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现体育强国目标的途径解析

2012-08-15

武术研究 2012年6期
关键词:体育事业实力体育产业

李 强

(山西师范大学临汾学院,山西 临汾 041000)

实现体育强国目标的途径解析

李 强

(山西师范大学临汾学院,山西 临汾 041000)

成为体育强国是我国未来体育事业的发展目标,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归纳法从体育强国目标的科学内涵入手,对实现体育强国目标的途径进行分析和探讨,总结出了大力发展群众体育,增强国民体质等四个途径。

体育强国 目标 途径

前言

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中国体育代表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绩,以51枚金牌,第一次在金牌数量上超过了美国、俄罗斯等老牌强国,成为金牌榜之首。北京奥运会的成功,对于中国体育事业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标志着中国体育在国际体坛中取得了新的位置,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那么在后奥运时代的今天,我们该如何更好的发展我国的体育事业呢?胡锦涛总书记在北京奥运会总结大会上给出了明确的答案。他指出:“我们要坚持以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全民族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为目标,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体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实现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协调发展,进一步推动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1]。因此,建设体育强国就是新时期我国体育工作的奋斗目标。

1 体育强国目标的科学内涵

1.1 体育强国的概念解析

我国正式出现“体育强国”一词可追溯到1964年,当时日本有一篇报道谈到“1952年,前苏联参加赫尔辛基奥运会后,美国和前苏联成为世界两大体育强国”[2],这大概是我国第一次正式出现“体育强国”一词。

很多学者也对“体育强国”的概念进行了研究。邱雪[3]认为:“体育强国”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综合的概念,它会随着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变迁。徐本力[4]认为:“体育强国”是指在以社会体育为基础,竞技体育为先导的体育事业发展各个领域的总体发展水平在世界上处于一流和前列的国家。这些领域不仅包括竞技体育和大众体育,还包括体育科技、体育教育、体育文化、体育场地、体育产业等方面。周丽萍[5]等人认为:体育强国是一个比较的概念,相对的概念,是对一个国家体育总体水平的定性化的评价,是对国家体育数量、规模、结构,组织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它不仅仅是指竞技体育,更不仅仅是奥运成绩,它更应当包括一个国家的群众体育和学校体育的发展水平,以及由此派生起支撑作用的体育人才、体育经费、体育设施、国民体质状况、体育科研水平和体育媒体素质等。

由以上学者的研究可以看出,目前对“体育强国”一词还没有明确的概念界定,不论是综合分析说还是定量分析说,大家有一个共同的认识,即“体育强国”是一个相对的、综合的,动态变化的概念,它不仅仅指竞技体育,更重要的还包括群众体育、体育产业等,以及由此派生出来的一些指标内容,要实现体育强国目标就要统筹兼顾,全面发展。

1.2 体育强国目标的提出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体育强国目标的提出是与我国当前经济发展趋势相适应的。体育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对社会历史和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反映。纵观世界体育强国的发展,凡是成为体育强国的国家,它的经济发展也一定是领先的。我国经济的发展要在本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也必然朝着“体育强国”的目标迈进。

杨海龙[6]认为: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政治环境、社会环境、法制环境、居民的文化素质和消费水平等方面进行分析,我国已具备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跨越发展的条件和可能性。黄莉[7]认为:体育在我国国家战略一大中心、三大任务中,正肩负着改善人民生活和增强综合国力的两大任务。正由于体育在国家战略中处在这样一个重要的位置,所以中国很有必要从体育大国逐步走向体育强国。

体育强国目标的提出是与我国当前的政治、经济发展水平相一致的,也是我国群众体育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现阶段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真实反映,因此,体育强国目标的提出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2 实现体育强国目标的途径解析

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的转变,是一次极具战略意义的转型。现阶段,中国的体育事业面临着发展和转型的双重挑战,需要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出发,立足长远,全面谋划。

2.1 大力发展群众体育,增强国民体质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要实现体育强国的目标就必须围绕这个核心做文章。胡锦涛总书记在北京奥运会总结大会上就指出:要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体育需求,加强城乡体育健身场地和设施建设,健全群众体育组织,完善全民健身体系,为人民提供更多更好的体育公共服务,让人民分享体育发展成果、享受体育带来的健康和快乐,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1]。

