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台湾文化遗产保护和文化生态保护考察报告

2012-08-15

闽台文化研究 2012年2期
关键词:闽南保护区社区

陈 耕

(作者系厦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专家组成员)

一、考察过程

2010年3月29日至4月5日,我随厦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考察组,考察了台湾的文化遗产保护。考察组一行六人,由厦门市文化局副局长李云丽带队,29日、30日两天住台北,拜会了 “文建会”、“台湾传统艺术总处筹备处”,参观考察了台北县板桥林家花园、宜兰台湾传统艺术中心、台北县黄金博物园区和野柳风景区。31日、1日在台湾中部拜会了 “台湾文化资产总管理处筹备处”,参观考察了雾峰林家、台湾工艺研究所、中台禅寺和南投县埔里镇桃米社区的纸教堂、广兴纸寮和民宿。2日、3日参观考察了鹿港城区街市、传统民俗博物馆,台南市剑狮埕、仿古船舶造船工场,台南县后壁乡后廍村、台南县关子岭水火同源风景区和台南县鹿耳门朝天宫。4日拜会了高雄 “卫武营艺术文化中心筹备处”,参观考察了高雄县美浓客家文物馆和客家民俗文化村。5日离开高雄回厦门。

二、考察情况

台湾将文化遗产称为文化资产,然后分有形文化资产和无形文化资产,即相当于大陆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说一字之差,“资产”和 “遗产”在中文里显然有不同的内涵和诠释。如果是“遗产”更有利于和世界教科文组织的接轨,那么对于今日中国的 “文化遗产”,特别是 “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当有更宽泛的诠释。以民俗为例,它不但是前辈留下的“遗产”,它也是今日中国各地民众每日每时在不断创新、不断发展的 “文化资产”。考察对象主要是:(一)台湾文化资产保护机构;(二)台湾文化资产保护法规;(三)台湾民间的文化资产保护。

(一)台湾文化资产保护机构

台湾官方的文化主管部门为 “文化建设委员会”简称 “文建会”。在 “文建会”下面有:

1、文化资产总管理处筹备处,简称文资总处,文资总处下设有形文化资产组和无形文化资产组。文资总处地点在台中市。

2、设于宜兰的台湾传统艺术中心,简称艺术中心,90年代末期始就一直是台湾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镇。在这个市场化的艺术中心里,常年不断地演出台湾的歌仔戏、南音、布袋戏等无形文化资产;专设的一条商品街,以前店后坊展示了台湾许多工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另外有台湾传统的民居、祠堂、庙宇、戏台,实际上是集台湾传统文化之大成的展示中心。台湾传统艺术总处就设在这个中心里,下辖五个传统艺术表演团体,同时有一个资料十分丰富的图书馆。

3、高雄的卫武营艺术文化中心,其硬体建筑极其现代化,目前下辖一个交响乐团,但同样非常关注台湾的传统表演艺术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中心的主任林朝号说:“卫武营将是一个面向未来的现代艺术文化中心,但未来从今天开始,今天从昨天走来。”他向我们介绍卫武营由外国人设计的主场馆,设计师也是受到台湾大榕树形态的启示而产生的创意。目前,卫武营还在建设当中,但已经有许多台湾和境外的艺术表演团体在这演出,其中有许多就是台湾传统的歌仔戏、高甲戏和布袋戏。卫武营是台湾南部文化艺术的中心,理所当然的会关注台湾南部的传统文化遗产。

上述这三个单位都直属 “文建会”。文资总处更关注文化资产保存的立法和维护计划。拜会时,他们送给我们 《辅导直辖市及县、市政府与民间推动文化资产保存维护计划作业要点》、《重要传统艺术保存者及保存团体传习计划》,可见其面向的是全台湾各地方政府和民间的协调合作。宜兰的传统艺术总处,管辖台湾现有的五个公办艺术表演团体,似乎更侧重于传统表演艺术的保护和传承。其下属的传统艺术中心以市场运作的方式承包给知名的大型企业经营运作,收到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已经成为台湾旅游观光的主要景点和北部民众重要的文化休闲场所。其运作的方式十分值得我们借鉴。南部的卫武营还在建设中,似乎更关注外来现代艺术的引进和台湾本土艺术的现代创新。

