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陈氏太极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刍议
2012-08-15邢金善
邢金善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河南 郑州 450015)
河南陈氏太极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刍议
邢金善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河南 郑州 450015)
文章运用田野考察法、文献资料法等研究方法,对河南陈氏太极文化的传承与开发问题进行研究。研究认为:陈氏太极文化是中原地区多元文化汇流的结果,是历史的积淀,提出了注重实战与技击核心问题的原生态;凸显太极文化地域符号功用;注重高品质的艺术创作和意向引导等保护和发展的策略、建议。
陈氏太极拳 太极文化 传承 开发
“太极”一词的文字记载,最初见于《周易·系辞》。然而,真正现代意义上的“太极”概念是由明末王宗岳提出的。他在《太极拳论》中描述道:“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屈就伸”。太极拳以其“刚柔相济、形意兼备”的动作特点,“天人合一、吐纳有度”的哲变思维,导引身处都市繁忙紧张的人们释放身体、调停情绪;以“顺逆缠丝、阴阳相合”不亢不卑的实战尚武精神,维持着人们真实与虚幻、表象和本质的和谐秩序,广被世人推崇、喜爱和传播。
1 陈氏太极文化溯源
继汉唐之后,宋明时期,中华文化再次发生了大融合、大整合,形成了以儒家为主体,兼容道家和佛家的新学派——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并逐渐成为之后封建社会的主流文化。在这中新儒学的文化背景下,明末清初的陈王廷、王宗岳等太极宗师在继承前人搏斗技术的基础上,通过观物取象、以象立道、以道论器、尚象制器的道学思维模式,援道入拳,形成了《太极拳论》、《十三势歌》等太极文化理论和太极功法、套路等实战技法体系,实现了太极拳文化体系的创立、发展和完善[1]。除此之外,陈氏太极拳在河南温县的创立、发展与传播,与当地的经济发展、人文和社会环境不无关系。
1.1 发达的经济为太极文化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焦作市古称怀庆府,位于太行山和黄河的夹角地带,境内有黄河、沁河、济水等河流穿过,气候温湿,土地肥沃,自古以来民生殷实,文化活跃。夏禹时代,焦作地区始以“覃怀”闻名,《尚书·禹贡》载:“覃怀底绩,至于衡漳”。《史记·货殖列传》曾记载:“昔唐人都河东,殷人都河内,周人都河南。西汉桓宽《盐铁论·力耕》描写:古河内地区,“街衢五通,商贾之所指,万物之所殖。”明乔缙的《河南郡志》:“太行雄峙於后,丹沁交流其中,土旷民殷,号称小江南”。焦作地区经济发达、社会繁荣,为包括太极拳在内的文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1.2 繁盛的多元文化为太极拳诞生奠定了理论基础
古怀庆府道教和哲学文化发达,为太极拳的创立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如刘自然的导引吐纳之术、魏华存的《黄庭经》为太极拳的创立形成了理论积淀;嵇康等人的养生论、何瑭的阴阳论思想等丰富了太极拳的文化内涵。温县南临黄河,相传人祖伏羲氏在这里登台俯瞰黄河与洛水交汇,一浊一清交汇的漩涡产生的巨大能量,给了这位智者以启迪,构思出了太极图。[2]
《黄庭经》《黄庭经》是道教上清派著名经典之一,是西晋才女魏华存结合自己的修行实践和医学理论知识,揉和不同典籍精华,筛选、整理、注释,将宗教思想与医学、生理学、气功、养生相揉合,编纂而成。她创造了吐呐、导引、咽津、存思、服气之法。陈王廷晚年创作的《长短句》也说明了他和《黄庭经》的关系:“年老残喘。只落得《黄庭》一卷随身伴,闷来时造拳,忙来时耕田,趁余闲,教下些弟子儿孙,成龙成虎任方便。”可以想象,《黄庭经》是陈王廷“造太极拳”的主要理论来源。
竹林七贤等人的养生理论和健身实践。魏晋时期,以嵇康、阮籍为代表的“竹林七贤”隐居河内(今焦作云台山地区)二十余年,汇集了丰富的养生思想。嵇康《养生论》:“蒸以灵芝,润以醴泉”“呼吸吐纳,服食养气,使形神相亲,表里俱济也”。其思想主旨是性命之理可导养,不可更化。阮籍《大人先生传》:“养性延寿,与自然齐光”、“修身养性,不违其纪。惟兹若然,故能长久。”可见,阮籍的养生思想偏重养神,重在追求内在精神境界的自由与和谐。嵇康、阮籍等人的养生思想为后来唐代的十力和尚创无极养生功奠定了理论基础。
