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氏三虎:长啸枪林震淮海
2012-08-08淮安市档案局江苏淮安223001
李 洁(淮安市档案局,江苏淮安,223001)
淮安市档案馆陈列室中珍藏的“虎将”周文科烈士生前使用过的望远镜
在革命老区淮阴县刘老庄乡的一户周姓农民家庭里,一家人凭着辛勤耕耘,勤俭节约,家境日渐殷实。然而,残酷的封建统治,连年的军阀混战,地主和官兵的盘剥,土匪的抢掠,致使周家迅速走向败落。乱世出英雄,正是在这普通农户里,诞生了三位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烽火岁月中名震淮海大地的革命英雄——周文科、周文忠、周道(周文广)三兄弟。他们身材魁伟,英气蓬勃,骁勇善战,胆略过人,组织领导人民武装英勇杀敌,穿梭于枪林弹雨,毫不畏惧,敌人闻之丧胆,群众见之欣悦,被淮海区广大军民誉为“周氏三虎”。
血沃淮海周文科
周文科,又名周济、周毅、周殿伯,生于1913年6月3日,1939年3月入党。在参加革命的八年里,他历任淮阴县抗日义勇队指导员、淮河大队营教导员、九团政治部主任、张集区区长、淮阴县民兵总队长、警卫团副团长、东海县警卫团团长、独立团参谋长、淮阴县反攻团参谋长、淮涟二支队参谋长、淮阴县副县长兼县大队长等职。1947年5月在与还乡团的一次战斗中,不幸腹部中枪,壮烈牺牲,年仅34岁。
(一)参加革命。幼年时的周文科经历了多次的地痞土匪讹诈、官兵敲竹杠,立志读书出人头地。他13岁开始念私塾,16岁考入五里庄高级小学。就在他高小快毕业的时候,淮阴县中共的地下工作蓬勃开展,学校里出现了共产党的标语,周文科第一次接触到了共产党的思想。不久,他被清江成志职业中学录取,毕业后考上江苏地政局测绘人员训练班,几个月后被派到溧水实习。
安定的工作和生活没过多久,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华北失守,上海沦陷,南京告急,周文科被迫还乡躬耕。由此,这位知书达理的农民后代,深感乱世之中“民生多艰”,决心“上下求索”。
1938年春,苏北抗日同盟会在淮阴成立,城里城外的热血青年到处宣传抗日。周文科毅然参加了抗日民众自卫队,在渔沟训练班里,他通过政治课的学习,深入了解了党的理念,不断接受新思想的洗礼,马克思主义和党的信仰在他的心中种下了根。10月,抗日青年训练班被国民党当局勒令解散。面对国民党当局日渐明晰的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政治立场,周文科进一步认清了国民党,坚定了跟着共产党夺取革命胜利的信念。
1939年3月,淮阴城沦陷,中共苏皖特委派遣张芳九深入淮阴农村,重建党的组织,领导抗日武装。周文科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淮阴党组织重建后首批发展的党员之一。至此,周文科从一个追求个人前途的青年学生,开始成为献身于伟大革命事业的战士。
(二)武装斗争。一加入革命队伍的行列,周文科立即拿起枪杆投身抗日武装斗争,还将两个弟弟一起拉进了革命队伍。周氏兄弟三人打起仗来,骁勇无比,毫不畏惧流血牺牲,如猛虎下山,周家三虎的名声逐渐传开。周文科在战斗中不仅会打仗,还善于总结经验。为了提高战士们的射击技术,他经常给战士们讲课,将总结的射击经验传授给战士们,并参与一起苦练枪法。在他领导下的战士中,涌现出许多神枪手,敌人只要听说是周文科的队伍,无不闻风丧胆。
1943年3月18日,在周家三兄弟的故乡,发生了震惊全国的刘老庄战斗,新四军82名指战员在与日军的战斗中全部壮烈牺牲。周文科强忍悲痛带领区队和群众掩埋了为国捐躯的82位烈士遗体。同年,出生于1922年6月的三虎周道,在与伪军的一次战斗中身负重伤,救治无效,光荣牺牲,年仅21岁。周文科、周文忠兄弟二人含泪送走了亲人和战友,将悲痛与仇恨转化为强大的杀敌动力,继续投身战斗,在对敌作战中更加机智与勇猛。周文科日渐成熟的御敌之术,灵活多变的应敌之策,奋勇杀敌的英勇气概,在淮海大地广为流传。