我们还参观了官方管理的板桥林家花园、黄金博物园区等保护机构,和我们的一些官方保护机构似乎也差不多。但是,他们的服务态度、服务质量,尤其是他们的礼貌敬业和讲解员的专业化,令人敬佩。

(二)台湾文化资产保护法规

台湾的 《文化资产保存法》1982年5月26日公布,1997年1月、5月,2000年2月、2002年6月与2005年2月共作五次修改。现该法共十一章,一百零四条。

1984年2月22日,台湾的 “文建会”、“内政部”、“教育部”、“经济部”、“交通部” 联合颁布了 《文化资产保存法施行细则》,2001年12月和2006年3月进行了两次修订。现该细则共三十条,对贯彻执行 《文化资产保存法》作出了更加详细可行的规定。

此外,从上世纪80年代到2006年又制定了与 《文化资产保存法》相关的子法共24件。其中有 《文化资产审议委员会组织准则》、《古迹指定及废止审查办法》、《古迹管理维护办法》、《古迹修复及再利用办法》、《历史建筑登录废止审查及辅助办法》、《遗址指定及废止审查办法》、《文化景观登录及废止审查办法》、《传统艺术民俗及有关文物登录指定及废止审查办法》、《自然地景保存奖励办法》、《文化资产保护技艺保存传习及人才养成辅助办法》、《文化资产奖励辅助办法》、《国防文物及军事遗址管理实施办法 (草案)》等。

除了这些法规,台湾文化部门还制定了极为详尽的文化资产保存相关作业要点以及规范的作业表格。如针对 《古迹指定及废止审查办法》专门又制定了 《古迹历史建筑及聚落审议委员会设置要点》,该要点共11条,详尽的规定了该审议委员会的任务、设置的委员人数、任期以及各项相关的作业。值得注意的还有 《“文建会”奖助博硕士班学术研撰文化资产保存维护学位论文作业要点》、《补助出席文化资产相关重要国际组织会议及活动处理要点》。前一个条例规定研究文化资产保存的博士班学生可以获新台币12万元的奖助。硕士班学生获新台币8万元的奖助,该奖助分三期支付,第一期在评审通过后支付一半,第二期在论文初稿完成后支付四分之一,余下的四分之一在论文(含口试)完成后支付。后一个条例则规定台湾研究机构、大专院校的教授、研究人员或硕博士班的学生以及相关的文化团体都可以申请补助出席文化资产相关的国际会议学术论文发表和相关活动。

台湾关于文化艺术奖助的条例远不止上述两个条例,它有专门的 “文化艺术奖助条例”和 “文化艺术奖助条例实施细则”,还有专门针对文化义工、文化艺术事业者、优良文学杂志、音乐人才库、绩优文化艺术人士等文化艺术人才的奖补助条例。同时,台湾还专门设立了官方的文化艺术基金会,所有公民和民间文化艺术团体都可以申请该基金会的补助。它还有专门的 “文化艺术事业减免营业税及娱乐税办法”。

在推动公共资源分配的公开化和公平化上,它们也专门制定了 “机关委托研究作业办法”、“机关邀请或委托专业人士机构文体表演或参与文艺活动作业办法”、“促进民间参与公共建设法”、“民间参与文化设施接管营运办法”、“促进民间参与公共建设推动小组设置要点”等等。这些法律法规使得台湾在经济市场化的背景下,财政、公共资源对文化艺术事业的分配趋于有序、公开、合理,使得台湾民间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得到有序的释放,更进一步调动了台湾民间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也推动了台湾文化事业、文化资产保护快速全面的发展。

“文建会”和 “文化资产总处”将相关的所有法规及作业要点汇集成书,广泛散发。因此所到各地,感到他们在文化遗产保护上有法可依,井井有条,民间保护的积极性很高,又有详尽的法规来遵循。而且这些法规条令,还不断地根据情况的变化作出相关的修正。所有这一切都是非常值得我们参考和借鉴的。

