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茶业的妈祖信仰
2012-08-15潘健
潘 健
(作者系福建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
行业神又称行业守护神、行业保护神,是从业者供奉的用来保佑自己和本行业利益,并与行业特征有一定关联的神灵[1]。行业神或为行业的祖师爷,或为单纯的保护神,正所谓 “百工技艺,各祀其祖,三百六十行,无祖不立”。茶业亦不例外。
一、中国茶神信仰
在中国,茶业敬奉的茶神不尽相同,有陆羽、卢仝、斐汶、宋徽宗、诸葛亮、姚吉、灶神等,以陆羽崇拜最为盛行。
唐朝人陆羽是世界上最早和最有名的茶叶专家,其专著 《茶经》记述了茶叶的特性、采茶工具、季节、茶的加工、煮茶和饮茶的方法、茶的产地等,就连对用来泡茶的水都很有研究。《茶经》开了茶书专著的先河,后世百余种茶书皆源于此书,因此,陆羽死后不久,即被奉为 “茶圣”、“茶神”。以后历代相沿不替,香火鼎盛,成为中国茶业最早敬奉的行业神,被供于茶作坊、茶库、茶店、茶馆中。后来,对茶神的供奉又增加了卢仝、斐汶,作为陆羽的配神。卢仝,因其嗜茶善烹,精于品茗,并作 《饮茶歌》(即 《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而被奉为茶业祖师之一,并常与陆羽并称,如有 “陆羽谱经卢仝解渴;武夷选品顾渚分香”、“活火烹泉价增卢陆;春风啜茗谱品旗枪”等对联。斐汶因著有 《茶述》一书,阐发 《茶经》所未言者,故亦被奉为茶业祖师之一[2]。
到了宋代,宋徽宗也写了一部有关茶叶的论著 《大观茶论》,进一步把制茶工艺详细地分为二十条。由此,明清以后南方有的茶商在供奉陆羽的同时也尊奉宋徽宗为自己的行业神。此外,尚有一些影响不大或信奉范围不是很广的茶神,如诸葛亮(流行于滇川一带)、姚吉 (相传他是茶馆的师傅)、灶神 (流行于老北京)等。
可见,大陆茶业信奉的行业神基本是对该行业发展有重大作用的人物。而在台湾,从事茶业者信奉的则是天后妈祖。
二、台湾茶业的保护神——天后妈祖
明末清初大陆民众,尤以福建、广东人为主,开始大批移居台湾从事垦荒或贸易活动,也把大陆的妈祖信仰带到台湾。19世纪60年代台湾茶业大为兴盛,并以出口为主。但当时台湾本地的制茶技术落后,必须从福建请来会制作精制茶的师傅。而采摘、拣选茶叶亦需要大量的劳动力[3],因此茶季来临时,不仅制茶师傅需从大陆招聘,甚至连采茶工都要从大陆招募。于是,“春至冬返”,一来一往的渡海安全就成为制茶师傅、采茶工人以及从事茶叶贸易的商船所最关心之事了。
然而,被称为 “黑水沟”的台湾海峡却风浪险恶,对渡台者来说就如鬼门关一样。清代郁永和在他的 《采硫日记》中描述道:“台湾海道,惟黑水沟最险。自北流南,不知源出何所。海水正碧,沟水独黑如墨,势又稍洼,故谓之沟。广约百里,湍流迅驶,时觉腥秽袭人。”[4]帆船时代以风为动力,要在如此险恶的海上安全航行,惟一能求助的就是虚幻的神灵了。“凡船舶危难有祷必验,多有目睹神兵维持或神亲至求援者,灵异之迹不可枚举。洋中风雨晦瞑,夜黑如墨时,每于樯端现神灯示佑,又有船中忽出爝火如灯光升樯而灭者,舟师谓是马 (妈)祖。火去必遭覆败,无不奇验……”[5]。这些频频出现的妈祖显灵事迹提升了妈祖的地位。于是,与其他航行于海上的人一样,台湾茶业从业者亦供奉海神妈祖。
每年春天茶季开始时,员工们都要在出发前到当地的妈祖庙进香膜拜,然后捧一尊妈祖的分身或讨个香火袋随身携带上船,以祈求渡海安全。到了台湾后,就把自己带来的妈祖香火寄存在茶郊永和兴所设立的回春所[6]内,秋天茶季结束时再把它带回家乡供奉起来,感谢妈祖给他们危险的旅行带来的平安。
