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已成绝响的黑龙江单鼓艺术——黑龙江单鼓艺术述略

2012-08-15薛成荣

黑龙江史志 2012年8期
关键词:曲牌黑龙江艺人

靳 蕾 薛成荣

(黑龙江省艺术研究所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单鼓烧香,又称太平鼓、答祖宗、唱家班、唱阴阳戏等。曾在黑龙江农村广泛流行。单鼓是一种民间祭祀活动,它烧“愿香”以酬神祭祖、免灾除病、祈求昌盛;烧“乐香”以欢庆丰收、祝贺婚嫁、庆幸平安,又称“太平香”,多在中秋节至年末、正月至端午节期间活动。前者称“秋香”,后者称“春香”。单鼓在表演时,不仅亲戚朋友前来“送礼”(上礼钱),而且附近村屯、左邻右舍的男女老少都来看热闹。

单鼓的形成、沿革及传入黑龙江地区的确切时间已无从查考。但有关史料及口碑可以证实,清代中叶,单鼓已在黑龙江地区广泛流行。呼兰县单鼓艺人孙明远(1921—)介绍说:“祖父辈五人孙万富、孙万贵、孙万荣、孙万华、孙万年(人称五位爷)于清咸丰初年(1851)便在呼兰府掌坛烧香,经常活动于兰西、青岗、明水、绥化、巴彦、肇东等地。父亲孙德发、叔父孙德财继承父辈技艺也掌坛烧香,于同治、光绪年间活动在同一地区。”民国十五年(1926)出版的《双城县志》也将单鼓的祭祀、表演等情形做了描摹:“汉军旗人祭祀曰烧香,每因许愿而举,祭前一日晚在院内悬挂画像神位数轴及家谱,设香案,陈供品,招跳单鼓者,头戴绣帽,身着长裙,手执皮鼓,在香案前击鼓唱舞,为能博先祖之欢心。祭毕移神像于室内。祭之日跳单子鼓者,又来如前状。”民国三十二年(1943)《牡丹江风土志》载:“打单骨,亦名跳大神,祭神时,在室内西炕悬宗谱,或木室,前设香案,燃蜡焚香,及供品等,门外设一斗,盛高粱,插一旗,名七星坛。跳时四人,多至十二人,鼓有柄,并有使鞭名曰‘霸王鞭’,且唱且诵,有就地十八滚之名。歌词分九腔十八调,亦为一种巫俗。”

关于单鼓的类别,有人说“单鼓分为八旗香、跳家神、汉军旗香、民香四种”;也有人说:“单鼓分大八旗香、汉三旗香、民香三种”等等。经反复调查研究证实,单鼓实际只有两种:一为汉族人烧的民香;二为汉军旗人烧的旗香,称“汉军旗香”。汉军旗人,俗称汉军八旗,即八旗汉军(八旗汉军属于满族,故可以认定单鼓为汉满两族共有曲种)。但旗香是清初形成八旗汉军群体之后由民香脱胎而出。西清著《黑龙江外记》卷六载“汉军旧家祭先有烧香礼,亦春秋举行”可资佐证。因两者大同小异同属一类,所以黑龙江许多单鼓香班和艺人,民香旗香都会烧,如海伦的惠忠义、刘忠尧,呼兰的云维廷、云继武兄弟,巴彦的单鼓艺人张广文之父“张三郎”,民香艺人范景田等都曾为旗人烧过香。因为两者都用汉语演唱,演唱内容大体相似,运用的曲牌、鼓点子基本相像,表演形式均为站堂鼓、跑圈子、坐堂鼓,其动作、舞蹈、武术、杂技等亦相当,服饰除末铺鼓(送神)外,余铺皆穿灰色和深蓝色长衫,道具皆用大小单鼓、霸王鞭、铡刀、流星、两节棍、七节鞭等。旗香、民香的差异主要是,汉军旗人渐习满族风俗和祭祀礼仪,在婚娶时有烧香的风俗,与满族婚娶时有萨满参与的习俗相似,汉族则无。旗香祭具中使用的花红杆子与满族萨满跳神所用的索罗杆子相像,民香则不用此物。旗香中有时夹杂满语,如“讷家”(娘家)、“玛讷”(妈妈)及“满汉文字写得清”等景物描写,民香中没有这样的词句,民香多为十二铺鼓由三人演唱半天一宿,或只一宿;旗香多为二十四铺鼓由二人演唱一天一宿,都必须在鸡叫前完成。

