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PQ下垂控制的逆变器并联系统仿真研究

2012-08-11朱永祥肖强晖童圣骁

关键词:环流并联幅值

朱永祥,肖强晖,童圣骁

(湖南工业大学 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株洲412008)

0 引 言

随着太阳能光伏并网发电日益发展,多台逆变器并联运行,成为光伏并网发电的关键技术之一,是近几年研究的热点.逆变器并联控制主要有:集中控制、主从控制、分布逻辑控制和无连接线控制等方式.无连接线控制方式利用PQ下垂外特性,省略并联系统逆变器模块间的连接线,适用于相隔较远的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但并联系统的参数变化时,逆变器间环流问题尤为突出.

根据光伏并网系统的需要,考虑逆变器输出线路电阻的存在,本文对传统的PQ下垂外特性进行改进,通过系统建模和MATLAB/Simulink仿真进行了验证.

1 无连接线控制工作原理

目前的逆变器无连线方案都是基于传统的PQ法下垂特性,实现一个逆变单元与其它并联的逆变单元互不影响,实现有功功率P和无功功率Q的均分.各并联单元之间无电气连接线,安装、维护更方便,运行可靠.

在具体的控制实现上,则是由采样输出电压Vo与输出电感电流Io,计算P与Q,再通过下垂控制算法获得新的频率ω与幅值V,合成新的电压信号v=Vsin(ωt),最后与给定的输入信号比较,形成并联系统控制的偏差信号.

传统功率下垂特性忽略逆变器输出线路电阻效应,当调整P时会影响输出电压的幅值,调节Q时会影响输出电压的频率,会造成系统的正反馈,不能较好地解决逆变器间环流问题,导致系统运行可靠性降低.

2 功率下垂特性的改进

根据光伏并网系统的需要,其线路电阻效应是不容忽略的,必须对传统的PQ下垂特性曲线进行修正.

图1 两台逆变器并联运行系统等效模型

两台逆变器并联运行的等效模型如图1所示.设逆变器i(i=1、2为逆变器模块的序号)的输出电压为Uoi∠φi,负载端电压为Uo∠0°,输出阻抗为Zi=Ri+jXi=Z∠φ,输出电流为:

逆变器并联系统环流定义为:

可见系统环流产生的直接原因是各台逆变器输出电压幅值、相角有差别,调整输出电压的频率和幅值,减小系统环流,每台逆变器才能实现均流运行.

逆变器i输出的复功率为:

由式(1)、(3)可得:

采用矩阵T将P、Q分别改进,改进后的P、Q定义为:P′、Q′,则由式(5)得:

则可将式(5)改写为:

可以看出逆变器输出电压的相位仅取决于P′,幅值仅取决于Q′.设f0为逆变器空载频率,kp为频率衰减系数,kQ为电压幅值衰减系数,因此可将传统的PQ下垂特性改进为:

改进后两台不同容量的逆变器并联下垂特性曲线如图2所示为.根据各逆变单元的实际P′、Q′值,可对各单元的频率和电压幅值进行调整,从而始终保持下垂斜率相等,实现负载电流的均分和环流抑制.

图2 两台不同容量的逆变器并联下垂特性

3 仿真系统实现

3.1 系统控制结构

逆变器并联系统中各模块以自己的有功功率P和无功功率Q为计算依据,调整输出电压的频率和幅值,使得每台逆变器实现均流运行.系统中逆变器模块一般采用传统的电流内环、电压外环等复合控制结构.改进后的逆变器控制结构如图3所示.

图3 基于P′Q′下垂控制的逆变器控制结构图

3.2 P′Q′功率下垂控制器设置

根据前文分析可知,P′Q′下垂控制器设置原理图如图4所示.

图4 P′Q′下垂控制器设置原理图

4 仿真结果及分析

在MATLAB/Simulink中的元件库中,建立逆变器无连接线并联控制方式的模型,并进行系统仿真.

4.1 仿真参数设置

逆变器参数设置:输出电压AC 220V/50Hz,输出容量为3kVA,开关管全部选用IGBT,开关频率为20kHz,输出滤波电感为10mH,滤波电容为10μF,负载为22Ω纯电阻.

控制模块参数设置:电流内环采用PI控制器,系数分别为Kp=0.1,KI=50;电压外环采用PI控制器,系数分别为Kp=0.1,KI=600.

4.2 仿真结果

在逆变器输出阻抗等参数变化时,仿真得到系统环流iH=io1-io2波形,如图5所示.

图5 逆变器系统环流波形

5 结 语

根据分布式光伏发电并网系统的特性,考虑逆变器输出线路电阻引起并联系统较大环流,本文对传统的PQ下垂外特性进行改进,得出一种适用于光伏并网系统的无连线并联方法,并进行了仿真.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在逆变器参数变化时,能较好地解决逆变器间环流问题,使得整个并联系统效率达到最优化目标.

[1] 沈 坤,章 兢,王 坚.基于PQ下垂控制逆变器并联技术的列车辅助供电系统研究[J].电工技术学报,2011,26(7):223-229.

[2] 吴云亚,阚加荣,谢少军.逆变器无线并联系统的建模与仿真[J].系统仿真学报,2009,21(12):3807-3812.

[3] 周玉柱,茆美琴,苏建徽.基于功率下垂特性的逆变器无线并联控制技术[J].电力电子技术,2007,41(4):9-11.

[4] 王立建,王明渝,刘 洋,等.一种新型的电压源逆变器并联控制策略[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12,40(2):52-55.

[5] 王 博.基于光伏并网的逆变器并联技术的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09.

[6] 肖 岚,李 睿.电压电流双闭环控制逆变器并联系统的建模和环流特性分析[J].电工技术学报,2006,21(2):52-55.

猜你喜欢

环流并联幅值
内环流控温技术应用实践与发展前景
识别串、并联电路的方法
热盐环流方程全局弱解的存在性
基于S变换的交流电网幅值检测系统计算机仿真研究
审批由“串联”改“并联”好在哪里?
谜底大揭秘
并联型APF中SVPWM的零矢量分配
正序电压幅值检测及谐波抑制的改进
一种软开关的交错并联Buck/Boost双向DC/DC变换器
低压电力线信道脉冲噪声的幅值与宽度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