(三)组建队伍。1945年9月,中共淮阴县委遵照党中央动员广大人民参军的指示,召开了一次县委扩大会。会上,决定周文科任“反攻团”参谋长。会后,周文科立刻投身于动员群众参军的工作中。经过动员,全县形成空前规模的参军热潮,仅一周时间就有3000多人报名参军,后批准1600余人参加“反攻团”。周文科以淮阴民兵总队长身份将部分区的区大队、中队集体编入“反攻团”,于10月进行短训。11月“反攻团”分别补充到独立旅三个团。补充后这个旅随新四军第三师进军东北,在战斗中扩充成一个纵队,成为我军在东北的主力之一。周文科为淮阴党组织的发展,地方武装的壮大,我军主力部队力量的补充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四)爱兵如子。周文科对待同志如手足,有口皆碑。“吃”,士兵吃什么他就吃什么,并且总是让战士先吃。他说,你们要打仗、冲锋,不吃饱不行,我只是指挥,少吃几口不碍事。事实上,每一次打仗,周文科都冲锋在前,拼尽全力。“穿”,周文科将妻子替他做的衣服和鞋子分给了战友们,自己却穿草鞋和空心棉袄。“住”,斗争形势紧张时一夜要挪几个“窝子”,战士们都困得睁不开眼,倒下就睡。而周文科怕战士着凉,半夜仍然不断起来查铺盖被。“行”,上级配给他的白龙驹,行军打仗时经常是驮战士的背包或者伤病员,甚至干脆让小警卫员骑着,他自己和大伙儿一起步行。
1941年初夏,周文科在战斗中第一次负了重伤,被抬到后方医院治疗,组织上让妻子郭文照顾他。郭文带来了几只老母鸡,周文科却让妻子把鸡和汤先分给一起住院的其他伤病员吃。他说:“这些伤员都是外地的,家里没人来服侍,他们就和我家弟兄一样。”伤员的衣服脏了,周文科又要妻子帮他们一桶一桶地洗。郭文在后方医院三个月,周文科让她为大伙儿忙了三个月。每当郭文回忆起这些往事时就说:“文科的心都贴在当兵的身上!”
因为周文科爱护士兵,爱护百姓,没有一点官架子,如文人一般,大家都亲切地称他为“周大奶奶”。
(五)血洒淮海。1947年5月4日,周文科率领淮阴县大队迎战五里庄据点300多敌人,这次战斗成为了他指挥的最后一次战斗。在战斗结束胜利返回的途中,周文科走在队伍后面以观察敌情,不料被埋伏的敌匪蒋璧玉、刘中全冷枪击中。5日清晨,这位叱咤淮海的虎将,终因缺医少药,壮烈牺牲。5月22日,新华社六支社向全国报道:“淮阴县周文科副县长、副大队长,英勇战斗,壮烈殉国,全县人民准备筹建‘虎祠’以纪念。”7月1日,《淮海报》发表《纪念文科大队的创始者周文科同志》一文,宣传周文科生平事迹,鼓励生者要继承“他的遗志,为保卫淮阴人民利益而斗争”,以此哀悼英雄的离去。7月7日,淮阴地委、专署为表彰周文科的功绩,追认其为模范共产党员,对遗属“优予抚恤”,并将其出生地改名为“文科区”。
绿荫掩英魂——刘老庄八十二烈士纪念馆中的周文科、周文忠二人墓
虎跃淮阴周文忠
周文忠,1918年10月22日出生,1940年3月入党,参加革命后历任淮阴县淮河大队情报站站长、王营区委书记等职。建国后历任中共淮阴县委副书记、淮阴县人民政府县长、淮阴市委(县级市)副书记兼市长、清江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等职。1985年8月离休。2007年7月31日病逝,享年83岁。
(一)对敌斗争。1946年9月,华中野战军奉命北撤山东,淮阴被国民党军占领。地方上的地主还乡团有了靠山,开始到处招兵买马,迅速扩充反动武装,成立乡、保等地方反动政权,进行反攻倒算。他们对共产党留下坚持地方工作的游击队恨之入骨,企图寻机将他们消灭。这种情况下,坚持敌后的队伍处境十分困难,有时一个晚上要转移三四个地方。周文忠临危受命,先被任命为宋集区副区长,后任区长,再任区委书记,和留下的同志们一起打游击。他积极扩大游击队伍,动员人民群众起来和敌人斗争,培养积极分子和情报人员。通过努力,全区建立起一定的情报站、联络站,游击队也迅速发展壮大,区队由十几人发展至几十人。由于周文忠坚持群众路线,团结人民,游击队总能提早获得可靠敌情。经过不到一年的时间,宋集区就扭转了形势,有了可靠的落脚点。
