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学校体育教学思想的发展历程及展望
2012-08-15张祝平
张祝平
(中共河南省委党校科技文化教研部 河南郑州 450002)
我国学校体育教学思想的发展历程及展望
张祝平
(中共河南省委党校科技文化教研部 河南郑州 450002)
学校体育教学思想决定着学校体育的发展方向,研究学校体育教学思想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我国学校体育教学思想的发展历程进行回顾分析,目的在于掌握和分析过去,预测未来学校体育教学思想的发展,为学校体育的发展指明方向。研究表明:我国学校体育教学思想大致经历了以“三基”为目标、以增强体质为目标、唯生物体育观、重新以增强体质为目标、身心全面发展的“三维观”和“健康第一”的教学思想历程。经过分析认为,学校体育教学思想应由片面的健康观向全面的健康观转变,对课程结构的认识应由完整的竞技项目体系向健身方法手段转变和教学方法应由包办式向学导式转变。对未来学校体育教学思想的发展方向提出几点建议:认为学校体育教学思想应向层次性和延续性方向发展,应向“人文体育观”方向发展,同时确立“健康第一”,“终身体育”和“素质教育”相结合的学校体育教学思想。
学校体育 教学思想 发展历程 展望
1 研究目的
本研究目的在于回顾我国学校体育教学思想的发展历程,对现有学校体育教学思想进行反思和分析,预测我国学校体育教学思想的未来发展趋势,希望给学校体育的发展指明方向,以促进我国学校体育的健康发展。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资料法
根据本研究的需要,查阅了2000年以来与本研究相关的文献资料,鉴别、整理并进行分析和研究,形成了对所研究课题科学认识的研究方法。
2.2 逻辑归纳法
逻辑论证是科学研究中不可缺少的研究方法。在本课题的研究中,运用归纳、演绎和类比等逻辑推理方法对所掌握的文献资料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
3 结果与分析
体育教学思想,是对体育教学目标相互关系的一种认识,它对体育教学的实践起着导向作用。体育教学指导思想反映了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社会对体育教学的要求,它和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水平、学校教育和体育的发展水平相适应,受教育方针的指导与一般教学理论的影响,同时也受到人们认识水平的影响,因而它具有时代特征与较大的可变性。体育教学思想是学校体育教学目标的体现,对于学校体育的存在具有重大的意义。因此,回顾学校体育教学思想的发展历程,并对其未来走向进行分析,具有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意义。
3.1 我国学校体育教学思想的发展历程
3.1.1 全面学习前苏联教学理论、确立以“三基”为目标的体育教学思想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学校体育进入了新的发展历程。在全面学习借鉴前苏联社会主义体育经验的同时,创建了我国社会主义学校体育,实现了对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体育的历史改造。新中国成立后,苏式体育理论在我国学校体育领域被广泛推广,教育部先后制定的新课程标准草案和统一的体育改革教学大纲都体现出前苏联体育教学理论的框架。它遗弃了西方的自然主义体育理论,否定自然体育思想和体育的娱乐性。批判了所谓的“国粹体育”,否定了民族传统体育。依据凯洛夫《教育理论》提出的体育教学理论和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提出的条件反射学说作为自然科学的基础,把传授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作为体育教学思想,使新中国学校体育步入模仿苏联学校体育的发展轨道。这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时期为新中国学校体育教育的建立和发展起到了有利的促进作用。
3.1.2 审视国情,明确体育教学应为增强学生体质服务的体育教学思想
进入20世纪60年代,我国同前苏联的关系逐渐恶化。在这样一个历史背景下,教育界开始结合国情探求我国学校体育独自发展方向。1961年教育部主持修改了学校体育教学大纲,并把体育教材分类为基础教材与选用教材两部分,尤其是把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瑰宝—武术纳入必修教材,此外还增设了球类教材,使体育教学内容呈多样化趋势。但由于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人民的生活一度陷入困难,广大青少年由于营养不良、体质下降,以“三基”为目标的体育教学思想受到了质疑。教育界开始有人提出学校体育应以增强学生体质为主的体育教学思想,并围绕“体育课是以发展身体为主还是以掌握技术技能为主”的问题展开了讨论。
3.1.3 确立“唯生物体育观”的军事体育教学思想
1966年发动了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这场政治灾难给教育战线带来了极其严重的后果。受“知识无用”论和“知识越多越反动”等错误谬论的影响以及其“封闭式”社会的制约,人们难以接受也不敢接受国外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论。因此选择了生物体育观这个较保守稳妥的体育教学思想,使学校体育教学产生了偏差,导致了错位。此时期,体育教学一度以单纯的体质训练为中心,有些用体力劳动来代替体育教学,有些用立正、稍息、齐步走、投弹、刺杀等军训内容代替体育教学。在这种极左思想的影响下,教育思想始终难以突破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唯“生物体育观”的军事体育教学思想占主导地位。