秦德平[8]等人认为:体育是人民的事业,增强人民体质是体育的最基本的功能。在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的基础上,新时期体育强国建设对发展群众体育事业不能仅仅停留在增强人民体质这一基本功能上,而是通过体育促使人对生活(生命)进行思索,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的成熟,使人真正地走向自由,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杨海龙[6]认为:各级体育管理者要充分认识国民体质在实现小康社会目标中的重要作用,管理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切实树立新的体育发展观。各级人民政府都要把体育事业发展规划纳入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布局之中,并以资金支持、政策引导、综合协调等方式给予大力扶持。

2.2 继续提高竞技体育水平,充分发挥竞技体育的龙头作用

作为体育强国的重要指标,竞技体育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体育强国目标的实现进程。竞技体育追求的是更高、更快、更强,它反映了人类对自我能力的不断探索和追求。高水平竞技体育赛事不但可以满足群众的观赏和娱乐审美需要,而且在弘扬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凝聚力等方面更有着特殊的、无法替代的作用。为此,胡总书记也指出:要继续发扬以顽强拼搏、为国争光为核心的中华体育精神,探索当代体育发展规律、提高科学训练水平,在坚持我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保持我国竞技体育特点和优势的同时,积极挖掘潜力、优化结构、提高效益,推动竞技体育内部各门类均衡发展,不断增强我国竞技体育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1]。

冯加付[9]认为:要充分发挥竞技体育特有的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国际交流等社会功能,充分发挥竞技体育的龙头作用,带动整个体育事业繁荣发展。杨海龙[6]也认为:竞技体育仍然要放在龙头地位,2012年伦敦奥运会保持在前3强的目标,进一步完善竞技体育的训练和竞赛机制以及优秀运动员退役的安排政策,保持优势项目和重点项目,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

在现阶段,应在北京奥运会成功的基础上,继续提高竞技体育水平,充分发挥竞技体育的龙头作用,利用竞技体育的独特魅力,吸引、带动更多的国人参与、投入进来,进一步带动我国体育人口的数量增长,从而促进群众体育的发展,更好的协调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的同步发展。此外,还应将竞技体育项目教材化,使竞技体育能更多的走进学校,带动学校体育的发展,一方面能扩大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基础面,另一方面也能提高青少年的身体素质,从而提高未来国民身体素质,为实现体育强国目标打好基础。

2.3 要继续推进体育体制改革创新,进一步完善和改进举国体制

改革是事物不断向前发展的推动力。随着世界经济多元化的深入发展,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也在不断向前,要满足人民群众在新时期对体育的新期待,就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不断创新体育发展体制,拓宽体育发展渠道,增强体育发展活力,夯实体育发展基础,要加强和改进对体育工作的领导,强化政府发展体育事业、提供基本体育公共服务的责任,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体育需求”[1]。

对于竞技体育举国体制来说,很多学者也对其坚持与废除进行了争论和研究,但多数学者有一个共同的观点,那就是应进一步完善和改进我国举国体制,而不是一刀切式的完全摈弃。贺新奇[10]等人认为:举国体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精髓是永远正确的,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都应当坚持不懈;而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应当革除与废止举国体制的旧有表现形式,以新的形式取而代之。沈定珠[11]认为应充分肯定举国体制的合理性,也应看到其不足,应用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完善和推动体育举国体制的向前发展。杨海龙[6]认为:中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跨越发展就必须坚持并完善举国体制,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的,否则不能谈跨越式发展。冯加付[9]也认为:不可否认,奥运金牌战略和举国体制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确实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但随着社会形态变迁和经济水平发展,若长期如此而不变革,最终只会导致中国的体育事业走向畸形。

举国体制——这一与中国国情紧密结合的产物,它对我国竞技体育事业的贡献功不可没,虽然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的不断发展,它也越来越多的暴露出种种弊端,但我们应以辩证的眼光去审视它,绝不能因此而全盘否定它。应充分肯定其合理性,深入挖掘其展潜力;还要对其暴露出的问题,用科学发展的眼光有针对性的进行完善和改进它,这也与我国要继续深化体制改革的方针政策相一致。只有辩证的、完善的、创新的去发展它,这样才能更好的立足国情,进一步发挥举国体制对我国竞技体育的推动作用。

2.4 同步发展体育产业,使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协调发展

体育产业作为体育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它也会逐步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撑,对实现体育强国目标也有着重要的作用。邱雪[3]就认为,体育产业应是评判体育强国的重要指标之一,应从体育产业生产总值占GDP的比重;个人体育消费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体育健身休闲俱乐部的数量三个方面进行评判和发展。胡世君[12]等人也以体育彩票为例,指出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应为互动的关系,体育事业的兴旺,推动体育产业的发展;反之,体育产业为体育事业的发展推波助澜。

