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培育体育精神为手段的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新思路
2012-08-15陈翔
陈 翔
(无锡科技职业学院体育与军事理论教学部,江苏 无锡 214028)
1 职业素养
1.1 职业素养的内涵
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很多企业界人士认为,职业素养至少包含敬业精神及合作的态度2个重要因素。敬业精神就是在工作中将自己作为公司的一部分,不管做什么工作一定要做到最好,发挥出实力,对于一些细小的错误一定要及时地更正,敬业不仅仅是吃苦耐劳,更重要的是“用心”去做好公司分配给的每一份工作。态度是职业素养的核心,好的态度如负责的、积极的、自信的、建设性的、欣赏的、乐于助人等态度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因素。
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计划的核心目标。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核心就是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素养。职业素养,它同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相连;它体现从业人的综合素质;是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在职业过程中在从业者身上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它能衡量从业者能否适应、胜任所从事的岗位。
1.2 职业素养的构成特点
一般学者研究认为职业素养主要包括5个方面,其中职业技能可以称为外在职业素养,而其他方面的内容则称之为内在职业素养。根据管理学中“素质冰山”理论,高职院校学生的个体的素质就像水中漂浮的一座冰山,浮在水面以上的只有1/8,它代表大学生的形象、资质、知识、职业行为和职业技能等方面,是人们看得见的、外在的职业素养,这些可以通过各种学历证书、职业证书来证明,或者通过专业考试来验证。而冰山隐藏在水面以下的部分占整体的7/8,它代表大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作风和职业态度等方面,是人们看不见的、内在的职业素养。外在职业素养和内在职业素养共同构成了所应具备的全部职业素养。因此,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应该着眼于整座“冰山”,并以培养外在职业素养为基础,重点培养内在职业素养。但是,这其中通过专业课程的理论、实践教学能够比较容易获得的是职业技能中的专业技能,是外在职业素养。在当前很多高职院校的实际教学中,学院、教师大量的精力和资源都在专业技能的教学中,并形成各有特色的教育体系,但对内在职业素养以及通用能力等方面的培养重视程度相对不够,没有形成有效的培养机制。这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瓶颈,它突出表现在职业素养教育对学生外在职业素养及通用能力等方面培养的效果差,甚至是缺失。造成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本文认为是教学内容抽象,没有一个载体,实际操作较难。外在职业素养及通用能力等内容比较抽象,在实际教学中很难操作,也缺乏一种科学有效地评价机制。它不像职业技能教学有具体的教学内容、目标,有相应的教学手段和评价机制。
2 体育精神的内涵及外在表现
2.1 体育精神的内涵
所谓体育,“体”是人体,“育”乃教育。人体的教育除了强壮体魄外,上升至精神层面就是对人的发展具有启迪和影响作用的有价值的思想作风和意识。它是通过体育运动展现出来的人类的勇敢、智慧、力量、进取心等积极的社会意识,是鼓舞人们积极向上、战胜一切困难、实现人类自我超越的精神,作为一种理性精神,它是体育运动的最高产物。体育精神是体育的整体面貌、水平、公正、公开、特色及凝聚力、感染力和号召力的反映,是体育的理想、信念、情操及体育知识、体育道德、体育审美水平的标志,是体育的支柱和灵魂。
2.2 体育精神的外在表现
体育精神包含着人们在体育活动实践中表现出来的宝贵品质,并为社会观念所接受的积极意识。而体育精神在运动层面的核心表现为:其一是以“更高、更快、更强”为代表的一种运动状态的“全力以赴”精神;其二是“公平、公正”为代表的公平竞争精神以及重在参与、追求美好等几个方面。它的最高宗旨是对人的教育,最高目标是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个人。
体育精神不是体现在获得多少奖牌,而在于人们通过体育运动懂得什么是坚强,拥有健康的体魄,能够更健康、幸福地学习、工作和生活。更深层次的体育精神,则是在锻炼过程中所形成的不畏艰险、排除困难的精神和抗挫折能力,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和友谊,重在参与,超越自我的勇气和终身锻炼的理念。
我们可以把体育精神的外在表现总结为健康第一的意识、终身体育的意识、团队合作精神、勇敢无畏的拼搏精神、公平竞争精神、科学精神、重在参与的精神、求善求美的精神等方面。
3 体育精神培育是发展职业素养的新思路
3.1 体育应当在职业素养教育中占有一席之地
体育是高职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理应为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作出有益的贡献。当然,内在职业素养不可能由某一门或几门学科完全承担,它必然是一个综合培养的体系。但是体育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优势,特别是体育精神的培育同职业素养之间有天然的结合点,它必定在内在职业素养的培养中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但在过去长期的体育教育实践中,我们往往只是将健康作为体育教育的主要目标,而忽视了体育教育在其他方面的重要作用。
3.2 体育精神培育能够促进内在职业素养地提升
