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学发展时代的政协使命

2012-08-10

北京观察 2012年12期
关键词:中关村调研发展

文/本刊记者 崔 晨

五年来,市政协与首都中心工作共同跳动的脉搏强劲有力,政治协商作为一种政治制度和我们这座城市紧密相连。

回眸五年协商议政课题,翻看五年重点调研成果,一个个议题,一项项建议,一组组数据……交织在一起,清晰勾画出十一届北京市政协助推首都科学发展之路。五年来,市政协与首都中心工作共同跳动的脉搏强劲有力,政治协商作为一种政治制度和我们这座城市紧密相连。

为“平安奥运”加设“防火墙”

那是一场让人回味无穷的体育盛宴,这场四年一次的欢聚延续着奥林匹克的精神,也承载了中华民族的百年梦想。历经两次申办、七年筹备,2008年,首都北京终于代表中国成功实现了这一梦想。

参与奥运、奉献奥运,北京市政协责无旁贷。在2008年年初的市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上,政协就“领”到了重量级的任务,时任市委书记刘淇在闭幕式讲话中明确提出:“市政协要积极参与奥运筹办工作,在奥运会风险评估和防范方面做出新贡献。”确保“平安奥运”成为十一届市政协届首之年头等重要的履职工作。

肩负着殷切期望与郑重嘱托,市政协以各专委会为依托,迅速组建起交通安全、食品安全、供电安全、供水安全、旅游安全、地下管网安全、空气质量保障、火灾防范、医疗急救与传染病防控、民族宗教等10个评估课题组,举全政协之力展开了历时4个月的调研,从“第三方”的角度对政府部门制定的风险防范预案进行评估。

市政协委员视察永定河

6月初,在各课题组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之际,刘淇等市领导专程来到市政协,详细听取了10个课题组的10份评估报告,并给予了充分肯定。委员们提出的“要做好奥运备用安全食品、替代食品的遴选和储备”、“在奥运前开展全市性的地下管线安全随机检查”、“要特别注意预防概率小且处处需要设防的电力恐怖事件,并按不同等级布防”等建议,被相关部门及时采纳落实,或填补了有关方面预案研究的空白,或对现有预案进行了及时补充。时任市政协主席阳安江表示,针对奥运会各环节中可能面临的各类风险,市政府和有关方面已经编制了50余项应急预案,市政协进行的风险评估,就是要在现有预案基础上为确保奥运会万无一失再增加一道“防火墙”。

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凝结了政协委员的智慧和汗水,这种开创性的发挥整体优势的联合调研方式也提升了政协履职的质量和水平,为开局之年的十一届市政协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奥运会后,北京市委、市政府科学分析首都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果断提出了首都北京新的发展战略,即“三个北京”战略。从“三个奥运”到“三个北京”,“人文、科技、绿色”成为五年来市政协“话不完”的建言课题——北京城中轴线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大气污染防治……这些建议使这三大发展理念在筹办奥运中走向成熟,在建设新北京中放射光芒。

为经济发展“把脉开方”

就在人们还沉浸在“无与伦比”的北京奥运会所带来的喜悦与兴奋之时,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啸。我国港澳地区更早融入世界经济,来自那里的市政协港澳委员首先感受到了金融危机的习习寒意,他们第一时间建议北京市委、市政府要未雨绸缪,尽快制定有效的应对措施,力争把危机带来的冲击和影响降到最小程度;要抓住机遇,加快北京产业结构的调整,增强北京经济的免疫力和竞争力。这些肺腑之言饱含着港澳委员对北京的深情。

2009年,北京市政协针对如何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再次“大兵团作战”。此次以“扩内需、保增长、促发展”为主题的协商议政活动,启动早、行动快、抓得紧,可谓与危机抢时间。春节后上班的第二天,市政协就召开调研动员会,针对不同行业不同类型企业,组建了5个相应的调研组。由市政协主席、副主席、秘书长带队,各调研组深入企业进行前瞻性、预警性调研。通过解剖麻雀,以点带面,了解典型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反映企业生产经营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为企业渡过难关、加快发展献计献策。

