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南山区农村居民点空间格局研究*——以桂东县沙田镇为例
2012-08-10柴志阳赵祥祥
柴志阳,范 翘,赵祥祥
(湖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
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开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民生活水平都不断提高.然而由于我国农业人口比重大,分布广泛,长期以来农村居民点的建设和布局因历史、文化等多方面因素影响,缺乏系统的规划与指导,“散、乱、差”的现象突出.居民点的空间格局,是一个复杂的发展过程,从时间、空间、文化等多方面反映了人类的聚集活动[1],其发展的优劣,直接影响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土地的集约利用.本文选择湖南省桂东县沙田镇作为研究区域,利用2009年全国土地调查现状数据库,应用GIS软件空间分析方法,研究湘南山区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新时期农村居民点规划、整合提供参考.
1 地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沙田镇位于桂东县南部,距县城38公里,东与普乐乡、西与大水乡、北与贝溪乡相连,其南部与汝城县的田庄乡接壤,是桂东县南部的中心城镇.沙田镇地处南岭亚热带湿润山地气候区,光照充足,年均气温15.2℃,年均降水1600mm,≥10.0℃以上活动积温5200℃,气候温和,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是桂东主要双季稻种植区之一.地貌以中、低山为主,最高海拔为1600米,最低海拔为500米.成土母质以灰岩风化物和变质岩风化物为主,土壤类型以红黄壤、黄壤为主,自然养分含量较高.水资源较丰富,沤江自北向南贯穿全镇.
全镇土地总面积78.79平方公里,辖2个居委会,12个村,143个村(居)民小组.2009年全镇总人口13377人,其中非农业人口5166人.全镇2006-2009年GDP保持15%的年均增长率,至2009年全镇生产总值达到2.13亿元.境内交通比较便利,106国道贯穿全境,县道、乡道交叉连接形成比较密集的公路网络.
1.2 研究思路
运用景观生态学结合MAPGIS软件,以2009年桂东县沙田镇第二次调查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为基础,通过对农村居民点用地图斑信息的研究与分析,结合景观指数分析模型[2~4],探讨沙田镇的居民点用地空间格局及其区位取向,总结出沙田镇农村居民点的分布特征,最终在此基础上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农村居民点优化布局的建议.
1.3 指标选取及计算方式
本文将选取:图斑所占景观面积比例(PLAND)、图斑密度(PD)、平均图斑面积(MPS)、距离指数(E)、居民点分散度(F)等五个指标,分析研究桂东沙田镇的居民点分布情况.
其中,图斑所占景观面积比例(PLAND)反映的是当地居民建设用地的规模水平,用居民点面积所占总面积的比重来表示.图斑所占景观比例(PLAND)=图斑块总面积(CA)/区域总面积(A).
图斑密度(PD)反映了区域内居民点的聚散程度,数值越大,居民点的空间分布就越密集.图斑密度(PD)=图斑个数(NP)/区域总面积(A).
平均图斑面积(MPS)反映了研究区内居民点的平均大小程度.平均图斑面积(MPS)=图斑块总面积(CA)/图斑个数(NP).
距离指数(E),是平均图斑面积(MPS)的倒数,体现了单位居民点面积(公顷)内居民点图斑的数量,也可以从侧面反映出居民点的大小.距离指数(E)=图斑个数(NP)/图斑块总面积(CA).
居民点分散度(F),反映研究区内居民点图斑间的密集程度,居民点空间分布越密集F值越小.居民点分散度(F)=距离指数(E)/图斑所占景观比例(PLAND).
2 农村居民点空间格局特征
2.1 集聚程度低,布局零散
沙田镇共有831个农村居民点图斑,图斑面积大小悬殊.从402.09 m2到193963.98 m2之间不等,平均图斑面积为3636.19 m2.其中,402.09 ~1500 m2之间图斑数量达到509个,占图斑总数的61.25%;1500~3000 m2之间,图斑数量达到117个,占图斑总数的14.08%;1500 m2以下的图斑累计占图斑数目百分比75.33%;4500 m2以下的农村居民点用地图斑数量占到82.79%;7500 m2以下的农村居民点图斑数量占总数的89.89%(表1).数据表明沙田镇农村居民点用地布局零散,独院比例比较大,居民点之间的平均距离大,集聚程度低,缺乏规划整合.
表1 2009年沙田镇农村居民点分布规律分析
2.2 规模等级序列不合理
本文将聚落形态分为集镇(大聚落)、中心村(中聚落)、基层村(小聚落)、微聚落、散户(独院).大聚落一般大于7500m2,中聚落3000~7500m2;小聚落1500~3000m2;微聚落小于1500m2.农村居民点分布的等级结构和城镇化发展布局变化特征呈现相同的特点,当小、中、大的聚落形态的数量结构分布呈正三角(多、中、小),而规模等级(面积百分比)则恰恰相反,呈现倒三角时,即大量人口聚集在少数的农村居民点[5],说明该居民点发展到了相对高级的阶段.