3.1.4 以增强体质为主的体育教学思想
20世纪70年代末,针对“文革”学生体质普遍下降的历史教训,由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普通体育课教学大纲,开始提出从增强体质出发,并与《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相结合的体育教学观点。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学校体育界开展了一场体育教学思想的大讨论,争论的焦点就是体育教学基本目标的抉择:是体育教学应以传授“三基”为主(技能论),还是应以增强体质为主(体质论)。两种观点唇枪舌战,各抒己见。
3.1.5 身心全面发展的“三维观”体育教学思想
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我国现代科技和经济的飞速发展,民富国强奔小康,人们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这种社会变化对体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人们对现代体育观念的认识上。学校体育教育思想的内涵不断丰富、充实和扩展。体育不仅仅是只为满足生存需要,而是作为文化教育在培养学生体育运动能力、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以及改善人际关系诸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学校体育教学思想也从唯“生物体育观”,逐渐向生物、心理、社会因素构成的“三维体育观”转变,拓宽了体育在健身、娱乐、竞技、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功能。
3.1.6 健康第一”的体育教学思想
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已成为当前深化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各类学校已将传统的体育课,改革为体育与健康教育课,正在全国推广。围绕“健康第一”的思想,体育课目标的核心就是提高学生的身体运动素质、身体健康素质和社会人文素质为目标,充分挖掘体育的多功能效应,将其溶入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中。“健康第一”的思想不仅对体育课程目标产生深刻影响,而且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也具有重要意义,已成为新世纪体育教学改革的主题,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决策。
3.2 对体育教学思想的思考
3.2.1 对健康的认识应由片面的健康观向全面的健康观转变
有人认为,健康就是人的功能正常、体质健壮、精力充沛、无痛无病。然而随着科学的进步,这种健康观显然具有时代的片面性。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健康是指在身体、心理和社会各方面都完美的状态,而不仅仅是指没有疾病和虚弱”。可见,全面的健康观把健康的范畴从医学生物扩大到心理和社会的领域。如果我们的认识水平仍停留在片面的健康观上,我们的教学就很可能穿新鞋走老路。健康第一既是体育教育的指导思想,同时也覆盖了健康内容的全部涵义。因此,全面理解、准确把握健康的概念、内容、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相互递增的层次,是实现健康第一教育思想的关键环节,这样才能真正把全面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放在教学的首位。
3.2.2 对课程结构的认识应由完整的竞技项目体系向健身方法手段转变
长期以来,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我们均把竞技项目视为系统、完整的课程体系,教学顺序、教学内容不能随意分割和取舍,形成了固定的课程教学过程和模式。例如田径项目的教学,往往过多地强调项目结构的完整性,并且以技术教学为主导,以提高运动成绩为主要目的,因而费时多,效果也不好。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要求我们必须破除竞技项目结构完整性的传统观念,把竞技项目视为健身的方法手段。教材的选用、教学内容的取舍完全依据项目对健身的意义、价值、效果加以提炼,实施以健康为主导的教学,防止教学的竞技化、成人化,全面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
3.2.3 教学方法应由包办式向学导式转变
包办式和学导式是体育教学中相互对应的教学方法。包办式教学主要是对学生知识技能的传递和灌输,忽视对学生进行方法论的教育和能力的训练以及创新意识的培养。一堂体育课自始至终均由教师主导,学生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一旦学生离开了教师,就什么也不会做,什么也不会练,很大程度上压抑了学生的自主性,使课堂气氛沉闷、僵化。
