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前抗旱保春管和春耕备耕工作指导意见

2012-08-15云南省农技推广总站

云南农业 2012年3期
关键词:抗旱节水作物

□云南省农技推广总站

2009 年以来,我省连续四年遭受严重干旱影响,雨季有效径流减少,全省大部分地区库塘蓄水严重不足。今年入春以来,受降雨偏少、持续高温天气影响,全省农田失墒面积不断扩大,特别是中北部和东南部,对小春及冬种作物苗情长势十分不利。目前,我省旱情呈迅速蔓延和日益加重的发展态势,形势十分严峻。针对当前旱情的发展和库塘蓄水不足的实际,为切实抓好2012年粮食生产,各级农业、农技推广部门要积极行动起来,采取有力措施,切实搞好当前小春及冬种作物田间管理,全力打好抗旱保春耕的硬仗;要认真分析今年的大春生产形势,针对不同区域、不同作物、不同土壤,因地制宜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以确保春耕备耕工作的有序开展和实现满栽满插。

1 加强领导,组织抗旱自救

各地务必牢固树立抗大旱、长期抗旱和抗灾夺丰收思想,一是对今年粮食生产的严峻形势要有充分认识,高度重视抗旱保春管和春耕保栽种工作,加强领导,落实工作责任;二是积极组织干部职工和科技人员深入生产一线,指导农民做好小春粮食和冬农开发作物田间管理、抗旱保苗等工作;三是认真分析今年的大春生产形势,结合当地实际,及早采取行之有效的抗旱保墒措施,筹措和落实必要的资金、物资和人员,全力帮助农民解决好抗旱保苗和抗旱栽种的难题。做到“以早制旱、科技抗旱”,提早做好春耕备耕工作。

2 分类指导,切实抓好小春及冬种作物田间管理

目前我省大部分地区的小春和冬季作物已进入中后期生长阶段,各地针对当前旱情的发展和农作物病虫害发生情况,要因地制宜制定田间管理方案,减轻灾害损失。一是抽调机关干部和技术专家组成工作组,深入生产一线,广泛开展夏收作物苗情、墒情、灾情、病虫情“四情”调查,摸清旱情程度、抗旱条件等,科学制定抗旱、防病虫、保春管工作方案,因地制宜地指导和搞好抗旱保春管工作。二是积极组织群众抗旱保苗,对受灾较轻的作物,采取秸秆覆盖、地膜覆盖等措施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根据小春作物苗情和长势,加强田间中耕管理;广辟抗旱水源,在做好夏收作物抗旱保苗的同时,重点保证小(大)麦、蚕豆、油菜等夏收作物良种生产种田、繁种田的灌溉用水,确保明年小春生产用种。三是做好病虫害的监测和防治工作。各地要针对今年入春以来降雨少、气温回升快的特点,加强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密切检测病虫害的发生,及时发布信息,指导病虫害防治工作。有条件的地方,要组建应急防治工作队,加强对突发性病虫害的防治和扑灭工作,从而将灾害造成的损失控制在最低限度。四是对因干旱绝收的地块,及时翻耕,及早做好大春生产准备;对已成熟的冬季农业开发作物如冬马铃薯、冬蔬菜等,要及早收获上市,实现增产增收。

3 及早谋划大春,抓好各项措施落实

3.1 调整结构,积极做好春耕备耕准备

针对旱情和库塘蓄水不足的实际,科学谋划,以水布局,扩大水改旱面积20万ha;力争地膜玉米达到100万ha;力争晚秋粮食作物种植达到66.67万ha;抓紧抢种和重点发展蔬菜、薯类、鲜食玉米、青饲作物等生育期短的作物种植;根据种植结构调整需要,及早做好种子、化肥、地膜等农资的调运、调剂和管理工作,满足生产需求。

3.2 科学谋划,提早落实大春生产科技措施

加大“十大科技增粮措施”的实施力度,努力降低旱灾损失。重点是实施高产创建800片,间套种266.67万ha,地膜覆盖100万ha,水稻集中育秧2.67万ha,玉米集中育苗4万ha,测土配方施肥266.67万ha,良种推广266.67万ha,农机耕播收作业166.67万ha,病虫害综合防治一亿六千万亩次,晚秋农作物播种66.67万ha以上。通过推广水稻旱育秧、湿润育秧技术,有条件的采用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减少水育秧等浪费水的耕作方式,把春耕备耕期间的“大面积抗旱”转变为“小范围抗旱”。

4 立足抗旱,推广行之有效的技术措施

4.1 推广抗旱、中早熟优质高产品种

科学地选择品种,实现品种的合理搭配,是在缺水条件下使抗旱栽培技术获得成功的重要保证。

4.2 扩大水稻育秧、玉米育苗面积,多育救灾苗

在干旱缺水的情况下,育足备足水稻、玉米苗是打赢抗旱夺丰收的关键。各地农业、农技推广部门要早作准备,一是要动员广大农户充分利用菜园地、蔬菜大棚设施和有水源的旱地扩大水稻育秧、玉米育苗面积,大力推广水稻旱育秧、玉米塑盘育苗、营养袋育苗技术;二是要采取超常规措施,多渠道筹措资金,采取补助种子、化肥、地膜等办法,开展集中育秧、育苗,育足备足水稻、玉米抗旱用苗;三是要认真分析当地的温热条件、适当推迟育秧、育苗时间,或分段育秧、育苗,以确保满栽满插的需要;四是在无水育秧地区,要算好水稻面积和移栽节令,组织开展异地育秧,育足水稻秧苗,特别是干旱缺水严重的半山区和雷响田,要育好应急秧,以备降水后能及时移栽。

