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生偶像崇拜现象的调查及教育对策研究
2012-08-15张新星
林 楠,张新星
(南方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广州 510515)
调查报告
医学生偶像崇拜现象的调查及教育对策研究
林 楠,张新星
(南方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广州 510515)
以当代大学生偶像崇拜现象为背景,对医学生偶像崇拜的原因、特点、卷入程度、行为态度等多方面内容进行调查,通过医学类学生与其他专业类学生的对比分析,比较出其偶像崇拜现象原因特点的异同,并针对医学生偶像崇拜现象提出了建设性的教育对策。
医学生;偶像崇拜;人文教育
偶像崇拜是青少年社会化的一个重要表现,和青年心理发展密切相关。在当代各种选秀节目和娱乐文化的冲击下,偶像有了新的含义,本文所指的偶像主要是歌星、影星等娱乐明星以及文人墨客等公众人物。作为一种认知和情感的符号,偶像在青少年人群中有着巨大的影响力。本文结合精神分析、行为主义和人本主义等心理学流派的理论对当代大学生偶像崇拜现象加以分析,藉此得出不同性别、不同专业的学生,主要是比较医学类专业学生及其他专业类学生崇拜偶像的原因和特点,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关建议。
1 大学生偶像崇拜调查情况及分析
本次调查通过发放自制问卷,就大学生偶像崇拜现象进行了相关信息的反馈收集、归纳整理和数据统计,并运用统计软件(spss13.0)做出分析。调查发放问卷300份,回收问卷256份,有效问卷为244份。有效问卷的调查对象中有95名男生、149名女生;其中医学类专业学生106人,其他专业类学生138人。样本取自南方医科大学及其他多所综合性大学,随机抽样发放,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样本分布如下:男生95人,占总体样本 38.9%,女生 149人,占总体样本61.1%;医学专业类学生106人,占总数43.4%,其他专业类学生138人,占总数56.6%。大一学生137人,占总数56.1%,大二学生59人,占总数24.2%,大三学生39人,占总数16.0%,大四学生9人,占总数3.7%。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当代大学生中普遍存在偶像崇拜的现象,有150人目前存在偶像崇拜,占总体的61.5%,94人目前没有偶像,占总体的38.5%;女生中偶像崇拜比例要高于男生,且高出人数为99人,占女生总数的66.4%,男生中存在偶像崇拜的有51人,占男生总数53.7%;其中,医学专业学生中目前有偶像崇拜的为68人,占总数64.2%,而非医学类专业的学生中有偶像崇拜的为82人,占总数59.4%,由此可见,医学专业学生中有偶像崇拜现象的比例要高于非医学类专业的学生。
1.1 偶像类型和关注点
在目前有偶像的被调查者中,有43.3%的学生表示从初中开始有偶像,有28.0%的学生从小学开始,另外24.7%的学生从高中开始便有了自己心中的偶像,而只有4%的学生直到大学才开始有偶像。当问及“所崇拜偶像的所属领域”时,结果显示娱乐明星所占比例最高,达到66.0%,接着是文人墨客和商业精英,两者在一起约占70%,体育明星30.7%,科学巨人22.7%,政客16.0%。其中男女生比较明显的差异在于:男生多崇拜体育明星,占45.1%,女生则只有23.2%;有44.4%的女生把文人墨客作为偶像,而男生中却只有19.6%,这种性别的差异在某种程度上也突出了男生活泼好动,女生斯文恬静的性格特点。
而娱乐明星被视为崇拜偶像的情况居于首位,调查中男生达52.9%,女生则高达72.7%。此调查结果与现今一些商业包装和信息传播密切相关,社会在鼓励张扬个性的同时也给青年人带来强烈的视听冲击力,为他们崇拜娱乐明星心理的滋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被调查者中90.0%的学生都会关注偶像的个人经历及成就;有68.7%的被调查者会关注偶像个人的理想及追求。由此,可以看到大学生普遍具有强烈的主体意识和独立精神,他们倾向于有选择性地关注偶像的理想、经历及其现今成就。
1.2 偶像崇拜的卷入程度
