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传统武术无形资产的保护
——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
2012-08-15于兆杰
于兆杰 陈 诚
(广州美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260)
岭南传统武术无形资产的保护
——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
于兆杰 陈 诚
(广州美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260)
社会进步与城市化的发展使传统武术赖以生存的文化土壤日益消退,传统武术日渐凋落。岭南传统武术存在整体发展不景气,人才资源匮乏,可持续性不强,政府部门重视不够,以及自身的宣传与传承不利等问题,直接影响到传统武术无形资产的开发与保护。本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提出来利用申遗契机、保护传承人、加强保护体系构建等方面进行了论证。
岭南 传统武术 无形资产 保护 衰退
1 前言
武术是我国传统体育的精华,是我国乃至世界传统文化艺术宝库中璀璨的明珠,以其浓郁的民族特色成为世界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传统武术具有独特的健身、防身、观赏功能,是东方文化思想的精髓,它既是一项体育运动项目,也是一种文化形态,是一项巨大的无形资产。无形资产是文化品牌的象征,甚至具有高出有形资产的价值。因此,武术无形资产的开发与保护,是武术产业发展一个相当重要的环节。岭南广东地区的经济已成为中国经济改革的前沿和窗口,并取得世界瞩目的成就,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并积极向世界推广的武术文化,岭南武术应积极探索,寻求保护与开发良策。作为中国传统武术推广的前沿阵地,在传统武术的传播与发展过程中,加强武术无形资产的开发与保护就显得尤为重要。
2 岭南传统武术的发展状况与不足
2.1 岭南传统武术走向式微,影响到武术无形资产的保护
现代社会的工业发展,人们的生活条件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传统武术赖以生存的农耕文明与传统社会的土壤逐渐削弱、消失,民众的价值观和审美观也随之发生巨大的变化,加上一些老的武术传人的自然衰老和离去,民族传统武术逐渐走向式微、甚至消亡。目前,很多传统武术项目不是奥运、亚运和全运会的比赛项目,甚至进不了少数民族运动会和农民运动会,引不起地方政府的重视,保护、发展的力度不够,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另外,传统武术的根在农村,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传统武术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加上大量的年轻人忙于经济创收无心从事传统武术的习练与传播,其生存状况变得岌岌可危。虽然每年都举办各类的武术比赛,但随着老一代武术家和部分传人的离世,新的习武者从武技、德艺和影响力都无法与前人比肩,传统武术还是日渐凋落。
在经济大潮冲击下,今天的岭南武术不尽如人意。广州市武术协会常务委员,广州螳螂拳协会副会长颜志图感叹:六、七十年代,公园、草坪、操场到处都能看到练武的人,就像一个武术展览会。现在,只能见到少数练太极的老人。当年武术家郭子硕在广州沙面设馆收徒,一个班近200人,有中年人也有小孩。近20年来,再也没有见过这种规模的教学。大多数武馆内正在练功的弟子只有一、二十人,且都是老学员。而新报名习武的弟子是寥寥无几,难现“爆棚”现象。佛山武术协会的薛棉本说:“佛山的武术正在不断地退步,市场经济的挤兑,使很多武艺业余的人泛滥,降低了这个市场的品位。同时也让很多本来能打好拳的人,过不上好日子,从而变得浮躁起来。就像杂草的生长使周围的花朵也逐渐失去养分和光泽。”当前不少武馆在经营上举步维艰,赚钱的极少,更有走入死胡同的险境,生存空间越来越小。一武术馆长认为,民间武馆本身缺乏经济实力,学拳的人越少,靠学费维持的武馆就越难经营。反之,武馆越拮据,设备就越简陋,学拳的人也就越少……如此恶性循环,最后武馆只有关门。传统武术发展的衰落,传统武术无形资产自然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2.2 从事传统武术人才资源短缺,缺乏可持续性
人才资源是指杰出的、优秀的人力资源,着重强调人力资源的质量。以现代企业而言,人才资源指企业中所有那些体现在企业员工身上的才能,包括企业员工的专业技能、创造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管理者的管理能力,在某些情况下,甚至还包括企业员工的心理能力,因为企业员工的心理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将影响其才能的发挥。
