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组合作教学法在中职《基础会计》理论部分教学中的运用
2012-08-10蒙小枫
蒙小枫
(海南省工业学校 海南 定安 571200)
分组合作教学法在中职《基础会计》理论部分教学中的运用
蒙小枫
(海南省工业学校 海南 定安 571200)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分组合作教学法在中职学校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文从理论教学角度分析分组合作教学法在中职《基础会计》理论教学中的运用,并指出在采用分组合作教学法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分组合作教学法;中职;基础会计;理论部分教学;运用
《基础会计》课程的理论部分(如会计要素、会计等式、记账方法和有关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等)不仅是本课程的重点,而且是本课程的难点,无论采用哪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都不能弱化该部分的教学。学好《基础会计》理论部分可以帮助中职生理解会计学基本理论知识体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后续的会计专业学习奠定理论基础。
所谓分组合作教学,就是教师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将不同层次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生编成一个学习小组,利用小组协作互助的集体优势进行探讨式学习的一种教学形式。现从中职《基础会计》理论部分教学角度,探讨分组合作教学法的运用。
合理分组是实现《基础会计》理论教学分组合作教学高效化的重要环节
《基础会计》课程设置在中职学校一般开设在学生入学的第一学期。此时学生刚来学校,心理上还未完全适应校园环境,对学校文化了解甚少,班级学风还需进一步加强。在此情况下,分组的具体实施步骤如下:(1)了解学情是分组前对学生基础文化知识、学习态度等与学生学习有关情况的第一次较为全面的调查和了解。通过学生中考成绩、初三班主任意见、现任班主任意见、现任临时班委意见和任课教师本人深入观察,基本能摸清每个学生现有的基础文化知识水平,这不仅是为分组作准备,也是为实施具体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的准备环节。这个环节一般需要1周左右。因此,建议分组安排在开始上课后的第一周之后。那么,第一周的课程如何安排呢?一般情况下可以采用讲授法介绍本课程基本特征,用实地考察法带领学生参观附近某企业,让学生了解企业经营模式和经济活动内容等。这些教学内容是学生学好基础会计理论部分的储备知识。(2)经过与学生一周时间的相处,在沟通师生情感的同时,更要注意分析学生厌学原因,了解他们基础知识的薄弱环节,理解他们学习中的困惑因素,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尊重学生存在的实际差异,以各种激励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有了学情了解和情感沟通作前提,按照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搭配组合,把班级分为若干学习小组(建议3~4人为一组),以自荐或推荐的方式选拔组长,组长既可以是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也可以是沟通组织能力较强的学生。这样,合理的分组就形成了。
营造分组合作学习氛围,建立组内组间激励机制是整个教学过程充满生机的手段
建立学习小组后,如何利用分组合作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全身心参与到基础会计理论教学各环节中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关键环节就是要营造有效的教学氛围和建立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其构建模式如图1所示。
第一,营造分组合作教学环境氛围是环境育人的基本体现。在实施分组合作教学法的课堂环境中,我们可以利用课桌的有效组合、上届学生分组合作教学情景图片上墙、制作组名座位牌等形式营造氛围,让学生受到环境熏陶而迅速融入该教学模式之中。
图1 构建模式图
下面就课桌的有效组合给出以下几种方案:(注:课桌□;组员:○组长:●)
方案一:该方案有利于教师在讲台上进行讲解和演示,组员之间进行协作讨论。但这种方案比较容易让分组合作教学法演变为传统的教师讲授式教学。
方案二:该方案要求教师坐在学生中,与学生处于平等的位置,便于与学生交流和沟通,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平易近人,从而更有利于分组合作教学法的开展与实施。
方案三:该方案可以做到3人一小组,6人一大组,教师来回穿梭于各大组之间进行指导和答疑,学生之间讨论的对象增加,组与组之间也可以得到充分交流,更有利于两小组之间学情层次相同的学生深入交流。但也存在由于组员人数过多、个别学生参与度减弱的问题。
当然,课桌的组合方式不止以上三种。但无论课桌采用那种组合方案,只要能有利于分组合作教学的开展,就是好的组合方法。可以根据课程内容、课程难易程度以及教师同时采用其他教学方法等不同情况适时调整课桌组合方案,让教学环境多样化,增加学生的新鲜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图2 方案一课桌组合图
图3 方案二课桌组合图
图4 方案三课桌组合图
第二,有了外部环境对顺利开展分组合作教学还远远不够,还要营造与之相适应的人文环境。其措施就是让学生明确分组目的,划分各自责任,弄清角色定位。例如,将组长的职务设置为总经理,成员里有财务总监、出纳、会计等岗位设置,达到让学生对岗位认知的目的,为后面的实践教学做好前期准备。培养学生“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合作与竞争意识,从而形成组内“帮、带、扶”的学习气氛,组间形成“比、赶、超”的竞争氛围。
