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英汉武术词典》翻译得失论
2012-08-15李晖
李 晖
《汉英英汉武术词典》翻译得失论
李 晖
针对当前武术术语英译研究现状和权威双语武术词典的匮缺,根据现代词典理论和奈达的等值翻译理论,分析了《汉英英汉武术词典》翻译的得与失。认为传意性、可接受性和本土化的翻译亮点加强了词典的科学性、准确性、实用性;同时指出了象形武术词误译、缺少同义和喻义标注、汉语错别字导致误译等缺憾,以期为汉英武术词典的更新换代和武术术语翻译的标准化提供借鉴。
《汉英英汉武术词典》;武术;术语;等值翻译
1 武术术语的英译研究现状和权威词典的缺乏
具有几千年悠久历史的武术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瑰宝。全球日渐风靡的“武术热”、“功夫热”从广度和深度上不断推动中国武术走向世界,1994年武术运动正式成为国际体育竞技项目,2008年北京奥运会武术被确定为特设项目,2011年7月国际奥委会第123届全会上罗格主席宣布武术为2020年奥运会八项候选项目之一,迄今为止,我国已经与70~80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武术交流与合作。但相对于武术国际化的趋势,武术术语翻译的研究和外向型翻译词典的编纂明显滞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武术”,然后选择在结果中检索“译”,1994-2011年,总共35条;减少范围为核心期刊后,只有7条;纵观书市坊间,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只有三部相关词典问世,即《汉英武术词汇》(1988)[5],《英汉汉英武术常用词汇》(1989)[6]和《汉英英汉武术词典》(2007)[1]。
斗转星移,时过境迁,武术运动又有了新的发展。武术术语翻译的标准化是武术运动国际化的必然要求,全球化时代呼吁一部与时俱进、释疑解难的武术双语词典,任何一部词典只有不断修订才更具生命力。因此,本研究拟通过分析《汉英英汉武术词典》所凸显的优势和尚存的不足,为进行的武术双语词典编纂提供借鉴,以利后来。
2 《汉英英汉武术词典》的主要内容
段平和郑守志主编的《汉英英汉武术词典》于2007年6月由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本词典是集体智慧的结晶,编著者和审校者都是国内知名院校的武术专家、学者和翻译家,学术造诣精湛,学风严谨认真,在吸收先前同类词典翻译编纂经验基础上,精选中华武术词条,析误匡谬,遵从汉英表达差异的实际,采用描述性原则,力求准确表达原文,备以索引目录,体现实用性,系当今业界最权威、收词最全面的武术术语工具书。
本词典取材于国内外出版的武术英文书刊以及编译者与国外武林朋友间的教学交流活动,收词系统全面,涵盖了武术各个分支学科的基本术语3 000余条,涉及一般词汇、拳种、武术器械、基本技术、功法、教学与训练、竞赛规则与裁判法、组织机构与等级制度、典籍与书刊、人物、歌诀与谚语和其他词汇共12大类。每一大类按照其功能和特点又分为若干亚类。每个词条都有明确的释义,还附有大量图片,作为文字说明的补充。为了便于查找,在词典正文前面列有条目分类目录,在正文后面列有条目汉语索引和条目英文索引[1]。
作为一部汉英英汉双语词典,本书所收武术条目众多,涵盖面广,不仅能满足外国留学生及武术爱好者学习的需要,同时也是国内从事武术对外交流和翻译工作者学习、使用的重要工具书。
3 《汉英英汉武术词典》翻译亮点
在研究《圣经》的传播和翻译基础上,奈达(Eugene Albert Nida)1986年提出了著名的“等值翻译”理论。所谓翻译,是“用译语复制出源语信息最接近的自然等值体,首先是意义,其次是文体”[10]。这一定义明确了翻译的本质和任务是再现源语信息,翻译的方法要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等值语言。基于此认识,奈达提出了翻译的4个标准:1)传达信息;2)传达原作的精神风貌;3)语言顺畅自然,完全符合译语规范和惯例;4)译语和原语读者反应类似。所以,判断译文质量的标准最终基于3个方面:能使接受者正确理解原文信息;易于理解;形式适当,吸引接受者[10]。
《汉英英汉武术词典》作为业界武术词典的佼佼者,不仅是英汉双语解析武术术语内涵知识的媒介,同时担负着宣传中华武术思想的使命。本词典的术语和口诀等翻译在传译原文的信息内容时,尽可能避免了信息走失或走样,保持了原文与译文的对等,是等值翻译理论应用的典范。具体来说,其翻译亮点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3.1 传意性