人才资源还具备内在素质的优越性、劳动过程的创新性和劳动成果的创造性、贡献超常性、资源的稀缺性、不可替代性及时代性和群众性等的特征。武术文化的存在需要人这个载体来体现,武术的传承与发展都是通过武术人才对武术的内化与表象展示出来,如果脱离人的存在,那么我们对武术的感觉也就只是理论上的存在。传统武术不仅是一种文化遗产,更准确的说,它是人类在历史发展中赖以生存和征服对手的一种工具。在人类的视野中,它只是被动的为人类服务,这个工具仅仅作为一个客体而存在,它的好坏与作用的展现,取决于作用它功能的主体。因此,人对武术的传承与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针对传统武术的人才资源而言,主要是指直接参与传统武术的传承与发展,使传统武术能够沿袭发展,扩大影响的个人或群体。也就是传统武术的传承人和学习参与者。其中武术的传承人必须经过一定程序的培养,经过各种方式的考核(考察),根据其掌握的传承知识的数量和质量,最后才得以确认,他们通过刻苦的学习、练习,潜心揣摩,广览博采,以超人的才智和灵性,贮存着、掌握着传统武术的文化传统和精湛技艺。
在当前岭南地区的各大拳派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人才资源的短缺,从事传统武术的人员中,老的老,少的少,而年富力强的中青年或忙于经济创收或忙于生计,基本处于断档。改革开放以来,商业浪潮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传统武术赖以生存的文化土壤逐渐被各种休闲娱乐方式所消解,很多技艺无人问津,造成传承中断。那些默默无闻地进行武术传播与教育的高龄拳师见证了中华武术在近现代发展转变的历史,在他们身上蕴含着中华武术技击与技术的精华。随着这些拳师年龄的逐渐增高,这些拳师所具有的武术知识财富,会在我们的视野中逐渐的遗失。以莫家拳为例,莫家拳是“广东五大名拳”之一,原称“六度阴阳掌”,具有鲜明的岭南特色和朴实大方的南拳风格。主要流传在惠州、东莞、广州、佛山、顺德等地,并已传到香港、澳门、东南亚、英国、美国等地区。莫家拳创始人祖籍在桥头,桥头又是莫家拳的盛行地,曾经“家家习拳术,辈辈出高手”,涌现了一批著名拳师和武进士,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传奇故事,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目前桥头莫家拳逐渐式微,拳师大都年过花甲,武馆内老的老、小的小,大有青黄不接之势。社会环境的变化,武术的防身功能淡化,年轻一代学武兴趣大减,和众多武术门派一样面临后继无人的窘境。据初步摸底,桥头全镇能称得上拳师的莫家拳师傅只剩下二三十人了。其实,不单桥头如此,就连香港也面临同样的窘境。莫家拳传人莫德裕在20世纪70年代,在香港莫家拳国术总会担任教练,平时都有二三十人来学习。现在的年轻人已经不来学了,国术总会也名存实亡了。这种现状,桥头镇有关部门也注意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他们在申报莫家拳为省级非遗的《申报书》上如此陈述,莫家拳经过几十年演化,逐渐成为和麒麟舞融合在一起的表演活动项目,离真正意义上的武术已经越来越远,并归纳了原因:第一,“文革”的冲击,使得莫家拳完全停练,莫家拳传人产生断层;第二,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得到了发展,但却使原生态的莫家拳,不但失去了生存的环境,还缺乏足够的保护措施。尽管现在每到春节期间,一些村表演麒麟舞,舞麒麟用的是莫家拳功夫,麒麟舞之后也有专场的莫家拳表演,敲锣打鼓、爆竹声声,甚是热闹。但是问题的严重性也正在于此,桥头莫家拳目前尽管招式还在,但是实战能力大减,逐渐嬗变为表演性质的“花拳绣腿”了。
传统武术人才资源的另一方面则包括各拳派的学习者,如武馆学员、代表各武术俱乐部的运动员等。他们是所从事拳种发展的后备军和新生力量,随着武术的进一步推广和商业活动的扩大,他们将承担起越来越大的重任。这些人才资源中有从事传统武术,学有所成会被送进省市级专业队训练与之相关的拳术套路,或者进行散打类的训练,如2011年3月举行的蔡李佛对抗泰拳的选手都为有传统武术基础的高水平散打队员。在目前的武术竞赛体制中,运动员的竞技高峰逐渐的缩短,运动员更新换代的更快,而退役下来的运动员又没有足够的、适合他们发挥专长的岗位来维持生计。由于自身文化水平的影响,运动员的再就业受到很大的限制,这也是武术后备人才匮乏的原因之一。由于以上客观原因的存在,国外高收入的诱惑促使武术界内出现了一种个体留洋热,我们发现,到国外去谋求生路的并不仅仅是一些退役的竞技武术运动员,还有一些具有一定权威的民间大师。这种留洋的现象,对武术向世界的传播无疑是一种好的趋势。对国家来说,却是人力资源的流失,使得一些技术秘密和训练方法的逐渐公开化,造成无形资产的流失。
2.3 传统武术对自身缺乏宣传和推广
对普通市民来说,武术在生活中的实用性已越来越小,群众对那些难度高、动作激烈的传统武术缺乏兴趣是很自然的事,特别是对于青少年而言,与其花时间学习枯燥的武术功法,倒不如进行趣味性、集体性、自由度更大的篮球、足球、羽毛球、游泳等项目,因此推广传统武术越来越难,如果政府有关部门再不为其创造合适的“生态环境”,它只好自生自灭了。“实用功能”是绝大多数大学生学习技击类运动项目的首要原因,但更像是“武术操”的武术却丧失了它原本具有的本质属性——格斗。通过对学生的访问了解到,现在的学生对武术的认识已经变成这样一个概念:表演性强、实用性弱;虚幻性强(指电影、电视里看到的武术),现实感弱。因此,必须正视拥有几干年历史的传统武术正在年轻一代中国人心中丧失立足之地,与此相反,跆拳道、空手道等舶来品却在中国许多地方不断升温,并已成为很多都市年轻人强身健体的首选,甚至成为一种时尚标志。
以蔡李佛拳为例,蔡李佛在世界武术界享有盛誉,并成为国际武术南拳竞赛规定套路的主要来源,在国际武术传播上有“北有太极、南有蔡李佛”之说。而且在蔡李佛传人心中或在中国武术史上,蔡李佛早已名振江湖,威名远播。按广东省武协的统计,全球五大洲超过35个国家和地区有蔡李佛功夫总会,300多万蔡李佛拳爱好者分布在100多个国家。然而在一般老百姓心中,蔡李佛和陈享的名气,远远不及黄飞鸿、李小龙等,甚至其所在地江门新会地区的不少民众也并不熟知。