(三)台湾民间的文化资产保护

这次在台湾参观考察给我们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台湾民间对文化保护传承的自觉性和广泛的参与性。令我们深受感动的有雾峰林家的修复、南投县埔里镇桃米社区的重建、台南县后壁乡后廍村传统社区的营造以及美浓客家传统文化的展示和传承。

1、雾峰林家的修复

雾峰林家曾是台湾最出名的五大家族之一,原籍漳州平和五寨乡埔坪村,清乾隆初迁台湾彰化。清同治三年 (1864年)林家官居福建陆路提督的林文察战死于漳州,清廷下诏封 “太子少保”。其子林朝栋及其夫人杨水萍在中法战争时期,组织民兵与侵台法军展开生死决战,大败法军,当时轰动全国。林朝栋成为威震中外的抗法名将。清廷还诰封杨水萍为一品夫人。后林朝栋在雾峰建 “宫保第”,面宽广达11开间,前后五进,极为壮观,为全台首见。“宫保第”中的木雕、石刻、砖雕、彩绘等装饰工艺极其精致,尤其门神彩绘技法,堪称台湾一流。大花厅的戏台,典雅大方,八卦结网式藻井为台湾所罕见。舞台上的雕梁画栋极为精致。

雾峰林家在 “9·21”大地震中,毁损极其严重。台湾的主管机构邀请了专家学者和林家后人及相关单位,组织了复建委员会。在2002年,委托具有古迹修复经验的设计师进行调查与规划设计,历时整整两年,2004年方才开工。目前,“宫保第”已基本修复。在整个修复过程中林家后人自始至终参与了修复的过程,官方也十分尊重他们的意见。修复之后归还给林家后人来管理。民间在整个修复当中,充分地发挥了聪明才智,使得修复工作进展顺利,也充分调动了民间对古迹文物的保护积极性。

我们参观时,雾峰林家还未正式开放,接待我们的林家后人,为我们详尽地介绍了宫保第及其建筑特色和林家的故事,向我们展示了许多家传的文物,使得无言静默的宫保第立时生动活跃起来,仿佛当年的主人还在廊道、在庭院间徘徊,那一幅幅状元吴鲁的字、中堂李鸿章的字,也都似乎在叙说古老年代的掌故轶闻。

鼓浪屿也有一座雾峰林家的 “宫保第”,雾峰林家的修复,使我们联想到厦门鼓浪屿的许多老建筑。如何使得政府的积极性和民间的积极性能够得到有法可依的有效的协调,汇集政府、专家、民间的力量共同来修复损毁的文化遗产,看来首先必须要有尊重主人,调动业主积极性的法律依据,并组织起相应的机构来推动,才不会使宝贵的文化遗产在我们这一代的手中遭受不可挽回的损失。

2、南投县埔里镇桃米社区的重建

南投县埔里镇桃米社区位于日月潭边上,距日月潭约15~20公里,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小山村。9·21大地震基本毁灭了这个村庄所有的建筑,在政府组织重建的过程中,一位名叫廖嘉展的新闻工作者,放弃自己的工作,带着自己的家财,全力投入到桃米的社区重建。他成立了一个 “新故乡文教基金会”,认为灾区的重建,不应该只是简单地把一些房子盖回去。他引进了日本的纸教堂,在这个建筑中,柱子、墙、讲坛、座椅全都是纸做的。纸教堂周边保留了小桥流水、绿树鲜花,并设置了休闲的场所和专门销售纸制品的商店,成为桃米社区的文化中心,现今则成为一个旅游的景观和场所。

桃米社区,有一个传统的手工造纸作坊,叫广兴纸寮。广兴纸寮采用没有污染的方式制作用不同的植物造成的纸。这些纸可以写字,还可以用来编织席子、拖鞋、手提包,甚至还可以做成食品,成为可以吃的纸,而且是原生态粗纤维,对人体十分健康的食物。

