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建筑与文化和艺术的交互影响
2012-08-02高天
高 天
郑州大学建筑学院(45000 0)
建筑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物质基础,它与人类千百年来形成的社会、文化和艺术形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建筑不仅仅是社会生活、文化和艺术的承载者,它同时作为一个集结了人类思想与实践精华并且凝聚了相对较大投入的人造物,在很多方面也对社会生活、文化趋向和艺术表现等有着很直接的影响。现代人类绝大部分的生产和生活都是在人造的建筑与场地中进行的,一栋建筑从宏观上看也许力薄势微,但是就个体而言它甚至可以对家庭生活、街道、社区乃至于城市和社会等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在电影、绘画、文学、音乐等艺术形式中,也不乏感受到建筑的存在感,对于这些艺术形式的表达有着意义悠长的作用力,而在建筑的风格中也不难看到来自这些艺术的审美影响。
如果我们在脑中任意联想一个自己没有去过的城市,最先想到的是关于这座城市的特征和事物。不难发现,这些唤起我们对某座城市联想的事物中,建筑——无论是现代的地标建筑还是历史古迹,往往会成为最鲜明的代表之一。比如我们想起雅典,就会想起举世闻名的雅典卫城;想起迪拜,就会想起帆船酒店或者迪拜塔,甚至将联想的范围扩大到国家,比如想起法国,就会想起卢浮宫或者巴黎圣母院;想起埃及,就会想起金字塔。也许在联想那些文化内涵丰富的城市和国家时,可以想到关于它们文化和艺术的方方面面,但不可否认的是,伟大的建筑是最令人印象深刻,也是最能代表孕育它的文化的。
为什么建筑可以相对于其他的人造物或者艺术与思想更能比较全面地代表一种文化?
奥地利这个国家在大多数人的脑海里是和音乐联系在一起的,但是大部分人除了知道她的首都是世界著名的音乐之都维也纳之外,几乎对她一无所知。除了音乐与绘画艺术很负盛名之外,我们很难从音乐中窥得这个国家的其他特质。因为音乐虽然是人类最伟大的艺术形式之一,但它却不能算是人类生存的必需品,对人类的影响不够大。虽然说拿建筑这个以实用性为起源、后来才形成艺术逻辑的艺术形式与音乐这种纯艺术形式相比似乎略有不公,特别是在现在,建筑是否能称为艺术还有争论,但是正是这种技术与艺术兼有的特性才使得建筑更加具有代表性,我认为这也是建筑其他性质最重要的立足点之一,可以说是这种双重性衍生了建筑的其他特质,使建筑更加突出。
此外,建筑的起源几乎是伴随着文明的起源,试问除了人类自己以外,还有哪种人造物能一直沿承下来并且还在蓬勃的发展?建筑用其古老的历史证明了人类的发展至少到不远的将来都还需要它的存在。建筑可以看做是人造物智慧的集合,人们运用经验与技术制造出这种庞大的构造物,令它坚固,令它实用,令它美观。这种集合智慧的产物使建筑难以被其他人造物所代替,当然,也可以说与建筑相同目的的人造物都可以称之为建筑。这意味着在未来,人们很有可能发现其他生成建筑的方式,大大区别于现在的构造方式,也许是利用改良的植物直接生长而成的活的建筑,也许是新型低密度高强度材料构筑而成的打破重力形态的建筑,甚至有可能建筑不再只是立于土地之上,而是悬浮于空中或者飘洋在水中;建筑的审美也可能发生很大的变化,更具未来感的机械感,或者更加有机动态的生物感;也许会有一部分建筑放弃了最本质的功能,而纯粹追求艺术性或者情感。这些未来的人造物很可能颠覆我们现在对建筑的认识与定义,但是就好像古代的人不能相信现在的人能做出接近千米的摩天大楼,我们也不能仅用现在的狭见来束缚未来建筑的潜力。
造就建筑代表性的还有建筑的承载力,不得不承认,人类大部分的生产生活都是在建筑中进行的,建筑承载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甚至可以体现社会的制度与科技的水平,美学也同样可以在建筑中感受到。这使得建筑就像一个诺亚方舟,承了必要或者看似无关紧要的东西,驶向后世,就像一座遗迹的考古价值往往可以解开许多关于前世的秘密。
