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传统武术习练中的“打”“练”“养”
2012-08-15李江平
李江平
(咸阳师范学院体育系,陕西 咸阳 712000)
浅析传统武术习练中的“打”“练”“养”
李江平
(咸阳师范学院体育系,陕西 咸阳 712000)
武术是以人的身体活动来完成的,所以武术在具有技击作用的同时还具有健身作用,武术从来就兼有健身和技击实战的社会职能,只是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有所侧重。文章通过对传统武术的技击实战、表演竞赛、养生保健进行研究分析,以使我们能以科学的、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传统武术中的“打、练、养”及他们三者之间存在的关系,并由此来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树立爱国主义精神。
传统武术 技击 表演 养生
1 引言
中华民族传统武术历经数千年的发展,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和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其蕴藏着丰富的思想内涵。随着武术在国际影响的日益增大,中国武术自身的特征及其与其他各种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的规律不断被揭示。传统武术的功能也不断被认识、被开发。认真思考、发掘传统武术存在的价值可以提高传统武术在国人心目中的地位,促进其健康发展。本文通过对传统武术“打、练、养”三者的认识和分析,进一步认识到传统武术对社会的发展和对人民生活的重要价值,从而更有效地发挥传统武术的功能为继承和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服务。
2 传统武术的文化内涵
不能否认,传统武术在健身、技击方面就有着强于竞技武术和西方拳种的地方,并且融入了历史悠久的中国文化,是前人给我们留下的不可多得的国粹之一。传统武术是一种体育运动,也是一种社会行为,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渗透了民族的风格、习惯、心理、感情等因素。所以从根本上说,传统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从技击性上看也是如此,传统武术经由世代传承,发展到今天,已经不单单是一门将技击动作串连起来的套路,而是汇集了古往今来诸多行家无数心血的传统体育文化。
人们对传统武术的“体用合一”推崇备至,这充分体现在武术的技击性这一特质上。随着冷兵器时代的结束,武术在健身领域的发展成为主流。
3 传统武术中“打、练、养”的功能
3.1 技击实战功能
传统武术的技击功能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不断完善。武术,产生于原始人群的狩猎活动。那时人们依靠拳打、脚踢、躲闪等徒手动作,或利用木棍、石斧等作出劈、刺、砍的简单动作和野兽斗,保护自己并获得生活来源。进入氏族社会后,部落之间经常为掠夺财富而发生战争。武器随作战需要而不断改进,而战场上的搏斗经验也不断得到总结。人们把战斗中比较成功的动作一击、一刺、一拳、一脚进行回忆或表演一番,频繁的战争使经验越积越多,人们有意识的攻防格斗技术开始形成。后来人们把攻防格斗动作串起来进行表演,庆贺胜利,这样套路也就产生了。使人们认识到武术不仅能满足生存的需要,还能满足享受的需要。武术开始成为人类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国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之一。
3.1.1 传统武术的技击功能以武学理论为指导
传统武术各流派拳种都有其完整的武学理论,为其拳架正确,增强健身效果,增强技击功能服务。其实,使拳架正确,增强健身效果,也是为技击服务的。劈挂拳要求“含胸拔背、放长击远、大开大合、猛劈硬挂”这是由它们特有的攻防招式和发力机制决定的,八极拳的“挨、崩、挤、靠”,翻子“双拳密如雨、脆快一挂鞭”,如不按以上要求,既不合理论规范,拳架也不正确,影响发力通顺,也影响演练实战效果。形意拳讲究“内三合”、“外三合”。“打人如走路”操练时面前无人如有人,交手时有人似无人,”起如风,落如箭,先发制人”,“进即闪,闪即进,不必远求,脚踩中门夺地位。”
3.1.2 传统武术的技击功能受武德的制约和引导
“未曾习武先修德”,传统武术的技击是要伤人的,所以随着传统武术的发展,武德也相继产生。武德是调节擅长技击技能的人和其他人之间的关系的道德规范,是把传统武术的技击功能引导到对社会有利的方向去。武德要求反对侵略,爱国爱民、尊师重道、遵守社会公德。
3.2 表演竞赛功能
武术的表演功能在远古时代就已萌生了。春秋战国时期,练武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战场上的运用,也是为了赛场上的表演与争雄。简单的单人套路和双人对练套路的演练,都寓有明显的技击性和表演性两晋南北朝时期,武术被正式列为宫廷娱乐表演项目。当时的武术家们把攻防格斗技术的精华动作用套路形式串连起来,还总结出许多口诀、要术,以便记、练习,并进行成套性表演。当时的表演武术与实用武艺联系十分紧密,如《晋书》记载:王喜好武艺,武士王如本领高超,被王收在门下。王如请舞剑助酒为乐,如于是舞刀为戏,渐前来,恶而呵之,不止,遂直前斩[1]。这是自东汉时著名的鸿门宴上“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之后借武术表演而行刺的又一典型例证。