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的乒乓情缘及文化思考

2012-08-15

黑龙江史志 2012年8期
关键词:打乒乓球乒乓球运动

龚 强

许多年来,我一直喜欢看乒乓球比赛,看这方面的报道,也喜欢玩儿乒乓球。近年来,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更加意识到加强锻炼的重要性,所以,我把乒乓球当做是自己锻炼身体的主要项目。乒乓球打得多了,加之经常看电视上转播乒乓球比赛,乒乓球知识也逐渐增多,不知不觉,对这项运动的感情也越来越深了。

回 忆

儿时的记忆中,父亲每天早晨都要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和首都报纸摘要”节目,晚上要听“各地新闻联播”,于是,我也似懂非懂地跟着听。1961年4月的一天,我家那台旧收音机里传来了在北京举行的第26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中国队第一次夺得男子团体冠军的消息,而且还有一段乒乓球比赛的实况录音。听着那乒乒乓乓的声音,听着那热烈的欢呼声,我一脸不解地问父亲:“什么是乒乓球?什么是世界锦标赛?什么是团体赛?”

我的父亲是新中国第一代本科大学毕业生。毕业后进入国家级科研单位哈尔滨兽医科学研究所工作,搞了一辈子科研。在父亲留给我的诸多精神财富中,喜好和理解乒乓球运动是其中之一。

记得当时父亲不仅对我提出的问题做了详细的解释,还向我介绍了这次为中国男团在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夺冠做出重要贡献的容国团:1959年4月,在联邦德国多特蒙德第25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容国团在男子单打中一路过关斩将,最后与九获世界冠军的匈牙利老将西多争夺桂冠。针对西多肥胖的身材,他发球长短兼施,配合拉侧上旋,加大拉攻和扣杀的角度,在先输一局的情况下连胜三局,容国团用他的凌厉的进攻和擅长的“小球路”以3:1战胜匈牙利名将西多。他的名字第一次刻在圣·勃莱德杯上,为中国夺得了第一个乒乓球男子单打世界冠军,他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个世界冠军获得者。这次在北京举行的第26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男子团体决赛上,容国团说:“人生难得几回搏,此时不搏更待何时!”他振奋精神,挥拍上阵,力挫素有“凶猛雄狮”之称的日本队员星野,为我国这届锦标赛夺冠立下战功。从此“人生难得几回搏”这句名言便流传开了。在这届锦标赛上,庄则栋、丘钟惠分别获得男、女单打世界冠军。

也许就是从那时起,出于好奇,我对乒乓球产生了兴趣。看着我不停地问这问那,父亲随口说了一句“我们研究所有乒乓球案子(台子)”。这句话更引起了我的好奇和兴趣,我一再央求父亲带我去看看。那时,父亲经常加班,记不得是这之后的哪个星期日,我随周日加班的父亲来到了他工作的哈尔滨兽医科学研究所。在实验大楼二楼的一间屋子里摆着一张乒乓球台,我们当时管它叫“乒乓球案子”,案子上还有两个球拍和一个乒乓球。记得父亲用的是“掐把”(直拍),于是,我也学着拿起了球拍,那年我刚7岁,拇指和食指几乎掐不住球拍,但我还是“比划”了两下。父亲一边发球一边说:“我工作太忙,没时间玩儿,打得不好,但这项运动练反应,讲技巧,很深奥。”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接触到乒乓球,印象却是非常深刻的。时光荏苒,岁月流逝,几十年过去了,但它至今一直伴随着我,也许它会与我终生为伴。

小时候的游戏内容虽然和今天孩子们玩儿得不一样,但也很多。我们住在哈尔滨兽医科学研究所家属院里的孩子们,玩得最多的是“轱辘铁圈”、跳绳、放风筝等。毛主席提出“到大风大浪里去锻炼”并畅游长江后,哈兽研经常组织职工到松花江游泳。父亲酷爱游泳,除了参加单位组织的游泳外,每个星期日都带我们全家去松花江,所以我们兄弟几人都能横渡松花江。冬天,我们玩儿的是打爬犁,登“脚滑子”等,那时,几乎每个学校都有冰场,尤其是我们马家沟小学,冰上运动开展得非常好,所以每天都“上冰”滑速滑,当时,我的速滑水平还相当不错呢。但我一直惦记着乒乓球,觉得“有意思”,所以,总是想方设法玩乒乓球。