广兴纸寮的手工作坊,完全是开放式的。我们去参观的时候,正好碰到有家长带着孩子,老师带着学生,在这个纸寮中,由师傅指导,从纸浆池中用手工抄起一张张的纸;用各式各样的印模在纸上印出缤纷的图案,然后将之贴在扇骨上,制成古朴典雅的团扇。我们也参与其中,每个人都用自己的双手,做出了一把属于自己的团扇。人们在其中所得到的体验和乐趣,正是一种文化的享受。

廖嘉展已经成为这个社区的精神领袖,他推动这个社区的百姓办起了许多民宿,也就是我们说的家庭旅馆。我们参观了广兴纸寮后就住在了桃米的 “三茅屋”民宿。民宿有两栋两层的别墅式小楼。大的一栋楼下住着主人,楼上有四个客房;小的一栋,上下两层各有一个客房。两楼之间相距约三四十米,大树围拥着充满野趣的庭院,陈旧的枕木铺设在杂草丛生的路上。在庭院的一角,有一个吧台,你可以自己冲咖啡也可以自己泡茶。

民宿只有早餐,但边上社区里就有一些人家是专门做餐饮的。主人带我们的一个同志去餐饮的地方买来了一桌丰盛而又富有山村特色的酒菜。女主人姓味,据说是原住民,但已经完全汉化,豪爽而善饮。晚上七、八点钟,在我们与之畅饮的时候,来了一批成功大学的老师和学生。完全是山村农民模样的男主人立刻起身带领他们去看青蛙。据说桃米的青蛙有二十多种,男主人熟悉各种青蛙并且阅读了许多有关蛙类的生物学书籍,是一个真正的专家。据说暑假的时候,他们这里的民宿经常爆满,很多就是为了来看青蛙的。

主人三兄弟各开了一个民宿,我们还专门去看了弟弟的民宿,就在百米开外的另一个小山坡,楼房和装饰果然又别具一格。但他们有共同的自豪,他们说他们的埔里他们的桃米有四个最美的 “W”:空气、水、酒和女人。不仅他们这么说,广兴纸寮的人、纸教堂的人无不是充满了自豪地向我们宣传他们的四个 “W”。

经历了那么惨重的灾难,却依然那么深情地热爱着自己的家乡和家乡的文化,令我们的心深深地震撼,也是我们台湾考察之行感触最深的一点:文化建设成败最关键的就是民众对自己文化的情感和自觉。

整个桃米社区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那么和谐地融洽在一起,民众的生产、生活和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弘扬自然地融汇在一起。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如传统手工造纸的工艺)自然地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青蛙的种类和蛙鸣的不同声响,既是他们生活的手段,又是他们生活的知识。我个人感到这已经是十分典型的文化生态保护区。

3、台南县后壁乡后廍村传统社区的营造

这个村落在台湾极有名气,是因为有人在这个村落拍了一部纪录片 《无米乐》,在台湾影响很大,因此后廍村的村长黄正雄的名片上还专门写上 “无米乐的故乡”。

这个村庄过去种水稻和甘蔗,曾经是很有名的制糖作坊集中的地方,遗留下手工制糖的技艺。后廍村的年轻人绝大多数已经离开了村庄,到都市打工、上学,剩下的老人已无力种田。但是他们留存了前辈给他们的手工技艺:手工制糖和席草编织。

手工制作的红糖据说富有营养,成为一种时尚健康的消费品。小小的一袋,用精致的包装或者是早期的花布包裹,能卖到几十、上百的价钱。村子里专门有一个地方摆放着早年糖廍牛拖的榨糖的石磙。这对石磙底下装了滚珠轴承,所以一个人的力气就可以推动了。这当然是现代的制作,不过在它的边上有摆放着早年遗留下来的几个小的榨糖石磙。黄村长骄傲的说,这是台湾唯一可以榨糖的真正的石磙。这种榨糖的石磙,我们在闽南的乡村也可以经常看见,但是绝大多数人恐怕已经不知道它是干什么用的了。

村长又带我们到另外一个地方,这里有种植在塑料水槽里的席草,还有早期碾压席草的腰鼓形石磙。我们跳上石磙连站都站不稳,别说碾压席草。大家不由赞叹先辈的灵巧和矫健。人类究竟是进步还是退化?先辈在生产生活中养成的身手矫健和协调,在今天是否已经退化?