本文将偶像崇拜的卷入程度分为“娱乐社交”、“情感投射”、“完全认同”、“关系幻想”四个类别,由浅入深地依次表示其对偶像的迷恋程度。调查发现,大学生中虽然普遍存在着偶像崇拜,但是大多数都控制在适可而止的范围内,当然也有一些高度卷入的行为,这就需要介入一定的指导教育,以避免学生过度沉湎,荒废学业。当被问及“您有哪些偶像崇拜行为”时,有78%的被调查者选择“听或看偶像的作品、歌曲、影视或比赛等”;30.4%的学生表示有过收集照片、影集和签名的行为;20.9%的学生曾购买偶像代言产品;11.5%的学生有参加歌迷会、演唱会的行为;12.2%的学生有模仿偶像的语言、姿势、服饰的行为;18.9%的学生梦想与偶像在一起。可以看出,高卷入程度的偶像崇拜行为相对较高,若不及时加以正确的引导,会使其价值观出现一定程度的扭曲,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大学生在“对偶像信息的关注和应对态度”方面,当所崇拜的偶像出现负面新闻时,30.0%的学生表示会极力为其辩护;16.7%的学生表示对其很失望;而另外的1.3%表示不再喜欢偶像。为其辩护者不愿看到自己崇拜的人受到诋毁或伤害,而对其失望者则表示曾对自己的偶像抱有较高的期盼,以其为榜样或目标。因此,无论是极力为偶像辩护还是对其很失望的情感都能体现出偶像在其心目中的重要地位。偶像的负面新闻会在很大程度上冲击大学生未成形的信仰理念,因为有不少大学生把明星的行为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如果明星做出了违法犯罪的事,建立了错误的标榜,可能会让很多没有辨识能力的学生误入歧途,从而形成思想上的真空期。
1.3 大学生对偶像崇拜的认识
当被问及“您认为追星和偶像崇拜是否有差异”时,被调查者中有67.3%认为不一样但又类似,14.3%的认为一样,9.9%认为完全不一样。可见,当代大学生对于“追星”与“偶像崇拜”两个概念还是有些混淆。70.9%的被调查者认为偶像应该要有个性和人格魅力,65.6%的人认为偶像应有突出的才能或技艺,其次是突出的事业成就和社会贡献、气质风度等。结果说明了当代大学生关注更多的还是偶像本身的品质或能力,显示出大学生偶像崇拜更趋理性化,同时也更突显其独立意识和个性特质。
当目前没有偶像的被调查者被问及“如果你身边有朋友有疯狂的崇拜行为”时,69.9%的人认为没什么。可见大学生对自己身边普遍存在的“偶像崇拜”现象感到正常、表示理解,仅有少数人认为这种现象会严重影响到他们。这说明了偶像崇拜现象越来越能被大学生们接受和理解,偶像崇拜在具备了时代特色的同时也随着当代大学生精神意识的发展更具个性特点。
2 医学生偶像崇拜特点分析
2.1 医学生的偶像崇拜具有普遍性
本次调查的结果显示,61.5%的大学生目前有崇拜的偶像,偶像崇拜的现象在大学生群体里普遍存在。大约半数以上的大学生都有自己的偶像,虽然他们的偶像分属于不同的领域,所产生的影响各不相同,但是这种现象的普遍存在性是毋庸置疑的。医学生与综合类大学的学生相比虽然有一定的典型性和特殊性,但是在医学生中偶像崇拜的现象也是比较普遍的,不同的医学专业的学生普遍有各自崇拜的偶像。偶像崇拜这一行为也已在当代大学生的生活中日益根深蒂固,这一现象是值得注意和研究的。
医学生和其他专业的学生在选择偶像领域的时候,都倾向于选择娱乐偶像。娱乐明星成为两者的首选,这也符合过去一些研究的文献中的结论。大学生首先会被能够满足其幻想,虚荣和依恋需求的角色所吸引并产生崇拜心理。岳晓东和严飞认为青少年对崇拜对象的迷恋中充满了浪漫幻想,甚至是性爱的幻想。在这种超越现实的情感体验下,沉湎于此的青少年把异性偶像当作一般的梦中情人并希望成为该偶像的恋人。
2.2 医学生的偶像崇拜现象的理性化倾向
将医学生的偶像崇拜类型与其他综合类学校学生比较可看到两者之间的细微差别。医学生愿意将娱乐明星,商界精英,体育明星作为他们的偶像;而综合类大学除了喜欢娱乐明星和商界精英,还会选择文人墨客作为自己的偶像。医学生将商界精英崇拜排到第二,综合类大学生将文人墨客崇拜排到第二,这看起来就像是医学生更喜欢与自己类似的现实主义者,而其他学生则喜欢把浪漫主义者列为他们崇拜的偶像。其实这种偏向或许也与医学生所处的教学生活环境中人文气息的相对缺乏有关。总的来说,医学类学生的偶像崇拜相对具有理性,此时的偶像崇拜结合了对榜样的学习,也对自己的生活起到调节作用,而并非不顾一切,缺乏价值导向和道德判断的崇拜。
