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发电配套政策需考虑全局利益——访“中国天合光伏产品质量贡献奖”获奖者汪毅
2012-08-04包婧文
本刊记者 ■ 包婧文
9月5日,第12届中国光伏大会开幕式上,对我国光伏领域内的6位杰出代表进行了颁奖表彰,其中,“中国天合光伏产品质量贡献奖”授予了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标准化中心副处长汪毅。汪毅副处长一直致力于电力标准化的管理工作,主要负责水电及新能源方面标准化工作,从立项、合同签订、制修订全过程、审查、报批对300项电力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进行全方位管理,本刊记者对他进行了独家专访。
由于工作内容主要是编制一系列配套标准,所以领奖后,汪毅一直在展馆参观,记者找到他时,他正在详细咨询、了解各家的产品和技术。他表示,因为标准编制过程中涉及一些数据标准,所以走到哪都要了解一下产品,包括型号、规格、技术指标等等,为了能够制定更加科学、完善的标准做准备。
《太阳能》:之前大家一窝蜂扎进了光伏行业,然而现在大环境不利,这种情况下,企业都在勉力维持,甚至有些大企业开始被拖垮,行业好像陷入了恶性循环。当前中国给大家的印象就是制造大国, 您怎样看待这一问题?
汪毅:其实制造行业对光伏发电有很大的积极性,但是现在产品价格下跌,有很大的产能释放不出来,再加上国外反倾销等贸易壁垒,这些企业等于是当前体制下的受害者。
一些大企业前几年并不重视国内市场,营销和宣传手段跟不上。宣传产品、技术仅参加展会是不够的,要做市场推介、技术交流等基础工作,应该把大家请到工厂里,详细讲解产品的技术性能,符合哪些标准,相比于其他制造厂家拥有的优势等。企业往往都不重视这些工作,做得远远不够。
谈到给人“制造大国”的印象,我们的产业现在确实就处在制造阶段,设备是购买来的,硅原料部分国内生产,部分靠进口,然后企业的大部分产品都售往国外市场。试想,任何人都能进入的没有门槛的行业,怎么能成为高科技行业?没有门槛就变成普通制造企业,不掌握核心技术,没有话语权,只能拼产量、拼营销,买家想怎么压低价格就怎么压,没有定价权。
要想摆脱这一印象,不做低端制造企业、加工企业,就需要重视技术研发工作,核心技术是关键。国外企业对这方面比较重视,常年做基础研究,研发资金占比例很高。而目前国内企业自主创新、自主研发的东西并不多。
只有掌握了核心技术,占领高端市场,才能不被别人牵着鼻子走。在我们掌握了核心技术,作为引领者引导行业发展的时候,自然而然会拥有相应的地位和利润。
《太阳能》:光伏发电并网一直是业内的焦点问题,您怎么看待这一问题?
汪毅:关于并网难的问题,不要一味的指责其中某一方,这不太公平。其实主管部门的领导对于光伏发电这件事很尽心尽力,都在极力推动,行业发展应该从政策电力法等全局考虑,系统解决这一问题,切实推行这件事。
光伏发电的成本已经下降了,现在南方一些城市经常缺电,在工业用电比较紧缺的时候,光伏发电其实是可以解决一部分问题的。但用电紧缺的省份,比如浙江、江苏等地的光伏资源并不是很丰富,远不如三北地区,然而内蒙、青海、西藏等地虽然资源丰富,没有用电负荷,配套输变电又跟不上。所以用光伏发电解决部分用电难的问题还是比较困难。
究其原因在于很多人缺乏主观能动性,就像没有包产到户,与自身利益结合不紧密,就难以大规模发展。如果每个人都可以从中得到好处,那发展是拦不住的。比如德国的光伏发电产业发展较好也是因为配套政策发展的好。
目前我国光伏发电的配套政策还不完善,没有把电网公司的利益、企业的利益、用户的利益、社会环保和资源节约的效益放在一起进行充足的统筹考虑,一味的让一些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承担节能减排责任,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不太现实。在市场经济下,民营企业投的都是自己的钱,所以对于赚钱还是赔钱都很在意。要想市场大规模发展起来,需要把大家利益捆绑在一起,整个行业的利润要摊平,是整个行业获利,而不能是某个企业暴力获利。
《太阳能》:请问您怎么看待光伏发电分布式应用?