民香的十二铺鼓为:开坛鼓、请九郎、开光、过天河、接天神、闯天门、亡魂圈子、接亡魂、安座、排张郎、请灶王、送神。其中《闯天门》后半部分的“军师点将”可分出来单列一铺,《亡魂圈子》后半部分的“过山”也分出来单列一铺,使整台香变为十四铺。旗香的二十四铺鼓为:开坛鼓、安天策、请土地、请五月师傅、开光、摆桌张、下广陵、请九郎、批文、过天河、指路、闯天门、点将、搭棚、接天神、请地神、亡魂圈子、安座、排张郎、请灶王、化神、打刀、送神。

单鼓的演唱内容主要是把天上的神仙、地下的亡魂都请到家中来赴宴,之后一一送回。值得提及的是,神谱(唱词)中演唱的九郎神几乎贯穿始终,每铺鼓都围绕一个中心展开并分若干段落。许多铺鼓有比较生动的人物,如《请九郎》中的白马先锋、九郎神,《亡魂圈子》中香主的爷爷奶奶、老少墓童。尚有比较具体情节,如《过天河》中九郎神骑龙马闯过天河的经过,《过山》中老少亡魂依次闯过十座大山。更有着较为逼真的情境描绘的,如《闯天门》中九郎神“闯十层天门”、“夸天宫”,《军师点将》中玉皇大帝“排执事”、“启程下天”。除必须唱的“内路鼓”外,还有可增可减的“外路鼓”,如穿插进来的二十四节气、天干地支、十大贤良、各种劝人为善的唱段,《排张郎》、《孟姜女哭长城》等被称为“挂匾”的民间传说、历史故事。前者故事情节最为生动,讲述张云昌家大业大,终日游手好闲。一次游闹时遇到了一个好吃懒做的风尘女子李海棠,两人勾搭成奸。在李海棠的挑拨唆使下,张云昌将其妻丁香休了,娶过李海棠。丁香流落四方,苦度春秋。三年后,张云昌将家业败尽,家中又起大火,李海棠被烧死,张云昌被砸伤,沦为乞丐。一日,他无意中讨饭到丁香门前,见到了丁香,并将往日与李海棠合谋陷害丁香之事说了一遍。丁香出于仁义之心,把张云昌叫进屋内,并为他做了一碗疙瘩汤。见此情景,张云昌悔恨交加,无地自容,撞灶而死。

单鼓的表演形式可分为站堂鼓、坐堂鼓和跑圈子三种。站堂鼓统称为站鼓、由二人或三人执大鼓站着演唱。坐堂鼓,由二人或一人执大堂坐唱。跑圈子统称走鼓,由一人执小鼓与二人或三人执大鼓跑圈子演唱,也可由二人执大鼓跑圈子演唱。并有动作、舞蹈、武术、杂技等穿插其中,也常摹仿某些人物的音容笑貌,但它主要还是靠唱来讲故事。

单鼓的唱腔结构形式为曲牌体,被黑龙江单鼓艺人用过的曲牌约六十余支。有些单鼓曲牌是许多先辈单鼓艺人切磋琢磨、反复实践从原有的曲牌(母曲)中派生出来的。如由“慢四棒”派生出来的“紧四棒”、“四棒鼓”、“四棒腔”,由“观天河调”派生出来的“反琴调”等。派生是单鼓艺人对单鼓音乐进行再创作的过程,不仅使单鼓增加了曲牌数量,而且拓宽和增强了单鼓曲牌的表现力。单鼓亦从兄弟曲种、剧种、民歌中吸收来的曲牌,被普遍应用的有十余支。其中有的已形成了通用于许多铺鼓的主要曲牌,如来自二人转的“咳嘛咳调”(本名“小武咳”、“文武咳咳”);来自拉场戏的“游阴调”(本名“红柳子”);来自皮影戏外调的“小派调”等。单鼓曲牌结构独到,特色鲜明,不论是双句体或单句子,又都以前半句唱正词、后半句为正腔,且都穿插了鼓点子当过门。在黑龙江单鼓艺人用过的六十余支曲牌中,也含有当代单鼓艺人的新创作。如海伦县单鼓艺人惠忠义、刘忠尧创作的“闯中央”,不仅单鼓味儿十足,而且旋律新奇、节奏明快,好学好唱好听。拜泉县单鼓艺人范景田的老师戴忠山与同香班艺人创作的“勾灶调”,其母曲也是双句体,但在实地演唱时,他并不简单地套唱新词,而是根据不同唱词需要联缀演唱它的各种变体,即统一又富于变化,使之取代了原用的“辞灶调”。

