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对黑龙江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可行性分析报告

2012-08-15刘迎新

黑龙江史志 2012年20期
关键词:文化产业文化遗产数字化

刘迎新

在社会发展和历史进步的过程中,人类创造了丰富的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也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是人类创造力、想象力、智慧和劳动的结晶,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生动展示。文化遗产表现了社会文化进步、与社会文化进步有关的事物。现代而言,文化遗产具有艺术价值和应用价值,是人类证明自身智慧和身份,并涵养自身精神、智慧与心灵的最好标志和养料,能启迪并唤醒人们对于真正生活的回归和追求。在21世纪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现代化进程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留住记忆,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已经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之一。

文化遗产数字化,即采用数字采集、数字存储、数字处理、数字展示、数字传播等数字化技术将文化遗产转换、再现、复原成可共享、可再生的数字形态,并以新的视角加以解读,以新的方式加以保存,以新的需求加以利用。充分应用各种IT技术将文化遗产转换成数字化形态,以文化遗产资源来进行生产,向社会提供文化产品和服务,使文化遗产得以永久保存和保护,实现文化遗产的重现、再生和利用(研究、传播和展示),从而体现其历史价值。

一、文化遗产数字化面对的时代背景

第九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提出“加快社会信息化”的建议,并特别强调要“推动信息产业与有关文化产业结合”。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确定了发展与信息产业相关的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十七大报告中,党中央对文化产业提出要“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要求“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及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种种新观念、新主张和新举措都表明党对“文化软实力”的重视,同时也是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利用及传承提出了与时俱进的要求。

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而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直接关系到建设文化产业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在经济全球化、文化经济一体化的世界潮流影响下,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意义极其重大,“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即典型的文化遗产的经济、社会价值之争。文化遗产数字化具有环保意义、生态意义、文化意义和社会意义,有助于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可持续性发展。文化遗产数字化将带动科技、文化、旅游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它可以在虚拟现实空间中再现真实的考古、人文、历史、地理等方面信息,并且能够与数字博物馆、图书馆和档案馆的文字资料、文物图像实现互联互通。

通过对文化遗产资源的整理,丰富的文化遗产内容经由数字化手段创作之后面向全世界传播展示,从而推动相关文化产业向前发展,文化产业的数字化进程不但成为提升文化产业综合竞争力的主要趋势,更将会影响文化产业的未来格局。

当今社会,数字文化对文化发展的重要作用不可忽视。越来越多的人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接触到数字文化。而优秀的文化遗产数字作品,对构建人类精神家园、重建信仰具有重要作用。文化遗产数字化是一种切实有效的文化形态建设途径,对多元、丰富、原生态的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创作,在与当代、后代的传播和互动中缔造新的民族文化,使其得到长远的繁荣和发展。

二、国内外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

世界各国都有明确的可持续的文化遗产保护总体发展战略和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发达国家的文化遗产数字化大多以国家政策为主导,以公共资金启动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

美国在数字技术上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在文化遗产数字化方面有全面的应用,在对本国的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的同时,也开发利用世界上其他古老文明的遗产,作为展现最新技术的内容载体。美国推出“American Memory”计划,旨在让全美各个机构共享国会图书馆丰富的馆藏资源,它将主要历史档案资料,不经过编辑,转换为数字化格式,提供给研究者、学者和一般读者。目的是在世界范围内,在不同水准上,用现代信息技术使文化遗产数字化,以便永久保存,以及最大限度地使社会公众能够公平地享有文化遗产。

在欧洲,欧盟提出“内容创作启动计划”,该计划将文化遗产数字化作为基础,将各自国家图书馆中的自有藏品进行数字化处理,以便让更多人了解欧洲的智慧、历史及文化遗产。法国数字式资料的存储量已经超过3TB,虚拟卢浮宫实现了对博物馆展厅的虚拟漫游。伦敦博物馆则采用全景图的方式展示其所有的展厅。

日本的“全球数字博物馆计划”由IBM东京研究所与日本民族学博物馆合作,该计划的主要内容是支持对不同数字典藏资料的网络检索,支持交互式的网络浏览、编辑以及博物馆的教育功能。

加拿大也开展了一些比较著名的数字化计划,如“魁北克CHIN专案计划”与文化团体及相关组织合作,利用网络化环境提供民众文化资产的服务,并开展馆藏管理与互联网络的训练。

可以看出,在大学阶段产学合作的很多模式在我国也已经广为探索和开展。但是,高中阶段的产学模式和中国的情况有所不同。20世纪90年代中期,职业教育达到发展高峰,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占高中在校生的比例为56%,20世纪90年代末,则进入了低谷期,高等职业教育开始迎来发展高潮。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党的十六大报告首次把“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并列提出,并将这一任务纳入政府工作报告,这对于处于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背景中的我国文化的创新与发展,对于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具有深刻的理论指导意义和重要的实践探索意义。

文化部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启动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该工程充分利用现代高新技术手段,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沉淀的各种类型的文化信息资源精华以及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处理与整合,建成互联网上的中华文化信息中心,实现在全国范围内的优秀文化信息共建共享。

2000年,敦煌与美国梅隆基金会共同建立“数字化虚拟洞窟”,采用计算机图形图像技术展现敦煌壁画,运用这种技术可以从任意视点、任意视角观察莫高窟的三维立体图像。

“数字故宫”则是先用计算机构建出故宫的三维模型,再用数字相机采集故宫实物景观,按图索骥将它们“粘贴”在三维模型上进行合成。在数码技术的帮助下,人们只需要操纵小小的遥控器,自己选定速度和角度,即可清晰地看到占地72万平方米的庞大木结构建筑群和故宫中的雕梁画栋、稀世珍品。