汪毅:我个人认为在我国分布式应用走入千家万户目前还存在一些困难,配套政策和建筑理念是首要解决的问题。政策鼓励建筑在建设初期就与新能源相结合,但据我所知,现在结合的效果都不是很好。比如“金太阳”或者屋顶光伏,当初推动这个事情相关领导费了很大心思,但国家体制决定了这件事涉及很多个部门,比如建设部、财政部、发改委、能源局、电监会、电网企业、建筑设计院、电力设计院等很多领域,单纯一家来推动这件事情都很困难。
建筑设计院一般不设计带光伏发电的建筑,因为目前已有的相关标准非常陈旧,与现在的光伏发电要求完全不同,但又没有新的标准可循。原本的标准对于监控、接入等方面都没有谈及,关于保护这方面的标准也比较含糊,而这些正是当前光伏发电能否并网的关键点。如果没有实时监控或者数据记录,谁敢让你并网呢?发电设备与别的东西不同,自身带电,出了事情人命关天,所以要考虑很多问题。
户用光伏电站涉及的并网、电能质量检测、监控、保护、通讯等很多领域,这是属于电力设计院的工作,传统的建筑设计院对这些都不熟悉,而且产品还增加了设备的不可靠性,使得建筑设计院设计时缺乏使用光伏发电的动力;但是电力设计院又对建筑结构、设计房子不在行,这就需要建筑和电力两个行业进行交叉融合。然而代价大、利润低,在现在的体制下并不好融合。
《太阳能》:那对既有建筑改造呢?
汪毅:对既有建筑进行改造也存在困难。比如国外很多地区光伏发电发展好是由于住房多为别墅,而我国大部分既有建筑是高层楼房,实际上普通居民家里装电站是不允许的,而且现在建筑外墙的玻璃不能随便更换。
就户用光伏发电来说,我去考察过很多电池制造企业的生产线,都没有考虑用户的需求,企业并不是按照普通窗户尺寸在生产电池片。现在的规范上写明新建筑要按照电池板尺寸进行设计,我觉得有点颠倒了。既有建筑中原本带屋顶或幕墙的很少,设计结构是主体,是根据长久以来的习惯形成的尺寸,房子长、宽、板梁柱等一般都有规格。建筑设计不是按照光伏组件尺寸设计的,不会根据玻璃尺寸来设计房子,而且光伏组件的尺寸也不唯一,规格上很多不适用于做窗户或者幕墙,所以很难使用。偶尔有小企业设计定制不同规格的电池片,但成本很高,不适合大面积推广应用。
企业做这些需要规划一条新的生产线,现在企业没看到市场,建筑没看到产品,两部分衔接出现问题。如果企业按照建筑设计尺寸需求做生产线生产,需要市场需求作保障,但现在没有多少建筑使用光伏电池板,企业做出来产品要卖给谁呢?政策要进行铺垫,形成市场;同时也需要配套标准的支持,电池板尺寸不是标准化定型也很难卖出去。
《太阳能》:怎样才能真正开发国内光伏市场?您如何看待光伏产业的未来?
汪毅:除了企业要掌握核心技术方面有待加强以外,我个人认为电价还有再下降的空间,发电成本还可以再降低。用户能真正得到实惠,才会有使用光伏发电的积极性。
电力发展很快,三五年后的样子很难说。我觉得未来光伏市场还有很大发展空间。虽然近期制造能力和销售出了些问题,但民用市场还有很大空间没有开发,可以看见的将来还会好。这段时间企业应该打好自己的功底,眼前的困境还是要克服,等市场环境变好后,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太阳能》:现在我国光伏发电产业化标准的制定情况如何?当前的重点工作是什么?
汪毅:现在我们的工作侧重于大型光伏电站,汇聚业内的企业和专家意见,目前设计、施工、验收的标准都已完成,并网标准已报批,正在做细化的标准。“金太阳”或屋顶光伏发电相关标准是下一步工作的一方面。
据了解,汪毅作为光伏发电及产业化标准推进组中并网发电工作组副组长,承担了国家质检总局《光伏并网发电关键技术研究》公益性科研课题的部分工作;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能源局等主管部门支持下,组织完成了《光伏发电站设计规范》、《光伏发电站施工规范》、《光伏发电工程验收规范》、《光伏发电工程施工组织设计规范》、《光伏发电站接入电力系统设计规范》、《光伏发电接入配电网设计规范》、《光伏发电站接入电力系统技术规定》、《光伏发电系统接入配电网技术规定》、《光伏发电站无功补偿技术规范》、《光伏发电站太阳跟踪系统技术要求》等光伏方面重要的国家标准和《光伏发电站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规范》等能源行业标准,另外还组织有30余项光伏方面在编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