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危机以来浙苏经济表现的深层分析

2012-08-02朱李鸣任正委

浙江经济 2012年5期
关键词:江苏浙江转型

□文/朱李鸣任正委

金融危机以来,浙江经济波动较大,经济总量占全国比重跌破7%,比“十一五”时期下降了0.4个百分点。江苏经济总量稳居全国第二位,占全国比重达到10.3%,比“十一五”时期提高了0.2个百分点。江苏能在逆境中赶超浙江,体现了经济转型升级的成效。

经济表现呈现六大差异

经济总量差距扩大。2010年,浙江、江苏GDP分别为2.8万亿元和4.1万亿元,差距从2005年的5181亿元扩大到1.3万亿元。2009年浙江的人均GDP被江苏反超103元,2010年差距扩大到1129元。2011年以来,经济形势均呈下行态势,浙江下滑2.9个百分点,下滑速度快于江苏和全国。

增长贡献率不同。一是内需对浙江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低于江苏、外需对浙江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于江苏。2010年,内需、外需对浙江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91.7%、8.3%,与江苏的差距为1.1个百分点。二是投资对浙江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低于江苏,消费对浙江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于江苏。2010年,投资、消费对浙江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49.5%、42.2%,前者低于江苏2.2个百分点,后者高于江苏1.1个百分点。

投资增速明显落后。从总体上来看,2010年浙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376亿元,仅为江苏的53%;“十一五”期间浙江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为13.7%,落后江苏近10个百分点。分资金来源来看,浙江的港澳台商投资在2007年的水平上几乎是原地踏步,2010年外商投资反而在2006年的水平上有所下降,“十一五”期间内资、港澳台商投资和外商投资的年均增速分别落后江苏8个、4个、6个百分点。分行业来看,浙江的第三产业投资增长相对较快,与江苏的增速差距相对较小,但制造业投资增长乏力,2010年浙江制造业投资增速仅为10.7%,落后江苏15个百分点。

出口结构与层次相对低端。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两省的出口额在2009年都经历了一次回落,2008-2010年浙江出口年均增速12.1%,高于江苏2.2个百分点,但出口结构与层次的提升慢于江苏。从贸易方式来看,加工贸易比重偏低。浙江出口以一般贸易为主,占比达到80%,加工贸易仅占18%;江苏加工贸易与一般贸易分别占48%和47%。从产品结构来看,高附加值产品比重偏低。浙江出口的机电产品占40%左右,纺织服装产品比重高达30%;江苏机电产品出口占比70%,纺织服装占比仅10%左右。从主体结构来看,外资企业出口额比重偏低。2010年浙江外资企业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为32%,江苏为71%;私营和其他企业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为51%,江苏为18%。

地方财政收入增速较慢。从一般预算收入来看,2010年浙江一般预算收入2608亿元,与江苏的差距从2008年的798亿元扩大到1472亿元;2008-2010年浙江年均增长16.5%,慢于江苏5.7个百分点。从土地出让金来看,浙江2010年土地出让金收入占全国的1/7,但2011年以来土地出让金和房地产业相关税收大幅减少。从企业税收来看,2010年浙江企业所得税收入374亿元,与江苏的差距从2008年的97亿元扩大到180亿元,增速落后于江苏6.5个百分点,特别是2011年制造业税收增速从年初的33.6%逐月滑落至27.8%。

发展主体实力逊色。从企业规模来看,浙江不如江苏大。浙江入围“2011中国企业500强”44家,落后于江苏的49家,浙江之首省属物产集团排名65位,与排名42位和51位的江苏沙钢集团和苏宁集团仍有较大差距,况且后者是民营企业;浙江入围“2011中国民营企业500强”144家,连续13年上榜企业数居全国首位,但相比2006年入围203家可抗衡苏粤鲁三省总和,领跑优势明显减弱,江苏入围118家赶超之势明显。从企业效益来看,浙江不如江苏好。2010年浙江私营工业企业4.67万家,比江苏多3000家,但工业总产值2.28万亿元,利润总额1178亿元,流动资产周转次数1.8次/年,分别只有江苏的70%、65%和60%;外资企业工业总产值1.31万亿元,利润总额978亿元,流动资产周转次数1.7次/年,分别只有江苏的36%、36%和74%;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工业总产值6722亿元,利润总额407亿元,分别只有江苏的68%和64%。

