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体育电影的特征及其发展路径探索

2012-08-15张祝平

武术研究 2012年5期
关键词:体育

张祝平

(中共河南省委党校体育教研室,河南 郑州 450002)

我国体育电影的特征及其发展路径探索

张祝平

(中共河南省委党校体育教研室,河南 郑州 450002)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等研究方法,对我国体育电影的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时代特征明显、竞技体育题材偏重、故事情节程序化和体育电影人才匮乏是我国当前体育电影发展中面临的主要特征,基于此,文章对于我国体育电影的发展路径提出了拓展体育电影精神内涵、发掘体育电影创作素材和培养体育电影相关人才的对策措施。同时积极学习和借鉴国外体育电影的成功之处,加强影片的人性表达与体育精神的弘扬,全面提升影片质量,推动我国体育电影事业的发展。

我国 体育电影 特征 发展路径

1 体育电影的概念

电影诞生于19世纪末,它是现代科学技术的产物,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革命,毫不夸张的讲,它对整个人类的认知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改变着人们的阅读方式,电影的诞生,使物质现实的空间形式得以复原,从而使人类获得了一种全新的感知世界的经验,获得了一种全新的影像思维方式。电影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人类文化进程的生动记录和有力的见证。一直忠实地记录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记录着人类鲜活的历史和生活,其中就有体育的身影,体育电影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电影类型。在中国电影百年百部优秀电影的评选中,就有一部体育题材的电影——《沙鸥》榜上有名。

对于体育电影的概念,学术界尚未形成统一的定论,周兴波等学者认为:“所谓体育电影,就是以体育活动或是体育工作者的生活为题材而创作的电影。体育电影通过某一人物或是运动项目,以比赛与训练为背景展开故事情节、刻画人物性格,并时常伴有精彩的体育表演[1]”。岳新坡认为:“体育电影应该是以体育为主体或大背景的影片[2]”。杨慧认为:“体育电影反映与体育活动有关的社会生活,故事情节、人物命运往往与体育事业或体育竞赛活动紧密相联系,并且具有较多的紧张、精彩的体育竞赛场面的电影[3]”。在电影中有体育情节或体育比赛场景的未必就是体育电影,如《阿甘正传》中有多处阿甘进行乒乓球比赛的场面,《头文字D》中也有多处赛车的比赛镜头,《星战前传》里也有过取材于美国纳斯卡赛车的“飞艇大赛”的场景。判断一部电影是不是体育电影,除了有“体育”场景以外,电影的主题则更显得十分重要。综合多位学者的观点,体育电影应该是以电影艺术的形式,表现以体育活动为主题的相关的社会生活、故事情节、人物传记、比赛场景等故事、传记、纪实等题材的电影。在中国电影的百年发展历程中,陆续产生了一批体育电影,其中也不乏较强影响力作品。

2 我国体育电影的特征

2.1 时代特征明显

1918年,廖恩寿拍摄了我国电影史上第一部体育题材的记录片《东方六大学运动会》,随后又拍摄了记录片《第五届远东运动会》、《女子体育观》这三部体育纪录片,均是上海商务印书馆影戏部摄制的“时事片”。此后,《爱国女学生运动会》、《广东全省运动会》(无声片)、《香港南华体育会童子军成立典礼》等具有影响力的体育电影相继诞生,影片主要反映那个时代的政治背景、精神风貌。如,1934年的作品《二对一》,以当时中国足球队在远东运动会上的胜利为题材,表达了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中国人民的乐观主义精神与不放弃追求的精神。1957年拍摄的《女篮5号》,成功运用新旧中国的强烈对比,描写了新旧两代人的人生,影片真实地再现了篮球比赛的紧张场面,加之对年轻运动员的成长困惑的描写,使《女篮5号》成为中国体育电影史上的优秀代表作。1959年拍摄的《水上春秋》则通过描写两代游泳运动员的拼搏历程,以他们在不同社会中的天壤之别的经历作为主要看点。电影人物的命运复杂,节奏感强,比赛画面精彩,赢得了大批观众的喜爱。中国体育电影与社会其他事业一样,在“文化大革命”中被迫中断,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体育代表团在各种大型体育盛会上取得优秀成绩,体育电影重新走入人们的视野。体育电影以体育为平台,表现了人们对“文化大革命”的反思以及对生活的积极追求。20世纪80年代是我国体育电影的高产期,相继上映了《沙鸥》(1980年)、《剑魂》(1981年)、《一个女教练的自述》(1983年)、《高中锋,矮教练》(1985年)《拳击手》(1988年)等一批体育电影,展现了我国体育事业的方方面面。1981年的《沙鸥》真实地记录了辉煌的中国女排几代运动员的训练、比赛、生活的场景,片中女排姑娘们对运动的热爱与对祖国的爱及强大的信心,为改革开放初期还处于迷茫中的中国人指明了生活的前进方向,结合国家对中国女排队的宣传,这种精神整整影响了一代人。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国体育电影开始将镜头对准一些参与体育活动的非专业运动员,如1991年的影片《我的九月》,其主角就是一群将参加亚运会开幕式的小学生,影片故事也以他们的团体操排练为主。2006年的《东方狮王》与2007年的《隐形的翅膀》、2008年的《买买提的2008》等体育电影,则反映了与北京奥运会有关的一些运动员与普通人的体育故事[4]。奥运会即将举办之际,是我国体育电影发展的一个高峰时期,北京举办国际体育育电影周展映活动。在一周的时间里,45部中外体育电影在京城10家影院上映,万余观众共享体育电影盛宴。《破冰》、《加油,中国》聚、《筑梦2008》等电影以体育明星刘翔、少年体操运动员、奥运特警、“鸟巢”拆迁居民和奥运主场馆建设等故事脉络,全景式再现了中国申办、筹备奥运会的历史进程,展现了中国人民百年不变的奥运梦想和追求。

