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麻将研究的文献综述①

2012-08-15颜下里

当代体育科技 2012年36期
关键词:打麻将麻将活动

颜下里

(内江师范学院体育学院 四川内江 641000)

麻将研究的文献综述①

颜下里

(内江师范学院体育学院 四川内江 641000)

在我国,麻将是一项有着悠久历史且参与者众多的体育项目。近几十年来,国内学者对麻将的相关问题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在麻将的起源上还未达成一致观点,麻将的利弊分析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回顾历史、审视现实,作者在麻将已有研究成果中,经过搜集、整理、分析资料的基础上就麻将的几大焦点探讨主题进行综述,有利于辨清麻将这项活动发展中的问题,明确其前进的路径。

麻将 文献综述 麻将起源 麻将利弊

麻将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属于四人骨牌博戏,由于用具简单,趣味性强,便成为流行极为广泛的牌戏活动。在我国参加麻将活动的人众多,人们戏称为“10亿中国人9亿玩麻将”。可见麻将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

在国内,对于麻将的学术研究已经展开多年,并且取得了丰富的成果。本文在对“世界上最大的连续动态更新的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对“篇名”是“麻将”的论文进行了“全部期刊”的“精确”检索后,共获得论文309篇。再对论文进行分类、筛选(去掉与本文无关的论文,如《和巴菲特打麻将》、《地市报博弈:从“下棋”走向“打麻将”》等)后得论文275篇进行统计和分析。

从统计情况看,1985年就开始有人研究麻将了,直到1993年的这9年中研究的数量都并不多。但从1994年起研究的数量明显增加,均保持在近10篇以上,个别年份甚至超过了20篇。统计结果说明1994年后,学者们对这一问题关注程度加强,对麻将相关问题的研究也逐渐深入。

1 关于麻将起源的研究

现代麻将通常包括将牌、骰子和筹码组成。从时代的发展来看,它的起源虽然有多种说法,但发展的主线是一致的。有的学者认为在清朝末期形成了与现代基本一致的麻将,已经不仅有了序数牌万、饼、条,还有了字牌东、南、西、北、中、发、白[1]。而它的上游就是明代40张纸牌的马吊,马吊牌的“文”、“千”、“万”等,后来演变成为麻将的“筒”、“索”和“万”。而马吊的前身是唐潮魏州昌乐人引遂为供宫内娱乐所编制的“叶子格”,后来“叶子格”流传到民间在明潮演变为马吊[2]。甚至可以从麻将中的骰子寻到《史记》中记载的在殷纣纣王之前就出现的“六博”,在汉魏以后,出现了以掷点分胜负的樗蒲。自唐代后,有用六个骰子决胜负的骰子格,唐代中期便了出现了“叶子格”[3]。一项运动的产生会受到当时和以往旧的运动项目的影响,今天我们所见到的麻将活动就是在传统活动基础之上不段演变而成的。

除此之外还有不少关于麻将起源的传说。麻将起源于江苏太仓的打麻雀。太仓是一个粮仓,容易受到麻雀所患,粮仓总管就用一种筹子来计算打中麻雀的只数,后来这一种筹子演变成了一种娱乐用具,最终演变成了今天的麻将。另外有唐代李郃在任贺州刺史期间创制“叶子戏”的记载。也有传说在明朝宣德年间,郑和为了缓和水手在大海上航行的无聊而设计的一种竹牌游戏。还有传说元末明初的万秉超十分喜爱《水浒传》,经过努力最终发明了“麻将”这一种博戏[4]。从这些传说也可以看出这项运动在产生发展的过程中有一些社会精英曾起过推动作用。

2 关于麻将利弊的研究

关于麻将的利弊的研究是关于麻将讨论最多的问题。但却莫衷一是,态度截然不同。

赞成进行麻将活动的研究者认为麻将可以发展人的智力,提高分析、推理和判断的能力,是人种有益于智力发展的活动[5]。打麻将需要依靠大脑,一系列的脑力活动会促进脑细胞的代谢,改善神经系统的功能,可以延缓机体的衰老。赞成进行麻将活动的文章大都认为适量参加此项活动能给参与者带来愉快,使人们在紧张的工作之余得到放松。

反对进行麻将活动的研究者主要是从赌博和疾病两个方面讨论的。利用麻将进行赌博后引起的打架、偷盗、家庭纠纷和邻里纠纷扰乱了正常的社会秩序。甚至还有利用打麻将进行贿赂的行为,损害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从打麻将引起疾病的角度进行研究的论文也较多。在打麻将时由视觉、触觉及精神刺激,以及观察力、记忆力、思维活动、情绪变化、精神紧张等多因素下容易诱发癫痫。另外沉迷于麻将还可能引起胃病、神经衰弱、腰腿痛、传染病等等[6]。总之玩麻将无度就会危害身心健康。而平常人并不能很好控制这一个“度”。