记得那是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一次放学,在回家的路上我向几个同学描述了乒乓球,并告诉他们哈兽研有乒乓球案子。于是,我们几个孩子瞒着大人,来到哈兽研,翻过大墙悄悄“潜入”实验大楼的二楼。在乒乓球室里,我们尽情地玩儿了一次。真是太开心了,甚至忘记了时间,直到被研究所保卫科的人把我们几个人抓住。“你们都是谁家的?怎么进来的?”保卫科的人厉声喝问。我们不得不一五一十地“坦白”。结果是:通知家长,回去严加管教。今后再也不许来了!我们几个回到家后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惩罚”,有的甚至挨了打。打那以后,我再也没去哈兽研玩儿过乒乓球。

与今天的小孩一样,很多孩子都有逆反心理,那时候的我也不例外,越是不让玩儿我越想玩儿。尽管跳大墙去哈兽研玩儿乒乓球那件事已经过去了很久,我一直惦记着玩儿乒乓球。上小学三年级时的一天,轮到我们几个同学放学后扫除,我又提起了玩乒乓球的事,于是,我们几个人把教室里所有的课桌和椅子堆到两边,留下几张课桌拼到一起,把地板擦子杆横放到桌子上,一头有地板擦头,另一头用黑板擦一垫当球网,接下来就是乒乒乓乓的打球声和我们几个同学的欢笑声了……不知不觉天色已晚,我们几个也累了,关上教室门就回家了。第二天一早,我们照旧来上学,可刚一进学校门就觉得气氛不对,一些同学窃窃私语,指指点点,班主任老师和教导主任非常严肃地站在楼梯口,见我来了劈头就问:“昨天谁是值日生?”我一时还没反应过来,接着又是一句“你进教室看看!”我一进教室立即傻了眼,我们昨天晚上走的时候啥样,眼前还是啥样,桌椅在教室四周堆得乱七八糟,卫生一塌糊涂,那张“乒乓球案子”静静地摆在教室中间。上课铃已经响过了,可同学们根本没法上课。我们几个被叫到了教导主任室,一顿“暴批”是躲不过去了。当我们回到教室时,班主任老师余怒未消,“你们几个站到后面去听课!”我们深知自己错了,灰溜溜地站到最后一排,一直站到下课。末了,老师还冲我加了一句:“要不是看你平常学习好,今天决饶不了你这个淘气包子!”

我上小学的年代决没有今天的打球条件,我们只是偶尔在家门口的水泥台阶上挡一排砖头当乒乓球台,几个人打一会儿。有时候玩乒乓球“上瘾”,或是家里,或是教室,我会找一块儿平整的墙壁对着练推挡。那时候没有壁球,我曾经经常像今天的壁球那样练过正、反手抽球。我们家住得离哈尔滨体育学院非常近,只隔一条街,一次,我们几个同学去体育学院操场踢足球,路过球类馆时看到大门敞开,里边的乒乓球运动员正在练球,有练对攻的,有练推挡的,还有练反手进攻的,他们个个动作协调,击球合理,虽挥汗如雨,却动作流畅。教练还不时地让他们停下来,给他们指导要领。如此优美的挥拍动作和击球姿势,我只是在学校组织同学们到工人文化宫看记录片电影里见到过,或者是在我那几张珍爱的邮票上有。我情不自禁地跟着挥起了手臂。旁边的一位大哥哥说:“这小孩儿的动作还挺像样,你练过吗?”我摇摇头,但我说我愿意打乒乓球。也许是他累了,说:“你来试两下吧”,我一听高兴极了,拿起他的球板就打,别说,我直拍握板用他的横拍正手抽球那几下还真打上了,接着他又让我打几下反手,我在报纸上和电影上都看过庄则栋的直拍两面攻,但由于我那时的个子小,反手怎么也打不到球,我只好用球板的背面打,这一来倒是懵上了几个。练了一会人家要训练了,我只好站在旁边看,一边在心里模仿。第二天一放学,我又跑到体育学院看练球,人家休息时我又打了一小会,直拍正手用正面打,反手用反面打……一个星期后,那位大哥哥调走了,听说是到哪个集训队去了。这以后,人家也不让我看训练了。可那几天看专业乒乓球运动员训练对我影响是非常大的。

