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视角下对《献给艾米丽的玫瑰》的解读
2012-08-15张付花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外国语学院郑州450011
⊙张付花[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外国语学院, 郑州 450011]
作 者:张付花,硕士,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英语应用语言学。
一、引 言
对于什么是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众说纷纭,尽管对于后现代主义有着不同的论述,但对其基本精神进行梳理,我们会发现它是对现代主义的修正和重构,主张“反中心”“反权威”,倡导“非理性”“不确定性”“平等性”,注重“差异性”,反对同一。后现代主义反对“唯一的中心”“单一的视角”,倡导多元思维,主张从一元的标准转变为多元的标准。后现代主义文学从历史传承上来看,既是对现代主义文学的继承也是一种批判。
威廉·福克纳(William·Faulkner)是20世纪美国最为杰出的作家之一,多年来,福克纳被认为是西方现代派文学的重要代表作家之一,但若进一步探究其作品的内涵,我们会发现福克纳在深层次上对现代性是持一种批判的姿态,他的作品更多地渗透着一种解构现代商业文明之主流文化、质疑现代性所确立的绝对性和统一性的后现代精神。密西西比大学“福克纳研究会主席”唐纳德·卡蒂加纳认为:“后现代主义‘坚持把高雅文化和通俗文化混合起来,给边缘人群以说话的权利,并且揭示了所有艺术传统的不真实性。’虽然福克纳一直被看做现代主义作家,但福克纳的作品的确符合上述后现代主义的定义。”
在国内用后现代主义研究福克纳的作品也大有人在,魏玉杰详细地介绍了1999年的福克纳年会上诸位学者用后现代主义研究福克纳的观点和作品;郭永红、李萌羽从三个层面——现代工商文明之批判、南方贵族文化之解构、主题之不确定性对福克纳的小说进行了分析;庄国卫亦从现代工商文明之批判、南方贵族文化之解构、主题之不确定性三方面等后现代视角入手阐释了艾米丽悲剧命运的根源;魏丽认为福克纳的后现代主义态度体现在两个方面即主观上福克纳以现代主义的永恒理想抵制后现代主义,而客观上他又无法摆脱后现代主义的疯狂虚无;张廷芳认为福克纳采用后现代主义手法解构了南方贵族的主流文化。
本文拟以福克纳短篇小说《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为例,从后现代主义的视角的反传统、任意性和不确定性、多元化来对其进行解读。
二、对《献给艾米丽的玫瑰》的叙事方式,主题和人物性格的后现代解读
1.反传统,任意性 后现代主义作家怀疑任何一种连续性,认为现代主义的那种意义的连贯、人物行动的连贯、情节的连贯是一种“封闭体”(closed form)写作,必须打破,以形成一种充满错位式的“开放体”(opened form)写作,即竭力打破它的连续性,使现实时间与历史时间随意颠倒,使现实空间不断分割切断。
后现代主义文学具有强烈的,甚至彻底的反传统意识。后现代主义的文学拒不以开头、中间、结尾这样的陈规来创作小说。后现代主义小说彻底抛弃了历史时间因素,零散片段的材料就是一切,它并不给读者以传统意义上的在历史变迁的线性关系中、在人物矛盾发展的最终解决中获得美感,它只在永久的现时阅读中艺术的存在,艺术也就变成纯粹的当下直感。后现代主义叙事文学便从强调叙述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变成了强调叙事本身的价值。在这些作品中,时空不分,过去、现在、将来相互缠绕,情节线索被分解成许多毫无关联,可以随意插入抽出的部分。叙事结构混乱无序,任意跳跃,前后矛盾,叙述角度变换不定,忽此忽彼,时而进入叙事者的思绪,时而又进入故事人物的内心世界,使人难以分清哪些是人物的意图,哪些是叙述人的意图,哪些是事实,哪些是虚构。