第三,建立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人文氛围,对实施分组合作教学法起到了助推作用。此时,建立和完善合理的激励机制就是水到渠成的下一环节。教师应根据全体学生和各组具体情况,设置相应的评价体系,该体系既有对组内个体成员的考核办法,又有对小组整体的考核机制,两者之中应弱化对组内个体考核,而强化小组整体水平考核。如,将学生个人考核成绩按比例计入团队考核成绩,利用考核表(见表1)对个人和小组进行评价。
分组合作教学法在《基础会计》理论部分教学中的应用
下面以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励丹编写的《基础会计》(第三版)第三章第二节“借贷记账法”为例,介绍分组合作教学法在基础会计理论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其教学流程见图5。
图5 教学流程图
第一,制定策划书——学案。本节内容不仅是本章重点,而且是本课程的关键知识点。在设计学案时,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由浅到深、层层递进的问题,以启发学生不断思考、求得真知。其简要学案设计如表2所示。
第二,在学生自主学习阶段,基本任务是自学“借贷记账法”内容,独立完成该部分作业,作业以书本知识为基点,以看书就会做题的要求来设置,给出合理的时间限制,以此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促使学生养成主动学习、乐于学习、善于学习的良好习惯。
第三,小组讨论是为了充分展示学生的理解力、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沟通协作能力。其基本任务是经过小组成员讨论,一起完成该部分的作业。此阶段的作业以“跳起来摘桃子”的原则来设置,以求达到优等生会讲、中等生会做、后进生经过讨论后会做的教学效果。在本阶段预设弹性时间,以组间有序竞争方式,让课堂变得更加紧凑且活跃。
第四,分组展示是每小组展示完成以上两类作业情况,汇报学习状况,并就自学和讨论过程中遇到的难点、疑点等情况设置相应问题,以备在下一环节中提出来在组间讨论。在这个阶段,教师要充分肯定各组的学习成绩,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铺垫性、指导性、深入性问题。
第五,组间质疑是针对上阶段各组自设的各类难点、疑点问题,在组间进行逐一讨论,以求在组间进行相互合作的过程。以营造以问为乐、以答为荣、问不为耻、答不为傲的良好学习氛围。在这个阶段教师要给学生启发式提示,以求学生认识水平不断提高。
第六,归纳总结要求学生代表小组对本节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总结可采取各类方式以概括的语言说出要点,这样既可加强记忆,又可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提高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最后,教师再以课件展示,进一步总结本章节理论主线。
表1 ××学校××级学生《基础会计》平时成绩统计表
表2 中职《基础会计》学案表
第七,布置作业是课堂教学的最后环节。在分组合作教学法中布置作业,应考虑独立完成作业和合作完成作业的划分。一般情况下,独立完成作业应以基础性、全面性、趣味性、坡度性为原则设置,而合作完成作业应按综合性强、难度较大、跨度大(跨章节)、逻辑性强等特性设置。
第八,教学反思要求教师在课后对本课教学进行再认识、再思考,总结教育教学得与失,以便在以后教学中得以改进。在运用分组合作教学法过程中,还应思考学生的参与度提升问题,利用话题提示、话题导向、话题深入等办法,把课堂热度控制在较理想的状态,必要时与其他教学方法搭配使用,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实施分组合作教学法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强化学生集体行为,同时肯定学生个人表现。在分组合作教育法的具体实施中,只以小组表现作为评价机制容易降低学生个人的成就感,因此,对于对小组贡献较大、团队合作能力强的学生要及时给予表彰。
第二,强化学生参与,精简教师主导。与传统教学相比,分组合作教学法更注重学生的参与性。在教师指导方面,要求精练、简洁,在整个教学指导过程中以启发、引导、提示为主,避免分组合作教学法流于形式。例如,最后的课件展示只是为了知识归纳、理论提升而制作的,而非传统讲授法中含有详尽教学内容的讲授式课件。
第三,教学中应理论联系实际,与多种教学方法结合使用。再好的食物吃多了也会腻,再好的教学方法不灵活运用也会让学生感到厌倦。因此,教学时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与参观法、悬念法、陶冶法等教学方法结合使用,以满足学生对教师新教法的心理需求。
总之,分组是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在形式上的更新,合作是培养学生学会在集体中共存的一种能力,分组合作学习更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创新性模式。分组合作教学法需要教师根据课程特点、自身教学风格等实际情况不断探索,不断完善,不断创新。
[1]林慧.“互动式”教学法在中职秘书学教学中的运用[J].职业教育研究,2009(1).
[2]王金兰.中职生消极群体及其教育对策[J].职业教育研究,2011(1).
[3]徐涵.行为导向教学中教师角色的转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4).
G712
A
1672-5727(2012)08-0167-03
蒙小枫(1980—),男,四川南充人,海南省工业学校助理讲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