有不少接受访问的业界人士都表示,虽然如今世界上练习蔡李佛拳的人不计其数,然而在国内,甚至是其发源地,蔡李佛文化发展却呈现出令人尴尬的“墙内开花墙外香”局面,即内地不如港澳,港澳不如国外。目前发展蔡李佛旅游产业,唯一可供旅客游览的地方就是洪圣始祖馆。现场可供参观游玩的场所也相当有限,没有太多吸引游客的地方,也没有历史性资料和收藏品等东西能吸引游客的兴趣。如此境况,传统武术自身的生存都成了问题,无形资产的保护与开发根本就无从谈起。
3 岭南传统武术无形资产的保护与开发
3.1 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的契机
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其中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目标:通过全社会的努力,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备的、有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使我国珍贵、濒危并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并得以传承和发扬。所谓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这样定义:“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引注:《保护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3.10.17.)。这里首先要明确传统武术属于传统知识,是基于传统文化的发明和创造,具有一定的历史渊源,可以进行代际传递,通常表现为地域性和民族性。另外,传统武术属于“民间创作”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本,由个人或团体所创造,符合中国传统审美意识,以身体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民族文化。武术无形资产包括“武术商标、域名、著作权、武术人力资源、技术秘密”等;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则包括“口头传统,包括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的手工艺技能。”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角来看,民族传统武术具有杰出的民间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或文化空间、具有见证现存文化传统的独特价值、具有鲜明独特的民族、群体或地方特征、具有促进民族文化认同或社区文化传承的作用、具有精粹的技术性,具有影响人思想情感的精神价值。因此,加强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义重大。在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在国家级类别中属岭南传统武术的没有一项,而只有新会蔡李佛拳获江门市级,莫家拳为东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他如舞蹈、音乐、戏曲的则有29项。在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由江门新会申报的蔡李佛拳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由江门市报送的蔡李佛拳和咏春拳则被列为广东省级杂技与竞技类文化遗产。虽然部分拳种已经被收录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我们的工作并不能就此结束,更不能仅仅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请成功而沾沾自喜。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必然会获得国家专项资金的支持,但是,这并不能彻底解决对于传统武术无形资产的保护问题。对于无形资产的保护工作,需要政府、组织和个人的共同努力。
3.2 利用“申遗”氛围获得各方支持
尽管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一定就是无形资产,而武术无形资产也并非全部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二者都具有保护中华武术的功能,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是我们在武术保护过程中都应该积极采取的保护措施。武术无形资产的保护与开发,同时是对武术文化遗产的保护。目前国内所具有的有关无形资产的法律,对武术文化遗产同样具有保护范围,研究武术无形资产的保护与开发,正是迎合了作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武术的发展方向,对传统武术的发展有利无弊。