容,不断提升隰县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

举办梨花节,以节扬名。坚持“以节扬名,以节交友,以节厚文,以节活县”的理念,连续两年举办梨花节,形成了文化烘托产业、产业传播文化的良性互动局面。今年举办的以“梨花雪海、黄金未来”为主题的中国·隰县第二届梨花节,举办了摄影比赛、记者采风、大师象棋表演、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等20余项活动,签约项目16个,签约资金55亿,汇集各界各地游客2万余人次,中央、省、市等30余家主要媒体予以宣传报道。通过梨花节,外界对隰县的文化有了更加直观和深入的了解,隰县文化的影响力不断增强,文化知名度大幅提升,文化效应不断扩大。

打造梨博园,以园引人。隰县充分发挥“中国金梨之乡”的产业品牌,依托玉露香梨、三百年老梨树等梨文化元素,投资9.27亿元打造中国梨博园。梨博园建设半年多来,已初步显现出“梨树环绕,山水一色,景观怡人,循环景通”的景象,形成突出“梨”主题、弘扬“梨”文化、唱响“梨”品牌的特色景点,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氛围,成为现代农业园区的精品工程。

创作精品力作,以文交流。隰县文化积淀深厚,近几年创作了不少文艺、文学作品,《大晋商》、《走过隰州》、《活奢》、《隰州咏唱》等小说和报告文学相继出版发行,以隰县历史文化为背景的大型抗战电影《血战午城》拍摄完毕即将走上银幕,作家协会、书法协会、摄影协会、舞蹈协会、民间文艺协会等协会组织活动频繁,力作不断,积极推介、宣传隰县文化,促进了隰县与各地的文化交流。

四、采取措施,积极引导,让文化产业“兴”起来

产业是文化发展的基础。隰县确立了文化产业就是发展制高点的理念,把文化建设融入全县的总体发展规划,推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发展,增强文化发展的软实力,打造隰县文化特色品牌,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大力开发旅游文化产业。以打造晋西禅宗文化与特色农业旅游目的地为目标,全力建设“山西生态休闲旅游名城”。将隰县旅游资源的开发理念放在“五千年中国看山西”的全省旅游的大格局下,将小西天旅游定位融入到我省主推的旅游定位“晋善晋美”和临汾市旅游定位“黄河魂,中华根”中,实施“大集团运作、大景点支撑、大服务引领、大会展集聚”战略,依托优势资源,积极招商引资,大力宣传推介,逐步开发古城文化游览、水上休闲游乐、革命传统教育游览、现代农业观光旅游和生态休闲度假胜地五大景区,形成全县大旅游“小西天为噱头、梨博园为龙头、创品牌为开头”的崭新局面。

积极引导民间工艺产业。以“传承隰县民间文化,打造强势文化企业”为目标,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等措施,全力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产业,形成了以隰县民间工艺品研发中心为龙头,“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民间文化产业发展格局。根雕、山核桃工艺品加工、剪纸、旋木等民间工艺蓬勃兴起,响铃高跷、花伞秧歌等群众文化表演势头强劲。山核桃工艺品参加了上海世博会、郑州林博会、深圳文博会、北京农博会等展览,以环保、自然、和谐的浓厚的地方特色,获得国家、省、市多项奖励,产品福寿瓶被北京博物馆收藏。

深入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隰县对深藏在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全面普查、搜集、整理,收集有效信息200项,线索218条,16个项目被县政府确定为县级保护项目,8个项目被市政府确定为市级保护名录项目。午城酿酒工艺、响铃高跷、剪纸、转九曲、打鼓书5个项目被省政府确定为省级保护项目,12名传承人被批准为市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人被批准为省级项目代表传承人。

五、突出惠民,深化改革,让文化活动“火”起来

人民群众是先进文化的创造者。围绕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文化主体作用和主体地位,隰县全面加强群众文化阵地建设,广泛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积极鼓励群众自发参与到文化活动中来,全面激活了群众文化生活。

推进群众文化阵地建设。隰县积极推进县、乡、村三级宣传文化场所建设,近几年来累计投资4000余万元,先后启动完成了县“两馆”、隰州广场、乡镇文化站、广播“村村通”等文化基础建设项目,建成农家书屋87个、村级文化活动室51个、群众文化活动场所100余处,体育健身设施覆盖87个行政村。开办了两套有线电视节目,开设《记者行动》、《今日访谈》等专题栏目,创办了《今日隰县》刊物,创建了隰县在线、隰县宣传网、隰州风等网站,实现了基层文化活动有场所、有指导、有内容,为群众性文化活动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举办群众文化活动。广泛开展文化、图书、电影“三下乡”活动和“送欢乐下基层”活动,加强对广场文化、社区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节庆文化的争取引导,创新群众性文化活动方式,实现群众性文化活动效果。在春节、元宵、国庆等重大节日,组织开展了街头文艺表演、红色歌曲大赛、诗歌朗诵、书法图片展等群众性文化和迎庆活动,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淳化了民风社风,引导了积极、健康的文化主流。

激发群众文化活力。鼓励群众自主举办文化活动,大力支持群众性文化团体的组建和运作,促进群众文化活动由自发到自觉的转变。隰县群众自发组建的舞蹈队、秧歌队、韵律操队、响铃高跷队、文艺表演队等民间文艺团队已达30多个,这些由群众自发组建起来的文艺小团体,虽然规模不大,但活动便捷,作用明显。特别是在农闲时节,群众主动到广场、文化活动中心,表演自编、自导、自演的节目,其乐融融,展示了隰县人民的文化活力和精神风貌。

猜你喜欢

群众建设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多让群众咧嘴笑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谁远谁近?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