医学生在偶像选择上也更注重偶像的现实引导作用。综合学校学生相比于医学生,他们认为偶像对其影响首先是人生价值观的形成,其次是为其提供克服困难的动力,排在第三的是娱乐作用。其他大学生则更多认为偶像的作用首先体现在他们生活之余有了更多的娱乐。显然医学生在偶像的选择上比较重视他们的榜样作用,也呼应了上文中所提到医学生作为理科生群体,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现实主义情怀的内容。
2.3 医学生的偶像崇拜更凸显榜样作用
医学生的偶像崇拜体现他们的需求和作为青年学生群体的特点。医学生倾向于将偶像作为自己学习的榜样。27%的大学生表示遇到挫折的时候,对偶像的崇拜心理会成为一种克服困难的动力。就如一代领袖毛泽东,立志统一美国南北的林肯等,这些人物的故事能够很深刻地触动医学生,让他们学会培养坚毅的品质去勇敢面对困难。再如姚明、丛飞和成龙等的明星,他们出席慈善晚会和活动,以身作则教导包括大学生在内的社会大众,要有社会责任感,保持善良正直的心。这很大程度上有助于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健全人格的形成,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与综合大学生相比,医学生除了将“作为学习的榜样”选为最常见的原因,还有“自己从未经历又向往的事情”和“丰富课余生活”也位列第二和第三常见的原因。可见医学生这一群体具有理科生典型思维,学科倾向非常专业化,业余生活不够丰富的特点,这一特点提示对于医学生教育要更注重于丰富学生的经历和课余生活,真实的关心学生需求,把握好学习知识和培养人才之间的辩证关系。
3 对医学生偶像崇拜的教育对策
3.1 尊重、理解和宽容的态度与心理干预相结合
大学阶段是独立人格形成的阶段,大学生在继续社会化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塑造自我,需要偶像作为参照物,以检验自身的发展程度与趋向。医学生由于学业繁重,不热衷于参加团体活动,人际交往范围相对较小。而偶像崇拜作为一种交际的需要,可以扩大个体交往的圈子。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偶像崇拜属于一种从众行为。拥有共同的偶像崇拜,能让大学生彼此间找到共同的话题,获得更多的交流,不容易感到孤独和落单,这样就减少了群体对他们的压力和精神上的空虚感,同时也可以让他们在学习工作之余有更多的娱乐。所以说偶像崇拜又有着调节心理压力和生活情趣的作用,是应该予以一定程度上的支持和尊重。
除了要以一种宽容、平等的态度接纳大学生的偶像崇拜行为以外,也要通过学校的心理干预来引导其正确发展。医学生作为较特殊的学生群体,相比于其他综合类院校的学生各方面压力更大。学习繁重、课余活动限制多、就业压力大等问题相对限制了医学生某些个性行为的发展,因此他们的紧迫感和忧虑感十分明显,更加容易产生不当的行为,比如盲目追求偶像,以获得内心的一种满足。这样的行为虽然可以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我们也要认识到由这些行为引发的很多极端个案都是由于没有得到他人的关注,缺乏及时的疏导而造成的。学校应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状况的测量与分析,这是学校心理干预的一项重要的内容。但是目前医学院校这一工作还不完善,因此如何完善心理干预是我们当前迫切需要面对的问题。尤其偶像崇拜这种在青年学生当中较为普遍的心理行为,学校更应及时有针对性地进行了解并予以引导。
3.2 利用医学生的理性思维优势,完善偶像教育
随着大学生生理、心理、社会成熟水平的提高,其在崇拜某个偶像人物时,逐渐趋于理性,不再只是对偶像人物行为的表面进行模仿,更多是出于对模仿对象或榜样的深刻理解,以及自己的理性思考。心理学中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榜样对个体的行为和人格有较大影响,不同的榜样会影响个体形成不同的行为模式和人格特征。这种合理模仿有助于大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模式、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因此是值得提倡的。调查显示了医学生在选择偶像上相对更具有理性,针对医学生群体具有理科生多,逻辑思维强的特点,应加强对医学生理性的偶像观和价值观的培养,让其更好地适应社会。