蔡李佛拳“申遗”前后的变化,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在申遗之前,发展蔡李佛旅游产业,唯一可供旅客游览的地方就是洪圣始祖馆。当时,由于经费欠缺,蔡李佛始祖拳会的发展也举步维艰,拳会主要是靠会员费、小量社会资助、微薄培训收入及一些庆祝表演收益艰难维持日常会务,很难调动资金和精力去进一步挖掘和发展蔡李佛文化精髓。而且传统武术多以口传身授的形式传教,专业性强,且须一定的历练时间,很难吸引、留住人才,特别是既修习过蔡李佛拳术,又能从事资料搜集、教材编写、理论研究、历史考证等方面的人才。可以说当时因蔡李佛始祖拳会的艰难境况,严重制约了蔡李佛的发展和品牌的创建。”随着蔡李佛拳“申遗”工作的推进和深入,近年来各级部门已经日益认识到蔡李佛是独特的文化品牌是新会的一大优势,必将创造出巨大的无形资产和财富,必须利用好、保护好和发展好。为此,各级部门做了不少有成效的工作。在纪念蔡李佛创立170周年和陈享诞辰200周年之际,新会区政府还投入巨资筹办了国际性武术文化交流会、传统武术套路、内部散打观摩以及大型文艺晚会。同时,为了加大对蔡李佛武术的保护力度,新会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导小组还制订了一系列保护计划:包括对蔡李佛拳术进行专项普查,建立系统的档案;出版有关蔡李佛拳术的书籍、图片资料文集并全面宣传推广,加大社会和国际影响力;对蔡李佛拳术传人实行保护、鼓励,建立传承机制;举办蔡李佛拳术培训班;把洪圣始祖馆作为蔡李佛拳术推广的重要基地,做好蔡李佛拳术发源地的保护和发展规划;组织专家学者和各武术流派名家,对蔡李佛拳术进行专题探讨研究,定期组织大型的国际武术交流活动,进一步提高蔡李佛拳术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等。蔡李佛拳进入国家、广东省级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加上以后的蔡李佛拳对抗泰拳的电视宣传与转播、电影《蔡李佛》的拍摄与上映,影响和地位日益提升,其无形资产的价值日益凸显。目前,除了蔡李佛拳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外,咏春进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莫家拳进入东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活动,促进了政府部门对传统武术的重视,增加了资金的投入,对传统武术无形资产的开发与保护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3.3 强化岭南传统武术无形资产保护体系的构建
加强传统武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应加强岭南传统武术无形资产保护体系的构建,在传统体育文化及其无形资产的保护体系构建过程中,要注意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
3.3.1 有关体育部门要积极争取介入到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中
为包括传统武术在内的各种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入名录进行保护提供必要的条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极具包含性的概念,涵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超越了民俗学和艺术学等学科所研究的范围,包括武术在内的民族传统体育理应取得同样主要的地位,理应吸纳一定数量的体育专家进入到保护中,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面保护创造良好条件。
3.3.2 重点保护传承人
对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且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要采取重点扶持的保护政策。如国家为了加强对京剧和昆曲的保护,我国成立了“振兴京剧指导委员会”和“振兴昆曲指导委员会”,设立专项资金,实施京剧和昆曲的重点保护政策。对我国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文化遗产实施重点保护,一方面要像加强对京剧和昆曲的保护那样,成立专门的传统武术指导委员会,设立专项资金,实施传统武术的重点保护政策。与物质文化相比,传统武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难度更大,所以保护的重点不应该是“看不见、摸不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是这些文化遗产的持有人。为了加大对蔡李佛拳的保护力度,江门市新会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小组制定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包括的蔡李佛传人实施保护、鼓励、建立传承机制。另一方面组织人员对濒危的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进行记录和整理,同时要给予民族民间传统项目优秀的,且生活困难的传承人以适当的资助。