狭义上来讲,建筑的技术与艺术的双重性、沿承性和承载力使其具有文化代表力。而从广义上来说,建筑的美学逻辑、结构逻辑、材料逻辑、构造逻辑体现的是某种文明的思考方式,而某种文明的思考方式正是这种文明在进行创造时的核心逻辑。这种文明运用特有的思考方式形成了他们人民的生活习惯、社会风俗、价值观念、艺术以及各种有形与无形的创造物,从而生成了文化。建筑文化只是人类文化洪流中的一小部分,而使得建筑文化的包容力大于其他文化的原因又可以回归到上文提到的建筑的三个特性。
对建筑师来说也是如此,在设计师设计出美好的建筑后,人们才会恍然大悟,原来生活还可以这样过。这是建筑影响人们生活的最主要方式,即是和人们的生活产生直接的联系,比如别墅中可以全景眺望的浴室打破了原有浴室封闭私密的印象,让人们知道原来沐浴也可以有好景观,也可以像是置身于森林中或是大海边。伟大的建筑不仅仅只影响一些人的生活,甚至可以影响国家,影响历史,影响文化。
建筑是凝聚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才最终站立在人们面前的。在物资相对匮乏的古代社会,君王的建筑往往是集合了他势力范围内最优秀的工匠和举国之财,耗时数年甚至数十年才终得完工。因建造某些伟大的工程而拖垮整个国家,最终导致衰落亡国的历史并不是没有上演过。壮丽的建筑群对于后世来说是无与伦比的瑰宝,但是在产生他们的时代如此的大兴土木却不一定能称得上是明智之举,比如印度知名度最高的古迹、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的泰姬陵就是两万人劳作了22年的硕果,这个被泰戈尔誉为“永恒面颊上的一滴眼泪”的陵墓耗尽了当时莫卧儿王朝的国库并使其走向了衰落。但是对于现代研究来说,这些令人惊叹的建筑不仅仅作为建筑本身具有超凡的价值,对于当时社会制度、文化形态、科技水平和生活方式的研究也极具参考价值。
在现代,建筑以一种更为理性的方式来建造。从设计到建造,可持续和节能都被摆在了重要的位置,功能为先为本这一点从古至今鲜有动摇,但是装饰的风格及比重却有很大不同。古代建筑的美学大多辉煌于装饰,而空间美学却是比较简单的,随着人们对空间形式不断的探索,现代建筑空间的复杂性与表现力大大提升,建筑的空间美也受到了重视与发展。尽管现代建筑更加追求效率,但是被认为最有意义的还是建筑所代表的文化内涵。特别是在兴建大型的公共建筑时,一个好的方案总是兼具了功能的合理解决与丰富的文化内涵的。当现代建筑的形式总是趋向效率时,世界上大部分的城市就趋向了相似的面貌,于是一个城市的文脉被视为它宝贵的、需要被保护的财产。在这种大趋势下,一个地方政府通常会希望通过建造一个地标式建筑来宣扬该地的文化、历史,将地方文脉与现代的东西相融合,甚至可以用来刺激经济和发展旅游业,而许多成功的例子也证明这样的规划并不是痴心妄想,地标建筑的力量不可小觑。刚刚结束的伦敦奥运会,在宣传伦敦城市文化所用的图标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伦敦著名建筑的缩影图画,不仅包括白金汉宫、大本钟、伦敦塔桥等历史地标建筑,还包括了伦敦眼、诺曼·福斯特设计的瑞士再保险大厦等现代地标。对大型建筑有需求、野心勃勃并且预算充足的甲方越来越多,他们往往希望建筑师能给他们一个能镇住全场的地标性设计,这也是我们看到有着猎奇造型的方案不断问世的原因之一。
纵观西方建筑史,几乎和西方美术史走过了相同的轨迹,从古代艺术,中世纪艺术,文艺复兴,巴洛克,洛可可,一直到现实主义,印象主义、立体派、未来派以及超现实主义,艺术走过的路就是建筑走过的路,他们可以说是母子也可以说是手足,建筑在其他艺术中脱颖而出,却又深深受到他们的影响,这其中的关联是如此复杂,希望本文能给出一点小小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