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医针刺疗法促进运动性疲劳恢复的研究
2012-08-15李国辉
李国辉
(中共辽宁省委党校基础教研部,辽宁 沈阳 110004)
对中医针刺疗法促进运动性疲劳恢复的研究
李国辉
(中共辽宁省委党校基础教研部,辽宁 沈阳 110004)
中医理论主要从整体观点出发对人体机能代谢进行整体调节,其优越性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重视。由于针灸疗法的操作方便,成本低廉,疗效显著,又无兴奋剂之嫌,因此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目前,针灸治疗运动性疲劳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在此基础之上对其研究进展进行了归纳。
针刺 运动性疲劳 恢复
中医药疗法又称为自然疗法[1],其中主要包括中药、针灸、气功、推拿四种治疗手段。相比而言,关于中药消除运动性疲劳的研究很多,而在针刺方面则相形见绌。在运动医学领域,针刺疗法主要用于运动损伤和运动性疾病方面,在防治运动性疲劳方面的研究则很少。本文着重综述针刺消除运动性疲劳的研究进展以及对目前研究中存在问题的思考。
1 针刺
1.1 中医对针刺疗法的认识
针灸是我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针刺和灸疗法。其中针刺法是指采用各种不同的针具刺激人体特定的部位(即穴位),用于激发人的经络之气,以达到通经活络,调整人的机能,驱邪扶正的治疗目的[2]。针刺的手法主要有补法和泻法两种,是针对机体的有关功能或虚或实的情形,加以适当调整以达到补虚泻实的目的。针刺补泻是应用不同的针刺手法所产生的不同针刺效果。从古到今,医生们总结了许多针刺补泻手法,常用的有呼吸补泻,提插补泻,捻转补泻,迎随补泻,急徐补泻等[3]。
1.2 针刺疗法的分类
针刺疗法具有多样性,例如毫针、火针、头针、耳针、手针、足针疗法等。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针刺疗法逐渐与其他疗法相结合,从而创造出许多新的针法,比如针刺与药液相结合而成为水针疗法,与电刺激相结合而成为电针疗法等。
(1)毫针疗法
毫针是临床应用最广泛的一种针具,被中医视为针刺疗法的主体。为了适应不同穴位和病情的需要,毫针的长短粗细各不相同;施治时,强调辨病症而取穴,采用与之相适应的针刺手法,以增强疗效。毫针疗法的作用主要是调理全身气血阴阳、疏经通络、扶正祛邪等,其操作方便,取效迅速可靠。据初步统计,本疗法对300多种病症具有不同程度的效果,对其中100多种病症疗效显著。
(2)火针疗法
火针法是指将特制的粗针用火烧红针尖后,迅速刺入穴内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此法具有通经活络、温经散寒等作用。施治时既可以刺入穴位,亦可以刺入某些病变的局部(如鸡眼)。常用以治疗阴疽、瘰疬、腱鞘囊肿、及瘘管等病症。
(3)头针疗法
头针疗法是指将针刺法与现代医学大脑皮层功能定位理论结合起来,在头皮特定区行针以治疗某些全身性疾病的一种方法。如运动区(相当于大脑皮质中央前回在头皮上的投影)上1/5治疗对侧下肢瘫痪,运动区下2/5治疗对侧中枢性面瘫、运动性失语、流涎、发音障碍等。
(4)耳针疗法
耳针疗法是指用耳针或其他方法刺激耳廓上的穴位,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常用的针具有毫针、耳毫针、颗粒式皮内针、揿针、三棱针、环形皮内针等。通常采用耳穴针刺、耳穴电针、耳穴埋针、耳穴电兴奋、耳穴注射、耳穴温针、耳穴刺血、耳穴电离子透入等方法治病。本疗法不仅用于功能性疾患,对于部分器质性疾患亦有良好效果。
(5)手针、足针疗法
手针疗法是指用毫针刺激手穴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手穴有近30个,如在掌面中指第一关节横纹中点处称“小儿消化不良点”,主治小儿消化不良。足针疗法是用毫针刺激足穴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足穴亦有近30个,如“7号穴”位于足底后缘中点直上5寸处,主治哮喘和大脑发育不全。
(6)电针疗法
电针疗法是通过针刺穴位和利用电刺激的综合效应施治于人体,再经由经络的传导作用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方法。此法的优点在于能替代人工长时间的手法操作,比较客观的控制刺激量。此种疗法不仅广泛应用于临床,亦应用于针刺麻醉[4]。
1.3 针刺疗法的机理
针刺法是通过补泻手法,利用不同的针具刺激人体的经络穴位,通过一定的穴位来疏通经络,运行气血,调和阴阳,从而促使患者早日康复[5]。研究证实,针刺疗法对运动性疲劳具有一定的防治作用,但其作用机制却是多途径多环节的,目前研究多集中在抗氧化作用,调节机体免疫功能以及神经内分泌功能等方面,对于其他方面还有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探索[6]。随着康复医学的迅速发展,针刺在临床康复中的优越性已为人们逐步认识并加以运用。
2 针刺疗法在促进运动性疲劳恢复中的作用
2.1 针刺对清除氧自由基抗脂质过氧化的作用