茶郊[7]作为从事海上贸易的台湾茶业界经济团体,其商业上的损益均在海上,因此,茶叶贸易者自然也选择了航海守护神妈祖为本业的神明,他们会在茶季结束时以宗教仪式庆祝自己的人身平安与贸易繁荣。1889年台湾茶郊 “永和兴”成立后,即尊奉 “茶郊圣母”为茶商的守护神。每年炉主交替时,会员要全部集中于炉主家,在妈祖神前掷筊于地,以得 “圣杯”多者担任新的炉主,妈祖神像亦随之移至新炉主家奉祀。在1927年前,妈祖神像均奉祀于炉主家中,由炉主轮流奉祀。1927年春天,铺家金协和[8]俱乐部落成,从此新旧炉主交接的祭典就改在俱乐部三楼的妈祖厅举行。于是,俱乐部这尊由大陆湄洲请来的 “茶郊圣母”就成为台湾茶业同行共同祭拜的神灵,直至今日仍是如此。2001年5月,经掷筊得到妈祖应允,台北坪林茶业博物馆将台北茶商业同业公会祀奉的 “茶郊圣母”分灵至该乡茶叶博物馆生态园内。
妈祖信仰是台湾的四大信仰之一,台湾到处可见妈祖庙、天妃宫。与信奉妈祖的其他行业不同的是,台湾茶业将妈祖供奉于茶业公会大楼而非寺庙里,这可谓台湾茶神信仰的一大特色。台湾茶业的妈祖自1927年公会大楼俱乐部建好后即供奉在专门的地点——俱乐部的妈祖厅内,不仅每年新旧炉主的选举在妈祖厅内举行,每次妈祖祭典也是在公会设坛,而且从业者亦时时来公会参拜妈祖,凸显出妈祖信仰对业者精神上的凝聚力。
三、台湾茶业的妈祖祭典
台湾茶业祭拜妈祖的日期不在妈祖的诞辰三月廿三日,而是在茶季结束时举行。不过,祭典日期几经改变。如1898年妈祖迎炉仪式在7月27日 (农历六月九日)举行;战后直至1957年10月才恢复妈祖祭典,举办日期为农历九月廿三日。1962~1965年为因应台湾光复日,祭典举办日又定在公历10月25日;1966、1967年则又恢复为农历九月廿三日;此后,祭典日徘徊在农历九月廿一、廿二、廿三、廿六、廿八之间;直至1991年后,茶郊妈祖的祭典才一律定在农历九月廿二日在公会举行,即茶神陆羽诞辰那天,行内人士共同祭拜[9]。但是,妈祖却是祭典活动的惟一主角。台湾茶业者们以茶神陆羽的诞辰作为妈祖祭典的日期,既希冀妈祖保佑本业生意兴隆,又兼顾了对祖师爷陆羽感恩图报的感情。
台湾茶郊从1889年在大稻埕成立即供奉妈祖。1897年5月茶郊永和兴改名为茶商公会后经常举行祭典,而且十分隆重,有妈祖迎炉、过炉等祭典仪式。迎炉祭典在每年茶季开始时举行。仪式举行时,铜锣并奏,由公会会长斋戒沐浴后捧着妈祖宫备有的香炉,焚香步行,铜锣并奏;绕行各茶馆后把香炉安置在公会,待茶季结束后再送还妈祖宫[10]。后来,随着台湾包种茶业的兴起,并在20世纪20年代超越乌龙茶业后,包种茶商逐渐取代乌龙茶商成为轮值炉主。在新旧炉主交接之日,要举行过炉仪式。不过,随着铺家金协和俱乐部新楼的落成,从1928年起过炉祭典不再举行,新旧炉主交接仪式就改在新设置的俱乐部妈祖厅举行,直至今日。在举行过炉仪式时,还恭迎妈祖绕境大稻埕各茶行。1919年、1924~1927年 《台湾日日新报》均做过相关的报道[11]。
所谓 “绕境”,就是把妈祖神像 “请”出门,妆置在神轿里,由轿夫抬起绕着一定路线游行,在轿前排列乐队、锣鼓队、彩旗队等,浩浩荡荡组成游行队伍。台湾茶郊的妈祖绕境活动,都是在茶叶集散中心大稻埕举行。游行队伍按照规定的路线,绵延几公里,参与人数多达2万人[12],场面极为壮观,沿途观众成千上万,甚至造成交通拥堵现象。为举办绕境游行,轮值炉主与各茶行纷纷 “备乐团、出阵头、装艺阁”,并组织审查员对各茶行所呈现的艺阁进行评比。台湾茶郊妈祖绕境巡游活动不仅向神明表达了敬仰之心与感恩之意,而且也强化了茶业从业者之间的感情,通过“该行业的神圣 ‘集体符号’”,“增强组织的凝聚力……从而增强成员对团体的忠诚度与自豪感”[13]。这从妈祖绕境巡游的路线涵盖了加入公会的各家茶行,使其被纳入神明保佑的范围之内的指向就可看出。在日据时代,这种凸显源自祖国大陆的妈祖绕境巡游活动在促进中华民族凝聚力方面更有着特殊的意义。绕境游行及艺阁竞赛吸引了各地观众纷至沓来围观,这对于从事茶叶贸易的各茶行而言,不仅吸引了人气,而且刺激了自20世纪20年代后大稻埕各业不景气的市况[14],充分发挥繁荣市面的社会功能。同时,艺阁本身就是一个活动的广告,各茶行均会在自家提供的艺阁上或用书写,或用七彩灯管显示其铺号,以达最佳的宣传效果。2002~2004年,台湾茶业妈祖信仰的分支——坪林乡亦连续三年举行了规模宏大的 “坪林茶郊妈祖回娘家”绕境活动,共有800~1000人参加了活动,进一步扩大了台湾茶业妈祖信仰的影响力。