2.2 竞技体育题材偏重

我国体育电影中竞技体育题材占比很大,从中国体育电影的历史来看,我国体育电影几乎对所有的竞技项目都有所表现,如足球、篮球、排球,以及田径和体操、滑冰等。我国体育电影的开山之作,1934年的《体育皇后》,通过对当时还非常新鲜的女子短跑运动员的故事的描述,引起了国人的注意。新中国成立后,体育电影取得更大的发展,1956年的《两个小足球队》以一个中学两个班级的足球比赛为题材,诠释了人们对足球运动的热爱,电影通过这种方式,将人们因为中国足球不争气而无法释怀的热爱之情释放了出来。随后的中国体育电影,除了关注这些热门竞技项目外,也将眼光投向了那些比较冷门的运动项目,出现了一批“非主流竞技体育”的体育电影,如1959年的《冰上姐妹》、1960年的《碧空银花》、1964年的《女跳水队员》,使许多电影观众第一次了解到这些运动项目的悲喜欢乐。这个时期的体育电影,套路痕迹较重,多是两个主人公,因为性格不同,在训练与比赛中频繁发生冲突,但最后在教练的帮助下,又积极向对方学习,最后都取得好成绩,皆大欢喜。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体育电影产量增加比较快,竞技题材的体育电影主要有1980年的《飞吧,足球》、1982年的《战斗年华》、1983年的《神行太保》、1985年的《五虎将》、1987年的 《京都球侠》、1997年的《黑眼睛》、1999年的《冰与火》、2001年的《女足九号》、2002年的《女帅男兵》、2007年《隐形的翅膀》,这时期虽然体育电影产量较高,竞技体育题材的电影占绝对主流。像《我的九月》、《高中锋与矮教练》、《大李、小李和老李》、《球迷》、《球迷心窍》、《防守反击》等这种反映群众性体育运动和体育观众为表现对象的影片,从多角度多侧面反映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状况、表现体育生的生活及其精神风貌的作品较为匮乏。

2.3 故事情节程序化

在我国,体育影片大多沿袭着“主人公在体育道路上经受挫折,通过顽强拼搏最终得以成功”或者是“主人公技艺超群,但不合群或是思想品质不过关,大家一起帮他成功解决了其思想上的问题,最终主人公带领大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的老套路,在对人物命运和性格的发掘上,普遍不够深入,缺乏冲击力和感染力。究其原因,一方面缘于中国电影创造性有待提高,另一方面,却是某项竞技体育,人们在现实世界中根本看不到赢的希望,就只能通过电影这种方式来满足自己的胜利梦想,例如中国足球,据统计,以足球为题材的体育电影高达我国体育电影总数的将近四分之一。我国体育电影的故事情节过于程序化,在最后的巅峰对决之前,主人公往往还要经历一次情感低潮、心灵煎熬,而且通常会严重到考虑放弃和退出的地步,这个时候或是得到高人点拨,或是爱人同志寄托,或是国家的期望,从而拨得云开见日出。决战不会一帆风顺。往往一上来对手占尽先机,非要把主人公逼到山穷水尽后才见真章,要么福至心灵,总之主人公突发神力,战斗力指数暴涨数倍,情势大逆转,取得比赛的胜利,《京都球侠》就属此类。

