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专家智慧 服务养猪发展
2012-08-06本刊编辑张金辉
本刊编辑/张金辉
全国各地产业体系专家凝心聚力真抓实干,把智慧力量凝聚到养猪生产一线上。深入养猪基层与养猪人共讨养猪生产,走进猪舍解决实际困难、破解养猪难题。产业体系专家深入实践、深入基层的热潮在神州大地兴起。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详细的了解下……
1 产业体系专家深入基层指导养猪生产
1.1 安徽省生猪产业体系专家深入基层开展科技培训
2012年5月26日,省生猪产业技术体系李郁、殷宗俊等岗位专家前往寿县开展了“猪病防控”和“生猪遗传改良与人工授精”技术培训。在寿县畜牧局的组织下,有200余人参加了集中技术培训与现场咨询。专家向学员们就猪病防控与人工授精技术作了非常详细地讲解与传授,受到养殖户和基层技术人员的一致好评。
1.2 山东省产业经济岗位专家赴滨州综合试验站部署生猪成本效益调研工作
2012年5月20日,山东省生猪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产业经济岗位孙世民教授、张园园博士、李茜茜硕士和靳松硕士一行4人赴滨州综合试验站开展生猪饲养成本效益调查座谈会。参加此次座谈会的还有滨州畜牧兽医研究院杨景甫副院长、综合试验站李峰站长、滨州市畜牧兽医局刘风民科长、博兴县畜牧兽医局刘乐光科长、无棣县畜牧兽医局张宝珩科长、邹平县畜牧兽医局李刚科长和其他的相关工作人员共计20余人。
座谈会由滨州综合试验站李峰站长主持,分三项主要内容。杨院长首先致欢迎辞,他结合多年来滨州畜牧兽医研究院的工作实际,简单介绍了研究院的研究成果,并对来自山东农业大学、青岛农业大学等合作单位的众多研究人员表示感谢;对产业经济岗位专家一行表示欢迎。其次孙世民教授介绍了生猪体系建设的背景和运行现状,从生猪产业发展的战略高度上强调了产业经济岗位建设尤其是生猪饲养成本效益调查分析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各项实地调研的设想和要求。按照生猪散养户类型(年出栏量≤50头)、小规模养殖(1 000头≥年出栏量≥50头)大、中规模养殖(大规模:年出栏量>10 000;中规模:1 000<年出栏量≤10 000))三套调查问卷,李茜茜硕士具体地讲解了调查问卷填写要求。与会人员针对问卷内容及填写等多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沟通和讨论并提出了修改和完善生猪成本效益调查问卷的建议。最后,刘风民科长提出了辖区内各相关单位开展具体调研工作的安排,表达了工作开展的决心,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同。
此次产业经济岗位团队与滨州综合试验站的工作对接,不仅顺利完成了生猪饲养成本收益基础数据调查工作的安排部署,切实推动了产业经济岗位生猪成本效益分析工作的进一步开展;而且产业经济岗位专家和综合试验站就调研工作、问卷回收和工作开展的多个问题达成了共识。
1.3 四川省岗位专家赴绵阳培训和指导生产
2012年5月2日—3日,应绵阳市畜牧局邀请,养猪生产与环境控制岗位专家白林教授及疾病控制岗位专家徐志文教授参加了绵阳市畜禽标准化示范创建培训会,两位专家分别就目前养猪生产环境控制技术和疫病防控重点难点进行了分析和讲解。参加培训会的有绵阳市各县(区)、乡镇畜牧兽医技术人员和规模养猪场负责人共280多人。会后,专家们受养猪企业和乡镇领导邀请,到多个乡镇和企业指导猪病防控和猪场选址规划等工作。
5月4日-6日,白林教授陪同四川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的专家一行20人参加了三台县梓州农业有限公司农业产业规划现场考察和研讨会。会上,白林教授对未来农业发展形势及梓州农业有限公司循环经济型养殖园区建设的环境控制和废物资源化利用技术框架提出了指导意见。
本次的培训会和现场技术指导受到各级技术人员的热烈欢迎,也得到各级领导、企业的高度评价,对绵阳市养猪场标准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1.4 云南省岗位专家到陆良指导猪子宫颈深部输精试验
为了探索研究新型低剂量猪子宫颈深部输精技术在人工改良中的实际意义,2012年5月29日,陆良区域推广站在陆良县种猪试验场启动低剂量猪子宫颈深部输精试验,育种与繁育功能研究室岗位专家杨国明研究员到陆良进行指导。
在此次指导中,杨国明研究员重点强调了开展此试验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指出试验的几个重点环节以及着重注意的技术要点。
猪子宫颈深部人工授精技术是指用人工辅助器械采取公猪精液,经过实验室检查、处理和保存,再用器械将公猪精液输入到发情母猪子宫颈深部(接近两个子宫角入口处)的一种配种方法。该技术与传统人工授精技术相比,可以让精子快速直达受孕部位,提高母猪的受孕率;减少输精剂量;减少精液回流现象;缩短授精所需时间;还可以帮助正确判断母猪是否还处于最佳的发情状态等诸多优势。