剧烈运动可引起机体氧化应激,使内源性自由基的产生增加,抗脂质过氧化增强,针刺疗法则具有清除自由基抗脂质过氧化的作用[7]。罗磊等人选择了7组大鼠做力竭游泳实验,观察力竭运动后有无电针刺激下大鼠肾脏线粒体自由基代谢情况,结果发现,电针组大鼠游泳耐力时间明显长于未电针组,提示电针其肾俞穴可较明显提高自身抗过氧化能力[8]。朱梅菊等对游泳训练的小鼠针刺足三里穴,每日一次,持续20天,结果表明,针刺足三里穴能改善训练小鼠整体健康状况及运动能力,提高小鼠耐力和血浆,肝脏,肌肉中SOD,GSH-Px活力,降低MDA含量,其机理与纠正运动小鼠自由基代谢失衡有关[9]。朱兆洪等观察了针刺对肾虚小鼠多脏器自由基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针刺组小鼠心肌组织SOD和肝组织GSH-Px活性升高;肾组织GSH含量和总抗氧化能力(T-AO)上升;脑组织中NOS活性和NO含量降低;心肌组织中MDA含量下降,提示针刺能够改善小鼠多脏器自由基的代谢[10]。
2.2 针刺对内分泌功能调节的作用
针刺在调节内分泌、提高运动能力、消除运动性疲劳方面具有良好的效果。血睾酮(T)指标可反映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的功能。罗磊等观察到大鼠游泳3小时后,血T浓度减少到正常的三分之一;电针肾俞、足三里、关元穴15分钟,2小时后T值趋近正常,而未电针自然恢复的游泳大鼠血T的平均恢复时间约为15小时。增加游泳后,电针大鼠血T恢复正常值的比例明显高于未电针组[11]。韦迪等将40名男性受试者正常对照组,风府穴组,关元穴组和肾俞穴组,均采用均补平泻法,留针20分钟,并观察针刺前后血浆T浓度的变化。结果表明,三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升高,且风府穴组>关元穴组>肾俞穴组[12]。以上实验表明,针刺具有较明显的消除疲劳,改善运动能力,防止运动性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功能紊乱(低下)的作用。
2.3 针刺对神经系统功能的调节作用
针刺可以反射性的引起中枢神经的应激反应,改善人体各种生理生化指标,加速机体恢复平衡状态,从而使超负荷运动造成的运动性疲劳症得以解除[13]。对强化训练1周的运动性疲劳症者进行针刺治疗,对照组则不做任何治疗,结果针刺组与对照组在心率、肌力、血糖、血清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等方面均有差异,证实针刺确有抗疲劳的作用。徐玉命等采用细胞内微电极技术对长时间电刺激后的骨骼肌细胞静息电位进行测量,并在电刺激后进行毫针斜刺和磁提针处理,结果长时间刺激后的骨骼肌细胞静息电位大幅度下降,说明毫针和磁提针对其恢复有明显的促进作用[14]。王文远等对强化训练一周的运动性疲劳症者进行针刺,训练后进行,取单侧胸痛穴(前臂掌侧1/3处正中神经走行区)、肩痛穴(足三里穴腓侧1~2cm下腓浅神经走区),每日一次,为期一周,对照组则不做任何处理。结果两组在心率、肌力、血糖、LDH、CK等方面均有显著性差异,从而证实对神经直接刺激的平衡针刺确实有抗疲劳的作用[15]。
2.4 针刺对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
针灸可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其影响可能是多方面的。陈氏等选用“足三里”和“关元”两穴,以介导机体免疫的T淋巴细胞亚群、B淋巴细胞为指标,以实验性“阴虚”大鼠为受试对象,采用治疗方法。结果表明,针刺可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且针和灸并用其效果优于单纯性治疗[16]。翟氏通过对比不同穴位艾灸对免疫调节作用发现,艾灸关元、中脘和大椎均有免疫调节作用,且以关元为佳,其机理可能是通过针灸对内分泌功能的调节而实现的[17]。
3 结论与建议
针刺对运动性疲劳恢复作用的研究商处于起步阶段,目前还存在如下问题:
(1)针刺消除运动性疲劳的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为了进一步认清针刺消除运动性疲劳的作用机制,除了从整体、系统、器官、细胞及分子水平上继续观察针刺对机体功能影响的效应外,还应借鉴临床和实验针灸学的思路和技术,借助基因科学提供的理论和方法。
(2)不同学者实验时,受试对象的来源、疗程长短、测试指标等有待进一步标准化,从而便于观察针刺疗效,同时使不同实验结果具有可比性。这需要积极摸索与建立动物和人体的各种完善的运动实验模型及其标准评价程序,并筛选适合于机能的指标。
(3)针刺对运动性疲劳恢复的疗效有待进一步增强。这就需要观察不同穴位组合和不同针刺疗法的疗效,选择最佳的穴位组合和最佳针刺疗法来提高疗效,另外还可以通过使用先进的现代针刺仪来简化操作并提高疗效。
针刺用来消除运动性疲劳有着深厚的中医基础,并具有合理性。随着更多学者的深入研究,针刺有望成为消除运动性疲劳的有效手段。对此我们做出如下展望:
(1)针刺疗法与现代科技相结合。近十几年来针刺疗法在疲劳恢复中的应用借助于现代科技已取得长足的进步,呈现出多视角、多层次的全面发展趋势。只要把针刺与其他多种疗法相结合进行研究,积极主动的关注现代医学科技的新成果,利用新理论、新技术进一步发展针刺学术,相信必将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2)政府加大对中医疗法的扶持力度。中国针刺走向世界后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股“针刺热”,而今随着国家加大对民族医药的重视和扶持力度,针刺疗法在疲劳恢复方面的应用必将更加受到重视,中国的针刺医学在各种政策的扶持下必将向着更高层次挺进。
