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道德哲理的经典之作——瓦西里·舒克申的电影创作及其经典之作《红莓》
2012-08-15广播电影电视管理干部学院太原030013
⊙张 焰[广播电影电视管理干部学院, 太原 030013]
20世纪六七十年代,苏联时期的文学艺术界出现了一股“舒克申热”:舒克申创作的小说和电影剧本经常刊载在中央的报纸杂志上;他编导和出演的影片不断地在众多的影院里放映,而且有的获得了全苏电影节的奖项,有的还夺得了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的大奖;而报刊上对舒克申的作品更是多有赞誉。著名俄罗斯电影大师格拉西莫夫在70年代初就讲过:“我们自己还不明白,我们已生活在舒克申时代。”苏联解体之后,众多著名作家的作品已束之高阁,不再发行,但舒克申的小说和影片仍在继续出版和放映,就在2009年,当他冥寿80之际,俄罗斯许多报刊还发表了大量文章怀念这位过早去世的作家,并组织座谈会研讨他的作品,甚至在舒克申的家乡举办了“舒克申电影节”,在电影节上不仅放映了他编导及出演的多部影片,而且当代众多明星带来他们的最新影片纪念这位电影大师。
瓦西里·舒克申在苏联时期及当今俄罗斯文艺界占有非同一般的地位,他在短短的一生(1929—1975)中创作了两部长篇小说、三部中篇小说、百余篇短篇小说,编导了五部电影并出演了二十多部影片(且多是主演),给读者和观众留下了极为深刻而又难忘的印象。这样一位集著名小说家、编剧、导演、演员于一身的人物在俄罗斯是绝无仅有的,甚至在其他国家也是十分罕见的。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肖洛霍夫在世时曾评价舒克申说:“他在叙述那些平凡的、非英雄式的、使每一个人都感到亲切的事情时,总是那么质朴无华、轻声细语,非常令人可信。这就是舒克申的作品能得以发扬光大并在成千上万人的心目中得到巨大反响的原因。”①
一
瓦西里·舒克申于1929年7月出生在西伯利亚阿尔泰地区一个地道的农民家庭里。20年代到30年代,苏联农村生活相当困难,尤其是西伯利亚地区,而国内战争的创伤使农民的困苦更是雪上加霜。1932年,舒克申的父亲无辜被捕,下落不明(死后于1956年平反),三口之家仅靠母亲那勤劳的双手勉强艰难度日,后来母亲改嫁,生活才有好转,但卫国战争爆发,继父奔赴前线,艰难的现实又迫使年幼的舒克申开始在田里劳作。童年的艰苦与劳动使舒克申养成对土地的热爱、对农村生活的眷恋,待他成名之后,对土地的热爱始终贯穿于其全部创作之中。
舒克申十四岁时读完七年制学校,考入了汽车技校,但他只读了一年,为了生活,他不得不去做工;1949年他应征入伍,在黑海舰队当水兵;1952年因病提前复员,又回到农村工作。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了毕业证书后,他在农村学校教书,甚至有一段时间担任了学校的校长。
1954年,舒克申经过了多年的积累和工作的磨炼,来到了莫斯科准备报考高等学校,而他最理想的志愿是高尔基文学院和全苏电影大学。幸运的是,他那机智的对答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被当时的著名导演罗姆录取,进入了电影大学的导演系。当时在罗姆门下学习的有不少后来成为世界级的电影艺术大师,如塔尔科夫斯基等。毕业的那一年(1958)是舒克申创作生活中值得纪念的一年,他第一次走上银幕,便在影片《两个费多尔》中扮演了主要角色,同时他的第一篇小说《马车上的两个人》,也在《接班人》杂志上发表。1960年,舒克申开始了独立的创作生活,从此,在不断发表小说(主要是短篇小说)的同时,也开始了电影创作。