我的一个小学同学家住在党校院里,那里有一个乒乓球台子,为了打球我经常去那个同学家。那时侯,我用直拍的正手正面攻球,反手用球板的背面攻球经常会得分,但一些人说:你打的不正规!庄则栋的两面攻用的是同一面胶皮,你这是用的两面打。当时我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横拍(握把)可以两面用,直拍(掐把)只能用一面呢?尽管没有答案,多年来我一直是这么打球,甚至有一段时间我是使用横拍球板,直拍来打球的(近年来,有人将这种打法称之为“直拍横打”或“直拍反打”)。后来,我父亲不再让我去那个同学家打球了,因为“文化大革命”开始了,我父亲被打成了“反动技术权威”,我们也“只许老老实实,不许乱说乱动”。

由于家里没有从事乒乓球工作的人,那个时代的信息传播也没有今天这样发达,我的乒乓球信息来源只能靠听广播,据我所知,那个时代的确没有直拍背面进攻的优秀乒乓球运动员。直到上个世纪70年代,出现了葛新爱,她虽然用的是直拍,却是两面削球打法,偶尔削中反攻。1975年和1977年两届世锦赛上,葛新爱和队友一起捧得考比伦奖杯,1979年,葛新爱不但和队友合作再度蝉联女团冠军,还与梁戈亮配合获得混双冠军。在女单比赛中她更是过关斩将,在盖斯特杯上写下了自己的名字。这是那个时代我所知道的唯一一位直拍两面击球的运动员。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里,我打乒乓球的机会少之又少,也买不起乒乓球,球板一放就是几年,连胶皮都老化了。“文革”后期,我干了两年临时工,再后来,我参加工作到野外地质队,记得只要有机会,我就会跑去玩儿一会乒乓球。

1976年粉碎“四人帮”,“文化大革命”结束。恢复高考后我有机会读书了,无论是在武汉测绘学院,还是在哈尔滨工业大学,无论是读本科,读研究生,还是读博士,做博士后,尽管学习很忙,我都尽量抽出时间打乒乓球,而且注意向书本学习,每次去书店都留意乒乓球方面的书,这一习惯至今一直保持着。在大学读书期间,我的体育课学分都是靠乒乓球拿到的。由于学校对理工科学生的体育课要求不是很严,对乒乓球的水平要求也不是很高,因此,我全都是免试获得“优”的成绩。在大学里读书的那些年,我早上6点钟起来背外语,晚上最早是12点休息,多少年如一日,但几乎没得过什么病,哪怕是感冒都很少。今天想来,应该得益于经常打乒乓球。墨子云:志不强者智不达。记得考博士之前,我复习备考是比较辛苦的,足有大半年的时间,我每天都学习到凌晨,为了确保备考时间,那些日子里,我几乎一次乒乓球都没打,但有乒乓球等体育运动的底子,我坚持了下来。直到我考完博士入学考试的最后一科,交上考卷后,我从考场一路小跑到了哈尔滨工业大学体育馆。也许是想乒乓球了,也许是太想释放一下了,也许是考完之后心里有些把握了,不管怎么样我是尽情地玩儿了两个小时乒乓球。接下来是“爱立信”杯CCTV乒乓球擂台赛,我又尽情地看了一场高水平的乒乓球比赛。当晚那一觉我睡得非常香。

读博士和准备博士论文答辩期间时间依然紧张,我改变了前一阶段闭门准备的方式,坚持每周打两次乒乓球,当全部学位课修完,规定的论文发表完,博士学位论文准备完后,我十分放松地每天都打一个多小时的乒乓球,整整一周时间,真的是太“奢侈”了。接下来,我顺利地通过了哈工大博士学位论文答辩。进入博士后流动站后,科研工作异常紧张,但我依然坚持每周打一、两次乒乓球。今天想来,我之所以能够高质量地完成博士后研究课题,顺利出站,与坚持打乒乓球不无关系。

