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视野下的城市志基础设施记述思考
2012-08-15包柱红
包柱红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地方志办公室 浙江 宁波 315100)
现代化是人类历史上最剧烈、最深远的一场社会变革。所谓现代化,指的是一个以农业为基础的人均收入很低的社会,走向着重利用科学和技术的都市化和工业化社会的变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进行艰苦探索。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时期。30多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制定了指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整套方针政策,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各项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改革开放三十年是中国历史上经济发展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最多的一个时期,也是走向现代化的重要时期。为了把这一重要的历史进程及时载入史册,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关于第二轮地方志书编纂的若干意见》十分明确地将第二轮地方志书的编纂内容的上下时限界定为20世纪70年代末至21世纪初,正好是记载改革开放30年的现代化轨迹。这一时期的成效最显著的进程就是工业化和城市化。其中城市化是以现代化为导向的。城市现代化强调以人为中心,以现代科技装备、管理城市,使城市在整体素质上达到当代先进水平,强调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以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为目的。一个现代化城市的主要表现特征至少有八个方面:基础设施现代化、城市管理科学化、城市功能多样化、居民生活高度社会化、生态环境园林化、城市经济高效化、产业结构高级化、城市居民现代化。基础设施现代化是首当其冲的。城市基础设施是衡量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和管理水平的主要标志,是城市生产和发展的依靠。了解一个地区,或是在一个地区进行投资、开发和建设,首先要认识这个地区的基础设施情况,因此基础设施应该是城市志记述的重点之一。而对于城市基础设施的记述,必须以现代化的视角来审视其现代化的演进过程。
一、现代化视野下城市基础设施的内涵
城市基础设施的定义与分类纷繁多样。《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将其定义为“城市生存和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工程性基础设施和社会性基础设施的总称”。《辞海》解释“基础设施”为“指为工业、农业等生产部门提供服务的各种基本设施。包括铁路、公路、运河、港口、桥梁、机场、仓库、动力、通讯、供水,以及教育、科研、卫生等部门的建设。”[1]浙江省建设厅、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基础设施现代化指标体系研究》将其内涵归纳为“道路交通、给水排水、能源供应、邮电通信、园林环卫、城市防灾”六大系统。由此,结合宁波的实际,城市基础设施现代化包括六个方面:
1.便捷的交通系统
对内拥有完善的城市内部道路网络和城市交通枢纽,形成以轨道交通为主干、以公共汽车为基础的现代化城市交通格局。对外拥有以高速铁路网、高速公路网、空中走廊、大型港口和信息高速公路为骨干的快速通道网。市内外公路、铁路、水运、航空和管道运输相互配套发展,干支衔接、畅通便捷。基本建立物流配送中心及基于城市道路网络的物流网络,形成城市现代物流体系。
2.稳定通畅的供排水系统
拥有能满足城市日常生产生活需要的清洁水源,形成保护和合理利用水资源的新机制。城市供水输配管网运行有序,安全性强。新技术和新工艺的广泛采用,水资源综合利用率进一步利高。中心城区拥有完整的污水收集系统和处理系统,基本实现城市排水雨污分流。
3.完善的城市能源供应系统
形成高效、洁净、可靠的城市电力能源保障体系;基本普及城市管道煤气,基本建成全面覆盖的安全输送管道系统,供给充分,使用便捷。
4.高速安全的信息网络系统
信息网络系统在技术、性能、规模和可靠性、实用性上要全面进入国内先进行列,达到或接近发达国家水平,成为信息社会新的信息枢纽和信息节点,通过现代化的信息网络系统分享知识和技术,在新的生产地域分工中扮演重要角色,从而全面构筑智慧城市。
5.和谐的城市生态系统
形成完善的城市垃圾集中分类处理系统和城市环境监测系统。现代化的城市生态环境体系基本实现。城市河道清洁通畅,城市绿色空间提高,城市人均公共绿地和绿化率指标达到森林城市水平,基本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城市生态环境。
6.安全可靠的城市防灾减灾系统
城市防洪体系的规划和建设要与流域防洪相衔接,与区域防台御潮、抗旱治涝相结合,与城市总体规划相协调;重视城市地质灾害防治,重视城市和重要经济目标防护;加强城市公共消防设施和人民防空设施建设,形成平战结合的人防体系;建成完善的城市急救和应急系统。
二、现代化视野下城市基础设施内容的记载
用现代化的视角来研究区域的历史发展轨迹是当今史学研究的主要方法,是在历史记载中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地方志是记载一个地方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其编纂必须运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方法指导。《鄞县通志》之所以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被现代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盛赞该志为“古今方志第一”,就是因为在编写过程中采用了当时先进的科学手段,如志书以现代科学的气象和气候学理论记载鄞县的气象气候。用现代科学观点方法记载地质、岩矿和海洋,用现代科学的动植物知识记载地方的动植物,每种动植物除记载单名外均附以拉丁文名,还以经纬度定地址,以注音字母标读音等。由此,城市基础设施内容该如何谋编布局,结合鄞州区志,笔者认为要考虑如下几点:
1.以现代化的视角谋篇布局
宁波市的近几次党代会都把建设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作为奋斗目标。全市上下一致在为之努力,所以,我们本轮修志就必须回答宁波市如何在走向现代化的道路上前进的,搞清楚宁波现代化的演进历程。而基础设施又是城市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以城市里的人们生产生活赖以依靠的最基本的外在条件。要全面记载城市基础设施现代化的进程,就要在谋篇布局上下功夫,按照现代化的体系设置编目。因此,在完成资料征集以后,要按照这一科学体系来重新组织材料,安排内容的结构层次。因为在征集材料的时候,更多考虑的是社会分工和部门职能,所以在总纂阶段,负责统稿的人要以现代化的视野审视材料,进行有机的组合,力争能够完成宁波是如何在建设现代化国际港口的整体框架下推进城市基础设施的现代化建设的,最后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个怎样的面貌。因而笔者建议,六大系统都要单独成编,交通编记载市内外立体化的交通体系和现代物流体系建设;城市水利编把供水、排水、污水三水结合起来;能源编记载电力和天然气、液化气的生产和消费以及节能增效的推进;信息编、城市生态、防灾减灾也要单独立编。