单鼓的演唱形式有四种:独唱、对唱、一领一和、一领众和。除独唱外,后三者都是互相衔接的。主要是领唱与和唱是在对方的尾字时进入,这种“鱼咬尾”式的衔接,听来紧密,连绵不断,没有茬口。单鼓的演唱,同样讲求气息充足,发自丹田,善于使用偷气,快吸气,浅吸、深吸等方法,追求吐字准确、清晰,但咬而不死,依字行腔润饰母曲使之字正腔圆。单鼓艺人特别注意彼此之间的不同韵味,因而各有风格。单鼓艺人既要会唱,还要会表演,模声拟形,活灵活现。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中期,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后,在黑龙江境内的解放区,由于单鼓涉嫌为迷信活动,基本停止演出。个别地区的新文艺工作者把单鼓当做一种民间艺术形式采录过单鼓音乐。如1948年东北书店在佳木斯市印行的中国音乐研究会编《东北民歌选》中辑入了单鼓曲牌。

新中国成立后,演唱内容焕然一新的单鼓相继涌现,曲目中上场的演员增多,歌舞成分加浓,且常常化出化入地扮演人物。如海伦县单鼓艺人惠忠义、刘忠尧演唱的新单鼓《春耕时节》,绥化县永合村农民业余剧团演出的新单鼓《控诉封建婚姻》等,受到业内人士和观众的好评。拜泉县单鼓艺人范景田参加了黑龙江省文艺工作团,他与请来的惠忠义、刘忠尧向该团有关人员传授单鼓技艺,创作演出了由崔岚、黎朗作词的《歌唱黑龙江》,引起文化部门领导和广大观众的注目。1953年,黑龙江省文艺工作团参加中国人民赴朝鲜慰问文艺工作团第二团,他们演出的由鲁琪作词的单鼓《庆丰收》,受到中国人民志愿军指战员的欢迎,回国后参加东北区第一届戏剧、音乐、舞蹈观摩演出大会获集体表演奖,范景田获教学成绩奖。1956年,呼兰县白奎区孤榆树农民业余剧团创作演出的新单鼓《跳起单鼓唱丰收》,参加黑龙江省民间艺术会演获演出奖。1960年后,还出现了以单鼓音乐为基础创造的新剧种,或以单鼓曲牌为素材创作的歌曲,如明水县剧团创作演出的单鼓戏《木匠迎亲》,黑龙江省歌舞团郭颂演唱的以单鼓曲牌为素材创作的歌曲《串门儿》等等。

对单鼓艺术的挖掘、研究虽断断续续,但一直受到有关人士的关注。1957年,音乐出版社出版了陆逵震在黑龙江省搜集整理的《单鼓音乐》一书。1957年5月25日至6月25日,黑龙江省群众艺术馆组成调查组深入双城县的农丰、青岭、希勤等地调查采风,对双城的汉军旗香做了全面的调查和搜集,写出了《双城汉军旗香<太平鼓>调查报告》和神将(单鼓艺人祁凤楼、闫太思、张继勤)的情况介绍,由黑龙江省群众艺术馆印发。黑龙江省歌舞团李松华等人在六十年代经常到民间挖掘整理单鼓艺术,并先后写出了《单鼓艺人范景田》、《谈传统单鼓的演出》、《单鼓名称及形制初考》、《东北跳神及神鼓初考》等文章,于八十年代陆续发表于《黑龙江音乐舞蹈通讯》、《艺术研究》刊物上。1979年8月,松花江行署群众艺术馆和呼兰县文化馆在呼兰县举办了单鼓挖掘学习班,邀请十六位单鼓艺人用了十五天的时间,把民香、旗香按旧时烧香的程序,从头到尾进行了录音,并对单鼓艺术作了比较全面的采访,会后整理的《单鼓音乐》一书由黑龙江省群众艺术馆编印出版。八十年代初,中国文化部、中国舞蹈家协会、北京舞蹈学院在哈尔滨召开东北民间舞蹈研究会,特邀单鼓艺人范景田到会做了传统单鼓示范表演,范景田还当场传授了一些单鼓唱词、鼓技和唱腔。

目前,省内已没有单鼓演出活动。艺术研究专业人员对采集、录制、整理的单鼓艺术资料仍在深入探索研究中。

猜你喜欢

曲牌黑龙江艺人
曲牌的传播与传承
Homeless children in India publish newspaper
曲牌性视角下的器乐曲《海青》
黑龙江蒙古族古籍考录
“《常用曲牌新谱》出版座谈会”在本社举行
老艺人的匠心
王君安:尹派守艺人
昆曲曲牌与昆笛演奏
“守艺人”孙曼亭: 慢漆坊里声声慢
羡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