二
1964年,舒克申自编自导的第一部影片《有这样一个小伙子》拍摄完成,而且大获成功,它不仅获得全苏电影节的嘉奖,而且荣获第16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大奖——圣马克金狮奖。
这部影片是作者根据自己的两个短篇小说《二级司机》和《格林卡·马柳金》改编而成的。影片塑造了一个真实可信、可爱又可笑的西伯利亚农村小伙子巴什卡,他在行车途中所遇所为构成了影片的全部故事情节。影片对主人公性格的刻画也是通过主人公驾车在公路上奔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来体现的,这大概是较早的一部经典的“公路电影”吧。编导突出了公路这一造型主题,它对推动情节的发展、揭示人物性格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作用。在影片中,这条公路不仅是故事发展的空间,也是主人公生活和工作的环境;巴什卡在行车中热心助人、英勇救人,表现出了他那崇高品质。影片中所表现的路,既是主人公现实的生活道路,也是一种隐喻,它表现了美好世界在年轻人面前无限延伸扩大的希望之路,它意味着美好生活属于那些勇于进取的年轻人们。
舒克申在塑造巴什卡性格特征时,以善良、可爱、乐观的喜剧色彩为基调,而在善良、乐观、勇敢的性格中又显示出一种诙谐的傻劲,从而构成了一些喜剧色彩,使观众感到真实可信。舒克申以其独特的才华所塑造出来的这个生动活泼善良可笑又可爱的农村小伙子形象,大大区别于过去苏联电影中的英雄人物的形象,使银幕上的人物更加光彩照人,这也是影片最为成功的地方,也是最受观众喜爱的原因。
1966年,舒克申拍摄了他的第二部影片《您的儿子和兄弟》;1970年,他又编导了影片《怪人》;1971年,一部名为《火坑》的影片也由他摄制完成。但是,这几部影片并未引起轰动,甚至在观众中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可。
舒克申在这几部影片中颂扬的仍是些热爱土地的乡下人,他竭力推崇自己熟悉的乡村生活和普通农民那淳朴天性中蕴含的道德观念,并以此来抨击现代生活,特别是城市生活,在影片中表现了融入城市生活的乡下人的精神世界的蜕变,谴责了都市生活对农村人淳朴的人性和人际关系的侵害。有的评论家认为舒克申有意地将城市与乡村对立起来,过分渲染了城市对乡下人的伤害。
三
1974年,舒克申编导并主演了影片《红莓》,这部影片是根据他1973年创作的一部同名中篇小说改编的,这是他电影创作中最主要并具有代表性的一部作品,也是他第一次主演自己编导的作品。这部作品不仅获得了当年全苏电影节大奖和最佳男演员奖,而且被《苏联银幕》杂志评为当年最佳电影,并在国内引起了极大轰动,深受观众欢迎。
舒克申的电影创作是和他的小说创作紧密联系的,也可以说,他的电影是从小说里派生出来的,因此在他的电影创作中,文学性占有极大的成分。影片《红莓》的剧作结构、银幕形象、镜头语言都鲜明地体现了导演对影片内在的文学性的思考。
《红莓》的剧作结构是纵深的、多层次的,是一部既简单又复杂的作品,观众可以对它做出各种理解和解释,可以把它看做一个误入歧途的农村青年寻求新生活的故事,也可以把它视为鼓舞问题青年走向新生的爱情颂歌;可以把它解释为正义与罪恶较量的凯旋曲,也可以理解为表现人性和良心的社会心理剧;更可以把它当做一出社会悲剧——叶戈尔对故乡和亲人、土地和劳动的背叛而付出了沉重的生命代价。这就是舒克申在电影《红莓》中所达到的内在的文学性。
舒克申在《红莓》中首先摒弃了那个年代所推崇的“英雄人物”作为主人公的传统写法,也舍弃了那种惯用的如何在党团组织教育和群众帮助之下年轻人转变的过程。影片有着它独特的新的突破,它是从个人与社会在深层次意义上撞击的角度来讲述了一个深刻的悲剧的。