学导式教学在肯定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强调学生是有主观能动性的学习主体。着眼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指导学生进行独立学练。注意教学手段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并以各种教学方法相配合,充分发挥教学方法的配套功能和效应,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练习、学会评价,使课堂气氛生动活泼。
由此可见,实现由包办式教学到学导式教学的转变,势必会在教学方法的功能及其体系上带来深刻的变化,并将成为今后整个学校体育教学方法改革的切入点,促进学校体育教学朝着健康第一的方向深入发展。
3.3 对未来学校体育教学思想的展望
3.3.1 学校体育教学思想将向层次性和延续性方向发展
学校体育教学在新理论、新观点、新方法的影响下,产生了各种教学指导思想,对引导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方向,加快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步伐,提高学校体育教学质量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由于学校体育教学中各年龄阶段学生之间年龄跨度较大,学生的生理、心理、运动能力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各种教学指导思想表现出缺乏系统性、连贯性,体现在各年龄阶段教学重点的倾向性以及教材的处理、教法的选用和组织安排与学生的生理、心理、年龄及地区特点不协调,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学校体育教学改革进程。因此,根据学生各年龄阶段的特点,确立相应的体育教学指导思想,使之具有相应的层次,有助于明确教学改革的目标,把握教学改革的方向,控制和优化教学改革的进程,提高教学改革的质量。
3.3.2 学校体育教学思想将向“人文体育观”方向发展
现阶段学校体育教学思想从唯“生物体育观”,转向了生物、心理、社会因素构成的“三维体育观”,拓宽了体育在健身、娱乐、竞技、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功能。使我国体育教学在传授“三基”、增强体质的同时,朝着多目标、多功能方向发展。同时,国外的休闲体育、快乐体育、终身体育等体育思想出现。也极大促进了学校体育教学思想的进展。随着北京即将举行2008年奥运会,人文奥运理念已深入人心,奥林匹克运动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奥林匹克运动的思想也指导着学校体育教学思想。可以预测,未来学校体育会朝着以人为本的方向前进,关注学生的需要,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体育必将确立以“人文体育观”为核心的教学思想。
3.3.3 确立“健康第一”、“终身体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的学校体育教学思想
素质教育是一种发展中的理念,它的内涵是及其丰富的。随着素质教育实践的不断深入,需要从其他相关的理论中汲取“合理内核”,使其本身的理论不断成熟和完善。目前,在体育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探索过程中,人们试图从不同的途径,采用不同的教育理念去指导体育教学实践,以求获得新的突破。然而,尽管各种理念有其“合理内核”,但健康第一,终身体育在体育教学中的指导地位,作用和价值是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的。认识到这一点,对于深化素质教育改革具有重大的理论核现实意义。从体育教学的最终目标来看,体育是教育的一部分,是为人的全面教育服务的,因此,顺应素质教育的潮流,学校体育教学思想应确立健康第一,终身体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的体育教学思想。
[1]孙亦峰等.学校体育教学思想的思考[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0,24(S1):39~41.
[2]刘咏文等.新中国体育教学思想的回顾[J].《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2003,22(4):120~121.
[3]陈红辉.探讨学校体育各年龄阶段体育教学指导思想特征[J].《南京体院学报》2002,16(4):27~29.
[4]任宏权,刘亮.新时期高校体育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J].《四川体育科学》,2000,2(90):59~60.
[5]舒盛芳,沈建华.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素质教育与体育教学[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4,20(61):90~92.
[6]邵华.几种体育教学思想的比较研究(上)[J].《中国学校体育》,2000,1:63~64.
[7]邵华.几种体育教学思想的比较研究(下)[J].《中国学校体育》,2000,2:61~62.
G807.4
A
2095-2813(2012)01(b)-009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