源远流长的武术既蕴含着我国古代的经典哲理,又在其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儒教、佛教和道教思想。武术术语、谚语和口诀等看似言简意赅,却深含为人、处事、练功、格斗、传艺、养生等哲学喻义,所以,向非本民族语言的读者翻译介绍这些术语、谚语和口诀,很难十全十美,详尽备至地表达其丰富的内涵。本词典坚持“首先是意义,其次是文体”的原则,注重翻译的传意性(即再现并传递原语信息),解释性翻译运用恰如其分。比如:
五行:five basic elements in Chinese philosophy:mental,wood,water,fire and earth
无极:state of mind at the beginning for the preparation of box exercises:the mind should be empty without any form or image in it
“五行”是指金、木、水、火、土,是国际上有关中国五行学说的通用词汇。但是,如果单翻译五行为five basic elements in Chinese philosophy,并不能达意,之后的解释性翻译可谓画龙点睛。“无极”的翻译亦如此。
有些术语,即使是对汉语本族语的人,如果不了解武术,也很难一目了然明白其中的内涵,如三尖、十二型、失先、洪门、压桥等。对于此种术语,本词典也采用了注释或音译加解释的方法,如:
三尖:three tips:the tips of the nose,fingers and toes
阴阳:Yin and Yang:a concept from ancient Chinese philosophy,which considers that two opposing principles existing in everything and everywhere
上例词条释义文词简洁,阐述规范正确,切合中文原意,翻译准确到位。
3.2 可接受性
要达到等值翻译的四个标准,内容和形式之间有时就会发生矛盾。奈达认为,信息对等优于形式对应等,他主张从译文接受者角度,而不是从译文形式角度来看待翻译,要实现动态对等。动态对等就是译文的接受者对译文的反应要基本等同于原文接受者对原文的反应。因此,为了达到相似的反应,以满足不同读者的要求,译者需要就翻译内容适当做出调整,比如删减、增补、变通等。试举例如下:
三阴指:tripartite fingers:attacking the rival with tree fingers
坐盘:crossed-legged sitting stance
鹤顶手前击:jaw or chin attack:attacking the jaw or chain of the rival with the top of the hooked hand
“三阴指”的翻译并没有拘泥于“阴”字的翻译,其实汉民族本身也很难描述此处“阴”的含义,甚至各人有各人自己的领会。编者直接忽略不译“阴”字,但是,却不影响功法动作的描述。“坐盘”,如果只给出简单的对应翻译“sitting stance”完全无法表述这个动作的要领,“crossed-legged”可谓是锦上添花的一笔。“鹤顶手前击”也是一个注重译语可接受性的典型例子,译者没有从字面上直译“鹤”,而是关注鹤的最显著特征,用一个词hooked来变通翻译,表述生动传神。这种巧妙的翻译更为客观,使译文与原文的意义更加接近,而且,词条解释简单明了,便于不同读者群的理解接受。
3.3 本土化
奈达认为,检验翻译的一个重要标准是,看译文能否使其读者产生与原文读者大致相同的感受。翻译要为译文读者服务,使译文读者最大限度地准确无误地理解原文的信息,这就要求译文尽量使用译文读者喜闻乐见的、符合译语表达规范的言语形式,要注重译语的自然。《汉英英汉武术词典》中本土化或者归化的翻译正是这种翻译标准的体现。以“开门”和“跑江湖”为例:
开门:postures of preparation in sparring
跑江湖:people who make a vagrant life,such as street acrobats and fortune tellers
“开门”并没有直译为open doors,而是按照其内涵意义(准备姿势)翻译,这就避免了歧义和理解困难。“跑江湖”跟“江”或者“湖”没什么关系,指在现代实际生活中没有固定职业,来往各地以卖艺、算卦、相面、卖药等为职业谋求生活的人,对于本词条的翻译也只有用“vagrant”、“street acrobats”和“fortune tellers”归化处理,才能以最贴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源语的信息。
一些武术谚语、口诀等是历代武术家总结经验,提炼升华的语言结晶,海底捞月、蜻蜓点水、形神兼备的四字诀和虚则实进,实则疾出等对仗形式普遍,这是汉语语言特色,很难用英语直译,此时本土化应该作为翻译的最高原则,如:
形醉意不醉,步醉心不醉:Drunk in appearance but strong-willed,unsteady in steps but sober in mind
天马行空:horse running in the sky
上面两例译文以预期功能为出发点,充分考虑了英语的表达习惯和读者的接受能力,运用归化翻译处理手段,对译文文字和结构进行了必要的调整,较好地实现了原文与译文信息性功能对等。
4 《汉英英汉武术词典》翻译的缺憾
金无足赤,从现代词典编纂理论看,一部优秀的翻译词典,不仅要有前瞻性、创意性,能填补空白,更要“运用多种手段来审查原意,给予佳译,注释背景,显词明义;吃透原文,准确翻译,正确处理差异;保持中国特色”[8]。就此而言,《汉英英汉武术词典》的翻译在下面几方面尚存些微缺憾。
4.1 象形武术词谬译
象形既是汉语造字的基础,也是中华武术的源泉,象形武术“通过身体的形表达演练者的意,即‘以形为始,以意为终’,以形显艺,以意寓形。用肢体来表达动作的生活习性,大自然的变化和人的生活实践。借身体动态符号传承博大精深的文化,映射传统文化的象征精神”[7]。临摹成像的象形武术术语琳琅触目,如燕子抄水、犀牛望月、金鸡独立、蜻蜓点水、金蝉脱壳、大鹏展翅、鲤鱼打挺、鸟龙搅柱、手挥琵琶等,所有这些武术动作无不浸透着中国文化象形的“真趣”和“意境”。
象形武术词“以形取势、借形显意、以意传神”[9],借用具体形象表现或暗示某种观念、哲理或情感,其深刻内涵往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比如:龙狮表现权威,猿猴敏捷、燕轻巧、鹰苍劲、鸡善斗等,在惟妙惟肖表达象形概念的同时,还赋予了武术动作审美和象征意义。所以,如何利用有限的篇幅,简洁到位地解释象形武术词的影射意义是武术双语词典翻译的一大难点。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部分象形词的谬译给本词典留下了硬伤,最有代表性的是包含龙、鸡的象形词。
中国神话传说中的龙,体长、有须有角、能呼风唤雨,中国龙是帝王的化身、吉祥尊严的象征,中国文化被称为“龙文化”,中国人是“龙的传人”;英语国家的龙源自古史诗《贝奥武夫》(Beowulf),体型壮硕、牙齿尖锐、长着翅膀的凶残怪物,能口喷火焰,是邪恶魔鬼的象征,由此可见,尽管两者字面意义相同,实际含义却大相径庭,此龙非彼龙。所以,很多包含“龙”的象形武术词如果只是简单地翻译为“dragon”,难免引起英语国家人民的误解甚至反感。遗憾的是,笔者查阅了很多武术词典,对于“龙”的翻译几乎都是沿袭前人的“dragon”,未见创新,如:
二龙戏珠:two dragons playing with a pearl
懒龙卧道:lazy dragon lying across the pass
对于龙的翻译,国内学者可谓见仁见智,黄佶呼吁放弃“dragon”,将“龙”翻译成“loong”,李君文建议翻译成“tiger”,如“亚洲四小龙”翻译成“Four Asian Tigers”(转引自刘白玉),笔者赞同刘白玉的建议:将“龙”翻译成“Chinese dragon”,这样既保留了中国几百年约定俗成的译名,又与西方的“Western dragon”不发生冲突,达到了东西方交流“和谐”的目的[2]。
而对于“鸡”的翻译,都是“cook”,比如:
金鸡独立:golden cock standing on one leg
鸡拳:Cock-style Boxing
公鸡对中国人来说,骁勇善斗,神采奕奕;但英语里的“cock”既指“an adult male chicken公鸡”,又指(especially in compounds)a male of any other bird任何雄性的鸟(常用在复合词中),还指“sex organ性器官,apenis阴茎”,属于禁忌语或俚语。“rooster”是指“an adult male chicken”(公鸡,雄鸡);所以,相比“cock”,“rooster”更能形神兼备,栩栩如生地传达中国文化“雄鸡”的形象。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大部分词典,包括《英汉汉英武术常用词汇》(1989)[6]都采用了cock的翻译,但是,最早的一部武术词典《汉英武术词汇》(1988)[5]却用了rooster。所以笔者认为,在弃旧扬新翻译革新时,不能把精华随同糟粕一起摒弃。
同样,对于象形武术词中的“鹰”是该用“eagle”还是“hawk”,“鼠”用“mouse”还是“cat”翻译,才能既保持中国文化特色,又不会引起跨文化交际困难,也值得推敲。
4.2 缺少同义和喻义标注
术语是在特定学科领域用来表示概念的称谓的集合,使用要专一,前后要一致,术语的翻译需要使用一种普遍认同的固定译法,以免造成概念混乱,产生歧义。现代词典理论认为,术语词典译名应尽量包括各专业、各行业的惯用名称及别名,并适当对译名作追加释义。