席草在碾压和晒干之后,过去用来编织草席。早期台湾非常著名的大甲席,在闽南曾经十分流行。大甲席在夏天睡,冰凉爽身,一张大席子可以像床单一样折叠起来,叠成像一本杂志那样大小,随身可以带走。后廍村的席草并不用来编草席,它们编的是手提袋,闽南话叫 “茄芷”。 “茄芷”曾经是闽南乞丐乞讨必备的用具。因为编织工艺精致的 “茄芷”严丝合缝,盛稀饭菜汤滴水不漏,因此成为闽南乞丐乞讨的碗盘,而又不怕像瓷碗一碰就破。所以闽南民间有一句俗话:“要做乞丐也得整一个茄芷”。

黄村长纠正我这个说法,他说 “茄芷”早就不是乞丐所有,现在的乞丐用铁碗,没有用 “茄芷”的。而早在二三十年前, “茄芷”就被一些饭店作为蒸饭的饭煲,用 “茄芷”蒸的饭,有一种席草的香味。我想起来,我在闽南也吃过,是有一种特别的香味。

黄村长带我们参观了村中老人们各种各样席草编织的手提袋,有提包,有挎包,还有双肩包。样式奇巧,大方而美观。黄村长骄傲地说:“我们要打造健康、环保跟LV相媲美的高级茄芷。”

他又带我们漫步后廍村的老街。有传统的理发店,那古老的理发椅,使我们每个人都忍不住要坐上去拍张像。店主是个老人家,客人并不多,老夫妻俩,手工制作用鸭绒做的耳掏子。每掏完一次用清水清洗,可重复使用。这种耳掏子在闽南也曾有过。记得小时候厦门街上就有卖这种耳掏子,是个男中音,用浑厚的声音喊着:“哦,不求人,扒脊背”。大约五六十岁的厦门人都会记得他。他卖这种鸭绒的耳掏子和一种搔背的竹抓手。两岸的民间传统竟如此一般无二。

老街还有一家时钟店,修理时钟的老人已经八十岁了,店里摆满了各式各样的老时钟,但都依然走时准确。到十二点的时候,所有的钟会一起响,各种各样的钟声,汇成一曲独特的交响乐。最古老的一只钟,据说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和我小时候家里的那个钟有些相似。

街上还有一家碾米厂,陈列着老式的碾米机。

整条街路面经过修整,宽敞平坦,但两旁的房子依然保持原样。走在这,仿佛时光倒流,让人有许多孩提的回忆。住在里面的老人也怡然自得。街坊邻里,依旧充满了往昔的温馨。我们驻足一家,两旁的邻居就都会出来,七嘴八舌地向我们介绍主人的荣耀。陪同我们参观的台北大学都市计划研究所周志龙教授,就是这村里的人,他的妈妈依然住在这里的老房子。当然老房子只是外部的形象,老房子里面已经经过了修缮,有现代的抽水马桶,有清洁干净的浴室,也有使用天然气的厨房。这同样是一个保护传承得令人陶醉的文化生态保护区。

4、美浓客家传统文化的展示和创新

美浓是台湾非常著名的客家乡,政府有相当的投入,民间更充满了热情。我们参观了美浓的客家文物馆,这是个公家投资兴建的民俗文物馆,展示了许多客家民俗的文物,让客家人可以在这怀念自己过去的生活,童年的时光。但最令人兴趣的是其中的儿童体验馆。这里客家童谣、客家山歌、民族乐器和美浓山乡的优美风景图画,都以充满创意的形式展示出来。比如:在墙上同时设置许多抽屉,上边写着 “拉开我”。小孩子们伸手就可以拉开抽屉,当抽屉被拉出来,画着一把琵琶,同时,一段琵琶的乐曲就会传出来。还有像树一样的长柜,画着各种各样的小鸟,底下在孩子们触手可及的地方,可以拿到一副耳机,当孩子们拿到耳机,轻轻按下前面的摁钮,就可以听到这种鸟清脆而婉转的叫声。