2.4 体育电影人才匮乏

体育电影人才匮乏首先表现在体育电影制作人才的匮乏,体育电影来源于生活,但体育电影剧本的编写、比赛场景的设置、体育规则的理解、技战术的安排则需要非常专业的体育知识,电影制作人员对于体育项目方面知识的匮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体育题材影片在画面上的冲击力与感染力。虽然体育电影并非要完全还原体育的原貌,但对于体育场景过于离谱的描绘还是影响了整部电影的质量,并且将最后主题提升的任务变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了,许多导演和编剧本身对体育运动不熟悉,在拍摄体育电影时,对影片中的体育运动的常识明显存在问题,不真实的体育场景不仅使影片本身缺乏真实感,更使得一部体育电影雷同于一部动画片或是科幻片,严重影响了电影的整体质量。其次是体育电影表演人才(演员)的匮乏,一方面,演技高超的演员缺乏娴熟的体育技能,体育动作给人以生涩、僵硬的感觉,影响电影的可观赏效果;另一方面,专业的体育人才又缺乏表演艺术方面的造诣,现在越来越多的体育明星开始了自己的演艺生涯,如李宁、李小双、刘璇、王军霞、杨晨、王涛等,他们能够出演不是因为其高超的演技,而是制片方可以多些噱头炒作,运动员也可以借此过过戏瘾。所以体育题材电影就应该由运动员来演,或者说体育明星只能出演运动员角色的想法是局限的。正如体育强国不一定是体育电影的强国一样,好的运动员也不一定能出色地诠释他们所熟悉的运动生活。此前,球王贝利出演自己的传记影片《不朽的贝利》,就受到了外界的质疑:“他的演技和球技真的没法比[5]”。

3 我国体育电影的发展路径

3.1 拓展体育电影精神内涵

要拓展体育电影的精神内涵,就是要走出体育电影以竞技体育为绝对导向的怪圈,改变以往我国体育电影沿袭着“主人公经受挫折,通过顽强拼搏最终得以成功,取得金牌”的竞技体育思维,体育电影着力弘扬民族精神本来无可厚非。但是,假如每部体育电影都要附加强烈的政治内容,而无法充分展示电影应有表演艺术和激烈的体育比赛场景,就必然走向单调和肤浅,成为形而上的表现方式,就势必不会引起广大体育电影受众的共鸣。其实,体育电影在继续弘扬民族精神的同时,还可以有其他价值探求,如体育的团队精神、公平竞争精神、奋发向上的精神等等。中国体育电影虽然也有《沙鸥》等轰动一时的精品体育电影,但总体来看鲜见精品之作,在国际体育电影的舞台上更是难觅其踪。其原因就是在于精神内涵的单一性,反观国际上有影响力的体育电影,如《洛奇》、《奔腾年代》、《伯尔尼奇迹》等,它们无不注重对体育精神的表达以及人性的探索,从而成为体育电影的经典。它们的成功,在于这些电影突破了狭隘的民族主义的思想藩篱,成功地在银幕上诠释了崇高的体育精神,与奥林匹克精神相吻合,使公平、公正、竞争、友爱等体育精神得到了艺术的诠释,这种体育精神超越了宗教与国界,让观众在欣赏主人公体育技艺的同时,也深深被他们的那种乐观、坚强和自强不息的精神所感染,得到所有电影受众者的精神共鸣,摆脱体育电影“祖国、民族”为唯一弘精神的模式,拓展体育电影的内涵,使之多元化发展,这才是体育电影的魅力所在。

3.2 发掘体育电影创作素材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我国竞技运动中的一些项目早已是世界公认的“梦之队”。但从我国体育电影题材的项目来源看,我国体育电影在选材上显得不足。在我国,取材于传统优势项目的电影很少,关于乒乓球、游泳和跳水、体操的共计5部,仅占体育影片的12.5%。乒乓球是我国的国球,可是关于乒乓球的电影却只有一部儿童电影《五虎将》;跳水是中国队的强项,游泳也正逐渐接近世界水平,但关于这两项运动的电影也比较少见,上世纪80年代初仅有过一部《女跳水队员》和一部关于花样游泳的电影《美人鱼》;体操也是中国队的强项,但体操题材电影只有80年代初的《乳燕飞》,电影中也没什么体操好手出场。中国女排五连冠的佳绩让国人骄傲,但排球题材电影《沙鸥》更多地表达的是一种生存状态,使得该片在镜头运用、表达手法上更象随后风行一时的“探索片”。我国体育电影影片取材最多的是足球,共10部影片,占我国体育电影的25%。我国的足球一直比较落后,中国是乒乓大国,多年雄踞霸主地位。更为重要的是,20世纪70年代曾有“小球转动大球”的外交佳话,但至今没有一部像样的反映乒乓球运动的电影。[6]此外,我国跳水“梦之队”称雄世界,跳水王子、女皇风采绝伦;我国是自行车第一大国,羽毛球实力强劲,体操也颇有佳绩。刘翔在田径项目上跨越天然障碍,为黄种人在短程项目上创造了奇迹;姚明以状元的身份加盟NBA,成为中国篮球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李宁由体操王子成功的转型为世界知名体育运动品牌的缔造者等等人物和事迹等待发掘,数不胜数的题材呼唤着优秀体育电影的反映。

