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海大学生就业软实力调研分析

2012-08-15

大家 2012年17期
关键词:实力就业指导调研

苏 畅

近年来,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一直备受社会的关注。2009年就业蓝皮书统计研究数据表明,2008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约为86%,比起2007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下降了2个百分点;其中,2008届大学毕业生约三分之一的就业是在毕业后半年内完成的。同样的专业、同班同学同时面试,可能存在着不小的差距,这里关键就在于个人的就业软实力的差别。就业软实力指的是:一种就业中个人自身具有的吸引力、影响力, 它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敬业精神、团队合作精神、人际沟通能力、创新精神等,它是隐性的个人素质, 是毕业生把握并获取就业机会、赢得欣赏的实际能力和比较优势。

2012年两会,许多委员也再次献言献策,对大学生就业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温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也强调指出:推进教育公平,促进就业。上海,这个拥有众多高等学府的现代大都市,在大学生就业方面有其自身的特点。大学生怎样从自身软实力入手,避开产业和教育结构带来的弊端,提高自身就业竞争力,是本文研究目的之一。本文着重从校内大学生的就业软实力认知和已经毕业工作三年的大学毕业生对就业软实力的认知变化来探索高等学校对大学生就业教育和指导的现实路径。

一、对上海在校大学生就业软实力的调研

我们在上海对外贸易学院2011级学生中成立了约50人的调研小组,通过问卷形式,对上海各大高校在校大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其中发放问卷400份,回收372份,回收问卷均为有效问卷。通过调研,我们了解到在校大学生:

(一)就业目标不清和就业主动性不够

超过两成的受访者没有明确的就业目标,当然也有一些同学萌生了创业的想法。另外国企、公务员、事业单位依然是学生比较热衷的选择。在对经济学科为主的在校学生调研中,有约13%的学生从未关注过“世界500强企业”。89.2%的同学参加了各类社团活动,但是有1/3的同学是为了兴趣才参加,64.9%的同学希望通过社团提高某一能力或对将来工作有帮助。可以看出,在校大学生中多数人是希望能提高自己就业竞争力的,但还有1/3的同学目标不清晰。在对是否有过实习或兼职的问题中,17.8%的学生从未做过或找过实习或兼职。值得欣慰的是,同样有17.8%的学生经常兼职,其他同学则凭兴趣。

这里要提到的是,师范大学的学生做兼职比例较高,其中华东师范大学学生参与兼职率达到95%以上。这和该校兼职传统,以及以学校为品牌广告推销学生兼职的勤工助学模式分不开。一般来说,大学生兼职中,和学科相关的情况,师范专业做家教和经济类院校到企业做兼职比例较高,理工科专业相对较低。

(二)趋利性选择较强和灵活性直面挑战缺乏

在对团队精神的调查中,只有20%的受访者在团队活动中愿意以集体为重,较多的人则选择在保护团队利益的同时保护个人利益。当在工作中遇到从未做过的工作时,近八成多的同学选择自己解决,只有13%的受访者选择请教专业人士。当发生突发状况,如要公开亮相发言时,16.5%的受访者害怕面对而选择逃避。

当面对高薪时,有39.5%的同学宁可不要高薪,也要工作舒适、安逸。这和90后新生代农民工的工作选择趋同。也就是说,对于90后新成长起来的年轻人来说,无论是否接受过高等教育,都更愿意自我舒适和享受。只有2.6%的人为了高薪愿意做危险性大的工作,可以看出90后更爱自己,更注重生活品质。这是新时代的新特点。

(三)人际交往能力欠缺和自我调整意识差

在调查中,大部分同学都没有特别关注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方法。大部分的人也都知道自己的缺点,然而只有20.7%的同学愿意积极改进缺点,有2.4%的同学根本没认识到自身缺点,超过一半的同学只是设法改进缺点,但态度不积极,顺其自然。几乎每个年级每个专业都会有学生出现人际交往上的困难,甚至被整个班级、年级同学讨厌的情况也并不罕见。可以看出,高校学生的情商教育已远远被抛到了学生智商和专业知识教育之后。

二、对上海毕业三年大学生就业软实力的调研

通过网络,共发放600份问卷,回收500份,有效问卷500份;此次调研,毕业生学历以本科、大专为主,调查对象的职业主要分布于金融证券保险业和销售行业、从事教育等服务行业;而政府等事业单位的所占比率较小。

通过调研,我们了解到毕业三年的大学生:

1.薪资不高

毕业三年大学生薪资主要集中在2000-5000元;其中2000元以下的占了7%,5000-10000的占了29%,10000元以上的百分比为11%,而2000-5000元每月的占了53%。这说明,大学生刚出来工作要面对待遇不高的现实,需要不断提升自己,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