4.3 推广抗旱节水栽培技术

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应用旱育秧、旱整地、育苗移栽、稀播种、覆盖保墒、节水灌溉、使用抗旱剂等抗旱节水技术,是缓解我省用水紧张形势的重要措施。

4.3.1 调整水稻育秧及移栽方法。在缺水条件下水稻插秧时间不能保证,所以在育苗时一定要增加秧苗的秧龄弹性。为达到这一目的,一是降低播量、培育带蘖壮秧。即通过扩大育秧苗床面积,减少每平方米范围的播种量,有效地增大适期早播秧苗的秧龄弹性,提高秧苗素质,既可提高单产,又可解决前期无水插秧的矛盾;二是秧田采用全旱管理,培育带蘖壮秧,增大秧龄弹性,有水就适时插秧,缺水则可延后一段时间再插;三是化学调控延长秧龄。3叶期后视情况喷施1~2次多效唑,既控制秧苗徒长,又增强秧龄弹性,防止老苗。四是在严重缺水地区采用早熟品种进行晚育晚插,接上雨水。五是超龄老秧,秧龄期超过70d,叶龄超过8叶的秧苗,其栽培技术是靠插不靠发,移栽时必须通过增加栽插丛数或每丛苗数来保证穗数,从而有效提高单产。

4.3.2 大力推广地膜与秸秆覆盖保墒技术。一是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地膜覆盖栽培是我省滇东北、滇西北和海拔1900m以上高海拔冷凉山区保地温、保墒情、大幅度提高玉米产量的重要措施。覆膜使土壤温度升高,加速土壤水分向上运动。地膜可将向上运动的水分挡在膜下,有效地防止水分向大气中散失,使水分在土壤表层集聚,提高表层土壤的墒情。二是秸秆覆盖保墒技术。该技术是将农作物秸秆残茬覆盖于已播种作物地表的一项保墒技术。玉米育苗期或移栽后通过秸秆残茬覆盖,减少土壤水分蒸发,达到抗旱保墒的效果,另外也有利于秸秆还田,培肥地力。

4.3.3 加大节水栽培技术的示范。一是示范水田旱整地技术。传统的耕翻整地作业,不仅需要大量的机械投入,而且泡田整地时间长,需水量大,造成大量的水资源浪费。采用旱作整地技术,可以克服上述缺点,不仅整地质量高,而且可以节省大量的泡田用水。二是示范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如水稻上开展以浅水保苗,实施浅水勤灌,旱粮上实施“三干”播种、抢墒播种,集雨栽培,集中育苗移栽等技术。三是以科学施肥为主的抗旱技术推广。即充分挖掘各种肥源,增施农肥,提高土壤蓄水保肥力。施用农家肥和增施磷、钾肥相结合,提高作物自身的抗旱能力。增加长效肥和缓释肥(复合肥)施用量。四是推广化学调控节水技术。农业化学抗旱节水技术是以抗旱为目标,以节水为内涵,以增产为目的的技术。农业化学抗旱节水技术适应性广,可适用于各类地区、各类作物,亦可采用各种通常的施用方法,还能与农药、微量元素混用,缓释增效。

4.4 大力发展再生稻和晚稻生产

南部海拔1000m以下的早稻种植区,光温充足,各地要广泛发动群众,大力发展晚稻生产;海拔1400m以下的地区,是我省再生稻的适应区,要引导农户把握粮价上涨,种粮效益增加的有利时机,扩大再生稻蓄留面积。

4.5 适当发展旱稻或旱种水稻

在陆稻产区继续巩固和提高陆稻种植水平,发展旱育旱植、地膜覆盖栽培和陆稻玉米间套种植;部分山半区(雷响田),常年水稻种植多为等雨栽插,如果土壤条件相对较好,也可采用水稻旱种或旱种水管方式进行栽培。

5 视旱情发展作好改种的准备

在确定改种旱作时,各地要从全年抗灾和常年改旱田块的排水状况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既要考虑当前旱情,也要考虑六七月份雨水较多时的排水问题,要因地制宜地进行分析,而不要盲目改旱。对于十年九旱的雷响田,可主动采取水路不通走旱路,改旱栽玉米或其他旱地作物的路子,同时为避灾减灾,还要注意各作物种植节令的调整,以使作物避开低温、干旱的影响,确保增产增收。

6 做好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和防治工作

积极推行重大病虫害发生的监测预报和预警制度,建立抗灾防灾救灾的快速反应机制和防治行动预案,建立机防队伍,加强对稻瘟病、稻飞虱、玉米大小斑病、马铃薯晚疫病等重要病虫害的统防统治。积极组织技术人员深入大春生产第一线,做好查苗情、查墒情、查病虫的“三查”工作,搞好病虫害疫情监测与防治。

猜你喜欢

抗旱节水作物
覆盖作物及其作用的研究进展
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扎实做好防汛抗旱救灾工作
2022年黄河防汛抗旱工作视频会议召开
吉林省省级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单位名单(第一批)
节水公益广告
节水公益广告
种子穿新“外衣”锁水抗旱长得好
节水公益广告
专题性作物博物馆的兴起与发展
节水公益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