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缘文化研究的回顾和展望
2012-08-15林剑华
林剑华
(作者系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副研究馆员)
1989年,林其锬先生第一次提出 “五缘文化”的概念,在学术界引起广泛的反响。五缘文化以其丰厚的社会人际网络资源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更由于在实际领域运用的社会效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多年来,大量研究成果的涌现和媒体的热情介绍,五缘学说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在海内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一、五缘文化的提出和研究 (1989~1995年)
1989年五缘文化的提出,既是改革开放社会实践的客观要求,也是学术界对改革开放出现新课题的理论思考。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政府为了发挥广东、福建两个著名侨乡省海外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同胞多的优势,把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四地划为经济特区,实行比较灵活的特殊政策,以吸引外资和先进技术。实践证明,这一举措非常正确,出现了海外侨胞、港澳同胞、台湾同胞的投资热。据统计,当时利用外资的70%来自 “三胞”的投资。
从福建的情况看,多年来一方面加强同海外乡亲的联谊工作,另一方面,坚持不断改善投资环境,使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同胞来闽投资方便、放心、安全,使他们的投资有钱可赚,并不断提高回报率。截至1994年底,全省已累计批准成立外商投资企业15823家,合同外资296.94亿美元,外商实际到资96.9亿美元,已开业投产的外商投资企业8005家。其中绝大部分是香港、台湾的华侨、华人资本。[1]闽籍香港同胞有80万人,港商是福建最大的外来投资者。从改革开放以来到1996年底,福建累计已批建港商投资项目12624项,合同外资金额271.48亿美元,占福建全省吸收外资总额的60%;来闽旅游的港澳游客占福建境外游客总数的50%左右。香港已成为福建第一大贸易伙伴和最主要的投资来源地。随着香港的回归,这一优势得到更好的发挥。此外,由于地缘和亲缘的密切关系,福建成为台胞投资的首选地。据统计,到1995年,台商在福建投资兴办的企业已达3600多家,台资50多亿美元;两地贸易额也不断增长。可以说,在五缘文化的推动下,台商在福建有着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两岸优势互补,前景是十分远大的。[2]
在投资热的同时,还出现一股汹涌澎湃的寻根热、探亲热。以闽台为例,1987年,台湾当局正式开放赴大陆探亲,福建迎来大批台胞,来闽观光、进香的台湾游客呈递增之势。从1988年到1998年10年间,已有超过1300万人次的台湾同胞访问祖国大陆,祖国大陆同胞赴台累计也达24万人次。[3]
港澳台胞及海外侨胞的投资热、寻根热、探亲热以及闽台的小商品贸易的发展,说明全球华人虽然生活的环境不同,但与中国仍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天然的联系,对华人社会和改革开放的中国具有重要的意义。政治家利用全球华人之间的网络关系引进外资和港台澳资金以及先进技术,学术界也开始关注 “三胞”与改革开放的关系,从不同侧面探讨 “三胞”与大陆的血缘、业缘、神缘等关系。
1989年4月17日至20日,在福建省漳州市召开的 “纪念吴夲诞辰1010年学术讨论会”上,上海社会科学院林其锬研究员发表 《“五缘”文化与纪念吴夲》的论文,第一次提出 “五缘文化”的概念。他认为,在华人社会中,自古以来就存在着亲缘、地缘、神缘、业缘、物缘等密切联系。他写道:“中国文化的本位是群体,强调的是家、族、宗、国,人际关系重伦理”,“中国伦理中心主义的文化,一个重要的突出点就是重视人际间的五缘关系”。并指出, “‘五缘’关系有别又有联,神缘与地缘、物缘与地缘、亲缘与地缘……,在许多场合都是难以截然分割的。”[4]
林其锬先生提出 “五缘文化”的概念后,在学术界引起广泛的反响,许多人加入了研讨,在充分肯定其 “五缘文化”的理论贡献后,对华人社会中到底存在几种主要的 “缘”发生分歧,有 “三缘文化”说、“六缘文化”说、“七缘文化”说、“八缘文化”说、“十缘文化”说等等。
虽然在这个阶段加入 “五缘文化”讨论的学者不少,但贡献最大的还是林其锬先生,他撰写并发表一系列相关论文。1990年2月,林其锬发表论文 《“五缘”文化与未来的挑战》[5];5月,《五缘文化与亚洲的未来》刊登在 《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6];12月,《五缘文化与海外华人投资》研究课题报告获上海社会科学院1988.6~1990.12荣誉奖;1992年12月,林其锬参与课题 《五缘文化与对外开放》被列入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 “八五”规划重点课题,1995年完成并评审通过;1994年1月,《论亚太地区华人文化 (“五缘”文化)与经济的互动关系——兼论华人资本在亚太地区的地位与作用》获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际技术经济研究所上海分所1993年度优秀论文奖;11月,林其锬将近年来发表的相关论文汇编为 《五缘文化论》[7]一书,该书收入13篇论文;12月,《“五缘”文化与世界华商经济网络》研究课题报告获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际技术经济研究所上海分所优秀论文奖和上海社科院1993~1994年科学成果荣誉奖,并被 《福建学刊》、《东南学术》、《经济纵横》、《世界华商经济年鉴》刊用和转载。