历史总是以危机的方式,让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自己: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表面上是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冲击,而实质上是对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转方式”同样是首都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保证。按照市政协主席王安顺提出的“力争在服务首都科学发展上有新作为”的要求,2011年,市政协把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协商议政作为一项全局性工作,积极为市委、市政府打好“转方式”的攻坚战建言助力。

市政协委员调研中轴线申遗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内容涉及方方面面,是一项系统工程。市政协抓住其中的一些关键问题,成立了5个调研课题组,承担了12个子课题的调研任务。各课题组广泛组织情况通报会、座谈会,充分了解情况;深入区县和外埠的相关企业、行业协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中介机构等,进行实地考察;通过现场座谈、网上问卷等形式,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建议;邀请专业科研机构、院士、专家学者对调研成果进行研讨论证,切实增强对策建议的针对性和科学性。最终,在历时近半年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形成了常委会《关于加快首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若干问题的建议》,提出了7个方面、共54条建议。每条建议都力求切中首都发展“要害”,成为引领首都经济发展方式“如何转”和“往哪转”的实招、妙招。为此,《人民日报内参》专门介绍了北京市政协整合资源、围绕“转方式”开展联合调研的情况,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作出重要批示,要求了解相关情况,总结好的经验,积极向全国推广。

在经济全球化和国家实施区域发展战略的大背景下,北京市政协积极扩宽履职视角,在推进华北地区区域合作方面不遗余力,建树良多。从2007年起,由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政协共同发起,每年举办一次的京津冀晋蒙区域经济发展论坛,集五地政协之智,谋合作发展良策,已成为探讨五地经济发展的良好交流平台。对于华北地区核心区域——京津冀地区的发展,北京市政协更是紧跟时代步伐,围绕打造“首都经济圈”率先破题。王安顺主席在调研开题时强调:“要以战略的眼光和务实的态度,加强研究探索,为打造首都经济圈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和理论基础。”市政协为此开展了跨省调研,并切实加强研讨论证,为京津冀地区共赢发展提出了大量有价值的意见建议。“调研像会诊”,是政协委员所做的贴切比喻,就在这“把脉开方”的过程中,委员们感觉自己真正融入到了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之中。

为“十二五”蓝图增添“绚丽色彩”

从1953年到2010年,中国相继实施了十一个五年规划,五年规划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历程的重要缩影。“十二五”时期被普遍认为是中国二次转型的开端期,其规划的制定也引起了特别的关注与热议。2010年,市政协把围绕制定北京市“十二五”规划协商议政作为全年工作的重中之重,紧紧围绕中心、自觉服务大局。

“围绕编制‘十二五’规划协商议政与以往任何一次编制五年规划不同,协商议政于决策之前是此次调研最鲜明的特点。这也是市政协在政治协商领域的尝试和探索。”市政协副主席沈宝昌强调指出。因此,在“预先协商、广泛参与、发挥优势、突出重点、注重实效”的工作原则下,市政协调动全部资源成立了经济发展、科技创新、城市建设、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社会建设、教文卫体工作和民族宗教工作7个专题调研组,选择事关首都“十二五”发展的重大问题展开履职活动。从2月下旬至6月,3700余人次的政协委员、党派成员、专家学者参加活动,130余次通报、座谈、研讨等会议,70余次调查、考察,210余条意见建议,一份综合建议案和22篇专题报告……这组不完全统计的数字,清晰刻画了市政协围绕制定“十二五”规划协商议政工作的紧凑进程和累累硕果,反映了七百多名市政协委员建言“十二五”发展的履职热情。

最终形成的《关于制定本市“十二五”规划的若干建议》的最大特点是“敢碰硬”——敢于碰触首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难点问题、敏感话题,并努力寻求解决良策。就人口问题,《建议》提出要坚持总量调控、结构优化、管理有序的原则,多措并举,遏制人口总量过快增长,促进首都人口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就交通问题,提出要加强需求侧管理,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实施小轿车总量控制,引导合理使用,打造“绿色交通”出行系统;就一线职工工资问题,提出把调节收入分配的着力点放在“提低”和“扩中”上……这些真知灼见有的已被政府相关部门研究采纳,为绘制北京“十二五”发展蓝图提供了重要参考,增添了绚丽色彩。

