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高扬延安精神的“老延安”——记延安市安塞县关工委顾问曹凯
2012-08-15孟昭斌
文/孟昭斌
“陕西省安塞县曹凯同志离休17 年来,坚持不懈地进行政治理论、革命传统、形势政策宣传,撰写讲稿240 多万字, 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作辅导报告18 场。 像曹凯同志这样的老干部全国各地都有许多,他们坚持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奉献到老,这种境界和追求值得发扬光大”。 这是习近平同志2009年9 月11 日在全国先进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和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表彰大会讲话中对曹凯同志和广大老干部的一段评价和希望。
学习习近平同志的讲话,不仅使我倍受鼓舞,备受教育,深受感动,而且也让我联想到曹凯同志对延安精神的无比热爱,对延安精神内涵的特有感悟,对弘扬延安精神的一往情深, 以及从他身上折射出的那一种孜孜不倦、活力依然的精神力量,那一种积极进取、无私奉献的人格风范,那一种情系后代、甘为人梯的高尚情怀。
曹凯同志是早年参加革命的“老延安”。 半个多世纪以来, 不论是在战火纷飞的年代, 还是和平建设时期,都以全身心地投入和忘我地付出,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作出了一个共产党员应有的贡献。 1992 年离休后,他又下了这个“岗”上那个“岗”,担任了安塞县关工委副主任、延安精神宣讲团团长,把继承革命传统作为自己的晚年追求,把弘扬延安精神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把培育“四有”新人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在教育青少年,关心下一代工作中倾注了自己的全部心血和汗水, 被誉为一位“读万卷书,行万里程,育百万人”的革命老人。
离休以来,曹凯将自家的一孔窑洞作为办公室,并为自己订立了“八个学习”、“八个牢记”、“八个奉献”、“八个不要”等各种制度,装框挂在墙上,以便随时警示和遵守。 他的办公室几乎堆满了马列著作、 毛泽东选集、邓小平文选以及延安精神论著和各种报刊杂志等,乍看起来,犹如一个书的海洋。“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拥有一桶水。 ”对在教师中流传的这一箴言,曹凯同志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每天都要抽出时间学习,共计记笔记43 本, 剪贴报纸500 多块, 书写学习心得150 余篇。 为了掌握更多的资料,他不仅沿着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当年转战陕北的路线走了一遍, 而且还到延安、榆林两地十几个县区走访了不少历史见证者,拍摄了大量的真人实景。 一次在一个地方遇到了一位知情者,那人提出介绍一小时收费40 元,唱一首红军歌曲收费10 元,他二话没说,照价付款,为获得这些弥足珍贵的资料而心满意足。作报告,这是他过去工作的家常便饭,但他从不穿新鞋走老路,而是与时俱进,从调查研究入手,以丰富的资料为内容,以青少年的不同群众为对象,先后深入中、小学,写调研材料14 篇,精心撰写了《毛主席转战陕北的伟大战略决策》、《毛主席在安塞王家湾的故事》、《张思德生平》、《弘扬延安精神,争做“四有”新人》、《民族英雄刘志丹》、《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争做知荣明辱青少年》等报告稿78 篇。为了让自己的报告产生较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他不仅把延安精神分门别类,制作成图片,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向青少年宣讲,而且还不时以演唱革命歌曲、朗诵革命诗歌等形式活跃气氛,受到了青少年的普遍欢迎。
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坚持不懈,始终如一,衣带渐宽,无怨无悔。十多年来,曹凯同志走遍了安塞全县49 所中小学, 作延安精神报告达900 多场次,听众达67 万多人次,被邀到延安、榆林两地其他县区作报告47 场次,听众达19 万多人次。由于他的报告主题鲜明,内容翔实,通俗易懂,生动活泼,并做到了形象化、故事化和人性化,每场都产生了积极的效应。
日月轮回,时光流逝。不知不觉曹凯同志已在关教战线上奋斗了17 个春秋。他的精神,他的工作,他的业绩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充分认可和一致好评, 先后荣获省、市、县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延安市延安精神宣传优秀工作者,陕西省老干部先进个人、全国老干部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2009 年,已经78 岁的曹凯,因年事已高,县委把他县关工委副主任一职改为顾问,但他传播延安精神的劲头一点未减,依然以“黄昏献余热,夕阳报寸心”的精神,从事着自己钟爱的工作。 老伴数说他:“你离休多年,不好好安度晚年,一天不知忙啥哩?”曹凯说:“因为我还拿着共产党的工资, 总不能光吃不干呀。 ”有人不解问他:“你老了还挣钱,又不是吃不上穿不上,咋了?”曹凯说:“不挣钱,我是为了延安精神代代相传,永放光芒! ”也有好心人劝他说:“你毕竟快80岁的人了,说不定哪一天出问题,最好不要再讲了。”曹凯回答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
曹凯是言行一致的人。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干的。 一次,他在羊马河战场遗址给青少年作报告时,因淋大雨引发感冒,体温升高,陪同人员劝他休息,但他只口服了一点药,又强打精神,一直到讲完为止。 英烈们的英雄事迹和他那人格的力量, 使在场的青少年和附近农民大都流出了滚烫泪水, 受到了一次深刻的革命传统教育。 记得有一首歌曲唱道:“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以往我总认为这是艺术家对革命老人的一种恭维、尊崇和宽慰,但当我最近与曹凯同志倾心交谈时,目睹他的满头银发、慈眉善目、笑意盈盈的脸庞、毫无龙钟老态的身板和那言谈之间还透着一种乐观和自信,使我又对这一句话有了新的感悟。我深信曹凯同志这位“老延安”,一定会青春永驻,宝刀不老,一定会把延安精神的种子一如既往地播撒在青少年心田, 开出金光灿烂的理想之花,结出遍地金黄的丰硕之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