经过多年的研究与推动,“五缘文化说”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逐渐为大家接受,五缘文化研究也由个人走向群体、从分散走向有组织。1993年10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技术经济研究所上海分所率先成立了 “五缘文化与华人经济研究室”;1995年12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上海发展研究所等单位,又共同筹建了上海五缘文化研究所;上海市社联也批准成立了上海五缘文化研究会。与此同时,上述五缘文化研究机构的成员,分别承担了上海市社会科学院研究重点项目 《五缘文化与海外华人投资》、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 “八五”规划重点项目 《五缘文化与对外开放》、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上海发展研究所 《五缘文化与华商经商网络》、《世界五缘性社团经济化、国际化发展趋势》等课题研究,取得初步的成果。
二、五缘文化理论框架的建构(1995~2003年)
1995年12月,上海五缘文化研究所成立;翌年,上海五缘文化研究会、福建省五缘文化研究会相继成立,标志着五缘文化的研究从个人走向群体、从分散走向有组织。
五缘文化研究会、研究所举办了一系列学术研讨会,围绕五缘文化的理论和功能,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五缘文化研究提高到新的水平。1995年12月,在上海举行有北京、西安、福州、厦门、上海等地包括张仲礼、徐中玉、邓旭初等60余位学者参加的 “五缘文化与对外开放”学术研讨会。1996年11月,福建省福州市也举办了有北京、上海和本省各地专家学者以及侨、台、工商等方面实际工作者参加的 “五缘文化与对外开放”学术讨论会,与会者联系改革开放实践,围绕五缘文化的理论和功能,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会后,福建省有线电视台还制作并播放了 《文化新视点:五缘文化》的专题片。1998年1月8日,由上海市政协学习委员会、上海市华侨历史学会和上海五缘文化研究所联合举办的“五缘文化与海外联谊”研讨会在上海召开,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角度,探讨了五缘文化的功能与作用,与会的有邓伟志、徐中玉、张仲礼、郭炤烈等著名学者。1999年2月26日,由 《团结报》上海记者站和东方文艺管理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东方五缘文化摄影展”在上海开幕;同年12月22日至23日,“五缘文化与祖国统一大业”学术讨论会暨福建省五缘文化研究会第二届代表大会在福州召开,着重从五缘文化的亲和力、联结力和凝聚力等方面,探讨了五缘文化与祖国统一大业的密切关系以及深入研究五缘文化对于统一祖国、繁荣祖国的重要意义。2000年9月20日至2001年7月20日,海峡之声电台与福建省五缘文化研究会合作开辟 “两岸同根——闽台五缘文化”专题系列广播,共播出50讲。2001年4月,厦门市举办 “大嶝与金门两岸五缘历史文化研讨会”。2001年9月,“世界华商文化论坛”在山东曲阜举行。2001年10月,上海市闸北区宗教民族华侨事务局与上海五缘文化研究所联合举办“五缘文化与社区侨务工作研讨会”,《五缘文化研究》出了专辑。[8]
同时,各报刊、杂志也开辟专栏、社评,积极探讨和推介五缘文化。由十个省、市联办的 《现代农村》月刊,开辟了 《五缘文化与海外华人》专栏,每期发表两篇论文;1996年9月5日,《人民日报》“华东社会文化版”刊出了 “五缘文化在华东”的专版。《中国文化报》、《现代农村》、《联合报》(山东)、《新疆经济报》等发表五缘文化专访文章,《新疆经济报》为此还发表了题为 《新疆需要倡导 “五缘”文化》的社评。
由于五缘文化研究群体的辛勤耕耘,在短短几年时间里产生了相当数量的研究成果,得到社会的好评,初步完成了五缘文化理论框架的建构。据不完全统计,已经出版了6本专著和文集:《五缘文化论》[9]、《五缘文化与对外开放》[10]、《五缘文化与市场营销》[11]、《五缘文化力研究》[12]、《海峡两岸五缘论》[13]、《五缘文化概论》[14]。 已完成了四篇研究报告,在海内外数十家报刊、电台发表文章总数已超过350篇,国内外报导、刊载五缘文化的报刊将近90家。在已完成和已发表的研究成果中,曾经有4项分别获得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上海市社会科学联合会、上海社会科学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上海发展研究所等单位的嘉奖。
其中,林其锬、吕良弼主编的 《五缘文化概论》问世,标志着五缘文化理论框架的建构初步完成。该书在学界同仁十几年辛勤开拓、耕耘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基础上,建立起五缘文化的基本理论构架。[15]
三、五缘文化理论的实践与提升 (2003年至今)