在《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作者福克纳采用两种时间即镇上居民的生理时间和艾米丽的心理时间这种错综迷离、颠倒混杂的时序来叙述故事的时间,这两种时间时而分离,时而一致。艾米丽的心理时间永远停滞,表现有拒绝纳税、父亲死后拒绝埋葬父亲的尸体、拒绝“在她门口钉上金属门牌号,附设一个邮件箱”、杀死并把荷默的尸体藏于屋内,这些都表明在她的心里拒绝时间的流逝,希望时光永驻,一切都不曾发生过,虽然她的外表随着生理时间发生变化,但她的内心仍然抵触时间的流逝。“对于她来说,他们还活着”,这就是她的心理时间,从她的心理时间来看艾米丽处于一种变态的境地。可是当她爱上荷默并且驾着马车一起出游时,当她讲授瓷器彩绘课的时候,她的心理时间和镇上居民的生理时间是一致的,这又表明她是正常的,她渴望爱情,渴望过正常人的生活。福克纳没有追求情节的逻辑性和连贯性,而是将人物的心理时间、现实时间、历史时间和未来时间随意颠倒,将现在、过去和将来随意置换,将现实空间不断地分割切断,使得小说的情节呈现出多种或无限的可能性。
2.不确定性,多元性 后现代反对中心性、真理性的观念,主张不确定性。在后现代主义看来,不存在永恒不变的所谓的“终极真理”,因为一切真理性的东西都是由语言建构的,是相对的,而后现代的社会关系也主要是一种语言关系,因此整个世界是无序的,缺乏确定中心的。美国著名后现代主义大师哈桑还曾就英美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多元性特征进行了深入的考察和分析,他认为这种多元特征就体现在文本叙事中的不确定、模糊、间断、散漫、反叛、变形等方面。
(1)主题的多元性 小说的标题是《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一般来讲,在西方的文化中玫瑰代表着浪漫的爱情,从标题来看,《献给艾米丽的玫瑰》应该是一段浪漫的爱情故事。但是,我们读完全文,对这篇小说细细回味的时候,会发现福克纳所展示给我们的爱情故事并不浪漫,或许根本称不上是爱情故事,而是爱情背后的东西。首先,这篇小说以“玫瑰”为标题,但是只有小说末尾两处地方出现了“玫瑰”一词:“败了色的玫瑰色窗帘”和“玫瑰色的灯罩”,这表示艾米丽的爱情并不是被玫瑰包围而是没有玫瑰或即使有却又那么短暂且快速败落了。其次,文章传达了作者福克纳以及人们对于艾米丽的一种尊敬爱慕之情,福克纳本人在谈到故事标题的含义时曾说:“这儿有一个遭遇悲惨的女人,她的悲剧是无法改变的,任何人也无能为力。我可怜她。这是向她表示敬意,就像你在这种情形下要向人做出某种姿势、行个礼什么的一样。对一个男人,你会敬他一杯酒,而对一个女人,你则会献上一朵玫瑰。”这段话泄露了福克纳对艾米丽小姐这一人物形象迷恋与惋惜的复杂情愫。默诵着《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这一标题,我们仿佛看到福克纳正手捧一束鲜艳的玫瑰花在艾米丽小姐的墓前深情凭吊,凭吊艾米丽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不惜残忍地杀人以防遭到嘲笑,凭吊艾米丽大胆地追求自己的爱情的壮举。
但是这篇小说似乎还有另外一个主题,那就是对现代工业文明的批判和对大势已去的南方种植园经济及贵族社会的缅怀。正如何琼所言:“艾米丽是旧传统的化身,故事标题中的玫瑰花代表了人们对南方传统的一种满怀敬意的缅怀之情,一种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悲切之叹。福克纳写下这意味深长的标题,是出于内心不由自主的需求,反映了他内心深处对业已湮灭的南方传统的追怀和悼念。这朵玫瑰花是献给艾米丽小姐的,也是献给自己魂牵梦萦的那片南方故土的,是福克纳为远去的种植园主传统和贵族精神谱写的一首哀伤的乐曲。”
哈桑认为“不确定性”是中心和本质消解后的产物。这种“不确定性”将一切现存的事物都纳入总体的怀疑之中,构成对一切事物的消解,也就是对一切权威合法性的消解。后现代主义小说中作者的话语不是唯一的,而是暂时的,需要阐释需要读者的阅读才能重新发现意义的。