引导、吐纳术之流变。导引术原理是通过深度呼吸仰俯,手足屈伸的形体运动,使人体各部血液精气畅通无阻,起到促进身体健康作用。吐纳术是通过吐故纳新改善代谢,达到服食养身,形神相亲,表里相济之功用。西汉时期,焦作地区出现了著名的善于引导吐纳之术的大师刘自然。东方朔《金伞山万寿观自然先生赞》对导引吐纳之术有较早的文字记载,并高度评价了刘自然的导引吐纳功对于健身的益处。焦作博爱唐村千载寺墙壁上存有《导引图》石刻一幅,描述了寺僧导引吐纳提高内功修炼的场景。由此知,导引吐纳文化是太极文化的源流之一。
何瑭的阴阳哲学思想。何瑭(1474-1543年),号柏斋,明怀庆府武陟人,哲学家、科学家、政治家。他认为,世界是形与神的产物,形神来自宇宙的阴阳二气。只有阴阳相合,物才能产生;阴阳相离,物就会死亡。阴阳是不可混同的、各自独立存在的实体,万事万物皆分阴阳。[3]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平衡,周身上下内外形气一体,如太极之象,混然一圆。可以想象,太极拳的刚柔相济、内外相合、上下相通等阴阳相合的动作特点在某种程度上也正是何瑭阴阳哲学思想的体现。
1.3 浓重的武学氛围为太极拳提供了发展空间
古怀庆府地处河洛文化源核心地带,这块灵秀之地诞生了卜子夏、司马懿、唐玄奘、杜甫、韩愈、李商隐等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也创立了猿仙通背拳、八极拳等影响后世的武术拳种,从而为太极拳的神奇创立孕育了环境。
少林寺武学文化的影响 河南温县地处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的黄河和伊洛河交叉口北岸。与之一河之隔的南岸就是位居“五岳”之中的嵩山,古老的中原文明和山体文化崇拜孕育出的少林武术文化(“迅、疾、刚、猛”的少林拳),给黄河对岸的武者以启示。后者用“阴阳相合”、“以柔克刚”的哲辩法理创建了“柔、缓、巧”的太极拳,诠释了人类对大自然造化的领略,天地造化般维持着大自然的平衡、和谐。
猿仙通臂拳、八极拳的创立与传播 五代、两宋时期,河间一带地处战争前沿,净影寺和尚为健身保寺,在长期的习武过程中,受通背猿猴“腾、挪、闪、跃等”迅捷动作启发,创立“猿仙通背拳”。时至今日,在河南和晋东南一带民间,习练猿拳者甚众。1158年,少林游僧空相建月山寺。月山寺第二代主持苍公为保寺健身,和空相大师精心研究武术,结合少林寺第四门看山拳,创练开门八极拳。八极拳以其刚劲、朴实、动作迅猛的独特风格,自成一家,流传至今。
千载寺的武学传统与影响。唐时,千载寺住持李道子,号十力和尚,“以弘三论为务”,创无极养生功。唐村李氏家族深受千载寺武学传统的影响,世代练拳。《李氏家谱》记载,明洪武四年李氏家族自一世李清江迁居唐村后,自二世开始练拳习武。正是在如此深厚的武术文化的氛围中,李氏家族的九世公李仲、李岩,与陈家沟姑表陈王廷三表兄弟,创立了太极拳。[4]陈王廷回到陈家沟,“于拳术更加研究,尤多所心得”并“发扬光大,历代相传,成为特得之秘”,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陈氏太极拳。[5]之后,陈氏从此人才辈出,出现了诸如陈长兴、陈鑫等一代代太极拳师,衍出诸家太极拳,使太极拳享誉海内外。
2 陈氏太极拳的传承与开发对策
2.1 注重实战与技击核心问题的原生态保护
太极拳的迷人之处就是其“以柔克刚、巧破千斤”的技击特色和实战功效。1850年前后,杨露禅得以到北京授拳,打败了各路高手,名震武林,立脚京畿。正式太极拳独特的技击功效,才赢得了王公贵族的青睐,才被聘为旗营武术教师,并不断发展演化出多种流派。太极拳的实战技击功效式,迎合了占绝大多数的弱者的心理和东方文化特有的先礼后兵、以静制动礼节,成为其传承与发展的原动力。
2.2 充分挖掘太极文化的商标功用,开发旅游产业
太极文化涵盖太极拳的历史文化渊源,太极拳与文献陈家沟的关系,太极拳的技理、训练方法,人体医学的研究和演绎,有关太极拳的历史人物与传奇故事,太极拳大师与演艺明星,与太极拳相关的商标、域名、品牌、图标,传承和发展太极拳的各种人力资源等。任何一个切入点都可以开发出一条经济链。进入21世纪以来,以太极拳为核心太极文化在地方旅游经济建设中起着关键作用,以太极文化为引领的河南省焦作市有黑色(煤炭)经济向绿色(旅游)经济的成功转型,后被全国同行广泛赞誉的“焦作现象”就是成功的范例。
2.3 注重高品质的艺术创作和意向引导,发展表演产业
台湾编舞家林怀民以中国传统的太极入舞,将已有数千年历史的《太极导引》中的动作大量融入其中,淋漓尽致地表现出空灵的境界和虚实相映的主题的舞剧《水月》,从艺术的角度向人们展示了太极文化深层次美。剧中,伴着巴哈的《无伴奏大提琴组曲》,白衣舞者呼吸吐纳,由丹田导气引身,从而带动肢体动作,如传统书法之“气韵生动”,演绎出中西合璧的现代舞经典。自1998年首演以来,《水月》在国际顶尖级舞台如“一朵奇葩”绽放,让世人感受到了太极的艺术神韵,赢得了广泛关注。