《汉英英汉武术词典》对于功夫一词的翻译:
功夫:gongfu:another name for wushu;skill and attainment in martial arts
众所周知,伴随着全球蔓延的功夫热,kungfu也是功夫一词流行的或者说普遍接受的翻译,比如解守德[6]和刘振恺[3]等都采用kungfu这一译法。
武术练功是把人作为一个整体来训练,讲究“内练精气神,外练筋骨皮”,“内外合一,形神兼备”。词典列举了口诀“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却没有列出形似的说法“内练精气神,外练筋骨皮”。同样,词典有“未曾学艺先识礼,未曾习武先明德”(know courtesy before learning skill,cultivate one’s virtue before learning martial arts),没有“未曾习武先习德(being virtuous before practicing Wushu)[4]的说法。
有些截然不同的术语翻译为英语时完全一致,却没有解释其异同,不禁使人心生疑惑,如:
剪步:follow-up step
麒麟步:follow-up step
同样,虚步、寒鸡步和鸡登步的翻译都是empty step,也没有附加注释。
当然,不可否认,武术动作名称的多样化以及拳理的喻义也给翻译带来难度,传统武术拳械的某些动作有多个名称,且竞技武术中的叫法又有新称,例如(八卦掌第八掌中提膝点脚又名猿猴登枝、点子腿等。名称的多样化容易使译文读者对动作产生迷惑,对译文效果起到影响,此时权威词典应该发挥其解疑释难、析谬匡误的指引作用。
在准确再现原语的语言信息时,条目释义的翻译要考虑国际文化语境,重要信息成分漏译往往会造成原语信息传递失误。本词典的喻义注释或标注使很多词条的翻译丧失了中国文化的根基和魅力。以“金刚指”为例:
金刚指:Golden fingers:one of the Shaolin techniques by beating the wall,stake or other objects with the forefinger
本词条直接省略不译金刚,失去了佛教中金刚大力的这一生动形象,所以,不能体现中国武术的文化内涵。长此以往,中国武术的传统文化将逐渐淡化、遗失,那将是一个可怕而且难以逆转的悲剧。再看下例:
剑走青,刀走黑:the key for practicing sword is being smart,and the key for practicing broadsword is being strong
青和黑两个颜色词在汉语中有特殊的含义,青指“轻捷便利”,交手之时,能干净利索地躲闪对手的进攻,谓之“走青”;剑本身轻、短、细、薄,对付粗重兵器,难以硬挡硬架硬格,只可逢坚避刃,遇隙削刚,仗着身法便利、招法变换取胜。“黑”,是很毒凶猛之意,就是说刀法要狠、要猛。刀本身面宽而背厚,交手之时,可大劈大砍,硬挡硬架,刀峰过处,如滚瓜切菜。所以说:“刀走黑”。(百度百科)如此复杂的内涵在此条翻译中没有附加解释很难达意。
4.3 汉语错别字导致误译
词典不同于其他读物,准确是词典的灵魂,读者视词典为解疑答惑的“典范”,所以,词典中的任何信息都要经过严格慎重的甄别加工,要考辨严谨、有理有据。武术专业词汇,古语成语偏多,即使是以中文为母语的电影电视中也常见错别字,所以,译语存在缺陷在所难免。但是,往往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以金刚捣碓为例:
金刚捣碓,此势原名“三丰捣碓”。据说张三丰当年跟火龙真人学拳,碓中放谷,以拳击碓中之谷,练功日久,拳入碓中,谷壳飞出,尽剩谷米。陈沟人将此势改为“金刚捣碓”,主要是借用神话传说。金刚神名修炼之精,金刚之手持握降魔杵。此势右手捏拳如杵之势,左手曲如臼之形,右拳落于左手心中,如石杵捣碓。故名金刚捣碓,此为象形取义。因而,此势强调威武之气,特别是最后震足与右拳击左掌心,更显出雷霆万钧之气势。(百度百科)
“金刚捣碓一势,阴阳合德,其胸中一团太和元气,充周四体,至柔至刚…”—《陈氏太极拳图说·金刚捣碓取象》。
金刚捣碓,碓,音duì,是木石做成的舂米器具,用于去掉稻壳的脚踏驱动的倾斜的锤子,落下时砸在石臼中,去掉稻谷的皮。国内外出版的很多太极英文书籍中,将其翻译为pounding the mortar。但是,《汉英英汉武术词典》将碓”误写为金刚捣锥。锥,既失去了的气势,又没了金刚降魔杵的形象,结果翻译就成了“Buddha’s warrior attendant punching with a cudgel”。词典上出现这种翻译,难免会以讹传讹,害人匪浅。
此外,汉字的多义性也会造成歧义,比如,金刚指一定是金色(Golden fingers)的吗?这是很值得商榷的。
