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运动训练学学科体系的认识

2012-08-15张庆如

武术研究 2012年3期
关键词:竞技运动员学科

张庆如

(苏州大学体育学院,江苏 苏州 215021)

对运动训练学学科体系的认识

张庆如

(苏州大学体育学院,江苏 苏州 215021)

随着现代竞技体育运动的发展,为了使运动员在比赛中获得优异的成绩,人们对运动训练的相关研究日趋深入。随着理论研究成果的丰富,运动训练学这门学科越发成熟。文章结合我国历年出版的《运动训练学》教材知识,对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研究内容进行阐释。

运动训练 学科体系 认识

随着现代竞技体育运动的发展,竞争日趋激烈,为了使运动员在比赛中获得优异的成绩,人们开始对运动训练过程的有关问题进行研究。随着理论研究成果的丰富,逐渐形成了运动训练学这门独立的科学。1964年,前民主德国哈雷博士主编的函授讲义《运动训练学》被认为是该学科的奠基之作。我国运动训练学的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较快。已出版了几部运动训练学专著,如1983年出版的《运动训练学》、1990年出版的《运动训练学》、2000年出版的《运动训练学》、2006年出版的《运动训练学》,这些运动训练学教材的出版对我国运动训练学理论知识的普及以及对我国竞技体育事业发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1 运动训练学的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是任何一门学科的安家之本,运动训练学也不例外。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有其特有的研究对象,尽管认识有所不同,但一般都认为运动训练学是以运动训练的“一般规律”为其研究对象的,侧重于研究运动训练过程中的基本理论问题,从最高的层次上探讨为什么练、练什么、练多少、怎样练及如何评价的问题,即研究训练的目标、内容、原则、措施与方法和检查与评价。运动训练学源于各专项运动实践的专项训练理论,但它又不同于专项训练理论,它是从各专项实践和理论中总结出共性的东西,使之上升为对各具体单项运动训练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理论。运动训练学在指导运动实践的同时,也验证着理论,并不断地丰富与完善自身的理论体系。从性质上看,运动训练学是一门应用性的理论学科,它对运动实践具有较强的指导性,但又不同于一般的运动训练方法,它是具有特定研究对象和独立的理论体系的理论性极强的应用性学科。总之,运动训练学是以运动训练为其研究对象的,是研究运动训练过程中的一般规律,探讨运动训练的目的、内容、原则、方法与手段、措施及检查与评价的学科。

2 运动训练学的学科属性

探讨运动训练学的学科属性之前,必须先分析其研究对象即运动训练的含义。在1990年版的《运动训练学》中对运动训练是这样定义的:“运动训练是指在教练员的指导和运动员的积极参与下,为不断提高或保持运动员的运动成绩而专门组织的一种教育过程。”从中可以推论运动训练是一个教育过程,运动训练活动则归属于教育活动,那么研究运动训练过程的理论运动训练学自然也就归属于教育学;但是在2000年版的《运动训练学》中对运动训练的定义是:“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显然,在这个定义中运动训练是归属于竞技体育,那么运动训练学则应属于竞技体育学。因为运动训练的主要目的是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使之在比赛中发挥出来,创造优异成绩,所以,把运动训练定位于教育活动显然是不妥的。而竞技体育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的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的的社会体育活动(《运动训练学》2000年版)。从实践过程来看,它包含着运动员选材、运动训练、运动竞赛和竞技体育管理四个有机组成部分。

由此可见,运动训练学应该是竞技体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但由于我国目前还没有竞技体育学这门独立的学科,所以,有关运动员选材和竞技体育管理的有关内容也包含于运动训练学之中,这多少有些尴尬。可以预见,随着竞技体育学的建立,随着运动选材学和竞技体育管理学的丰富与完善,运动训练学的理论体系将更加独立与深化。总之,就学科属性来说,运动训练学属于竞技体育学即竞技体育学的分支学科。