三、黑龙江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

黑龙江文化源远流长,文化资源独特丰厚,历史上先后形成了以渤海文化、金源文化为特色的历史文化,以赫哲、鄂伦春等为代表的少数民族文化,以站人文化、闯关东文化等为代表的流寓文化。同时,黑龙江地处东北亚中心地带,自上世纪初,伴随中东铁路的修建,俄罗斯人、犹太人以及20多个国家的侨民相继涌入,形成了俄侨文化、犹太文化和朝日文化等外来文化,促进了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融合发展。因此,黑龙江在文艺精品创作中应特别珍惜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注意深入挖掘和利用这些资源,打造出各类文艺作品的地方品牌,彰显黑龙江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品格。

黑龙江省在抓精品创作的同时,还从做强文化产业入手,利用现代市场化运作模式,完善多方共建机制,融社会资本共同打造“龙江制作”,初步形成了以动漫为代表的文化产业。数据显示,2008年黑龙江省文化产业经营收入达477.7亿元,比上年增长23.4%。

2008年以来,在“文化兴省”战略的牵动下,以历史文化资源、保护挖掘利用工作的全面推进为基础,以文化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科学的政策措施为保障,黑龙江省的文化创造活力竞相迸发,文化发展源泉充分涌流,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生机勃发、两翼齐飞,全省文化建设的新高潮正在兴起,文化“软实力”进一步增强,黑龙江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生动局面正在显现。

国内外对文化遗产采用数字化技术再现和解读,为我省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利用提供借鉴和示范。黑龙江省文化遗产数字化对象实施方案具体操作流程为数字选题、数字调研、数字加工、数字解读、数字处理、数字制作和数字作品七个环节。

首先,对于我省文化遗产资源进行调查,结合对数字技术的调查和研究情况分析,从中筛选出既符合文化需要,又具有技术可行性的题材。在数字选题确定题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完成对目标题材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继而将数字调研过程中采集到的资料做进一步加工、整理,解读为文字形式的剧本、分镜头脚本和图像形式的艺术形象。严格遵照艺术形象进行建模等制作,并进行后期配套制作,进行非编合成。最终将样品交由专家审查,对不适当的细节进行进一步修改,直到达到专家要求,数字化作品完成。

黑龙江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工程建设首先需要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提高对数字化生产力作用的认识,更新思想观念,充分利用数字高新技术手段对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挖掘、保护、传承、利用,创新建设边疆文化大省的工作思路。

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是一项涉及面广、持续时间长、工作难度大的战略性任务,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应重视此项工作,加强组织领导。采取有效措施,理顺关系,科学、合理地设置相关行政管理机构和行政执法机构,解决政出多门和多头执法的问题,提高效率,拓宽文化遗产资源转化为数字产品的道路,降低数字文化遗产管理和服务的运营成本,发挥数字遗产保护、传承和利用中的政府组织领导作用。

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应结合我省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的实际,尽快出台和完善有关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相关的激励政策,从法律、法规方面为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提供法律和政策导向。重视数字化知识产权的保护,设立黑龙江省文化产权交易中心,明确政府、社会力量及个人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中的职责、权利和义务。

整合文化、旅游、教育、信息行业资源,在各大高校现有的遗产数字化科研基础上,组建成立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与发展研究院,协助政府制定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发展规划,制定文化遗产数字化抢救保护实施计划,完善数字化抢救、保护的认定程序、评估标准和建设采用的标准。实施以数字集成软硬件系统平台为核心的遗产数字化基础工程,建立文化遗产数字化资源信息库和数据共享服务平台。

根据研究和合理规划,逐步建立完善数字文化产业园区,组织建设示范工程基地,打造数字遗产品牌,实施精品战略。建立和完善数字化建设的资金保障体系,对于具有创新性和带动性的文化遗产数字化项目,给予政策、贷款等项资金扶持。文化遗产数字化离不开国内外的交流与合作,要建立和完善交流合作机制、专家咨询机制,广泛地进行技术、资源、人才培养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利用国际社团的设备、资金、经验和人才资源,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数字时代,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趋势将从从重视单一要素的遗产保护,向“复合遗产”、“文化景观”保护方向发展;从重视“静态遗产”的保护,向“动态遗产”和“活态遗产”保护方向发展;从重视文化遗产“点”、“面”的保护,向“大遗址”、“文化线路”保护方向发展;从重视“古代文物”、“近代史迹”的保护,向“20世纪遗产”、“当代遗产”保护方向发展;从重视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的保护,向反应普通民众生活方式的“民间文化遗产”保护方向发展;从重视“物质要素”的文化遗产保护,向“物质要素”和“非物质要素”结合而成的文化遗产保护方向发展。

文化遗产数字化是在虚拟空间内呈现文化,与传统的文化表现在形态上有着本质的区别,它不是一个物理存在的实体,而是一个跨地域跨学科的信息空间、信息系统,面向社会、公众及国际参与,以数字方式将信息资源存储于一定载体,并通过计算机网络将信息资源传递给分散在世界各地的使用者。

数字文化和网络文化影响着人类的精神文化发展,未来,文化遗产保护的领域将不断扩大,数字技术在其中将发挥重要作用,数字设计和数字展示将发挥巨大的科技生产力,虚拟现实和数字动画的作用将不可替代。

猜你喜欢

文化产业文化遗产数字化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与文化遗产相遇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传承晋绣技艺 做大文化产业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论经济学数字化的必要性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Tough Nut to Crack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几点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