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文化时代普通高校教育的关捩
2012-08-14王雯靖
王雯靖
(佳木斯大学人文学院 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2)
一、引言
2007年1 月18 日《光明日报》刊发了一篇题为《传统文化通识教育:内地高校落后了》的文化资讯。文中这样写到:以背诵中国古诗为考题考学生,结果,香港城市大学校长张信刚连续20次听到的都是:“床前明月光……”,这样的尴尬让这位以钟情中国传统文化著称的理工科校长备受“刺激”。
2007 年新年伊始,一本以“两岸三地学术精英历时五年合力编撰,系统完备、深入浅出的中国文化基础读本”为卖点的《中国文化导读》摆上了三联书店的书架,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刘梦溪笑言:“这本书源于张校长所受的‘刺激’。”
1月10 日,三联书店为《中国文化导读》的出版,召开了以“传统文化修养与通识教育”为主题的座谈会,有意思的是,与会者在热议该书的重大价值及意义时,纷纷发出这样的慨叹:“这样的教材为什么是香港城市大学出?内地为什么没有早些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在座谈会上发表演讲时甚至措辞严厉地说:“这应该让内地所有的大学校长脸红,包括北京大学。”“现在全国1400多所公办大学有哪一所大学让所有学科的学生以《中国文化导读》为必修课?没有。城市大学一学期上课的学生有3000人,每年投入2000万,我们的重点大学哪一个肯做这样的投入?没有。”评论认为:内地高校传统文化通识教育陷入迷茫,这样的责问或多或少源于专家对当前内地高校传统文化通识教育现状的忧虑。[1]
二、国内外开设通识课的基本情况
何谓通识教育?80年代中期,中文“通识教育”一词由台湾学者根据generaleducation,liberaleducation的思想翻译转换而来。翻译借鉴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于“通”和“识”的解释。在此之前,有人把generaleducation 译为“一般教育”、“普通教育”、“通才教育”,将 liberaleducation 译作“自由教育”、“博雅教育”等。通俗的理解是强调教育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要求学生在学习各自专业知识之外接受人文知识和人文素质教育,并以此培养他们的人格修养,陶冶他们的道德情操,提升他们的格调趣味。国内外的一些重点大学在认识了这一情况后纷纷开设了通识课,具体情况如下:
表一 我国四校通识课程设置情况
表二 美国四校通识课程设置情况
由这些数据不难看出国内外知名院校对通识课的重视。遗憾的是,各普通高校直到现在还没有系统的开设过文化类通识课,有的高校也只是将其放在选修课或素质课的范畴内,应付了事,不太重视。笔者所在的大学只有少数几个学院开设了大学语文课,这也只是只有36学时的选修课而已,至于中国文化之类的课程,只有人文学院的专业学生开设。相比之下,不能不让人反思。
三、普通高校开设文化通识课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一)大众文化时代社会的需要
在大众文化的辉煌时代,第一个成绩是使民众变成文化的直接参与者。政治、经济、艺术活动,群众都是主要的组织者和参与者,一改过去处于旁观者的地位。当代社会大众文化的发展如日中天,各种文化现象出现了空前融合的局面,这就要求我们对文化现象的解读不能偏于一隅,将多种文化知识综合吸纳是一个已经不能回避的问题。因此开设文化类通识课,解决学生文化基础知识溃乏这一问题,势在必行。
大众文化背景下各种文化现象纷繁复杂,而我们的学生缺少对各种文化现象确认、分析和选择性接受的能力,文化类通识课理论知识的正确引导可以重新建构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家园。
(二)学生素质培养的需要
在大众文化教育时代悄然来临的今天,我们引以为豪的本专科教育越来越演变成大学生“做人”的素质教育。纵观现今大学生的素质真是让人堪忧。笔者所在的大学很多同学对中国自身辉煌的文化、风俗、文学传统感到十分陌生,有些同学甚至连基本的书面表达都存在困难。而文化类通识课的开设为这种素质教育找到了一个良好的实施平台。
(三)大学自身发展的需要
开设文化类通识课是在我国高等教育进一步转变办学理念过程中提出并实施的重要战略步骤之一。随着高校扩招的规模日益增大,高等教育已逐渐从高雅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因此,加强素质教育已成为高等教育的重中之重。同时开设文化类通识课与高校的专业课发展也是相辅相承的。专业课是培训学生的一技之长也就是如何做好“事”,而文化类通识课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良好人文素养,让学生学会如何做好“人”。只有做好了人,才能做好事。由此可见,二者的辨证统一关系。所以文化类通识课的开设也为专业课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后盾。
文化类通识课是高等院校教学发展和改革不可忽视的课题,是高等院校素质教育有效的手段,是促进专业教育发展的坚实基础。我国的文化类通识课的发展历史不长,教学经验不足,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加大文化类通识课的发展力度,调整和完善文化类通识课的教育教学理念,使其在高等教育中发挥巨大的潜能作用。
注释:
(1)传统文化通识教育:内地高校落后了.光明日报,2007年1月18日。
[1]大众文化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及教育对策.教育与现代化,2004(2).
[2]李曼丽.通识教育:一种大学教育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3]黄坤锦.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刘理.综合性大学通识课与素质教育.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2).
[5]王一川.大众文化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3).
[6]传统文化通识教育:内地高校落后了.光明日报,2007年1月18日.
[7]蒋太善.简论通识教育与高校素质教育的关系.中国成人教育,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