2.行业与所学有一定相关度

在毕业三年的大学生调研中选择工作与所学毫无联系的只有28%;也就是说大学所学专业与以后从事的行业还是有一定联系的,在校大学生还是要努力学好专业课,这也是大学生重要的就业软实力之一。

3.就业竞争中自身的优劣势归于同样因素

在调查中一个有趣的现象:受访者中绝大部分认为自身的优势或劣势都在于人际交往能力和专业技能,这说明,在校大学生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交际能力,积极参与各类活动;同时提高专业知识水平,这两点同样重要。

从调研可以看出,通过三年的工作,23%的人认为交际能力是职场所必须,并且扮演着重要的角色;20%的人认为应变能力在职场中也是非常重要的;17%的人选择了工作经验和职场阅历;其他包括:专业知识、学习能力、领导能力;以及适应能力等综合能力。

在毕业三年的学生中, 25%的人承认在大学期间主要是通过兼职或实习获得工作经验,21%的人认为在校期间努力学好专业知识是非常重要的,其余的人则选择通过参加学校的各类活动提升自己,或通过向学长学姐和老师学习和参加校内外的职业培训等。说明在校大学生的许多提升就业软实力的理念是对的,经过工作三年的学长们的工作积累得到了验证。受访者还向在校的学弟学妹们提出建议:22%的人认为沟通和交往能力是大学生急需提高的能力;19%的人认为大学生需要提高应对风险等能力;同时,工作经验和社会阅历也同样是非常重要的;另外,也有人提到了领导能力和其他能力等。

4.选择职场的途径多样但目标趋同

随着科技的发展,大部分的大学生主要是通过网络以及媒体等手段找工作,并且求职方式多元化。

在职场选择上,22%的人择业的重要因素在于公司的发展空间,19%的人以个人的兴趣爱好为主,而有14%的人选择了工资待遇,并有15%的人依据公司所在地来择业,而公司的名声、家庭和婚姻、工作的稳定性各占了12%、7%、11%。这说明,在求职中大部分人更看重公司的上升空间以及公司未来的发展状况,或者说对个人将来的前途、生活幸福度和满意度比较看重。

三、调查结论及建议

调研为了了解现状,更为了在提高大学生就业软实力上给予大学生好的建议,让高校及其教育者能从现状入手,提高就业指导教育的效果。

(一)对在校大学生的建议

1.大学生应具备的品格

(1)良好的交际能力;(2)诚信的人格魅力;(3)扎实的专业知识;(4)多才多艺多种技能;(5)有自己的职业规划;(6)良好的就业心态;(7)丰富地活动实践经验;(8)负责的团队精神、合作习惯和领导能力

2.大学生提高就业软实力的途径

(1)充分利用学校的各种资源开拓视野;(2)及早做好大学规化、职业规划、人生规划,付诸实践;(3)走出校园,多接触社会,利用兼职、实习、活动增加自己的工作经验和社会阅历;(4)多参与班级活动,提高团队合作能力;(5)在校大学生要充分利用媒体资源,将先进媒体技术变为自己就业加分的工具。

(二)对教育者的建议

1.教育者应具备的素质

(1)敏锐的洞察学生能力,因材施教能力;(2)扎实专业的就业指导知识和技能;(3)为学生开拓就业空间的创新精神和勇气

2.教育者提高就业指导水平的途径

(1)针对不同年级开展不同教育,引导学生做好大学规划、未来职业规划、人生规划;(2)从制度上保证大学生就业指导、就业辅助;(3)开拓学生社团、团学联组织、党团支部的就业指导、就业辅助功能; (4)走就业指导教师职业化、专家化道路;(5)做好校友、家长联系工作,将社会一切可利用资源用于大学生就业;(6)做好高、低年级,毕业生与在校生“联帮带”工作;(7)听取多方建议和意见,不断更新、提升就业指导、辅导工作方式、水平。(8)高校和所在地方建立互助体制,从社区入手;(9)做好征兵和“三支一扶”工作以及完善退伍学生和“三支一扶”期满学生的升学、就业优先制度。

[1]麦可思(MyCOS)-中国大学生就业研究课题组撰写.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2]梁妙荣.对大学生就业软实力问题的探讨[J].前沿,2010.12.

猜你喜欢

实力就业指导调研
见证创新实力的跃升
软实力致胜
实力抢镜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人大到基层调研应做到“三不”
调研“四贴近” 履职增实效
提升文化软实力是当务之急
脚踏实地扶贫调研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高校就业指导存在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