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记录百年中兴源
2012-08-08南京市第二医院江苏南京210002江苏省档案局江苏南京210008
李 萍 周 斌(南京市第二医院,江苏南京,210002;江苏省档案局,江苏南京,210008)
众所周知,“南京云锦”继承中国丝织工艺的精华,是独特的织造工艺杰作。正如一代云锦大师陈之佛所赞誉的:南京云锦是中国丝织工艺史上最后一个里程碑,也是艺术成就的高峰。它浓缩了中国丝织工艺的历史、文化和技艺,在蜀锦和宋锦已被机器生产取代的今天,它是唯一的中国织锦工艺的“活文物”。
中兴源丝织厂是南京历史上最老的工厂之一,也是我国丝绸工业中有相当影响的厂家之一,至今已有130多年的历史。在南京云锦发展史上它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承接南京云锦的辉煌,又在南京云锦濒临灭绝的时候保留下了这支“艺脉”。
几经辗转依然保存完整的云锦珍档
南京的工业企业在中国近现代工业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期间创办的四大兵工企业之一的金陵机器制造局、号称“远东第一大厂”的永利铔厂、建材工业的杰出代表江南水泥厂、云锦工艺的集大成者中兴源丝织厂等,都是南京民族工业的代表性企业,展示了中国工业发展史上的一段辉煌。
中兴源丝织厂原本地点在朝天宫堂子街一带,1997年破产之后,该厂和同属轻纺集团的几个厂合并,老厂区的一些东西也搬到了河西应天大街的一个纱厂里,由托管中心专门处理老厂破产后的善后事宜。中兴源丝织厂的档案经历了几次搬家,完整保留在这个托管中心里。2008年南京市档案局将该厂档案接收进南京市档案馆。
中兴源丝织厂的档案有近3000卷,大多保存完整,其中包括文书档案、科技档案、实物档案和声像档案四类,基本揭示了中兴源丝织厂的发展历史和100多年来的工艺核心机密。
科技档案主要涵盖了工厂生产和工艺研究过程中的重要资料,包括技术管理质量、计量、操作,水平衡操作、许可证、质量管理、主要产品工艺流程等资料。彩库锦曾经作为代表产品,相关档案十分翔实:有全国纺织名牌产品评选鉴定表、1980年国家质量奖和省优质产品申请表、江苏省优质产品证书及商标注册证、云锦产品名牌证书及江苏省著名商标证书等资料。
实物档案主要是丝织厂数百种产品样品和近千张云锦图纸,收录了每种丝织产品的样品、品名、总编号、时间、原料、密度、门幅、重量、零售价、花样尺寸以及绸缎简介。照片档案包括中兴源丝织厂在过去几十年间所留下的重要图片。其中包括丝织厂的基本情况,如厂大门、厂门市部、老厂房、资料室、奖状、商标证书、奖状、证书等;丝织厂内部工作,引进苏联片梭织机项目实施方案论证会、力织车间框架结顶大会、染丝及污水处理工程交付使用仪式等;丝织产品相关情况,工作人员调研销售情况,少数民族穿着丝织厂生产的服装举行大型活动、丝绸服装表演、丝绸花样等。
百年老厂档案见证了南京云锦的薪火相传
根据中兴源丝织厂的档案和南京市档案馆所藏有关资料对云锦业情况的记载:“按锦业最盛时代,当推前清康(熙)、乾(隆)两帝在位时为极。除皇帝、亲王必用外,兼答谢越南、朝鲜等国赠礼之需,复售与住坐南京之富商大贾,运往蒙古及西藏等处。彼时织品尚妆花……此类织法,工精料美,巨细认真,花样繁多,鲜妍夺目。工人不惮思虑,不惜时间,精益求精,日新月异,冀获皇家赏视,博取荣名,是以人争趋之,锦织因以大盛。据世职斯业者云,当极盛时代,织锦机户约二百余家,每家机数二三张至五六张不等,十张以上者几稀。每年出品总数约值银二百余万两,依此求生活之工人如织染、绘图、挑花者等等,当有万数千,由知当时之盛况。业此因以致富者,亦颇不乏人。”
南京是云锦之乡,民国时期《首都丝织记》中明确记载明清鼎盛时期的云锦发展的盛况。全城共有织机3万多张,织缎机工及其家属连同间接赖以为生者多达十万人,机杼之声,比户相闻。是为南京丝织生产发展的鼎盛时期,也是南京丝织生产有史以来的最高峰。
当时除了官营的织局外,民间云锦织造业也很发达。早在康熙、乾隆年间就有民间云锦机房两百余家,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清政府裁撤江宁织局以后,由于西部少数民族地区需要及宫廷供应转赖民间,民间云锦生产更为繁荣。