2.以现代化的视角搜集资料
志书内容横陈百科,时限纵跨古今,内容覆盖全地区。各部分要概括各行各业,在各行各业微观资料的基础上提炼出宏观概况,让人观百科而得大势要领,知微观而不觉繁琐破碎;整体上要站在历史的高度,综合升华各部分的内容,使志书彰明因果、反映规律,使各部分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修志人要从现代化的角度出发,搜集各种各样的资料,展现现代化进程的方方面面。
3.以现代化的视角记载发展轨迹
宁波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早在公元821年建立州治时,就有车轿大街等城市干道。经宋、元、明、清四代,宁波城市不断向江东、江北方向拓展,并逐步形成以环城河为标志的空间格局。但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宁波的基础设施一直非常落后,市内道路总里程、人均道路面积、过江桥梁建设等方面均处于很低的水平。而建国初期,出于军事战略的考虑,国家主要发展中部地区,而对东部沿海地区投入很少,因此宁波的基础设施发展非常缓慢。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宁波市在经济建设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基础设施也获得了较快增长。这一时期,宁波市基本建设投资由2.91亿元增加到了23.09亿元,增加了7.93倍,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政府的财政收入也获得了较大的增长,因此政府有能力拿出大量的资金来投资基础设施,以缓解基础设施瓶颈对经济增长造成的压力。从1993年至2008年,宁波市对基础设施共投资1821.5亿元,占建国以来总投资的93.68%,可见宁波市基础设施建设在这一时期发展快速。现在已经转到从量的扩张到质的提升上来了。所以我们在记载基础设施现代化进程时,要记载现代化开始的基础、发展过程、断限时的结果,所有资料性记述除了记载至少三个时间节点(起源点或上限点、中间点或转折点、终点或下限点)以外,还要概要说明发展的轨迹。只有这样,才能完整记载宁波城市基础设施现代化的演变过程。
三、现代化视野指导修志的意义
1.有利于体现出时代特色
一个时代有着不同于其他时代的显著特征。二轮修志所要记述的内容的上下时限,大致为20世纪70年代末至21世纪初。这段时间恰好是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由开始到全面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由启动“三步走”战略到人民生活水平总体达到小康水平的时期。(《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关于第二轮地方志书编纂的若干意见》,2007年)1982年,党的十二大主报告为《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1992年党的十四大作出了“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的战略部署,尔后每次党代会都要求把现代化建设推向一个新的阶段,可以说这段历史就是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这段时间最大的特色就是先现代化。以现代化的视角来修志,构建一个新的地方志书系统,最能反映这个时代的特色。
2.有利于构建新的地方志编修布局体系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在介绍民国时期的方志编修时则以《鄞县通志》作为代表,称“其中以陈训正、马瀛等纂修的《鄞县通志》体例最为完备”。中国著名的科学家竺可祯则盛赞该志为“古今方志第一”。当时的《鄞县通志》之所以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享有如此高的学术地位,就在于它创新体例,形成了新的方志布局体系,被誉为“当代方志的雏形之作”。新时代的地方志编修,必须要以一个主线串联起来,这样才能体现志书内容的整体性。二轮修志所要记述的内容,正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上探索、奋斗的历史。走向现代化是这个时代最大的特色,现代化的内容在时代的变迁中也不断丰富。尤其地处长三角南翼的宁波,更是改革开放的最前沿,正在率先走向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笔者推崇二轮修志尝试以现代化的视野来指导修志,从谋篇布局、资料收集到最后的文字表述,都要反映各行各业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从整体上反映一个地方现代化的进程。
3.有利于指导现代化实践。
“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地方志作为一方之全史,全面反映一地的自然和社会各方面的历史与现状,是当地领导的“辅治之书”。1985年4月,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颁发《新编地方志工作暂行规定》。这是社会主义时期首轮新编地方志工作第一个条例性规定,确定了首轮修志一系列重要原则,作为共同遵循的依据。《新编地方志工作暂行规定》第一章第一条明确指出:“新方志应当系统地记载地方自然和社会的历史和现状,为本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有科学依据的基本情况,以利于地方领导机关从实际出发,进行有效的决策”;2006年国务院颁布的《地方志工作条例》第十六条规定:“地方志工作应当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服务”。以上两个地方志编修的纲领性文件都规定地方志书必须为社会发展服务。而现在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当中,宁波更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前列。要让新修志书对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行指导,为决策部门了解现代化的现状和地方特色,必将加强地方志反作用经济社会发展的力度,从而提高地方志利用率,提升地方志的知名度。一个以现代化视野透视一个地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诸方面发展变化的地方志书,无疑将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不同于以往志书的指导作用。
[1]辞海.辞海编辑委员会、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9):1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