几十年来,由于工作、学习、科研等,我一直都很忙,但我还是尽量挤出时间打乒乓球,比如我在多宝山、铜山野外从事测绘工作时,工余时间,只要可能我都想办法找球台,找对手玩儿一会,哪怕是条件很差。但总体说来打的还是少。记得有十来年的时间,由于工作忙,科研任务重,加之没有场地,打球条件不好,一年到头都不摸几次球拍,几乎就是断了。我的身体开始发胖,腿也觉得没那么有劲了。最近这些年,我把午饭后的中午休息时间利用起来,尽可能打一会球,而且有意挤出一些时间,力争每周至少打上两、三次或再多一点,并尽量做到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如今,我的父亲已经离开我们十多年了,但我永远不会忘记他给我留下了那么多的精神财富。是他让我知道了什么是科学研究,什么是攻克难关,什么是刻苦读书,什么是持之以恒……;父亲的许多思想方法、观点理念和思辨哲理令我终生受益,他广博的理论学识,深厚的科研功力,严谨的治学态度,求实的工作作风,对科学执著的追求精神,为人师表的高尚品格,乃至他那文采飞扬的著述,潇洒飘逸的书法,才思敏捷的论理,文质彬彬的风度,都是我生活道路上永远的楷模。如果说我今天在工作、科研、教学以及文史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与父亲的言传身教和潜移默化影响是有直接关系的。每当我的科研项目有所突破,每当我又获得科研成果奖,每当我新的著作问世,每当我又有论文发表……每当我享受乒乓球带来的快乐和愉悦时,我相信,与我心灵相通的父亲在天国也一定会笑看人间,与我分享幸福的。

体 会

我体会打乒乓球这项运动是:强身健体,愉悦身心;锻炼思维,保持机敏;技巧性强,内涵深邃;斗智斗勇,竞争激烈;考验心态,打磨意志;交朋结友,老少咸宜。如果从更高的角度去观察这项运动,分析这种现象,审视它的影响,考量它的效应,有理由将乒乓球运动上升成为一种文化。

强身健体,愉悦身心。对于业余乒乓球爱好者来说,它是锻炼身体的最好形式之一。打乒乓球的运动量可大可小,随心所欲,张弛有度,量力而行。刚开始打时体力好,可以大运动量,大幅度,大刀阔斧。随着体力的消耗,逐渐可以放慢节奏,放缓速度,缩小幅度,减弱力度,根据身体状况和心脏负荷适当地调整运动量。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我们这些业余乒乓球爱好者无一不是“乐知者”,是绝对的“爱好者”!因此,挥起乒乓球拍一打就可能是一、两个小时甚至更多。我体会,除了锻炼身体外,打球那个时段是最高兴、最快乐的。虽然偶尔也会为一分球而争争讲讲;偶尔也会有互相不服,善言相讥;偶尔也会出现游戏摩擦,心中不平,但是,所有打球的人都会有不约而同的共识,那就是“打球是身心愉快的,过程是十分享受的”。那时候可以忘记一切烦恼,那一刻能够到达忘我的境地。大汗淋漓伴随着身心愉悦;激情四溢伴随着笑语欢声;集中精力伴随着全身运动,高度重视伴随着精神放松。这种或急或缓,时强时弱,有张有弛,合理适度的运动是多么难能可贵呀!

锻炼思维,保持机敏。打乒乓球是一项带有竞争和对抗性质的高技巧运动,所以,除了要有基本功、技巧、体力作保证外,思维缜密,反映迅速,决策果断尤为重要,特别是大赛时的临场发挥至关重要。关键时刻的沉着冷静,对赛场上的瞬息万变准确应对,都取决于你的思维与反应。久而久之,锻炼了思维,磨练了耐力,锤炼了意志,练达了反应。尤其是现代乒乓球技术更讲究速度、旋转、落点等,所谓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因此,所有乒乓球爱好者在机敏度、灵活度和反应力上,都不同程度地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应该说,这一点是其他许多运动望尘莫及的。乒乓球对许多人有那么大的吸引力大概也在于此。