在超高速打击岩石的地冲击效应实验中,通过靶体分层浇筑设计和内置于靶体中的PVDF薄膜传感器,将靶体中的PVDF薄膜传感器的布设间距d分别设置为10,15,20,25,30,70 cm, 获得了花岗岩靶体内各层的地冲击应力时程曲线。图3为打击速度为3 558 m·s-1时,靶体各层实测应力波时程曲线;图4为打击速度为3 558 m·s-1时,靶体各层理论计算应力波时程曲线。从图中可以看出:理论计算结果和实验结果较为吻合,证明了本文的超高速撞击地冲击效应等效计算方法的合理性。
民间丝织生产的发达带动了城市百业的兴盛,特别是那些直接为丝织生产服务的各个行业,如机店、梭店、筘店,范子行、挑花行、拽花行、边线行、染坊,以及与锦缎包装有关的纸坊等等,都相应地发展起来。据当时统计,南京直接、间接依靠丝织生产及其有关行业为生的,达到数十万人之多,大大地促进了南京城市经济的繁荣。
南京是云锦的产地,而云锦的销售集散地过去一直在北方,主要是北京和张家口等地。据业中人谈,当时在北京采购云锦的客商和蒙、藏等兄弟民族,长期以来多认为云锦出自于北京,而不知其生产于南京。清代的北京是封建统治的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上层统治集团的达官显要聚居于此;北京又是当时通往东北和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交通枢纽,少数民族及北方各地客商,每年多来往于北京。因此当时北京一些资金较大的缎庄商号,看到云锦在京城和蒙、藏等少数民族地区的销路广阔,盈利丰厚,就开始兼营云锦丝织品的买卖。
据史料记载到清朝末年,(北)京帮在南京采购或在南京设庄采购的号家有:“兴盛义”、“兴盛泰”、“正源兴”(中兴源丝织厂的联号)、“恒义昌”、“三义广”、“天巨成”、“永兴”、“启源”、“裕丰信”、“永益”等十余家。他们派人常驻,坐地收购,或向织造机房定织各种花色的云锦织料,运往北京销售。
而南京本地人经营云锦业的有徐东元、王安和、林三合、陆家义、祁承业、张国恩等,但他们的实力和影响力不如北京帮。后来北京李氏的正源号逐渐垄断了云锦市场,其总号由四人合伙投资纹银四千两,专门经营各种绸缎绣货,曾在南京设立收购货品机构,而后在朝天宫附近的绒庄街建立起自己的工厂,即赫赫有名的中兴源丝织厂。至今档案中还保留有“正源兴厂督造”牌匾的字样,这可能是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最早的一份中兴源的档案资料。
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王朝,绸缎也不再作为官吏服饰的专用,上流社会和中产阶级的人家也大都适应新潮,改穿西式服装,兴盛一时的云锦业从顶峰逐步走向衰落。1921年至1931年期间,云锦试制成新品种— —织锦,用以制作椅垫、钱包、手袋等实用品和装饰品,转向西方国家推销,倒也风行一时,当时称为“销洋庄”。但后来由于缺乏专门研究,单纯追求厚利,忽视成品质量,以致阻塞了这条新出路。
云锦样品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只有部分号家恢复生产,其余的皆因遭受战乱摧残过重,元气大伤,一时难以振兴恢复。此时复业的“中兴源丝织厂”少量地生产一些库缎和妆金库缎,专销给一些来华观光的外国人,年产量只有2300米,产值仅9000多元(旧法币)。由于国民党政府发动内战,南京与东北、西北、西南各地的交通又先后遭到阻滞或断绝,形成云锦产品积压。南京生产的云锦无法销到西藏等传统消费地区,产销无法沟通,再加上政府的苛捐杂税、通货膨胀和限价政策的迫害,使刚开始复苏的云锦生产复遭到致命的打击,濒于奄奄一息的境地。
直到1948年,原中兴源的部分股东在南京重新组织了南京中兴源。当时,丝织厂仅存4台织机,8名工人。在南京云锦奄奄一息、濒临灭绝的时候,南京中兴源丝织厂仅存的四台织布机还在生产云锦,让云锦工艺没有在那个年代消亡。
为了进一步继承和发扬云锦艺术,1954年,南京市文化局成立“云锦研究工作组”,对云锦艺术进行抢救。1956年10月,周恩来曾指示:“一定要南京同志把云锦工艺继承下来,发扬光大。”1957年云锦研究所成立,研究所搜集到的传统纹样图稿大多就来自中兴源。南京云锦在继承历代优秀丝织工艺技术的同时,不断融汇新技术,把我国古代丝织工艺技术推上顶峰。2009年9月30日在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会议决定,中国南京云锦织造技艺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机杼夺天工——通过档案感受云锦工艺的精妙绝伦