沙田镇的大聚落比较少,占图斑总数的10%左右,占总面积的61%,积聚了35%的人口;中聚落面积、数量偏小,图斑数量占总数的15%,图斑面积占总面积的19%,积聚了25%的人口;小聚落和散户的面积、数量偏大,占图斑总数的75%,占总面积的32%,却积聚了40%的人口.说明沙田镇的规模等级不是太合理,这种结构属于居民点聚落空间演变的低级形态阶段.
2.3 居民点密度地域差异大
从图斑数量和图斑总面积来看,开山村、龙头村、文昌村、大坑村居民点用地图斑数量最多,文昌村、周江村、大河村农村居民点用地所占的图斑面积最大.从图斑所占景观面积比例来看,万寿宫居委会的比例最大,达到17.35%,最小的转湖林场比例为0.07%.从图斑密度来看,沙田镇平均斑块密度是0.11个/公顷.龙头村图斑密度最大,达到0.20个/公顷,转湖林场和燕岩桥居委会图斑密度最小.全镇平均图斑面积(粒度)3636.19m2/个,图斑粒度较大的是燕岩桥居委会、万寿宫居委会、周江村、大河村等.从总体上来看,居民点用地密度地域差异明显.居民点分散度最大的是转湖林场,分散度为84.01,居民点分散度最小的为燕岩桥居委会,其他的还有万寿宫居委会、周江村、大河村、文昌村、江湾村等(表2).可以看出,地势较低平的沤江及其支流两岸的谷地、平原地区居民点分散度较低;而地形崎岖、海拔高、山林茂密的地方居民点的分散度则比较大.
表2 2009年沙田镇各村农村居民点布局景观指数分析
根据以上居民点分散度指标,将沙田镇农村居民点细分为四种类型区域:密集型、较密集型、较稀疏型、稀疏型[6](见表3).
表3 沙田镇农村居民点集聚度分区
密集区包括燕岩桥居委会、万寿宫居委会、大河村、周江村、水庄村、江湾村、文昌村;较密集区包括龙头村、径口村;较稀疏区包括大湖村、胜利村、大坑村、开山村、联洞村;稀疏区包括转湖林场(图1).总的来看,沙田镇农村居民点用地密度地域差异明显,农村居民点用地多分布在河谷地区和耕地比较集中的区域,山地林地区的居民点分布则较稀疏.
图1 研究区农村居民点密集度分区图
3 农村居民点空间格局的影响因素分析
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是农村居民点分布的最重要的两大影响因素.自然条件是居民点存在与发展的基础,其相关的内容包括:地形地貌、河流、气候环境等;社会经济直接影响着居民点的区域凝聚力和辐射力,是居民点未来发展的重要基石,具体体现在:经济发展水平、人均收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等[7].根据前文所做的研究分析,可以得出,沙田镇农村居民点分布特征与地形地貌、河流、耕地、经济发展水平等几个因素关系密切,因此本文将选取海拔、水文、交通、耕地分布以及各村经济发展水平这五方面的指标,对沙田镇农村居民点分布的区位进行系统的研究分析.
3.1 地形因素影响
沙田镇地处湘、粤、赣三省交界处,平均海拔635m,境内山峦迭嶂,地形以山地为主.通过采用GIS的叠加分析,并结合前文的指标评价体系,可以分析得出沙田镇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规律与海拔高度的关系为:海拔高度越高,图斑所占景观比例(PLAND)越低,图斑密度越低,居民点越分散;海拔越低,图斑所占景观面积比例(PLAND)越高、图斑密度越高,居民点越集聚.根据2009年土地利用现状图显示,沙田镇居民点大多分布在海拔800m以下,其中海拔500m以下的地区图斑所占景观面积比例最高,这说明沙田镇的农村居民点的主要聚集在该区域.
3.2 河流水文因素影响
选择农村居民点的时候,必须考虑水文因素的影响,趋利避害,一方面充分利用河流提供日常生活所需的水源与食物,另一方面,要规避河流可能带来的洪涝灾害.通过分析沙田镇农村居民点图斑可以得出:由于沿岸河谷区农田分布比较多,而且洪水会经常侵袭河流沿岸地势低平的区域,因此该镇在距离河流小于500m范围内居民点面积比例指数最小,居民点综合分散指数最高;在距离河流在500-1500m范围内,因为即接近水源地,又可以远离洪水侵袭,且水运交通还比较便利,所以图斑所占景观面积比例(PLAND)最高,居民点分散度(F)最低,是农村居民点的主要聚集区;在距离河流大于1500m的范围内,居民点的平均图斑面积(MPS)与500-1500m范围内没多大区别,但与小于500m范围相比,图斑所占景观面积比例(PLAND)偏大,图斑密度(PD)偏小,分散度(F)居中.通过上述分析,表明农村居民点布局离河流太近或太远,都不是最佳的区位.