3 运动训练学的概念体系

基本概念是一门学科的构成元素,对其的认同度是衡量一门学科成熟度的标志之一,如果概念的认同度越高,概念体系越稳定则学科越成熟。所以,建立完善的概念与概念体系,是运动训练理论体系建设的重要工作。在对某一概念下定义时,极易犯的一个错误是,总是出于良好的、利于自我的愿望去描述某一现象,其结果是只描述了某一概念的某一侧面,而不能全面、合理、公正地评价之一现象。如1990年版的《运动训练学》对运动技术的定义是:“运动技术是指能充分发挥运动员身体能力,合理、有效地完成动作的方法。”所以运动技术就没有好坏之分,这显然不合逻辑。因此,2000年版的《运动训练学》则把运动技术重新定义为完成体育动作的方法,是运动员竞技能力水平的重要决定因素。再如,1990年版的《运动训练学》对竞技战术的定义是:“为了战胜对手而采取的各种计谋和行动”,指向性非常强,又是偏颇。因此,2000年版的《运动训练学》则把竞技战术重新定义为“为战胜对手或为表现出期望的比赛结果而采取的计谋和行动”。所以,定义概念时尽可能使用中性词语,以免偏颇。构建运动训练学的概念体系时应围绕着竞技能力、运动成绩、训练负荷而展开,因为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是运动训练活动的核心,所有的运动训练活动都是围绕着竞技能力的提高和优异成绩的获得而进行的,而训练负荷则是实现目标的保证,没有训练负荷就没有竞技能力的提高,成绩也就无从谈起,所以,这三个概念是运动训练学的基本概念。

4 运动训练学研究的基本内容体系

运动训练学以运动训练的规律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因此,运动训练所涉及的有关问题便是运动训练学所要研究的内容。国内外运动训练学论文、专著、教材等对运动训练学研究的内容体系也各有论述,语言表达虽各有区别,但其基本的核心内容都是大同小异、一脉相承的,综合资料可以得出,运动训练学研究的内容应包括:竞技体育的社会地位、竞技体育的价值作用、运动训练的基本目的、运动训练的任务、运动训练的基本特征、运动训练的原理、运动训练的原则、运动训练的方法、运动训练的手段、运动体能训练、运动技术训练、运动战术训练、运动心理训练、运动智能训练、运动过程的计划与控制、运动训练计划的变更、运动员的科学选材、运动负荷的施加、运动的恢复与调整等等。

5 运动训练学的基本理论

运动训练学广泛吸取了现代科技成果和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了自身的理论。如适应规律是生物活动的基本规律之一,也是通过运动训练提高竞技能力取得训练效应的生物基础。由此提出了训练适应的理论,认为训练适应是人体机能不断提高的生物基础,是发展竞技状态的生物学前提,在此基础上又形成了竞技状态的形成与发展规律。

竞技能力是指运动员的参赛能力,是运动训练活动的核心。运动训练活动的目的就是实现运动员竞技能力从现实状态向目标状态的转移,所以,竞技能力及其构成因素和竞技能力结构的模型理论是运动训练学的基本理论之一。

运动成绩是指运动员参加比赛的结果,是根据特定的评定行为对运动员及其对手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发挥状况的综合评定。运动成绩是运动训练活动的最终目标,只有在参加比赛并获得好成绩的运动员、教练员的工作成果才可能被社会认可。可以说,一切训练活动都是围绕着运动成绩而展开的,因此,制胜因素及制胜规律也是运动训练学的基本理论之一。

运动负荷或训练负荷是实现竞技状态转移和获得优异成绩的根本保证,没有训练负荷也就没有训练效应,竞技能力也就不可能提高,因此,有关负荷的理论如负荷的概念、分类、评价指标以及负荷安排法则等也是运动训练学的基本理论之一。

竞技能力状态转移过程中受各时空因素的作用及其协同效应的影响,运动训练的空间因素是指运动训练内容与方法,时间因素是指运动训练过程,而运动训练计划则是时空协同的组构。运动训练活动尽管受很多因素的影响甚至有些因素是我们无法控制的,但运动训练计划则可以使竞技状态转移这条通路更为清晰,可以使训练目标具体化,统一活动参与者的认识。所以有关训练计划的理论也是运动训练的基本理论之一。运动训练学的理论框架也应围绕着它的基本理论而构成。

6 我国运动训练学理论研究的新成果

通过几代体育人的不懈努力,我国运动训练学学科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主要表现在:

(1)运动训练基本原则的提出。这是我国在学习前苏联和日本的训练理论和方法之后,提出的第一个具有理论意义的竞技体育训练指导思想。“三从一大”运动训练原则的提出是一个创举,特别是“大运动量训练”的要求,首先打破了我国在60年代初在运动负荷上的保守观念,从理论上揭示了人体具有承受巨大负荷量的可能性;其次,它是针对3年自然灾害之后,我国教练员在运动负荷上的保守倾向提出的,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它的提出,促进了我国当时运动训练水平和成绩的提高,特别是对我国田径在1965年出现11项18人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黄金时代”,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虽然当前关于“三从一大”原则的具体操作性存在着很大的争议,引起很多人的质疑,但该原则的对我国竞技体育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是不可抹杀的,新时期有关该原则的价值意义应该引起我们的重新思考。