市政协委员视察通州区运河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实施情况

为“两个率先”注入“驱动力”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命题,新时代赋予“十二五”时期北京的使命是:率先形成创新驱动的发展格局、率先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以“两个率先”引领首都在更高水平上科学发展。在全面开启“两个率先”的新征程中,市政协积极将自身的人才智力资源转化为助推首都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的强劲动力。

北京市“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把北京建设成为国家创新中心,在推动首都创新发展的进程中,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犹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缺一不可。五年来,市政协科技委员会与教文卫体委员会各尽其长,紧紧围绕实施“双轮驱动”战略,定期举办科技论坛和文化创意产业论坛等研讨活动。特别是紧紧抓住中关村这一首都创新驱动的主战场作为履职的着力点,五年来,结合中关村发展的不同阶段选取不同角度与切入点,持续开展履职建言活动。2008年,正值中关村科技园成立20周年,最初的电子一条街已发展成为我国规模最大、创新能力最强的高科技园区,市政协以回顾历史、展望未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围绕中关村发展20年的实践举办论坛,通过对经验与启示的认真梳理,提出了《关于中关村未来发展的几点建议》,积极呼吁政府给予中关村更多政策支持。2009年,国务院批复中关村成为第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市政协抓住时机、乘势而上,围绕中关村自主创新开展专题调研,最终形成市政协常委会《关于促进中关村自主创新发展的建议案》,提出中关村应在制度创新、金融创新、环境创新方面做出示范等10点建议,引起时任市委书记刘淇的特别关注,批示要求相关部门逐条研究,予以落实。2010年,市政协对该建议案的落实情况又进行了追踪调研。最近两年,针对中关村“1+6”系列先行先试改革政策的获批,市政协多次深入中关村“一区十园”进行考察,提出加快“1+6”政策落地及细化、扩大区内体制机制改革自主权、在核心区开展金融与科技融合试点等建议。用市政协科技委员会负责人的话说,“国务院正式批复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北京市加快科技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也为市政协履职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2010年市政协经济委员会视察中关村科技园

随着北京市“十二五”规划提出率先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的要求,城乡一体化这一市政协参政议政的老话题被提到了更加重要的议事日程上。围绕推进首都城乡一体化发展协商议政成为十一届市政协届末之年的收官之作。有了前四次“大兵团作战”的成功经验,此次联合大调研的开展可谓驾轻就熟。由市政协主席、副主席、秘书长牵头负责,以政协各专委会和部门为依托密切相互合作,以政协委员为主体凝聚智力资源,以民主党派成员和专家学者为第三方力量参与其中,这种联合调研模式的优势被发挥得淋漓尽致。大家还把这种以重大课题为纽带搭建共事平台的做法形象地称为把全政协拧成“一股绳”、共下“一盘棋”……在3个多月的调研、研讨的基础上,最终八易其稿的市政协常委会《关于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若干问题的建议》旗帜鲜明地提出,推进城乡一体化要彻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性顽疾,并归纳总结了5个方面24条建议,试图为清除城乡之间的樊篱找寻到有效路径,推动北京领跑全国“城乡一体化”。

回首十一届市政协的五年,一件件扎实的工作映射出一次次崭新的突破,一滴滴艰辛的汗水浇灌出一枚枚殷实的硕果。政协委员的每一次履职活动、所提的每一项意见建议,都是助力首都科学发展的集中体现,更是中国特色协商民主制度在首都经济社会生活中的生动体现。

猜你喜欢

中关村调研发展
我的梦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三注重”扎实做好调研工作
人大到基层调研应做到“三不”
调研“四贴近” 履职增实效
中关村,催生“创新”传奇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图数解说中关村
中关村的记录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