在这个体验馆里,设计了一二十种孩子们喜欢的玩意,每一件又都是跟传统的文化、客家的文化、美浓的山乡结合。这些充满创意的构思真是值得我们学习。文化的传承也是需要创意的。

在文物馆的边上,有一家餐厅,客家最有名也是美浓最有名的美食:面帕粄 、老鼠粄是这里最诱人的美食。在就餐前,你可以看到面帕粄制作的生产线。原来的手工已经变成了机器流水线,米浆从机器的一头倒下去,我们看着它热腾腾的摊在流水线上,慢慢地凝成了一大片,像一匹连绵不尽的白布。而后切成了一块块,像一条条的毛巾,客家人把 “毛巾”叫面帕,所以叫面帕粄。接着 “毛巾”被折叠起来,机器又把它们切成一条条,那就是客家最有名的粄条了。其实我们闽南也有,叫粿条。粄条可以炒,可以煮汤,还可以凉拌,它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客家人。我曾在福建闽西的客家山村呆过九年,那时候,粄条是要逢年过节才吃得上的。难怪,粄条会成为客家人美好的回忆。

在美浓山乡,有客家窑生产的陶器,还有传统的油纸伞。但我们都来不及去看,只是在民间开设的美浓民俗村转了一下。这里简直就是孩子的乐园,有八十几种童玩,在这里展示和销售。孩提时玩的高跷、陀螺、风吹无不在这儿展示、销售。许多玩具,经过了更加精致的设计,已经量产和市场化了。看得出,美浓的客家人在文化的传承上,尤其关注对孩子的教化和引导,从小抓起。他们把大量的心思放在如何使孩子更容易、更喜欢接受传统文化,这也是我们文化生态保护建设需要特别关注的。

整个美浓乡充满了创意充满了客家的浓浓氛围,形成了客家文化传承发展的良好环境。无疑,这也是一个成功的文化生态保护区。

三、考察心得

这次考察,时间短暂,但却使我们对文化生态保护区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对文化生态保护建设有几点粗浅的体会:

(一)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应和社区营造相结合。

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涵盖厦、漳、泉三个行政市,一千五百多万人。有城市有乡村,有沿海有山区,经济发展水平、文化文明水准参差不齐。实际上不可能全面铺开,无差别地来推动文化生态保护。我们也意识到这一点,提出要试点先行,并设立了一些试点单位。现在看,以社区以村落来进行文化生态保护区的试点恐怕是比较稳妥,切实可行的。把剧团作为文化生态保护的试点,显然是错误的,因为它不是一个独立的行政和文化空间;把整个乡镇甚至是几个乡镇作为文化生态保护片,恐怕也是无法推动,难以落实的。文化生态保护区恐怕应当像台湾的桃米社区、后壁的后廍村、高雄的美浓,一个村落一个社区,稳步地来推动。每个社区、每个村落,它的文化形态都不一样,所需要的文化环境也不尽相同,各自又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必须在他们的传统和他们的生活习惯上,分别来建立。只有在相邻相近的几个村落和社区已经形成良好的文化生态保护环境,才谈得上整个乡或者几个乡镇的连片的文化生态保护区。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进一步的推动,应当确实地抓好几个社区和村落,集中人力和物力,包括资金,包括专家,包括行政的力量,在几个点上,取得经验以后,再行扩大推动。

(二)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应以社区为甲方,首先要把文化生态保护的理念传递给他们。

目前我们的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政府主导,这是没有错的,但是政府不可能包办。政府要做的最主要工作就是使民众自觉起来,积极地投入到这项工作中。要使试点社区和村落成为甲方,使他们充分了解这个事情对他们生活的影响,并让他们看到这种影响可以给他们带来的富裕、文明和尊严的可能性前景。