陆良区域推广站计划在陆良县种猪试验场选择同胎次经产母猪100头,设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组,每组50头滇陆母猪,采用精液(≥0.4亿精子/mL精液)剂量(20 mL)猪子宫颈深部输精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剂量(80 mL)传统母猪人工授精方法,均采用二次输精。试验结束后收集试验数据,得出试验结果,撰写相关技术性文章,并用于指导实际生产。
2 生猪产业体系新成果
2.1 副猪嗜血杆菌疫苗研制成功并转让
5月23日,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研发的副猪嗜血杆菌灭活疫苗技术转让给我国三家生物技术企业,技术转让费共计740万元。牧医所所长黄保华和青岛易邦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杜元钊代表双方在转让合同上签字。合同签订后,双方进行了座谈和交流,并对这种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方式给予了肯定。
当前,随着养猪业规模化、集约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以猪多发性浆膜炎、关节炎、呼吸困难及高死亡率为特征的副猪嗜血杆菌病有明显增加趋势,已经成为猪场保育猪发病和死亡的一个重要原因,给养猪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而疫苗接种是预防副猪嗜血杆菌病积极有效的措施之一。
副猪疫苗项目主持人吴家强博士担任省生猪产业技术体系疫病控制岗位专家,近年来,吴博士带领团队成员针对副猪嗜血杆菌病进行了深入研究,研发出副猪嗜血杆菌二价灭活疫苗。目前,该疫苗已经获得农业部的临床试验审批件,在指定的三个猪场进行了临床应用试验。结果表明接种猪群能够产生较强免疫力,无不良反应,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明显降低,能够有效预防副猪嗜血杆菌病的流行和传播,该技术已具备与国内外同类产品的竞争优势。
根据转让合同约定,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猪病创新团队将该技术有偿转让给山东滨州沃华生物技术有限公司、青岛易邦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和浙江诺倍威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并与受让单位共同申报本产品的新兽药证书。该产品新兽药证书的知识产权和科研成果归山东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所有,生产权归参与单位共同所有。通过联合开发,解决了科研与生产经常出现脱节的问题,必将对促进成果高效转化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
2.2 “规模化养猪场粪污菌群多样性研究与利用研究”项目通过专家鉴定
2012年5月16日,四川省科学技术厅组织有关专家,对四川省生猪创新团队疫病控制岗位团队专家、四川省畜牧科学研究院魏勇博士主持的“规模化养猪场粪污菌群多样性研究与利用研究”项目进行了鉴定。来自四川省畜牧食品局、四川省畜牧总站、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四川省草原工作总站、四川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的7位专家通过听取汇报、审阅资料、质疑讨论,一致同意通过鉴定。
该项目历时3年,得到了省科技厅、省畜牧食品局及相关部门、企业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获得了四川生猪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建设项目、巴中市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新工艺研究与产业化示范等科研项目的资助,解决了规模化猪场急需的几项技术难题:一是建立了适用于猪场粪污中菌群多样性的检测方法,可快速、准确、灵敏地获得可重复的检测结果,为深入研究养殖粪污中菌群多样性奠定了方法基础;二是分析“畜—沼—作物”循环利用模式粪污中可培养及不可培养细菌等微生物的遗传结构信息,为粪污治理、EM菌种筛选和生物安全评价提供了依据;三是建立了粪污菌群耐药基因信息库,对评估耐药基因进入食物链风险及其对人类健康影响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四是筛选了猪场粪污堆肥发酵EM菌种,进行堆肥发酵条件的优化,为固态粪污的有效治理提供了规范化工艺流程。成果在生猪主产区的10余个循环农业示范园区、规模养猪场、有机肥料厂应用,对促进养猪粪污循环利用和养猪业的可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汇报后,专家对成果给予了充分肯定并提出改进意见,一致认为该成果整体水平达到国内领先,对治理规模养猪场粪污意义重大。建议进一步深入研究,加大推广应用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