3.3 公路交通因素影响
公路交通也是影响居民点布局的一个重要因素,交通线路能够到达的地区,往往居民点分布也比较密集.通过采用GIS的缓冲和叠加分析,并结合前文的指标评价体系,可以得出沙田镇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规律与公路交通的关系为:距离公路越近,图斑所占景观比例(PLAND)越高,其中在距离公路500m的范围以内,图斑密度(PD)最高,居民点图斑密度(PD)随着距公路距离的增大而减小.说明距离公路越近,农村居民点的图斑数量越多,图斑密度(PD)越大,居民点分散度(F)也越小.距离公路越远,情况刚好相反.
3.4 耕地因素影响
耕地在各村所占的比重与农村居民点的比重呈一定的正比关系,即耕地所占面积比例越大,居民点图斑所占景观比例(PLAND)也越大,说明农业生产环境对居民点布局有着较大的影响.沙田镇农村居民点图斑所占景观面积比例较大的,有万寿宫居委会、燕岩桥居委会、周江村、大河村等.耕地面积所占景观面积比例较大的万寿宫居委会、燕岩桥居委会都达到了24%,周江村和大河村也各达到了17%和14%.因此沙田镇的农村居民点分布和耕地的分布同样具有较高的空间一致性,符合农村居民点用地一般都分布在耕地比较多的地方这一特点.
3.5 社会经济因素影响
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直接影响着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水平,经济社会发展程度较高的地区,往往辐射能力大,能吸引更多的人群在周边聚居.通过对2009年桂东县统计年鉴中的数据采集,选取居民人均纯收入、工农业总产值、村财政收入等指标,将沙田镇划分为经济较发达区、经济次发达区及经济落后区[8].使用GIS的叠加分析方法,可以观察得出,经济较发达区图斑数少,图斑所占景观面积比例高,平均图斑面积大,居民点分散度低,如万寿宫居委会、燕岩桥居委会、周江村、大河村,分散指数最低的燕岩桥居委会为0.02.相对应的,经济落后区则图斑数较多,所占比重高达56.64%,平均图斑面积偏小,仅0.11公顷.同时居民点分散度明显较高,其分散指数高达3.54.而经济次发达区各景观指数则刚好介于较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之间.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借助景观生态学的相关研究理论,利用GIS软件的空间分析可以总结出沙田镇农村居民点用地的空间分布特征主要表现为:布局零散、规模等级不合理、居民点密度地域差异大等.当地以山地为主的地形条件限制了农村居民点的布局,其总体空间格局是沿河谷平原居住点分布较多.但同时还受河流水文、公路交通、耕地、经济条件等因素的影响,海拔较低,临近河流公路,耕地比较多,经济条件较好的区域,往往农村居民点的发展也比较迅速,分布较为密集.
4.2 政策建议
4.2.1 总体布局,统筹规划
坚持“集中为主,分散为辅,散中有聚”的原则,加强沙田镇居民点的统筹规划,改变其农村聚落空间分布的落后格局.对有条件的河谷平原等地,实行集中布局,加大居民点建设力度,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对于由地形条件决定了很难大规模地集中从事农业生产的地区,则采用分散布局,使劳动力和生产地尽可能的接近,降低生产成本,但分散中应该尽量避免随机布局,应散中有聚,以点连成线,以线带动面.
4.2.2 综合考虑,具体定位
在农村居民点整治过程中,应综合考虑地形、水文、交通、耕地分布、经济条件等对居民点区位的影响,对各个村居民点做出具体的功能定位,实现区域集中片状发展,突显出各地的农业生产、交通运输、经济发展优势,避免大规模重复建设.
4.2.3 基建优先,政策引导
加强公路、饮水工程、医院、学校等基础设施建设,建设舒适的居民居住点,逐步引导农村居民点集中发展,同时针对各个村的特点,采取适当政策措施引导,加大宣传力度,逐步改变当地居民落后的生活习惯,倡导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求的生活方式.
[1]于淼,边振兴,李建东.RS与GIS支持下的桓仁县农村居民点景观格局与空间分布特征分析[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4):106 -114.
[2]陈振杰,李满春,刘永学.基于GIS的桐庐县农村居民点空间格局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8,(2):180 -184.
[3]刘英.湖南临澧县农村居民点时空特征及其优化布局初探[J].贵州农业科学,2008,(5):169 -172.
[4]刘明皓,戴志中,邱道持,等.山区农村居民点分布的影响因素分析与布局优化——以彭水县保家镇为例[J].经济地理,2011,(3):476-483.
[5]王婷,周国华,杨延.衡阳南岳区农村居民点用地合理布局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2008,(6):26 -29.
[6]田光进,刘纪远,张增祥,等.基于遥感与GIS的中国农村居民点规模分布特征[J].遥感学报,2002,(4):307 -313.
[7]孙华生,黄敬峰,金艳,等.基于GIS技术的县域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分析及其优化布局[J].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07,(3):348 -354.
[8]范红梅,王秋兵,边振兴.基于GIS技术的宽甸县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分析[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99-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