3 对新时代麻将发展的介绍与研究

为了方便人民群众进行麻将娱乐活动,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原有的麻将进行改进。全自动麻将机不仅外观豪华、典雅而且不需要费时费力洗牌、翻牌、码牌让人享受科技带来的快感[7]。由于麻将的娱乐性使人们十分喜爱参与此游戏,但麻将通常需要四人一起进行,为了避免找不到牌友,有公司专门发明了麻将电脑机[8]。随着电脑的出现和网络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在网络中寻找自己的休闲。在此背景下,网络麻将游戏的开发与利用便成为研究者们关注的热点。于是,便有研究麻将游戏软件开发的文章,对如何实现听牌牌型的算法进行了设计[9]。这些研究都对麻将这一传统的活动融入现代社会极有帮助。

4 关于名人参与麻将的研究

适量的打麻将可以活动双手,娱乐身心。不仅深受老百姓所青睐,而且不少达官显贵、文化名流也与麻将结下了不解之缘。不少文章就是专门研究名人与麻将活动的。有的反映出了对麻将的憎恨,例如:胡适曾经是个麻将迷,但后来他认识到打麻将会荒时废业,甚至从明朝亡于马吊的典故中推测出麻将可以亡国[10]。也有人能从麻将中得到休息。例如毛泽东打麻将只是为了换换脑筋,经常在大家打得正高兴时突然起身离开[11]。这类研究反映出麻将运动在中国的盛行状况。适量的打麻将可以从中得到娱乐,过量的打麻将则会影响生活,但这一个度对于我们来说是很难把握的,并没有多少人能像毛泽东那样很好的约束自己。

5 关于麻将的其它研究

对于一些不好归类的麻将理论文章,我们把它们归入此处讨论,这里文章较多,且内容多样。

有研究麻将向国外传播发展情况的文章。1994年,白晓煌在《日本“麻将文化”面面观》中指出了源于中国的麻将在日本的发展情况。现在日本有麻将组织,并且开展了正规的竞赛活动,使得这一活动在日本正规化了[12]。中国本土的传统麻将活动已经在国外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对中国近代女性打麻将娱乐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后,认为在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时期整个社会压抑的生存环境使得女性把时间浪费在打麻将上[13]。这一类研究从性别的角度对麻将活动进行了深入分析。

也有对竞技麻将兴起进行了讨论,认为虽然提到麻将人们总是与赌博相联系,但麻将活动并不一定是赌博行为。文章希望竞技麻将的兴起能引导休闲麻将的进行,防止赌博麻将的出现[14]。竞技麻将虽然已经出现,但目前影响却不十分明显。

有利用麻将的一些理念,运用到现代的管理当中,促进管理者的水平的。这一种研究对麻将理论的拓展运用有一定的作用。成都人喜欢打麻将,也爱吃火锅,有餐馆的老板想出奇招,把员工的头发剃成了麻将的图形,通过这种滑稽且醒目的头形来招揽客人。他这种哗众取宠的做法,使得他的餐馆异常火爆[15]。

“麻将的其它研究”扩展了麻将的研究范围,对麻将今后的有序发展打下了基础。但这类研究者的水平参差不齐,对打麻将现象介绍得比较多,但分析的少。

6 结语

总之,围绕麻将活动的各个方面,都有学者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讨。这些探讨呈现出了逐步深入的态势,研究面也在日趋广泛。但从研究成果看,对麻将的起源还有较大争议,有不同的传说,但对这些传说进行分析说明的论文较少。对打麻将所引发的问题研究较多,但对如何避免这些问题的产生研究不足。麻将在中国风行了上千年,直到今天仍然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种体育项目。我们应该去正视它的存在,去除它赌博的不良影响,指导人们适量的进行麻将活动,让它给人们生活增添色彩。

[1]蒋益文.麻将的来龙去脉[J].文史天地,2009(11).

[2]林国清.麻将文化透析[J].福建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4).

[3]蒋益文.麻将的来龙去脉[J].文史天地,2009(11).

[4]齐音.“麻将”产生的传说[J].体育文史,1995(4).

[5]倪依克.麻将运动的文化价值[J].云梦学刊,1999(4).

[6]金慰鄂.节假日须防麻将病[J].农家顾问,2008(2).

[7]李洋.娱乐佳品 全自动麻将机[J].现代营销(创富信息版),2005(11).

[8]程强.介绍一款有趣的麻将电脑机[J].家庭电子,1999(12).

[9]苏小虎.麻将游戏软件的听牌牌型分析[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1(11).

[10]杨天宏.胡适反对打“麻将”[J].文史杂志,1991(6).

[11]林俊超.毛泽东的“麻将玩法”[J].福建党史月刊,2003(5).

[12]巴卡.中日麻将文化杂谈[J].体育文化导刊,2007(12).

[13]贾钦涵.玩物丧志——麻将与近代中国女性的娱乐[J].学术月刊,2011(1).

[14]贾亦凡.竞技麻将起风波[J].新闻记者,1998(4).

[15]陈美琳.营销奇招:头顶麻将牌,食客纷纷来[J].生意通,2006(5).

G892

A

2095-2813(2012)12(c)-0107-02

颜下里(1977—),男,汉族,四川泸州人,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体育史、体育社会学、民族传统体育。

猜你喜欢

打麻将麻将活动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妈妈打麻将
中国麻将走红国外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麻将迷”妈妈
打麻将
“打麻将糊了”?
浪费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