应该看到,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与欧美等发达体育强国相比,还是存在较大差距的,有一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体育产业年产值占GDP比重还不到1%,与欧美发达国家有近10倍的差距。美国NBA篮球赛事2008—2009赛季的电视转播权收入约为9.25亿美元,占到了总收入的29%,与门票收入一起成为NBA最重要的收入来源,而电视的传播让NBA品牌突破了赛场和地域的限制,扩张到了全世界[13]。我们与欧美发达国家的巨大差距也意味着我们拥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因此,应加大我国体育产业的开发力度,扶持体育产业的发展,为体育强国目标的实现注入强大的推动力。

2.5 增强我国体育的软实力

实现体育强国的实力应包括硬实力和软实力。硬实力是指竞技体育发展水平、群众体育开展状况、体育产业规模形式等;而软实力则是指体育文化吸引力、体育价值观吸引力、体育体制吸引力、塑造体育国际规则和国际形象等内容。当前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现实是,十分重视硬实力的提高,软实力建设相对滞后。黄莉[7]就指出,当前我国软实力建设重视不够,软实力的理论研究和创新严重滞后,软实力的社会效益未得到充分发挥。张长城[14]也认为,体育强国既要注重“硬件”的评价,更要注重“软实力”的评价。

体育的软实力所表现出来的应是一个国家的文化底蕴、体育价值的吸引力、国际体坛的影响力等方面,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要实现体育强国的目标,就应更重视软实力的建设,只有当软实力达到一定的水平,我们才能更好地实现体育强国目标,真正成为具有国际意义的体育强国。

3 小结

(1)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转变,将实现体育强国做为未来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目标,是符合当前我国国情和世界体育发展趋势的。

(2)体育强国的建设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要实现由大到强的转变,需要我们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平衡各种利弊,合理制定目标,明确把握方向。

(3)实现体育强国目标的途径有多方面,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要用统筹的眼光,均衡发展各个方面,在其内部形成一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推动力,从而科学的实现体育强国的目标。

[1]胡锦涛在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EB/OL].中国经济网,2008-9-29.

[2]兰运平,曹守和,赵玉梅.体育大国和体育强国考释[J].体育文化导刊,2010(8):106-109.

[3]邱 雪.体育强国指标体系的创建[J].中国体育科技,2010(1):10-14.

[4]徐本力.体育强国、竞技体育强国、大众体育强国内涵的诠释与评析[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9(2):93-9.

[5]周丽萍,田雨普.“体育大国”与“体育强国”研究解析[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9(6):1-3.

[6]杨海龙.中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跨越发展的思考[J].中国体育科技,2010(1):42-44.

[7]黄 莉.体育强国与软实力建设的思考[J].运动,2010(5):1-3.

[8]秦德平,陈 治.从科学发展观视角认识“体育强国”发展之路[J].长治学院学报,2010(2):66-68.

[9]冯加付.论“体育强国”之路[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09(4):1-3.

[10]贺新奇,倪向利,张廷安.推行体教结合策略与完善举国体制的关系[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0(1):31-34.

[11]沈定珠.科学地认识和发展中国体育的举国体制[J].体育与科学,2009(5):49-51.

[12]胡世君,滕国辉,王舒宇.中国体育强国之路初探[J].辽宁体育科技,2004(6):3-4.

[13]加快体育产业发展意见有望本周出台 [EB/OL]. 搜狐网,2010-3-22.

[14]张长城.体育强国的软实力解读[J].体育学刊,2010(6):5-9.

On the Ways of Reaching the Goal of Sports Giant

Li Qiang
(Linfen College of Shanxi Normal Univesity,Linfen Shanxi 041000)

It is the goal of China sports future development to become a sports giant.With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and logical analysis,from the view of the connotation of a sports giant,the paper analyzes the five ways to reach the goal of becoming a sports giant,summarizes the four ways to develop mass sports and improve the physical quality of people.

a sports giantgoal ways

G80

A

1004—5643(2012)06—0119—03

李 强(1979~),男,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

猜你喜欢

体育事业实力体育产业
北京冬奥会“备战办”模式对河北体育事业发展的启示
“十三五”成绩单
——示范区建设中的云南体育事业
软实力致胜
我国体育事业财政支出:规模、结构与空间效应
简述体育强国战略下残疾人体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提升文化软实力是当务之急
取经美国体育产业发展
2017年全球体育产业人物风向标
关于《国家体育产业统计分类》的几点思考
我国体育产业劳动生产率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2006-2008年体育产业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