(2)项群训练理论的提出。项群训练理论是我国著名学者田麦久先生以及他的同事在竞技体育领域所建立的重要的基础理论。项群训练理论是竞技体育的一般训练理论和专项训练理论之间的一个层次,它是以不同项目的本质属性所引起的项目之间的异同点为依据,将一组具有相似竞技特征及训练要求的运动项目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研究,探求项目的共同特点和发展规律。项群理论认为由于训练活动的基本任务在于提高和发展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因此,应按决定运动员竞技能力的主导因素所建立的分类体系划分项群,并进行相应的研究。项群理论将竞技体育分为体能类和技能类两大类。在体能类中又有快速力量性、速度性、耐力性三个项群;在技能类中有表现难美性、表现准确性、隔网对抗性、同场对抗性、格斗对抗性五个项群。

(3)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的“双子模型”构建。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的“双子模型”理论是我国著名运动训练专家田麦久教授的又一科研创新成果,它包括“木桶模型”和“积木模型”两个模型。“木桶模型”清晰地勾勒了竞技能力的构成因素,指出了竞技能力非衡结构的存在事实,同时,强调短板对系统的影响。“积木模型”则不仅承认竞技能力的非衡结构,同时,注释了特长因子对弱势因子的补偿作用。对运动竞赛而言,竞技能力各因素的转移与补偿是运动员正常发挥竞技水平的保证,但是,对运动训练而言,这种转移还必须体现在迁移与补偿过程中。优势因素在给予补偿后,使弱势因素得到改善和提高,而自身并不会受到削弱。

“木桶模型”与“积木模型”分别从不同的视角观察竞技能力的结构特征,用不同的图像展示竞技能力结构中各子能力之间的不同联系。两个模型在揭示这一关系时各有长短,如果将其合二为一,竞技能力结构要素关系论述中存在的瓶颈就赫然洞开。由于“木桶模型”和“积木模型”构建与刻画了竞技能力结构的内部形态特征和变化特征,同时,两个模型可以互为说明与补充,共同反映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存在和运动状态,所以,田麦久教授将由“木桶模型”和“积木模型”组合而成的既强调竞技能力各因素的互补性、整体性、整合性与内部可迁移性,更注重外部“扰动”的“复合”结构的模型称为“双子模型”。“双子模型”形象地展示着运动员竞技能力的结构特征,用多向的视角去解读运动员竞技能力各个要素之间的组合关系,从而为我们准确把握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构成,科学地诊断运动员竞技能力的现实状态,合理选择运动训练内容和训练方法,恰当地确定不同竞技能力训练安排的比例,准确地制定和实施参赛战术,提供着重要的科学依据。

7 结语

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的发展、有效的组织、系统的训练,各种客观条件促发着运动员不断提高其竞技运动水平。其中运动训练科学化水平的提高对竞技运动水平的提高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随着运动训练实践的飞速发展及训练理论水平的提升,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也将实现快速发展及进一步完善。

[1]仇乃民,李少丹.论竞技能力系统的结构复杂性[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2).

[2]吕 品,顾 乡.我国优秀运动员成绩交换价值理论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2).

[3]朱永国,延 烽.论运动训练的生物学基础[J].体育文化导刊,2011(6).

[4]苗治文,齐 凤等.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1(3).

[5]田麦久,刘大庆等.竞技能力结构理论的发展与“双子模型”的建立[J].体育科学,2007(7).

The Analysis about Discipline System in Theories of Sport Training

Zhang Qingru
(School of P.E.and Sports of Soochow University,Suzhou Jiangsu 215021)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ompetitive sports,more and more people begin to pay close attention to sport training in order to get excellent results in competitions.With the rich results of theoretical studies,the discipline of sport training is becoming mature.This paper tries to explain the discipline system in theories of sport training with knowledge of publishedquot;theories of sport trainingquot;of China.

sport training discipline system analysis

G807

A

1004—5643(2012)03—0105—03

张庆如(1981~),女,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一般训练学。

猜你喜欢

竞技运动员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一位短跑运动员的孤独
我国优秀运动员商业价值的开发
竞技精神
“超学科”来啦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花与竞技少女
最会挣钱的女运动员
运动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