唐代著名诗人杜甫在其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之中这样描述:“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青光[2]。明清时期,武术流派林立,不同风格的拳种、器械套路及对练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武术套路已走向成熟和完善。如峨嵋道人拳歌云:“忽然竖发一顿足,崖石迸裂惊沙走。来去星女掷灵梭,火娇天魔翻翠袖。翻身直指日车停,缩首斜占针眼透。百折连腰尽无骨,一撒通身皆是手。余奇未竟已收场,鼻息无声神气守。道人变化固不测,跳上蒲团如木偶。”峨嵋道人所练无疑是拳术套路,该诗记述的便是从起式到收式的全部过程,并从劲力、身法、击法、节奏、呼吸、神韵等各方面作了生动描述。可见,明清的武术套路的表演艺术水平已达到古代历史发展的顶峰。武术的表演观赏价值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由上可见,这种技击性较强,攻防实用价值较大的套路,常常用于表演观赏或娱乐以及显示功夫的深浅。可以说,武术套路的表演观赏价值始终贯穿在它的整个发展历程中。由于传统的思维方式与文化特性逐渐地弱化了武术的竞争性,因此,最终使传统武术走向竟艺、走向观赏表演。
3.3 养生保健功能
在中国悠久的健身文化中,传统武术堪称一颗璀璨的明珠。它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经过历代武术家的不断提练、创造和发展,摄健身养生之精髓,集技击娱乐之大成,逐渐形成了包含多种锻炼方式,具有强身健体,修身养性等多种功能的民族传统武术项目,中华武术以它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树一帜的健身价值,受到越来越多世人的青睐。[6]历史悠久的中华民族,文化遗产极其丰富,有关健身强体、延年益寿、养生之道的民族传统武术便是我国各民族世代相传的独具民族特点的传统体育项目之一,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武术内家拳体系讲究松静自然、意气相随、圆活连贯、松紧适度、延绵舒缓、以柔克刚是内外兼修的运动,习练者不但能提高内脏器官和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还可以陶冶情操;其修练原理是建立在性命双修,心身并育的生命整体优化理论基础上的,强调大脑神经系统对全身的支配,统率作用,强调形神统一,既练身又修心,达到形神兼备,由于传统武术具有厚实的中华民族文化基础,决定了它在人类健身活动中具有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
3.3.1 壮内拯外,身心兼修
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习武实践和多年的科学研究证明,武术由于注重内外兼修,对身体有着多方面的良好影响,经常练习能达壮内强外,身心兼修的效果,这是因为民族传统武术是寓意阴阳、身心兼修的活动,传统武术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动作随心所欲,出神入化,顺应自然,天人合一,例如长拳类套路,包括屈伸、回环、跳跃、平衡、翻腾、跌扑等动作,通过内在神情贯注和呼吸的配合,以及人体各个器官的积极参与,不仅能提高身体内脏器官和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还对人体的反应速度、力量、灵巧、耐力都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3.3.2 培养人的意志品质和道德风尚,健全人格
传统武术历来讲究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并讲求常年有恒、坚持不懈。练武术能考验一个人的意志,经过长期锻炼,不但可以强身健体,而且可以培养人勤奋进取、刻苦耐劳、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3]“未曾习武先学礼,未习武先习德是习武的首要条件,传统武术自古到今一直被人们当成修身养性、健全人格的一种手段。学艺先学礼,习武先习性是历来教武育人的准则。武术在中国绵延几千年的历史中一向重礼仪、讲道德,诸如尊师爱生、互教互学、以武会友、切磋技艺、增进友谊、讲礼守信、见义勇为等品德,都是中国武术传统道德观念的体现,正是武术运动促进了传统道德的标准与社会主义文明的结合。这不仅是传统武术道德观念的体现,更是现代社会的做人准则,健全人格价值的具体表现。
4 “打、练、养”三者之间的关系
4.1 “打练结合”
把传统武术技法运用于散打训练,提高散打运动员对抗能力的实践过程。传统武术技法包括功法(功力)、动作组合、拳术套路。简而言之,“打练结合”就是把现代散打技术与武术功力练习、技击组合练习和套路练习结合起来,提高散打运动员对抗能力的训练及实践过程。“打”是对抗能力的表现,“练”是提高对抗能力的练习方法、过程。而在套路训练中进行拆招打招的练习,有利于加深对套路动作的理解,有利于更好地提高演练水平。打和练是相辅相成的,练为了打,打体现练。打练结合、兼容并举,继承传统、发扬国粹。
4.2 套路练习
无论是传统武术套路还是现代竞技武术套路均含有内涵丰富的攻防技击特点。传统武术高手能把技击实践总结出的招式方法组合成套路,又可以把套路动作拆解开来进行技击实践。现代竞技武术套路虽然追求“高、难、新、美”的演练效果,但其套路动作编排仍然遵循攻防技击属性。[4]从另一角度看,武术套路练习能提高练习者的灵敏、柔韧、耐力等综合素质,并且能陶冶练习者的情操、培养高雅气质、增强吃苦耐劳的精神。因此,对散打运动员进行一些套路训练是十分必要的。关于套路练习提高散打运动能力的实例也是很多的,超级散打王柳海龙、黑马郑伦等名将都是套路运动员出身。散打教练喜欢从套路运动员中抢人才已经成了不争的事实。