(3)接受人群更加广泛。随着中医药事业的蓬勃发展,针刺疗法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与此同时传统针刺也面临机遇和挑战,我们应找出自身的薄弱环节和空白之处,不断充实现代科学知识与技能,抓住机遇,勇往直前,相信针刺疗法在疲劳恢复中一定会起到更大的作用!
[1]陈汉平主编.现代中医药应用与研究大系.第十六卷.针灸[M].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1995:13.
[2]季羡林主编.神州文化图典集成.针灸与气功分册[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
[3]强 刚,刘茜主编.针灸推拿概要[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43.
[4]石学敏主编.针灸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6).
[5]陈可冀主编.自然疗法从书[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3.
[6]高顺生.针灸对运动性疲劳的防治作用[J].中国临床康复,2005(16):194-195.
[7]刘一凡,石学敏.针灸抗氧化临床及实验研究进展[J].中国针灸,1999(2):124-127.
[8]罗 磊,许晓瑾.电针对力竭游泳大鼠肾脏线粒体自由基代谢和线粒体功能的影响[J].中国针灸,2001(6):366-368.
[9]朱梅菊,熊静宇,高顺生,等.针刺足三里穴对运动小鼠自由基代谢的影响[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1(3):263-26.
[10]朱兆洪,丁 柱,汤希孟,等.单穴与多穴针刺对肾虚动物多脏器自由基代谢的影响 [J]. 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0(4):58-59.
[11]罗 磊,代卫萍.运动训练与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功能的关系和针灸调节作用[J].上海针灸杂志,2000(2):3-4.
[12]韦 迪,王国祥,谢业琪等.针刺对人体血睾酮水平的影响[J].上海针灸杂志,1995:129-130.
[13]陈雪琼,吕 璇,陈影红.温针灸对运动员大强度负荷后疲劳恢复的初探[J].现代康复,2000(11):17.
[14]徐玉明,王瑞元.针刺和磁提针对骨骼肌长时间收缩后静息电位变化的影响[J].体育科学,1999(1):75-76.
[15]王文远,牛 栋,王 辉,等.平衡针刺治疗运动性疲劳征的临床研究[J].中国针灸,1999(1):13-15.
[16]陈汉平主编.现代中医药应用与研究大系[M].第十六卷.针灸.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1995:13.
[17]翟道荡.艾灸关元、中脘和大椎穴调节β-END作用的比较[J].上海针灸杂志,1997(1):33.
The Research on Acupuncture Therapy in Chinese Medicine to Promote the Recovery of Sports Fatigue
Li Guohui
(Basic Department,Party Schoolof the LiaoningCommittee of C.P.C.,Shenyang Liaoning 110004)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ories perform the integral regulation to the metabolic function mainly from the overall point of view,and its superiority has been paid extensive attention of scholars at home and abroad.Because acupuncture therapy has the advantages of convenient operation,low cost,obvious curative effect,and no stimulants too,The paper also pays close attention to it.At present,the research on the acupuncture treatment to sport fatigue has made some achievements,the paper has summarized the progress of the researches on the basis of previous ones.
Acupuncture sportsfatigue recovery
G85
A
1004—5643(2012)05—0092—03
李国辉(1984~),男,硕士,助教。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