技巧性强,内涵深邃。现代乒乓球的技术类型,或者叫打法,千差万别,异彩纷呈,十分讲究技巧。仅以进攻为例,就有拉攻、重扣、轻打、快撕、滑板、反剔,前冲弧圈、高调弧圈、小弧圈、假弧圈、推攻、搓攻,以及弹、挑、拨、拧、带、撇等等,而且每一项技术并不是孤立的,需要随机应变,综合使用。更由于每个人使用的球板、海绵、胶皮等各不相同,加之对手的特点、风格、力度、手法,性格、习惯等各有千秋,于是,决定了乒乓球运动的高技巧性。庄子云: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因此,要想打好乒乓球,必须研究许多更深层次的东西。我们这些业余选手没有专业教练指导,没有专人帮助研究,没有专门理论支撑,只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来揣摩技巧,体会内涵。其实,即便是那些专业运动员,也需要不断地应对新打法,新技术、新对手、新球路,新环境等等。因此,乒乓球的内涵不仅丰富,且十分深邃,甚至是无限的。我以为,这正是乒乓球的魅力之所在。

斗智斗勇,竞争激烈。乒乓球运动本身就是尽一切可能让自己得分,想方设法不让对手得分,所谓的控制落点、控制力度、控制速度、控制节奏等,甚至要控制对手,比赛则更是如此。而要想做到这一点,必须斗智斗勇。它既有战胜自我的内在调整,又有击败对手的直接对抗;既有机智敏捷的主动变化,还有应付对手的随机应变;既有时时刻刻的心理准备,更有关键时刻的胆大心细。因此,每个球都在拼抢,每一分都在竞争。有的时候,即便是大比分领先,也有“大意失荆州”的可能,有的时候看似无望,只要“咬住”,不放弃,常会“柳暗花明”,因此,这项运动自始至终都充满了智斗、拼搏与竞争。这与中华民族的本质文化是相互吻合的,而且,民族精神与民族文化的许多精髓在乒乓球这项运动上都会有所体现,有时候会非常集中。这也是乒乓球之所以能够成为我们国球的原因之一。

考验心态,打磨意志。乒乓球运动的竞争本质,决定了在激烈的对抗中,既比拼技术,更考验心态。无数事例证明,心态决定成败,甚至可以说,良好的心态可以弥补技术上的不足,从而战胜对手。反之,即便是技术上占优,比赛中也会频出意外,输掉不该输的球。棋逢对手,旗鼓相当时,良好的心态,坚强的意志是决定胜负的关键。所以,打乒乓球是对一个人心态的考验和磨练,是对意志品质的洗礼与打磨。对于现实社会中的我们而言,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无论是小判断还是大决策,无论是应对日复一日的寻常琐事,还是直面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良好的心态都是至关重要的。

交朋结友,老少咸宜。展开乒乓外交,用小球推动大球,打破中美关系禁区的辉煌历史已经永远载入史册了。而对于我们这些业余打乒乓球的人来说,“以球会友,交流沟通,互相学习,增进友谊”是大家的共同心声。尤其是对我这个不太善于交际的人来说,经常打打乒乓球,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我这在这方面的不足。尤其是许多年来,我一直固执地认为,打乒乓球好的人都比较聪明,爱好乒乓球运动的人,绝大多数都是好人。因此,这项运动使我的视野更宽,给我带来的益处良多。而且乒乓球运动还有一个好处,就是老少皆宜,无论是儿童还是少年,无论是青年还是壮年,乃至老年,都可以玩乒乓球。正所谓:不分男女,无论长幼,挥拍上阵,乐在其中。

思 考

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乒乓球应该有它的一席之地。称之为“乒乓文化”不仅是因为新中国的第一个世界冠军源自乒乓球,中国世界冠军最多的项目也是乒乓球,还因为它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理论、实践、技术、器材等发展速度相对是最快的,其内涵和外延也越来越丰富。毫无疑问,作为中国国球的现代乒乓球运动,对我们的政治、经济、生产、生活,乃至理念、思维、习性、品格等诸多方面,都有着深刻的影响与渗透,因此,深受国人喜爱的乒乓球运动,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中华文明的摇篮中,经过孕育与发展,沉淀与升华,正成为人类活动的智慧与结晶,国人品格的浓缩与提炼,中国风采的集成与展现,中华文明的绽放与辉煌。