正确的偶像意识更是个体成长为有所作为的社会人不可或缺的心理功能。年轻人崇拜偶像,其实是他们自我实现的重要手段。偶像的崇拜实际上是对自己前程的幻想,对自我潜能的一种肯定。他们把对成功的渴望转化为对偶像的崇拜,在偶像成功的经历中寻找自我实现的有效途径。人本主义心理学将这一现象解释为自我实现的需要。偶像教育是对青少年自发产生的偶像心理及偶像行为进行合理的调节和干预,使偶像行为发挥积极的心理功能,产生积极的道德影响。完善的偶像教育应注重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偶像意识,让学生形成对偶像正确的认同感,帮助其学会对偶像进行正确的价值分析和思考,并且在进行偶像崇拜的情感体验的同时积极倡导学生采取合理的崇拜行为,正当地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情感,避免极端行为的出现。医学生的偶像教育更需注重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偶像的价值,形成正确的偶像意识,这对培养他们的个人素养和职业素养很重要。在整个医疗行业面临质疑的当今社会,医学院更应该加强对医学生素质和品德的培养,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会恰如其分地处理医患关系,这对他们以后从事医疗服务行业更具影响意义。
3.3 注重校园文化熏陶,修正医学院校人文教育
行为主义强化的观点认为,行为是个体对环境刺激做出的反应,行为是后天习得的,环境决定行为。根据这一观点,我们可以认为大学生的偶像崇拜是受到环境的渗透和强化而产生的。有学者研究发现,一个班级、一个学校、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地区的文化环境,也会影响青少年的偶像崇拜行为。近些年,湖南卫视在全国率先走向电视娱乐节目的道路,所以长沙地区的大学生偶像崇拜现象就比较突出。因此,在医学院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注重文化的熏陶,对培养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文化素养有重要的作用。
医学院校的校园流行文化建设,要积极与医学教育融合。高校的流行文化应该具有时代性,充满吸引力,加强校园文化的批判性,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媒体意识,学会理性地在浩瀚的信息海洋中选择出对自己有益的资讯。现在的医学教育普遍存在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一方面,我国传统的医学教育过分注重共性的发展,对个性的培养有所忽视,导致创造性的人才缺失。培养方式上重医轻文,因为强调专业化而知识面窄,局限性大。另一方面,由于医科大学的特殊环境造成医学生没有多少与其他专业学生交流的机会,他们缺乏其他专业领域文化的熏陶,这些特点也决定了医学生是一个逻辑思维较强且信奉经验主义的群体,因此社会化程度比较低。医学院在日常医学教育的过程中,可以适量增加人文课程的设置,通过必修选修等多种形式开展人文教育。高校在开展这一类课程时,也要结合医学生的特点,充分发挥他们的能动性和自主性,真正培养出他们的人文理念和兴趣。综合看来,人文教育是医学生价值观形成以及世界观导向蓝图中必不可缺的一个版块,医学院校人文课程的开展和修正在医学生的教育培养中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李文冰.大学生偶像崇拜现象及教育对策[J].当代青年研究,2010(4):37-40.
[2]张宝君,吕 瑶.大学生偶像崇拜的心理学解析与对策[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10(3):103-106.
[3]岳晓东,严 飞.青少年偶像崇拜之心理机制探究[J].中国德育,2006(12):11-16.
G44
A
1006-2769(2012)01-0119-04
2011-10-11
林 楠(1977-),女(汉族),福建福州人,法学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医学伦理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