一条不准确的信息会危害一词的释义,而一条释义不准确的词条则会危害无计其数的读者,因此,词典编译应该把追求精确的释义作为职业道德来奉守。
5 结语
因囿于参阅资料和笔者认识,本研究对双语武术词典翻译的见解难免粗陋,希望能抛砖引玉,请教方家,同时,能够对双语武术词典的修订或再版提供借鉴。
[1]段平,郑守志.汉英英汉武术词典[Z].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7.
[2]刘白玉.对十二生肖汉英翻译的思考[J].中国翻译,2010,(4):73-74.
[3]刘振恺.汉英体育词典[Z].北京:外文出版社,2004:237.
[4]孟涛.武术运动英汉双语学与练[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0:13.
[5]吴必强.汉英武术词汇[Z].重庆: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重庆分社,1988.
[6]解守德,李文英.英汉汉英武术常用词汇[Z].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9.
[7]闫民,邱丕相.象形武术—— 一种用身体表达的动态文化符号[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7,31(7):51.
[8]曾东京.英汉/汉英语文辞书研究[M].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四川辞书出版社,2006:66.
[9]张峰.象形武术的美学阐释[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3(3):169.
[10]EUGENE A NIDA,CHARLES R TABER.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M].Leiden:E J Brill.1982.
The Merits and Demerits ofChinese-EnglishandEnglish-ChineseDictionaryTranslation on the Wushu
LI Hui
In view of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bilingual Wushu dictionaries and the translation of Wushu terms,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erits and demerits of the translation of Chinese-English and English-Chinese Wushu dictionary,based on Nida’s equivalent translation theory.The result shows that on the one hand,expressiveness,acceptability and localization of the term translation make the dictionary scientific,accurate and practical,while on the other hand,there has defects such as inexact translation of some pictographic Wushu words,lack of notation for synonymous and figurative sense,and misinterpretation resulting from misused Chinese characters.
Chinese-EnglishandEnglish-ChineseWushuDictionary;wushu;term;equivalent translation
G852
A
1000-677X(2012)02-0094-04
2011-12-18;
2012-01-10
李晖(1972-),女,山东临沂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Tel:(021)51253228,E-mail:lihui@sus.edu.cn。
上海体育学院外语系,上海200438
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Shanghai 200438,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