台湾茶郊从1889年成立,历经清末、日据、国民党统治时期,最后发展到今天的台北市茶商业同业公会,已逾一个多世纪。120余年来,茶郊妈祖已日益成为台湾茶业同业的信仰中心与精神寄托所在。这种信仰对茶业从业者的生活、生产以及贸易活动中均起到很大的影响。每年在茶郊妈祖神前掷筊选出轮值炉主的传统活动无形中增强了历届炉主的权威性,从而有助于他们维护行业声誉以及利益举措的实施。迎炉、过炉仪式,恭迎妈祖绕境巡游等活动的举行,其实际意义是以共同的供神活动为纽带,促使同业人员加强业缘观念和认同意识,从而达到维护行业利益的目的。因此,在台北市茶商业同业公会120周年纪念刊上,许多会员表达了他们对守护神妈祖的感恩之情,如常务监事黄景漳贺曰:“今年正逢茶郊妈祖120周年庆,首先要感恩茶业界的先进们无私的奉献牺牲,更要感恩茶郊妈祖的保佑,才有公会今天的永续传承。”常务理事吴元鑫敬贺曰:“今天,我们看见茶叶在台湾近代发展中重要的一面,也看见茶郊妈祖在台茶发展中凝聚的无限力量……”[15]茗窖茶庄黄庆璋监事则认为台北市茶商公会敬供的茶郊妈祖“已成为百年来茶界同业勤奋工作之信仰中心与精神寄托之所在”,“已成茶人感恩图报之精神佳话”[16]。
注释:
[1]李乔:《中国行业神崇拜》,北京:中国华侨出版公司,1990年,第1页。
[2]李乔:《中国行业神崇拜》,北京:中国华侨出版公司,1990年,第 234~235页。
[3]20世纪初北部台湾每年山上雇用采茶女达20万人,茶农、粗制茶工人约三四万人,茶商、茶贩、拣手、画手、茶师、箱工都在2万人以上,可见当时茶业所需人手之多。池宗宪编著:《贵德街史》,台北:台北市文献委员会,2003年,第23页。
[4]郁永和:《采硫日记》,北京:中华书局,1985 年,第 5页。《采硫日记》又名《裨海纪游》。
[5]王锡祺辑:《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九帙》,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75年初版,1985年再版,第329页。
[6]回春所是茶郊永和兴的附设机构,作为大陆茶工春来秋往的落脚地。
[7]“郊”又称为“郊行”或“行郊”,类似于今天的商业公会。台湾的郊分为两种:一种是交易地点相同的商人团体,如南郊、北郊、泉郊、厦郊等;另一种是不论交易地点是否相同,而交易的商品相同的商人团体,如糖郊、布郊、药郊、茶郊等。1889年,据说是在台湾巡抚刘铭传的督促下,为维护台茶的信誉,台北大稻埕的华人茶业者组成了“茶郊永和兴”。
[8]永和兴成立时仅是台湾乌龙茶商的团体,后来随着包种茶贸易的兴盛,包种茶商亦成立了自己的团体 “金协和”。台湾沦为日本殖民地后,1898年8月奉日本总督府命令,永和兴与金协和、茶箱制造者共同组成台北茶商公会,名称几经变化。
[9]根据许贤瑶的《茶郊妈祖及其祭典》(《台湾文献》第53卷第2期)一文整理。
[10]《台湾日日新报》1891年 7月 29、30日,转引自许贤瑶:《茶郊妈祖及其祭典》,《台湾文献》第53卷第2期,第170页,2001年6月30日版。
[11]许贤瑶:《茶郊妈祖及其祭典》,《台湾文献》第 53卷第2期,第171~177页,2001年6月30日版。
[12]许贤瑶:《茶郊妈祖及其祭典》,《台湾文献》第 53卷第2期,2001年6月30日版,第177页。
[13](美)杨庆堃著,范丽珠等译:《中国社会中的宗教――宗教的现代社会功能与其历史因素之研究》,第81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14]许贤瑶:《茶郊妈祖及其祭典》,《台湾文献》第 53卷第2期,第178页,2001年6月30日版。
[15]《百年魅力――台北市茶商业同业公会120周年特刊》,第6页,台北市茶商业同业公会2009年版。
[16]《百年魅力――台北市茶商业同业公会120周年特刊》,第7页,台北市茶商业同业公会200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