“江南好,机杼夺天工,孔雀妆花云锦烂,冰蚕吐凤雾绡空,新样小团龙。”明代诗人吴梅村在《望江南》中曾这样赞美云锦。旧仓库里尘封了十多年之久的云锦样品档案,仍然如此光鲜夺目,光彩如新。尤其是这些锦织的名字,更充满了古典韵味:彩库锦、古香缎、四则莲、风华锦、金玉缎、媚春绸……时至今日,通过这些珍贵的云锦档案我们仍然感受到一代又一代大师们巧夺天工的精湛技艺。
档案中完整地保存着中兴源鼎盛时期生产的50多种主要织锦产品的实物样品,每个产品又单独有一册详细的档案,包括织物样品、风格特征、产品物理指标和织物的规格与工艺程序。尤其是工艺程序,更集结了中兴源全部的工艺精华:每一种云锦产品,它原料中混合的真丝、人造丝、合纤原料的精确成分;“绢丝”工序中,染色配方和染色工艺,“翻丝”、“整经”、“络丝”、“拈丝”、“并丝”、“定型”、“成绞”、“卷纬”、“织造”等工序,外幅内幅是多少厘米,经密纬密是多少厘米;“大红”这一个颜色中,红色占百分之几点几,黄色又占百分之几点几;翻丝时,主轴速度是每分钟多少转,线速又是每分钟多少米……
上世纪70年代后期,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经济政策促进了丝绸工业的发展。经过生产技术的改进革新,生产质量的精益求精,丝织厂的发展进入中兴时期,成为具有一定规模,形成严谨的生产流程、有特色的生产工艺,产品品质优良、销路良好的大型企业。企业产品不仅销往全国各地,而且以其传统特色在国外市场上也占有一席之地。中兴源丝织厂的云锦声名鹊起,海外扬名,根据档案记载产品远销到前苏联、蒙古、古巴等国。松鹤牌云锦获得国家质量银奖,仅1980年一年间就接待外宾近50次。
1983年,中兴源丝织厂参加了全国纺织品优质产品评选鉴定。从申请材料中可以看出,当时由丝织厂生产的松鹤牌云锦在1981年时,产量达到了8.07万米,而1982年产量更是达到了14.17万米。“松鹤牌南京云锦”在1983年获国家银质奖,“松鹤牌花软缎”在1985年获江苏省优质产品奖,“金陵锦”获南京市人民政府科技成果二等奖。
这批档案中最为珍贵的是“意匠”,就是云锦的设计图样。图纸展开后,整幅图纸全部由约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小格构成,一幅图纸有上千甚至上万个这样的小方格,而云锦图案就画在这些方格上面,每一笔、每个角度、每种颜色都十分精确。为保证印出的花样准确无误,纹路和图案尺寸精细到毫厘,有点类似于现代的十字绣。这些图纸有100多袋,每袋都在10张以上,数量有上千张。其中最大的一张图纸,铺开足足占地10多个平方米。我们展开其中一张较大的图纸,宽2米,长有6米多,要三四个人联合举着才能完全让它站起来。图纸色彩鲜艳,栩栩如生。很难想象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云锦艺人是如何绘出这些传世之作的。
云锦作为元、明、清三朝的皇家御用贡品,用料考究,织工精细,图案色彩典雅富丽,宛如天上彩云般瑰丽。尤其云锦图案囊括了植物、动物、佛道、乐器、文房四宝、人物、传统吉祥内容等写实的或几何形式的纹样。从文化内容上看,有来自民间文化的蝙蝠(福)、牡丹(富贵)、鱼(余)、石榴(多子)、桃子(寿)等内容,也有反映皇室文化的龙、凤、麒麟、江崖、海水、万寿等内容。且二者有机地揉合在一起,形成了以皇室为主的具有独特文化色彩的图案。祥瑞寓意的图案更为宫廷官府所常用,如灵仙祝寿、麟吐玉书、八仙庆寿、八吉凤莲、事事如意、吉庆双余、六合同春、瓜瓞绵绵、百果丰硕、五谷丰登、喜相逢、并蒂莲、太平有象、五福棒寿、福寿三多、福寿双全、富贵长春、连年有余、花好月圆、平安如意、子孙万代等等。这些图案的运用使云锦的文化内涵极为丰富,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反映了民族特有的文化审美追求,体现了科技与美学的交融。
中兴源丝织厂等老字号、老企业反映了南京城市发展史上的一段辉煌,它们是南京城市记忆不可或缺的一页,是南京工业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反映了南京城市文化、城市文明的一个方面。这些档案由档案部门集中统一保管,能够最大限度地延长档案的生命,充分挖掘其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