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析①

2012-08-15刘云马静

当代体育科技 2012年36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信息技术专业

刘云 马静

(天津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 天津 300387)

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在一定教育思想指导下,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系统化和理论化的模型。由于影响人才培养过程要素与条件的复杂性特点,人才培养模式并也具有多元化特点。因要素构成和结构差异而形成的各种人才培养模式之间既有相同点,又存在一定的差异。对各构成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认识,有利于我们从动态上把握人才培养过程的规律,制订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克服人才培养的盲目性,增强可控性,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 当前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体育教育专业是以培养中小学体育教师为主要培养目标的高等教育专业。该专业为我国中小学培养了大量高水平的体育师资。但是,随着中小学体育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和学校体育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模式随之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体育教育专业现行的培养模式与这种变化表现出越来越不适应的状况。许多体育院校虽然在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方面进行了一定的调整,但仍然难以满足社会对新型体育人才的要求。其主要问题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1.1 培养目标单一

通过对各主要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培养计划的分析发现,各体育院系持有基本一致的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伴随着中小学体育教育的改革的深入,中小学教育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呈现多样化趋势,而体育教育专业的单一人才培养目标就与这种变化参以适应。另外,各体育院系也在长期的发展中自然会形成基于资源与条件的自身办学特色和优势,这种特色和优势作为一种人才培养的突出特点也应体现在各专业的培养目标中。

1.2 课程体系与培养目标的不一致

由于资源与条件的差异性现实,各体育院系相同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规格表现出各自的特色与优势,因此相应的课程体系也应有不同的结构和内容,但是现实状况却远非如此。分析可见,一些体育院系对设置专业的介绍,在人才培养目标、规格方面几乎完全一致,而在课程体系方面却又各不相同。由于人才培养的定位与课程体系的设置之间的操作空间比较大,造成部分院校在编制培养方案时,忽视课程的整合与课程体系的优化,对于课程设置不经过充分的论证,出现或因人设课,或因无人而不设课的现象,不能充分体现社会的需求,发挥自身特色,从而束缚了学校办学的活力和竞争力。

1.3 现行教学内容和方法不能适应中小学体育教育改革取向

目前,“会体育就能教好体育”的传统观念形成的误区仍有较大的影响。在这种思想的错误引导下,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不可避免地会存在诸多问题:体育教育专业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的贯彻与现行中小学体育课程标准的目标难以对接,培养的体育教育专业人才难以适应基础体育教育对体育老师的能力需求;即使培养方案中设有“教法实践课”和其他体育教育理论课,可以想像其实施效果难以达到理想效果;课程体系中专业课主要集中在传统术科范围内,体育的综合性学科特点难以体现;作为准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师的体育专业学生专业基本功的训练和培养不够;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如心理素质教育、公民道德教育、礼仪教育、创造性教育、自信心教育、意志力教育仍显不足,学生很难积淀深厚的人文底蕴。这种状况若不能及时加以改变,扮演重要角色的准体育教师难以参与到导演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大剧。

2 当前体育教育专业培养模式的改革建议

2.1 更新观念

在体育教育专业人才模式改革的过程中,要想有效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就必须树立现代的教学观。从教学目的、方法、内容、及手段等方面入手,更新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把学生个性和创造力的发展作为衡量教学成败的主要标准;同时要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拓宽学生视野,为学生自我设计、自我发展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特别是要应逐步建立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共同发展的新机制,充分利用先进的多媒体信息技术条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

2.2 明确专业定位

高校本科专业的办学定位在哪里,正确的定位又应如何确定,这是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具体来说应包括专业定位在类型、层次及目标等各个方面。在类型上要考虑不同类型体育院系体育教育专业的个体差异性因而具有不同的定位;明确专业定位特色、课程体系与内容结构的确定等。当然,专业定位必须考虑社会发展的水平与需要,考虑学校在整个体育院系整体结构体系中的位置,符合学校的性质、办学指导思想、总体实力,综合专业办学的状况、师资、条件、生源等综合因素。

2.3 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良好的方案的设计要符合学校的定位,还要体现人才培养规律和一定的超前性。这就要求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环节应构建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于一体的教育教学体系。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应着重处理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关系:(1)培养方案的制订应考虑共性与个性的关系,针对学生基础、兴趣、特长对教学的不同要求,在保证达到教学基本要求的同时,为不同类型的学生发展提供多元化条件。(2)在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培养方案和培养环节中,协调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拓宽和加强包括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专业在内的基础教育和通识教育,缩减边缘、专深的专业课程,在照顾学生适应性的基础上增强其终身学习的能力。(3)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在重视提高学生专业理论知识与能力提升的基础上强化其动手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切实提高实践教学的地位,通过优化实践教学体系,改进实践教学的内容和方法,鼓励学生参加科研,加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4)在充分发挥课堂教育主要地位的同时,重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关系。培养方案实施的过程中,要求各课程教师统筹考虑、整体设计课内外的教育教学活动,精简课内学时,充实课外活动内容,营造宽松、自由、和谐的学术氛围,给学生以独立思考、大胆实践、创新发展的时间和舞台。

2.4 强化学科信息技术能力培养

教育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信息传递活动,该过程与其他领域的信息传递活动既有共性,也有该领域独特的信息传递规律。可以说,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高度发达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信息技术被应用到教育教学中来,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也越来越需要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成为教师包括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基本工具、教学的辅助手段和实现方式,掌握并应用信息技术服务于教学也理所当然地成为对师范类学生的一项基本能力要求。因此,为培养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或准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与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教学的能力,必然要求信息技术类课程成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重要教学内容,信息技术课程成为体育教育专业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内容与手段。

2.5 构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构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要抓好包括教学管理制度建设、学科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建设等在内的五大建设。建立专业办学水平评估体系、系级教学工作评估体系、教师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等在内的三大评估体系。对专业办学水平的评估,包括评估专业办学的指导思想和专业定位是否正确,专业建设规划及实施是否得力,人才培养方案是否科学,人才培养的规格、质量等是否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等,实现专业办学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对基层教学单位的教学工作评估,为增强以教学为中心的观念,可发动全员参与教学管理,将评估结果纳入基层教学单位教学工作年终考评的依据,促进基层教学单位加强教学管理的自觉性、主动性;对教师教学质量,包括教师理论课及实验课教学质量的评估,采用专家评、教学管理人员评、同行评、学生评相结合的多元评估办法进行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估。

3 结语

本文针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状况以及人才使用领域的基本要求和与之相关的经济社会文化变化的要求,探讨了探讨并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的体育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议。应该注意到,本文所针对的以上以个领域是在不断变化的背景中展开自身的发展路径的,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也是一项永无止境的事业。改革的模式应该追随体育教育专业应用领域人才需求规格的变化和社会发展需求的调整而做出不断的改革。只有将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环节积极面对实践进行基于源头的改革与调整,才能不断培养有适应时代要求的体育教育专业人才。

[1]冷余生.论创新人才培养的意义与条件[J].高等教育研究,2000(1):50-54.

[2]娄延常.完善学分制应注意的几个基本问题[J].高等教育研究,1996(4):60.

[3]薛振田.关于高校推行学分制的冷思考[J].山东高教研究,1995(1):48-50.

[4]李正.从转变教育观念的视角看学分制改革[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8(3):31-33.

[5]陈想平,刘绍平.校内教学工作评价体系研究[J].江汉石油学院学报(社科版),2000,2(2):59-61.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信息技术专业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医学类普通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部分专业介绍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