影片塑造了一个按人们常规讲的反面人物——从牢狱里出来的盗窃犯,这在以往的电影中多是被批判的人物。但是舒克申却大胆地将他作为主人公来塑造,因为他想表现的首先不是一个贼,而是一个人,一个原本善良的人,一个由于受到诬陷而误入歧途,但对生活充满希望的人。
影片是以极大的同情来塑造主人公叶戈尔这个人物的。在谈到创作《红莓》的意图时,舒克申曾说过:人身上的善良的东西是不会彻底死亡的;这就是说,人总是可以救药的,任何时候都不能中止争取人的斗争。这种哲理贯穿于整个影片之中。
难怪当代电影评论家一直认为《红莓》是苏联时期电影中的“作者电影”的典范。我们知道,“作者电影”最鲜明的特点是“去摄制那些纯粹表达创作者个人主观感受的艺术影片”②。在影片《红莓》中,舒克申本人的主观感受十分鲜明,他通过主人公与观众交流对生活的认识,从而感染、震撼观众的心灵,这是十分强烈的。
电影一开始就是叶戈尔被释放后大步走在木桥上的一组长镜头,他以矫健的步伐阔步向观众走来,面孔沉浸在对新生活渴望的喜悦之中;随着镜头转移到叶戈尔坐出租车去寻访他的女友,路过一片白桦林,他让司机停下车来;他走进白桦林,抚摸着一株白桦林,喃喃自语,像是对自己的女友倾诉自己改过自新的决心。舒克申的表演真挚、动情,尽管话语有些粗俗,但恰恰是表现了主人公叶戈尔那被扭曲的灵魂中还残留着的美好而真挚的感情,充满着对生活的渴望。
叶戈尔渴望重新做人,但是他得不到大家的信任。女友柳芭的父母兄嫂对他的讥讽和耻笑,认为柳芭带他来是引狼入室;周围的人也都是以怀疑的目光和态度看待叶戈尔的;农庄领导也不相信他,迟迟不肯给他工作。总之,舒克申在塑造这个人物时,既抱着极大的同情而又不想原谅他的过失,因此,作者不是让故事在叶戈尔愉快地在辽阔的土地上进行劳动时就结束,而是让他为自己的失足付出了惨痛的生命代价,为他的主人公很早就抛下孤寡的老母、离开土地和劳动而付出生命代价,但是舒克申让主人公死在自己耕作的土地上,倒在象征美好的白桦树旁,而且让爱他的柳芭为他哭泣,这一切意味着他得到了新生;这种新生来源于土地和劳动、来源于悔恨与爱情。舒克申所表达的这种道德哲理贯穿于全部影片之中。
影片中的许多细小情节和场景都是非常动人的,例如叶戈尔在柳芭陪同下回故乡去探望自己多年遗忘的母亲,这场戏也是全剧中一个情感线索的高潮。叶戈尔不敢面对母亲,害怕母亲责备他忘恩负义,于是他带着墨镜,躲在一边,由柳芭和老母亲聊天,但是老人没有抱怨、没有责备,叶戈尔最终也没有勇气和母亲相认,但这次会面对主人公的心灵和良心的震撼是难以言说的,这也是他彻底转变的分水岭。在返回的路上,叶戈尔扑倒在草地上,仰天呼唤:“老天哪,你宽恕我吧!”这时镜头摇起,一座白色教堂的形象切入,情绪在寓意深刻的画面中爆发。
舒克申在影片《红莓》中不仅把“作者电影”的特点渲染得淋漓尽致,而且明显地继承了俄罗斯古典作家如果戈里、托尔斯泰、陀斯妥耶夫斯基等的优秀文学作品的传统,追求精神境界的完美、对现实生活的人性与良知的探索,甚至对影片中的景色画面、乡村的田园风光、挺拔的白桦树、肥沃的土地、主人公的性格以及人物语言的幽默,都赋予了丰富的民族色彩。
即使是影片的片名,舒克申也体现了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红莓虽然是一种野果,但在俄罗斯习俗中,它象征着女性的纯洁、宽容、爱情和婚姻,而影片中,正是由于母亲的宽容和柳芭的信任与爱情促使和帮助叶戈尔走向了新生。
① 引自《舒克申短篇小说选》,外国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470页。
② 引自《电影艺术词典》,中国电影出版社1956年版,第5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