从台湾的经验看,以社区为甲方,可以争取到多方面的支援。像后廍村他们争取到高校专家学者的力量关注,争取到“内政部”文物和自然景观地的投入,争取到 “农委会”社区改造的投入等公共资源。他们还争取到 “交通部”在社区交通上的投入。他们还争取到旅游部门、经济发展部门、劳动就业辅导部门等多方面的支援。当然,他们也获得了文化部门相当的投入。如果这是一个文化部门包办的单位,我想就比较难于争取到其他方面的投入。

这种情况,在闽南其实也是同样存在的。所以绝对不能使文化部门成为试点的甲方单位,而应当以这个社区的民众作为甲方。这样社区就比较可能争取到多方面的资源和补助,使得文化保护和传承工作确实地给社区民众带来富裕、文明和尊严。

在这里,成败的关键恐怕就是这个社区或者村落的领导者,对文化生态保护理念的接受程度了。从台湾几个试点的情况看,这个社区的领导人乃至全体的村民,他们必须具备以下几种理念:

1、当社会经济发展到相当的水平以后,文化将成为推动社会和经济前进的重大甚至是主要动力。

文化可以成为产业,一个社区一个村落的生活方式,如果是传承了它独特的传统,甚至还有所创新,它就可能成为别人可以欣赏可以学习可以观摩的一种生活方式。它就会变成一种产业。同时,也可以使这个村落的人们生活得更富裕更美好更有尊严。当人们充分地认识到这一点,他们把社区建设为文化生态保护区的积极性才会从内心充分地被调动起来。

2、文化生态保护区必须先有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

为了要建设使自己生活得更美好的文化生态保护区,必须同时,甚至是首先要对自然生态环境,予以充分的保护。桃米社区的自然生态环境是那么和谐那么美妙地与它的生活方式、文化传统融汇在一起,使进入社区的每一个人,都有一种天人合一,融汇在美妙的大自然中的感受。

在自然生态环境中,还应该包含了卫生环境。在我们参观的台湾农村,卫生环境,丝毫不亚于我们的卫生城市,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卫生的环境应当是自然生态环境一个重要的组成。在社区的民众养成维护自然生态环境、维护卫生环境的习惯之前,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只是一句空谈。人们必须养成热爱自然、热爱卫生、热爱自己生活的习惯,才可能进一步形成热爱自己文化、保护传承自己文化的习惯。

3、文化生态保护区必须有文明礼貌的文明环境。

十六年前,当我带厦门市金莲升高甲剧团在台湾、金门演出两个月,就深感台湾民众的文明礼貌水准。大约只有半个月全团的人都学会了说 “谢谢”、“你好”。可惜回来不到一个星期,便开口又是闽南的“三字经”。这两年我四次赴台,深感在城市硬体建设发展,厦门已不亚于台湾的城市。但在文明礼貌上,则仍有相当的差距。不能想象一个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民众,开口就是 “三字经”,见人不知问好,不习惯说 “谢谢”、“对不起”。

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是一项综合工程,绝非文化一个部门所能承担。其实这也从另一方面证实了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重要性。它牵涉到一个城市或乡镇的文明水平、卫生水平、文化水平,它可以成为一个城市发展的 “纲”,纲举目张,带动一个城市全面、均衡、协调快速地发展。因为它抓的是根本,是以人为本,以人的素质的提高为中心着力点。当人的素质提高,这个城市所有的方面都会,或者说,才可能会一起提高。

(三)文化生态保护要下大力气从孩子抓起。

文化生态的保护和传承要从孩子抓起,这个道理很多同志都了解,但是要让现在的孩子们愿意接受,就必须要有适当的让孩子们感兴趣的形式。美浓文物馆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样本,他们对孩子的文化传承充满了创意、充满了童趣。在美浓的参观,无论是童玩玩具的市场化,还是那些拉开抽屉就会响的乐音,都使我们反思在闽南方言与文化进学校、在传承闽南文化的时候,我们如何才能更富有创意而不是千篇一律。这里同时也存在着一个客观的市场,文化创意产业的大市场。这些都是我们的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可以借鉴的。