五缘文化理论是一种兼具学理性与实践性的文化理论。就其学理性而言,目前已初步建立了基本的理论框架,理论内涵仍在深化中,而其实践,则尚待更广泛的开拓。五缘文化的实践无论在经济建设、和谐社会的构建,还是在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和海外华侨华人的联谊等领域,都有极为广阔的应用空间。当五缘文化基本理论被创造性地、灵活地应用于不同的实践时,就从学理性五缘文化走向应用性五缘文化,使五缘文化在实践中得到不断的丰富和发展。福建省把五缘文化理论应用于发展闽台关系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2005年5月17日,福建省委书记卢展工对闽台关系曾用 “五缘”、“六求”进行精炼的概括。“五缘”即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法缘相循。“六求”作为发展闽台关系新思路,即求紧密经贸联系、求两岸直接 “三通”、求旅游双向对接、求农业全面合作、求文化深入交流、求载体平台建设。“五缘六求”赋予海西经济区难得的发展机遇,这是五缘文化理论在特定时空环境中的发挥和应用。
2009年5月14日,国务院发布 《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并提出海西作为两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先试区域等四个战略定位。《若干意见》第一次正式赋予了 “海西”地区国家层面的经济区身份和地位,明确了海西经济区的基本功能和定位,并特别强调要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着力推进两岸交流合作,这为海西经济区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战略机遇。[16]国务院支持海西建设《意见》的出台,“两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先试区域”等战略定位,引发台湾同胞和在闽台商的高调回应,这片台商投资热土持续升温,此中不乏先天的地缘、人文优势,但更有省委、省政府一系列先行先试的政策为推手和保障。五缘文化理论与海西经济区建设紧密结合,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促进作用。
相应地,五缘文化的实践同时也推进理论研究的继续深化,不断开拓新的研究空间,使五缘文化显示出更强大的生命力。上海五缘文化研究所、福建省五缘文化研究会分别召开研讨会,提出许多新的研究课题,五缘文化的研究继续深化。2006年11月,上海五缘文化研究所与民革上海市委、致公党市委联合主办 “孙中山文化思想与中华民族振兴”论坛,设有 “孙中山思想与五缘文化”专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何鲁丽出席开幕式,《五缘文化研究》出版了 “孙中山思想与五缘文化”特辑。2007年8月,上海五缘文化研究所与复旦大学华商研究中心联合举办以 “中国管理智慧”为主题的 “第二届华商高峰论坛”,会后出版了 《第二届华商高峰论坛演讲集萃》光盘。2009年4月17日,上海市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上海社会科学院联合主办 “纪念五缘文化研究20周年暨五缘文化与华人社会”学术研讨会,与会者有上海、福建、北京、西安、成都、台湾等地80多位专家、学者。[17]
福建省五缘文化研究会密切配合省委的战略部署,将闽台五缘文化研究作为学术研究重点,举办一系列研讨会,围绕着五缘文化与闽台交流合作等问题展开热烈讨论和交流,为海峡经济区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2006年12月,举办 “五缘文化与海峡两岸经济区建设”研讨会。2009年12月5日,“新形势下五缘文化与两岸关系”学术研讨会在福州举行,参加会议的有来自福建各地、上海、台湾的学者近百人。[18]2010年12月18日,由福建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福建省五缘文化研究会、福建省台湾农业研究中心联合承办的 “福建省社科界第七届学术年会——五缘文化视阈下闽台合作与发展论坛”在福建藤山酒店召开。出席会议的有来自省内各高校、科研单位的学者专家近百人,提交37篇学术论文,围绕着五缘文化与闽台交流合作、闽台文化及创意产业交流合作、五缘文化与平潭开放开发等问题展开热烈讨论和交流。2012年1月6日,“福建省五缘文化研究会成立15周年纪念会三届四次理事会暨五缘文化研究的理论深化与实践拓展”研讨会在福州召开,出席会议的有来自上海以及省内各高校、科研单位的学者专家。
为了进一步推进五缘文化走近大众、走进台湾,福建省五缘文化研究会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普及活动,扩大了五缘文化的社会影响,取得了较好成效。
福建省五缘文化研究会开展五缘文化进校园活动。2009年6月23日,由福建闽江学院和福建省五缘文化研究会联合主办的 “五缘大讲堂”开讲。先后邀请省委党校、省社科院等单位以及厦门大学、福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泉州师范学院等高校的知名教授、学者到闽江学院讲学,内容涉及“闽台文化形成与特征”、“福建海洋文明在台湾区域的延伸”、“明郑时期闽台儒学传承”、“台湾行政建置与福建——闽台法缘述略”、“五缘文化与海西建设”等,普及五缘文化的理论和知识,宣传五缘文化在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促进海西建设中的作用,受到师生的热烈欢迎。“五缘大讲堂”系列学术讲座,使高校学子对闽台“五缘”文化有了更加全面、深层次的了解,同时激发了他们更加关注闽台关系的发展,关注海峡经济区建设。
