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灵的涤荡

2012-08-06程倩春

博览群书 2012年6期
关键词:现代文明全球化人性

○程倩春

《藏漂》,穆戈著,东方出版社2012年2月版,68.00元

每当人们谈起西藏,总是喜欢使用诸如“神奇的土地,神秘的文化,神话般的传奇”等字眼来描述或想象那里的山山水水、风土人情,因为那里往往寄托着都市人对远离现代文明喧嚣的某种向往。虽然与向往现代文明的“北漂”的滚滚人流相比,行动上的藏漂可能体现为小众,但精神上的藏漂肯定不在少数,“青藏高原”、“天路”等能成为流行音符中的超强音,就是很好的明证。小说《藏漂》的问世,同样给我们带来一幅如歌的画卷。

《藏漂》的写作缘起于作者对西藏文化的感念以及对岁月的凭吊,后来演变成对人性的检讨和对文明的反思。它以其特有的情境,提示着读者们,在体味梦境的同时,别忘了涤荡我们不断躁动的心灵。

作为历经数载雕琢而成的一部力作,《藏漂》全书由27个短篇小说组成,由一个低调的转述者——对按部就班的都市生活倍感厌倦的中年学者老穆,作为串联全书的线索。这样的写作布局,在时空上,体现了白描式的细节刻画与意识流般的整体把握的有机统一。老穆的藏漂经历十分丰富,他“用阳光熬粥,用雨水洗衣,夜卧古刹,昼行荒原,访竖牧野老,寻僧俗逸闻,悟梵音天籁,勘生死玄机,试图在万山丛中寻找生活的充实感”。在高原古城,他遇到了一群逃避全球化主流文明压迫的漂泊者,他们中有破产的画廊老板、失意的诗人、仗义行侠的江湖浪子、幸运得找不着北的琴师,以及凯旋的偷渡客和睚眦必报的康巴,等等。他们的质朴、执拗、张扬、惆怅都跃然纸上,使得平凡的人物事迹获得本真的人性发掘。这些“绝无仅有的个性履历拼凑出一幅世纪末边缘人的生态图卷”。

在题材的选择上,《藏漂》力图避免当下涉藏风情小说对“概念化、脸谱化、学生腔的浪漫套路和伪民俗等”的迷恋。因而,传统的大众流行文学和时尚网络文学的叙述方式被作者小心悬置。与戏剧化的传奇情节相比,作者更看重的是对一种在全球化浪潮中迅速消失的原生态乡情的追寻,以及对高原原生态背景下人性展演的悲悯。从这样的审美取向出发,故事所展现的情境往往是“一缕隐修士羞怯的憨笑,一声由远而近的鹰羽搅起的晴光下的唿哨,一抹晨曦中的淡紫色的桑烟,一道徜徉在白色沙洲中的钢蓝色河流,一牙衔起东山的黄铜色上弦月,一阵初秋的青稞麦穗摩挲的飕飕声,一瞥荒原夜路上同情的关注……”通过老穆的独特视角,作者以散点透视的笔触刻画了世事艰辛中的吉光片羽,在雪泥鸿爪式的感触中传达对人性的检讨以及对文明的反思。

十分难得的是,这种检讨与反思,既没有沉湎于浪漫主义过度依赖传统的窠臼,也没有采取所谓“对现代文明一概否定”的后现代式的宣泄,而是通过“关注普遍的人性在特别地域的个性表达”,来表达对文明的忧思和对纯洁心灵的企盼。毫无疑问,铺天盖地的全球化现代文明无所不在,使得每个人在现实的时空中都会感到无路可逃。在这个意义上,雪域高原或许可以为充满灵性的生活方式保留几许生隙,但也并不存在所谓超凡脱俗的净土或“世外桃源”。作者所希冀的,就是“在现代文明的天网中捅开了一道灵性的裂隙”,以展示主流文明之外的人生诠释。书中的人物出于不同的原因,主动或被动地漂泊高原,试图逃避各种力量有形、无形的压力,寻找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在不同文化的交织中演绎出异于全球化主流文明的生活轨迹,以跌宕的边缘化人生之旅诠释了确立生活意义和价值的多种可能。《藏漂》以极其鲜明的人物个性反复告诫我们,心灵的自由与纯净,既不在于伴随漂泊感的放任自流,更不在于纠结于俗务的随波逐流,而在于对人性和文明的自觉与自省。在作者看来,虽然释放心结的幻觉往往让人忽视了现实的文化对人性掣肘,但“把家园意识从籍贯意义上的乡情升华为带有审美意义的环境意识”,的确可以“为化解现代人祛魅之后无家可归的漂泊感”,提供可资鉴戒的精神慰藉。

总之,《藏漂》再现了哲学关注人性的人文传统,以洞悉人间隐微的悲悯和幽雅、精致而不失粗犷的言说方式,披露了动荡岁月对人性的历练和对命运的磨砺,将渺如尘埃的个体偶在的命运铺陈于苍茫荒原,带给我们“沧桑积淀后”的温暖,有一种如回归故国般的寂寥与空明。读罢全书,不论你是藏漂的践行者还是精神上的同盟军,都可以从中找到涤荡心灵般的共鸣。

猜你喜欢

现代文明全球化人性
全球化时代的数字纪念
风从海上来
“狗通人性”等十一则
逼近人性
人性的偏见地图
《犬之岛》:形式主义的美学突围与现代文明的存在之思
婚姻的尽头,藏着人性的底色
从全球化、逆全球化到有选择的全球化
自然的言者——罗宾逊?杰弗斯的非人类主义哲学观
逆全球化:资本主义最新动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