4.3 练养结合
从历史上看,传统武术的形成和发展,主要是围绕技击而开展的。但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又受到了导引养生术、舞蹈、中医等多种文化的影响,拳起于易,理成于医应该是对这种影响的恰当概括。武术健身养生作用早在先秦时期就有论述,如荀子乐论就着重指出:手执干戚的武舞,不仅能习武健身,而且还可用于征战,又如续高僧传载:宫中常设曰百僧斋,王及夫人手自行食,习诸武艺。[5]这表明习武有健身与娱乐的因素。传统太极拳谱中的“祥推用意终何在?延年益寿不老春”,正是前人对太极拳认识的深刻概括。现今,传统武术依然以其独特的神韵和显著的健身效果成为全民健身运动中一项引人注目的运动形式。邓小平曾对太极拳给予高度评价:“太极拳好!”。据悉,美国宇航员在遨游太空前,大家都要学练太极拳,因为他们惊奇地发现,在宇宙飞船内人体失重的情况下,锻炼身体的最好手段是打太极拳[6]。中国人民千百年的习武实践和多年的科学研究,都说明武术由于注重内外兼修,对身体有着多方面的良好影响,经常练习能收到壮内强外的效果。例如长期练习长拳,能发展人体的速度、灵敏、协调、柔韧、耐力等综合素质,提高内脏器官的功能,促进身体全面发展。长期练习太极拳有利于气血运行,有利于新陈代谢,有利于中枢神经系统的保健以及具有独特的延年益寿的特殊功效。[7]正是健身价值的体现,传统武术才得到了更大程度的普及和推广。
5 结语
套路演练、技击格斗、健身养生这三种武术运动形式都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都应继承和发展。中国武术今后的发展,应采取套路运动与技击运动同时并举的方针,在积极发展套路形式的同时,加强技击格斗的研究,走国内普及、国际推广的道路。根据时代特点和现代社会需求,传统武术的健身养生价值功能和现代人文价值功能是其现代化发展的前提和定位。传统武术要与时俱进,发展创新,为世人所接受,就要根据时代需求,充分发挥其健身养生价值功能和现代人文价值功能,使传统武术在技击格斗、套路练习、健身养生几个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并充分利用现代传媒方式宣传和推广传统武术。总之,必须以科学为其理性支撑;以“文明”为其时代精神;以“健康”为其价值取向;以“大众”为其社会基础,这样才能使传统武术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1]康戈武.中国武术实用大全[M].北京:中华书局,2002.
[2]蔡仲林,周之年.武术[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
[3]姜玉泽. 传统武术的健身价值探讨 [J]. 聊城大学学报,2004.
[4]许 可.中国传统武术文化教育传承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
[5]蔡金明. 试论中国传统武术的功能 [J]. 台州学院学报,2002.
[6]赵钟晖.武术文化中武德的继承与发展[J].搏击·武术科学,2004(4):27-30.
[7]杨本升,刘爱荣,李成银.发展传统武术的思考[J].山东体育科技,2001(1).
Analysis onquot;Fightquot;quot;Practicequot;andquot;Preservequot;in Traditional Wushu Practice
Li Jiangping
(P.E.Department of Xianyang Normal University,Xianyang Shannxi 712000)
Wushu is a person's physical activity,so the role of Wushu is not only technology but also has a fitness effect,Wushu has social functions of fitness and actual combat,but in different historical circumstances and has different focuses.Research and analysis on the actual combat,performing race and health preservation in the traditional Wushu,purpose is to enable us to see thequot;fightquot;quot;practicequot;andquot;preservequot;in traditional Wushu practice and the relationship that exists among them by the scientific and development vision,in order to carry forward the fine traditional culture,to stimulate national pride,foster the spirit of patriotism.
traditional Wushu fighting pagenumber_ebo k=367, preservation
G85
A
1004—5643(2012)03—0029—03
咸阳师范学院教改立项科研课题,编号:201002016。
李江平(1964~),男,副教授。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学,体育教学与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