周文忠在战斗中,总是身先士卒。他身材魁梧,当时正年轻力壮,两三个敌人也不是他对手,还乡团联防队长杜满堂便是周文忠亲手抓获的。淮阴县委为表彰他的这次功绩,授予其“战斗英雄”的称号。
(二)为兄报仇。1947年7月,淮阴地委将周文科出生地改为文科区以后,周文忠改任文科区区长。弟弟、兄长和同志们的接连牺牲,让他更加坚定了对敌斗争的信念。为给死难的烈士报仇,周文忠加强作战计划,采取更加灵活多变的战略战术,有力地打击了敌人嚣张的气焰。
1948年9月25日,周文忠率领区队和淮阴县大队、县武工队一起,在十二纵司令员谢振华指挥下,围攻徐溜据点,激战两小时,全歼国民党军一个连及地方武装220人。这次战斗中,抓获了冷枪杀害周文科的凶手蒋璧玉、刘中全,并立即将其镇压,周文忠终于完成了为兄报仇的心愿。
周文忠率领的区队屡歼蒋军和还乡团,战功显赫,被老百姓亲切地称为“二虎游击队”,而敌人则闻风丧胆。当时,“哪个不凭良心,不被黄狼咬,就被虎叼走(‘黄狼’指黄驭游击队,‘虎’即指周二虎)”成为敌军中诅咒他人的“恶毒”话语。他的威名更吓得国民党区长郭初候虽连接两次委任状,却宁愿“住闲”,不敢前往淮阴“上任”。
(三)杀敌竞赛。1947年下半年至1948年夏,淮阴县委、县政府进驻古寨,周文忠率领区队武装根据当时的情况,开展杀敌竞赛活动。当时《淮海报》上经常能看到这样激动人心的报道:“文科区于(1947年)8月×日召开全区武干大会,布置9月份发动群众等工作,会上再掀起杀敌竞赛:二虎游击队二排以20天捉土顽5名缴枪2支,向一排挑战,一排同样条件应战……”“淮阴文科区二虎游击队,为支持边区农民翻身,展开杀敌竞赛,积极主动深入敌区打击敌人,一个月完成两个月杀敌任务……”
周文忠的连续杀敌竞赛,采取埋伏战术与神经战术,重创了敌人的武装力量,给土顽以严重打击,有效削弱了土顽士气,造成敌人听枪声便夺路而逃的局面。在他的武装保卫下,我方“反报复”取得了胜利,敌区的战士家属和群众生命安全得到保障,边区770户农民向地主富农封建势力清算斗争也取得胜利,极大地密切了群众关系。战斗中,还涌现出一大批战斗英雄,战士们的情绪都很高涨,“三天不打仗、不活动,就急得要命”,大振我党地方武装的威风,也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革命根据地。
(四)视民如亲。周文忠对待百姓就像是自己的亲人,不管住哪个庄上,遇到老百姓总是问寒问暖。碰上小孩,喜欢抱抱逗逗。每到一处,都和同志们一道帮助老百姓挑水、扫地、做农活,对大家关怀备至。攻克宋集据点时,周文忠仔细地搜罗敌人遗弃的衣服,嘱咐战友跟他一起散发给无衣与缺衣的赤贫户。当衣服全部散完时,一名农妇跑来:“我的小孩子,精条条地没有一件衣服。”他环顾四周,发现没有一件剩衣了。于是,他毅然脱下自己的内衣让她带回去给孩子穿。正因周文忠对待贫苦百姓的赤子之心,大家都亲切地称他“周二奶奶”。在还乡团对群众叫嚣着“通匪者杀!”“窝匪不报者,杀!”时,群众仍然会舍命保护他们的“周二奶奶”。据淮阴革命老干部眭育生回忆说,在周文忠这面盾牌的保护下,当时“许多革命者的家属都感受到了组织的保护,增强了安全感,更加大胆地拥护革命、支持革命和参与革命。”
三弟周道(周文广)因早在1943年牺牲,生平事迹留传下来的很少。周家三兄弟为淮阴人民的彻底解放贡献了自己的生命与青春。他们对人民的热爱与忠诚,对士兵的关怀与爱护,拉近了党与人民的关系,团结了战斗队伍,为淮阴党组织的斗争活动打下坚实的群众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