(2)人物的性格的多元性 艾米丽出生在南方一个贵族家庭,身上持有一种普通人所不能比及的贵族气息,她保持着淑女形象,“身段苗条、穿着白衣”,“她把头抬得高高的甚至当我们深信她已经堕落了的时候也是如此,仿佛她比历来都更要求人们承认她作为格里尔生家族末代人物的尊严,仿佛她的尊严就需要同世俗的接触来重新肯定她那不受任何影响的性格”。她无视权威,即使镇里的领导来也不为所动,甚至“没有请他们坐下来”,最后让黑人男仆托比“把这些先生们请出去”。就连自己的父亲去世,镇里的人觉得“可以对艾米丽表示怜悯之情了。她单身独处,贫苦无告”,但是就在“她父亲死后的第二天,所有的妇女们都准备到她家拜望,表示哀悼和愿意接济的心意”时,“艾米丽小姐在家门口接待她们,衣着和平日一样,脸上没有一丝哀愁”。这正是艾米丽的父亲,一名旧南方传统的忠实卫士的梦想——把女儿培养成真正的淑女,一手教育的结果。“她父亲叉开双脚的侧影在前面,背对艾米丽,手执一根马鞭”,在这种残暴压抑的教育下,艾米丽变得冷漠孤傲、“无法接近、怪僻乖张”,恰似一块寒冷之极的坚冰,以至于后来冷酷残忍到成了杀人凶手。
但另一方面,艾米丽勇敢坚强,不畏流言,不向传统低头,执著于爱情,是一个敢爱敢恨的人。她外表冷漠,但是内心却似有一团火,她渴望得到爱情,渴望家庭,爱上了一个大家都不看好的“北方佬”,人们说她“忘记‘贵人举止’”,“深信她已经堕落了”,可是她依然坚持自我,“把头抬得高高的”,追求着属于自己的幸福和权利。
可是悲剧就在于艾米丽深爱的人“喜欢和男人来往”,是一个“无意于成家的人”。当艾米丽发现自己付出的感情被玩弄了,自己的爱人要抛弃她时,她敢爱敢恨的一面流露了出来,她残忍地把他杀死了,以这种方式满足了自己强烈的占有欲和控制欲,因为“那尸体躺在那里,显出一度是拥抱的姿势,但那比爱情更能持久那战胜了爱情的煎熬的永恒的长眠已经使他驯服了”。
三、结 论
后现代主义代表人物利奥塔认为后现代主义不是一种意识形态而是一种状态。人们不会去做一个后现代主义者,相反,世界能够在后现代主义的框架内被认识。后现代主义作家乐于追求多元性的审美效果,因此他们作品的主题、语言、情节结构、人物形象通常都显得模糊不清似是而非,既可作如是解,又可作如彼解,令人困惑,有时甚至难以理喻。通过上面对叙事的任意性以及主题和人物的多元性的分析,我们发现正是在这种包容多元阐释的后现代语境里,《献给艾米丽的玫瑰》才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成为所有福克纳作品当中可读性最强的短篇小说之一。
[1] 郭永红,李萌羽.论威廉福克纳小说的后现代精神[J].山东外语教学,2006,(02).
[2] 魏玉杰.福克纳与后现代主义[J].外国文学评论,2001,(03).
[3]李瑞.解析后现代主义文学特征——以唐·巴塞尔姆的短篇小说《玻璃山》为例[J].文教资料,2008,(11).
[4] 佛克马.走向后现代主义[M].王宁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5] 邹广胜,高公荣.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四个基本特征[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3,(01):16.
[6] 杜志卿.秀拉的后现代叙事特征探析 [J].外国文学,2004,(05):80—86.
[7] 何琼.南方情结与《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J].世界文学评论,2010,(01).
[8] 张伟.关于“后现代”的美学反思[J].美苑,2002,(06).
[9]刘惠玲.从情节和人物看多元性特征在英美后现代主义文学中的体现 [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8,(04).
[10]庄国卫.对艾米丽悲剧命运的后现代阐释——评《献给艾米丽的玫瑰花》[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06).
[11]魏丽.从《去吧,摩西》看福克纳的后现代主义态度[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3).
[12]张廷芳.从后现代主义的角度析福克纳小说《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J].资治文摘(管理版),2009,(04).
[13]文中作品引文均引自威廉·福克纳《献给艾米丽的玫瑰》,杨岂深译,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5ad6f00100qn k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