3.3 培养体育电影相关人才

中国早期的一些体育电影获得成功,与许多演员的体育功底有很大的联系。例如,《女篮五号》中的刘琼,本身就是篮球好手。而《沙鸥》的主演就是运动员,也有很高的表演悟性。目前,许多演员连最基本的体育规则都不愿花点工夫学习,其技术更难以令人恭维。更令人哭笑不得的是,部分体育影视作品中缺乏起码的体育常识,如比赛中根本没有基本规则,严重的犯规与违例层出不穷,拙劣的体育表演影响了作品整体的观赏性。优秀的体育影视作品应该是将体育和电影两种元素的最佳的组合。早期里芬斯塔尔拍摄的《奥林匹亚》尽管又为纳粹德国服务的成分,但是它将运动健儿最具风采的瞬间实录下来,尽显体育最美的精髓,开创了将体育与电影完美结合的典范。欧美许多体育影片中的表演尽管也有夸张的成分,但是严格按照比赛的规则设置,人们不仅可以欣赏到赏心悦目的比赛画面,还可以获得项目的基础知识,为参与比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欧美的演员,包括顶级的演员,几乎能出演许多项目的运动员角色,在许多表演中几乎不用替身演员,因为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本身就是某个项目的“内行”。增强电影制作人员的体育知识,充分利用画面上的冲击力与感染力是发展中国体育电影的重要前提[7]。目前,许多高校已经开设了体育摄影、体育新闻等学科,体育与影视表演专业联合培养一些体育电影人才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

4 结语

著名导演谢晋说过:“体育方面也可以做出非常动人、惊心动魄的电影作品[8]。”优秀的体育影视作品应该是将体育和电影两种元素的最佳的组合,应该充分利用两种文化形式的优势,展示体育文化的精髓,最大限度地宣扬体育精神。我国体育电影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目前国内体育影视作品与西方国家之间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中国体育电影在国际体育电影市场上仍然是“小而弱”的态势。应该加强体育专业与影视专业的沟通与协作,塑造复合型的体育与演艺人才,为体育文化作品和影视创作奠定良好的人力资源。同时积极学习和借鉴国外体育电影的成功之处,加强影片的人性表达与体育精神的弘扬,全面提升影片质量,推动我国体育电影事业的发展。

[1][4]周兴波等.中国体育电影的特色及发展策略[J].新闻爱好者,2011(1):16-17.

[2][6]岳新坡.我国体育电影萧条的原因及对策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7(4):27-29.

[3]杨 慧.近十年韩国体育电影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11):38-41.

[5]胡金一. 运动成绩和演技有可比性吗 [N]. 南方周末,2004-11-30.

[7]蒋明朗,王永鹏.中国体育题材电影滞后的原因分析[J].电影评介,2010(12):20-21.

[8]倪 骏.闲话体育电影[J].世界知识,2008(16):64-65.

On the Features and Development Path of Chinese Sports Movies

Zhang Zhuping
(P.E.Teaching and Research Office,Henan ProvincialParty School,Zhengzhou Henan 450002)

This thesis analyzes the features of Chinese sports movies by using some research methods,such as the method of document.The study shows that in modern development of Chinese sports movies,we mainly observe these features:the obvious time characteristics,the overful competitive sports themes,invariable plots and the lacked sports movie talents.Based on it,this thesis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s including expanding the spiritual connotation of sports movies,seeking for creating materials and cultivating the relative sports talents.Besides,we should lift the movies quality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sports movies by studying and using the experience of other countries for reference actively,enhancing the expressionsof human nature in the moviesand carrying forward sportsspirts.

China sportsmovies features development path

G80

A

1004—5643(2012)05—0111—03

张祝平(1979~),男,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中国传统文化、体育史、社会体育研究。

猜你喜欢

体育
我为体育狂
论清末体育热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休闲体育教学中“休闲”的诠释与演绎
——评《休闲体育》
高考需要包括体育吗?
我眼中的好课——从第五届全国中小学体育展示课谈起
体育教学如何更好地使用讲解示范
谈体育实践课中知识的扩展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