3.3.3 注重传统武术的整体传承与文化生态保护机制
传统武术的整体保护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技能体系的完整,二是生存环境的完整。任何一种文化遗产都是多种技艺和技能共同构成的,如果置其他技艺于不顾,只保护其中的某项技艺,即使保护得再好,这种技艺都不可能完整的传承下来。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决定了其保护应该是立体、整体和系统的保护。文化生态保护机制强调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文化保护与其产生、发展的环境密不可分,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文化保护要在相应的地理区域和文化环境中实现。法律要对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管理方式、资金的筹集和使用、保护区内居民的权利和义务、破坏文化生态者应承担的责任等做出明确规定。
4 结语
当前,国家对保护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全社会的努力,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备的、有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使我国珍贵、濒危并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岭南传统武术要利用这一契机,加强对传统武术的无形资产的保护与开发。武术无形资产的保护与开发,同时是对武术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武术无形资产的保护与开发,正是迎合了作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武术的发展方向,对传统武术的发展有利无弊。
[1]虞定海等.中国武术传承研究[M].北京: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0.
[2]于玉林.无形资产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3]李湘远等.试论岭南文化对广东南拳形成和发展的影响[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7(4).
[4]赵 芳.我国体育无形资产保护的相关问题[J].体育学刊,2004(2).
[5]胡世青.对我国体育无形资产的对策研究[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5(3).
[6]王春华.从失落的岭南说开去[J].搏击,2009(7).
Protection of the Intangible Asset of Traditional Wushu in Lingnan——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Yu Zhaojie Chen Cheng
(Guangzhou Academy of Fine Arts,Guangzhou Guangdong 510260)
With social progress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urbanization,the alive soil of the traditional Wushu culture is fade away,the traditional Wushu is declining.There are some disadvantageous problems in traditional Wushu of Lingnan,such as lack of talent resources,poor sustainability,less governmental attention,as well as themselves propaganda and the inheritance.These problems affect the development and protection of the intangible assets of the traditional Wushu directly.The article from the view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demonstrated in making use of the chance,strengthening the protection of inheritance and construction of protection system.
Lingnan traditional Wushu intangible asset protection
G85
A
1004—5643(2012)02—0025—04
广东教育科研“十一五”规划项目,编号:2010tjk224。
1.于兆杰(1969~),男,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与民族传统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