体育精神是体育活动的高级表现形式,是体育活动最终升华而成的在精神层面的体现。在培育体育精神的过程中,必然会对学生在心理、技能、行为等方面产生积极的影响。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培训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尊重科学的意识、拼搏进取永不放弃的意识、公平竞争的意识以及求善求美的意识等等。这其中科学精神体现在按规律、按规章办事,有组织性。求善求美的精神体现在世界观、人生观以及道德观的价值判断上,它使高职院校的学生具有一定的使命感、正义感和正直的品质团队合作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开拓创新能力都是从事任何职业都必须具备的能力,是属于通用能力范畴。拼搏进取永不放弃的意识体现在不怕困难和挫折,具有坚强的毅力上。而公平竞争的意识则体现在尊重自己尊重对手,注重个人行为的规范性和道德性,培养良好的个人行为和道德风尚。
由此可见,体育精神同职业素养之间有相互融合的部分,内在职业素养的部分诉求内容和体育精神的一些外在表现是一致的。因此,本文认为培育学生的体育精神必定能够促进学生内在职业素养的提升。
4 体育精神的培育的途径
4.1 利用体育课堂教学进行体育精神培养
高职体育课是高职院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公共性的特点,面向全体学生。因此,把握体育课堂教学是最全面地培育学生体育精神的机会。在体育教学中应注重发现和挖掘体育精神的深刻内涵以及对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的阐述,它有助于学生对体育精神认识地进一步提高。与此同时,在教学中对学生加以正确的引导和启发并通过其后的实践加以感受,使认识得以升华。教学过程应精心设计教学各个环节,利用已有条件创造和利用最佳的教学手段、教学环境和教学氛围,从而到达体育精神培育的目标。
4.2 利用体育文化建设进行体育精神培养
体育文化是内涵丰富的文化,它具有以体为主、身心并重、着眼完善、易于交流的特点。体育文化可以满足学生精神方面的需求、丰富学生业余文化生活,可以对学生的性格、意志、思想品德的形成产生重要作用。它是培育学生体育意识、体育精神和体育技能的主要形式。营造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为体育精神的塑造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例如,当前,在全国各地学校开展的“阳光体育运动”,倡导“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的理念,深得学生的喜爱和认同,为体育精神的培育提供了契机。高职院校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形成富有各校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自觉锻炼的意识和兴趣,进而在体育锻炼中达到体质健康促进和体育精神升华的效果。
高职院校的发展离不开校企合作。因此,除了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外,高职院校还因该加强校企体育文化合作共建。校园体育文化和企业体育文化的都是以人为着眼点,均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文化和组织文化,“以人为本”的理念是学校和企业的核心价值观。 职业素养培养的最终目标即是培养企业需要的、适应岗位的人才,那么无论是在校的学生还是已经就业的企业员工,在职业素养培养的目标上面是一致的。加强校企体育文化建设,既达到了丰富学生和员工的业余文化生活的需求,也满足了学生尽早融入到企业中去的要求,也能促进校企双方的沟通与信任。通过丰富的体育文化活动,加以正确的引导和升华,使体育精神的培育深入学生和员工,进而促进职业素养的提高,达到双赢的目标。
4.3 利用“拓展训练”,促进体育精神的培育
拓展训练模式,这种新兴的户外活动是让参与者在一些特定的环境或者任务中完成规定的项目目标和要求,它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认识自身潜能,增强自信心,改善自身形象;克服心理惰性,磨练战胜困难的毅力;启发想象力与创造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认识群体的作用,增进对集体的参与意识与责任心;改善人际关系,更为融洽地与群体合作;学会欣赏、关注和爱护大自然。体育教师可以在教育过程中通过设定特定情景,通过“体验——分享——交流——整合——应用”这个模式来进行启发式教育。拓展训练这种培训方式,能够使抽象的内容较为具体化,让学生更形象、具体地体会到体育精神的内涵意义和外在的表现内容。
5 结 论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要求不断提升,高职教育在加强学生外在职业素养——专业技能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职业素养的另外一个方面——内在职业素养的培育。而通过多方面对学生体育精神的培育来促进学生外在职业素养的培养是一种新思路、新方法,是对高职院校体育教育的一种拓展,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
[ 1 ]黄晓波.培育大学体育精神的现实意义及途径[ J ].体育学刊,2012,19(1):82-85.
[ 2 ]张启平.浅谈校企文化融合的高职体育文化[ J ].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2011(4):191-192.
[ 3 ]符谦.体育课程中的体育文化教育与体育精神培养[ J ].沈阳体育学院报,2007,26(2):13-15.
[ 4 ]叶仁香.试论学校体育文化的内涵与作用[ J ].龙岩师专学报,2004,22(z1):169-170.
[ 5 ]黄莉.体育精神的文化内涵与价值建构[ J ].体育科学,2007,27(6):88-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