2009年8月,福建省五缘文化研究会与海峡之声广播电台联合举办的 “五缘文化大讲堂”闽南话系列广播节目开播,为海峡两岸和平发展搭建了一座空中文化之桥。参与节目的专家学者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老少皆知的故事,生动活泼的掌故,解读海峡两岸五缘关系,受到台湾听众的欢迎。
2010年12月,编辑出版了 《五缘文化与两岸关系》[19]论文集,这是福建省五缘文化研究会换届以来学术成果的集中展示,也把两岸关系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台阶。该书选取2009年12月在福州市召开的福建省社科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新形势下五缘文化与两岸关系”的论文共39篇。福建、上海、台湾三地的专家、学者以经济文化全球化为背景,以当前海峡和平发展的新形势为视角,围绕海峡两岸尤其是闽台之间五缘关系的历史渊源和现实状况、发展趋势,五缘文化软实力在推动两岸经贸文化合作、交流与发展以及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的作用等,进行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探讨。
可见,五缘文化理论本身不是僵化、凝固的,而是开放、兼容的。我们在继续深化五缘文化理论内涵的同时,更应该重视五缘文化的广泛应用,积极倡导并包容不同的实践,使五缘文化理论在实践中得到不断的提升。
四、五缘文化研究的展望
五缘文化研究从开拓到展开,取得了一大批成果,获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但作为学科建设,还只能说是属于初创阶段,无论是理论层面还是运用领域都尚待进一步的深化和完善。从理论构架方面需要厘清相关学科的关系,以历史学为依托,以文化伦理学为核心,以经济活动为主要研究课题,以社会学和文化人类学为辅助研究手段,建构自己的内在体系,继续在五缘文化学理上的探索;实践领域需要更广阔和深入的拓展,加强在海外联谊、经贸交流、社区建设、和谐社会构建、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等领域的开拓,积累经验,不断提升。
多年来,五缘文化研究成果的大量涌现和媒体的热情介绍,五缘学说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在海内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但总的来看,福建、上海之外的地区的五缘文化研究比较薄弱。应当进一步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普及活动,加强与高校、企业界、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合作,拓宽研究领域。同时,加强五缘文化研究与台湾、港澳和海外学术界的合作与交流,扩大五缘文化研究的海内外影响。
五缘文化研究应当适应社会变革的需要,五缘文化的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更加密切,发挥的现实作用更大。五缘文化无论在经济建设、和谐社会的构建,还是在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和海外华侨华人的联谊等领域,都有着极为广阔的应用空间和发展前景。
继续探讨五缘文化的相关课题,寻找新的学术生长点。诸如五缘文化软实力、五缘文化创意产业、五缘文化与海峡经济区、五缘文化与和谐社会的构建、五缘文化与祖国统一、五缘文化与新社区建设、五缘文化与新农村建设、五缘文化与网络文化、五缘文化与全球化等将成为研究的热点。
注释:
[1]福建年鉴编纂委员会:《福建年鉴:1995》,第68页,福建人民出版社,1995年8月。
[2]游小波:《五缘文化力初探》,载吕良弼主编:《五缘文化力研究》,第22页,海峡文艺出版社,2002年6月。
[3][15]林其锬、吕良弼主编:《五缘文化概论》,第 441页、第18页、第21页,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12月。
[4]林其锬:《“五缘”文化与纪念吴夲》,载漳州吴真人研究会编:《吴真人学术研究文集》,第161-167页,厦门大学出版社,1990年10月。
[5]林其锬:《“五缘”文化与未来的挑战》,《亚太研究》,1990年第1期。
[6]林其锬:《五缘文化与亚洲的未来》,《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0年第2期。
[7][9]林其锬著:《五缘文化论》,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年11月。
[8][17][18]林其锬主编:《五缘文化——寻根与开拓》附录“五缘文化研究大事记”,同济大学出版社,2010年11月。
[10]上海五缘文化研究所编:《五缘文化与对外开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7年8月。
[11]林有成著:《五缘文化与市场营销》,经济管理出版社,1997年10月。
[12]吕良弼主编:《五缘文化力研究》,海峡文艺出版社,2002年6月。
[13]吕良弼主编:《海峡两岸五缘论》,方志出版社,2003年11月。
[14]林其锬、吕良弼主编:《五缘文化概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12月。
[16]《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24 号。
[19]福建省五缘文化研究会编:《五缘文化与两岸关系》,同济大学出版社,2010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