从文化的概念去审视,乒乓球运动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是作为社会个体而存在的现实主体,在其具体进行的认识活动和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在其基本物质性生存需要得到相对满足的情况下,为追求和享受更加高级、完满的精神性自由而以其作为饱含情感的感性符号而存在的“文”来化“物”的过程和结果。在我们国家,乒乓球是国球。乒乓球运动这一文化现象的基本内容是:现实的人对更加高级和完满的精神性自由的追求和享受。无论是专业,还是业余选手,打乒乓球都有其向高一级精神性的追求并享受带来快乐的目标;乒乓球运动这一文化现象的本质特征是来源于,同时又不同于认识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的主观体验性精神享受活动,实际上它是一种体味,一种自我感知和一种精神享受;乒乓球运动这一文化现象的具体表现形式是人运用饱含情感的感性符号,把这样的追求和享受外化到对象之上的过程和结果——正因为如此,乒乓球运动这一文化活动与人们进行的认识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有着本质的联系。

在我们国家,乒乓球运动的普及率高于其他任何运动项目。作为重要的人文现象,乒乓球这一文化活动和文化现象,其基本内容、本质特征和表现形式是随处可见,尽人皆知,客观存在的。如果我们从文化的视角出发,按照方法论的原则追根溯源,并客观地去审视这一现象,就不难发现,乒乓球这项运动,具有坚实的学理基础,鲜明的现实针对性和充分的理论阐释力。

首先,乒乓球这一文化活动和文化现象,是在特定的认识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基础上产生出来的,所以,在认识它们的存在状态时,既要集中关注专业和业余乒乓球运动的本身,也要关注国球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与背景。当我们将历时性维度和共时性维度有机地结合,从“生成论”这一方法论出发,把它们都看成是特定的主体对这种认识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的主观反映和情感折射时,乒乓文化的理论性、实践性、普遍性以及鲜明的特质与个性就十分清晰了。

其次,由于乒乓球运动这一文化现象的基本内容,主要是现实社会个体基于各自的人生境界而对特定的精神性自由的追求和享受,所以,在认识乒乓文化时,既要明确观察到,还应该深刻体会到,不同社会个体具有不同的人生境界。这些人生境界都是特定个体与其现实环境相互影响的结果,而且,还必须通过相应地调整或者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为全面准确地认识、理解、体验和感悟这样的精神追求和享受,准备必不可少的基础和条件。例如,专业乒乓球运动员和业余爱好者对这项运动的体会、感觉、理解和追求是截然不同的,需要从不同的层面来审视,从不同的视角来解读。只有这样,才可能更加深刻地体会和总结乒乓文化。进而,使之进一步,再进一步地升华。

第三,由于乒乓球运动这一文化活动和文化现象的表现形式,主要是专业乒乓球工作者和广大的业余乒乓球爱好者,运用饱含情感的感性符号来化“物”的过程和结果,因此,我们要把这种作为“文”而存在的感性符号,当做承载了特定人类个体和群体的文化活动和文化现象之全部精神意蕴的实际载体来认识、体会和研究。因而,需要通过系统而具体地认识乒乓球在我国的兴起缘由、发展过程、基本内涵和感性特征,将其对于个体和社会的生存发展意义,以及价值真正揭示出来,从而,更加深刻地认知和展示乒乓文化的内涵与魅力。

乒乓球运动是中华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越来越深远,这是有目共睹,举世公认的。而独具风格与魅力的乒乓文化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可谓功不可没。应该指出的是,在乒乓文化中也应该包括广大业余乒乓球爱好者所做出的贡献,他们对乒乓文化有着独特的感知,独立的诠释和独到的解读。当然,他们更多地是在这项运动的实践过程中,通过不断体味、理解、总结来丰富乒乓文化内涵的。我觉得,业余乒乓球爱好者对乒乓文化内涵的贡献不仅是普及、推广、传承、促进,还应该包括自强不息,竞争拼搏,坚持不懈,持之以恒,不断实践,深入研究,切磋借鉴,模仿消化,总结升华,提高技艺,创造愉悦,挥洒快乐,增进了解,加深友谊。这既与中华文化相辅相成,又是从另一个角度对其补充和丰富。星火相传,生生不息,积累升华,更加灿烂的中华文化不就是这样走向辉煌的吗?

猜你喜欢

打乒乓球乒乓球运动
乒乓球悬浮术
少先队的野营活动
跳舞的乒乓球
乒乓球瘪了怎么办
打乒乓球可以预防近视吗?
不正经运动范
打乒乓球
迷你乒乓球
第一次打乒乓球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