2.4 政府给力,从源头抓教育
焦作市已认识到制作宣传不行,还要从小培养太极文化深层次人才和传承者。从2005年开始,要求市直机关80%的工作人员都要会打太极;从2007年开始,焦作的体育老师都必须参加太极培训,创新和普及了三种太极文化的新形态:太极剑舞、太极扇舞、太极秧歌。目前太极拳已列入焦作中小学体育教材,中招考试加分项目中也有太极拳。作为一张东方文化名片广播世界,从学校抓起的经验不但在河南试验,全国推广也势在必行。
2.5 凸显太极文化的符号效应,提高地域认知度
太极拳的文化符号效应,对于中国,乃至于河南来讲,都是一张靓丽的名片。“凸显文化的符号效应,提高地域认知度”,可以提升到当地政府经济发展的战略层面来考量。像春晚、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表演;国家体育总局主办的“中国焦作国际太极拳交流大会”、“武林风”搏击擂台赛等大型节会,一定要办的系统、精彩,让更多的人通过这个窗口了解中原文化、太极文化,进而投资文化开发,拉动地域境界的快速增长。
3 结语
研究太极文化,其和谐价值观启示我们:太阳能给万物以阳光温暖,月亮亦能给人类以光明和静思;少林猛拳力能断木碎石,圆润太极旋转亦能化神力于无形。五行相克,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保持乐观向上、否极泰来、平静面对人生的处世态度。演习太极拳,它能带去因工作劳累、生活压力产生的烦恼,更为当前急于追物欲、逐名利而精神无所归依的人们提供一方精神净土。发展太极文化,继续为民众的和谐生活、地域绿色经济建设、国家的和谐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1]康德强,等.太极拳——器道并重的人体技艺文化体系[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0(1):87-89.
[2]程 峰等.博爱唐村千载寺与太极拳起源[J].焦作师专学报,2005(4).
[3]何 瑭. 阴阳管见 [M]. 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394-399.
[4]李元善.李氏家谱[Z].藏于博爱唐村李氏家族第十八世李立炳处.
[5]宋右丹等.温县志稿[Z].1923(民国二十二年):220.
[6]程 峰.太极拳诞生的地域文化背景[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2008(10).
[7]朱 泳.阴阳哲学观中的太极运动及其文化承载[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0(6).
On the Cultural Heritage and Developmen of Chen Style Taiji in Henan
Xing Jinshan
(Zhengzhou Institute of Aeronautical Industry Management,Zhengzhou Henan 450015)
This paper involves a deep research on Chen Style Taiji by literature and data,field trips,interviews and other research methods.The Chen Style Taiji is a result of pluralist culture converging in mid-China,and consequence of history.The paper puts forward its own advice and strategies such as focusing on real core issue of the original ecosystem;highlighting the symbolic function of Taiji culture area;focuing on high quality art and intention guiding.
Chenshi Style Taij Taiji culture cultivation development
G85
A
1004—5643(2012)02—0049—03
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项目编号:2011B799。
邢金善(1968~),男,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