同时,从孩子抓起绝不是简单地教孩子几句童谣几样童玩。文化的传承最重要的是教孩子们怎样看待世界,怎样生活,怎样做人。闽南文化,它的核心是闽南人思想性格最重要的特征,即他们的人生哲理,它最集中地潜藏于闽南民间信仰之中。在那一年到头数不胜数的 “拜拜”当中,敬天法祖、感恩宽容、悲悯情怀,如润物春雨悄无声息地渗透到一代又一代的闽南人心中。当然,这其中许多做人的道理,许多将来孩子们享用不尽的人生哲学,也体现在闽南的童谣闽南的俗语当中,如“吃果子拜树头”。吃个水果都要感恩果树,喝水不忘挖井人,这种感恩的情怀,是应该要从小就培育的。

总之,从孩子抓起,既要有政府的支持、教育制度的保证,还应当有创意的形式,更必须把文化的核心精神传递下去,而不是仅仅流于形式。

(四)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需要一批有理想肯奉献的文化先行者。

南投桃米社区的廖嘉展先生是桃米社区的精神领袖,桃米社区重建的策划者和身体力行的建设者。他完全是一种理想主义的奉献精神,如果没有他,很难想象桃米社区会成为这样一个富有文化内涵、温馨和谐、山清水秀的文化生态保护区。过去我们曾经提倡知识分子与工农相结合,提倡到边疆去、到山区去、到农村去、到最艰苦的地方去,这些都体现在廖嘉展的身上。桃米是个相当偏僻的山村,“9·21”地震后一片废墟,正是最艰苦的地方。没有崇高的人生理想和奉献精神,他不会来到这儿。

同时,他又是一个文化人,他对自然生态的保护,对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有着深刻的认识;他又有国际的视野,能够从日本、从西方借鉴到他者文化保护的经验。他的纸教堂就是从日本引进的,而这纸教堂恰好又跟 “广兴纸寮”这一传统的手工作坊及其产品有一种内在的契合。这正是我们所说的“美美与共”,把桃米这个地方的美,和他者文化的美,巧妙地融合在一块,一种全新的文化事象就诞生在山清水秀的偏远山区,既传统又现代,既充满了悠远的文化记忆,又蕴含无限的文化创意。

如果有更多的廖嘉展,更多扎根民间又放眼世界,甘心奉献又满腹经纶的廖嘉展,那就一定会有更多的桃米社区。我们的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也需要廖嘉展,应当通过什么样的政策才能引导闽南的知识分子像廖嘉展这样生活、工作和奉献;应当通过怎样的教育才能培养出更多像廖嘉展这样的人才,这是我们必须解决的。我们应当考虑在高校设立相关的学科有计划地培养以文化生态保护为志向的专业人才。有了大学的学科,就可以对中、小学生和他们家长形成号召,也有利于在中、小学推动文化遗产、文化生态保护的启蒙教育。

(五)大陆要抓紧制定非遗保护和各文化生态保护及文化生态保护的相关法法规,并逐步完善其实施细则的条款。

从台湾的情况看,一开始总是不尽完善,30年来他们做了多次的修改和增补多项的实施法规。对于文化建设的法规恐怕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首先要有法,然后才可能在实践中逐步去修正和完善。文化部门和立法部门,应当尽快推动这项重要的工作,才可能使广大民众的文化遗产保护的积极性得到有效有序的发挥,也可以及早预防在这一文化建设领域的腐败和纠纷。如果文化部可以组织专家在有立法权的省、市先做立法试点,相信可以更好更快地推动这一重要的工作。

关于这次考察的思考和心得,还有最重要的一条,那就是两岸在闽南文化生态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实在有太多可以相互学习相互合作的课题。台湾在闽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上做得比我们更早更深入,我们应当放下身段,认真地向他们学习,这对我们的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一定会有很好的促进。

猜你喜欢

闽南保护区社区
河南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名录与分布
社区大作战
闽南文化传承
吴松柏的闽南威士忌小镇
湄公河淡水鱼类保护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闽南,闽南
闽南拍胸舞迎来台湾小弟子
影像社区
影像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