差异背后的六大因素

现阶段浙江经济表现落后于江苏的深层次原因可以追述至三个历史节点:(1)上世纪90年代后期,浙江仍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依靠外贸出口“一条腿”走路,而江苏大力引进外资,充分利用外资发展本地经济和提升本地产业层次;(2)加入WTO以后,浙江依靠外资出口企业优势,出口增长带动了经济成长,但国内资源要素趋紧、成本趋高,海外贸易战争频发,国家于2004年加强宏观调控,此时浙江的企业、资本开始游离于省内实体经济之外,而江苏大力实施“科教兴省”战略并优化产业结构;(3)2008年金融危机后,浙江制造业企业大量外迁,省内制造业投资增速下滑,而江苏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率先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并取得明显成效。从上述三个历史节点的比较可以看出,现阶段浙江经济表现落后于江苏主要由客观因素和自身战略举措实施等关键因素共同导致的。

(一)客观因素

创新要素基础薄弱。由于历史原因,国家在浙江的科教投资很少,导致浙江科技、人才和高等教育等创新要素积累不多。在科研机构方面,转型升级前的2003年浙江拥有县及县以上国有独立的研究开发机构108个,高等院校办科研机构421个,工业企业和其它单位办科研机构1889个,分别只有江苏的60%、9%和90%。在人才资源方面,2000年浙江每十万人拥有大学文化程度人口3189人,在全国排名第17位。虽然10年来增长较快,2010年达到9330人,排名全国第11位,但与江苏的差距从2000年的728人扩大到了1485人。在高等教育方面,浙江仅有浙江大学1所“211”院校,而江苏拥有11所。创新要素的不足大大削弱了浙江承接发达国家高技术产业和服务外包转移、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能力。

土地资源更为紧缺。从土地资源存量看,浙江与江苏国土面积相当,同为资源小省,但浙江土地资源更为紧缺,只有江苏的1/3。江苏仍有广袤的苏北平原可以利用,但浙江欠发达山区有着生态环境保护的更高要求,全省的工业用地指标已相当紧缺。从土地资源开发潜力看,浙江土地开发强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按照目前年均实际建设用地情况计算,约200多万亩的可供土地不到10年将全部用完,仅剩的土地挖掘潜力在于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和滩涂围垦造地,但涉及生态环境保护和相关政策问题,实施难度很大。用地指标紧缺,一方面使得浙江引进大项目难度更大,另一方面高企的地价房价推高商务成本导致企业经营困难,大量的企业已经向江西、安徽等中西部地区转移或建立生产基地。

享受中央资源较少。改革开放以来,浙江享受国家优惠性政策支持很少,而江苏在钢铁、机械等基础产业上受到国家的大力扶持。与江苏国有、私营、外资各占1/3的企业主体结构不同,浙江的企业体系以中小民营企业为主,一直缺少大型国有企业。同时,中央扩大内需4万亿投资中涉及浙江的投资只有839亿元,占比仅为2.1%。国有企业和中央投资较少,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浙江转型升级的步伐。

(二)关键因素

结构转型不快。在前一段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迟缓,过于依赖低端产业的增长方式尚未根本转变。工业领域,传统纺织业仍然是第一大行业,占比达到11.4%,高于江苏的6.7%;规模以上企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国比例为4.42%,仅为江苏的20.5%。服务业领域,“十一五”期间服务业比重仅提升2个百分点,落后于江苏两个百分点。相比之下,江苏在新兴产业选择和培育上把握时机、抢抓苗头、因势利导。以光伏产业为例,江苏在全国率先培育,总产量位居全国首位,已形成以尚德公司为龙头的40多家光伏企业集群,赢得了“全国光伏看江苏”的美誉。浙江传统优势产业正在转移与新兴产业发展缓慢,导致区域实体经济过快萎缩,培育能够带动新一轮经济成长的主导产业群十分紧迫。

创新驱动不足。江苏在本世纪初就开启了以创新为核心的第三次转型,突出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南京、苏州和无锡等城市都已经提出与“创新”有关的城市发展战略。苏州工业园独墅湖科教创新区近年来集聚了一大批国内外知名大学和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学院(苏州研究院)、中国科技大学苏州研究院、西交利物浦大学已成为苏州高等教育和自主创新的重要支撑。由于本土科技底蕴不足,浙江在发展创新型经济方面推进动力不强,科技创新能力与江苏差距拉大,过于依赖一般仿制加工的增长方式尚未根本转变。研发和专利方面,浙江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项目1.1万项,R&D经费272亿元,仅为江苏的61%和49%;累计拥有发明专利78278件,仅为江苏的63%。新产品方面,浙江大中型工业企业新产品项目数、开发经费、销售收入分别为1.4万项、350亿元、6283亿元,仅为江苏的67%、49%和67%。技术、新产品与市场拓展能力等创新条件不足,已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产业转型升级步伐。

开放带动力不强。江苏在上世纪90年代就经历了以扩大对外开放为核心的第二次转型,推动了开放型经济大发展。近年来,苏州大力引进重大产业项目和创新型、总部型项目,全市形成软件开发、动漫创意、研发设计、生物医药、金融数据处理和物流供应链管理等服务外包集群,国家级开发区达到9家,昆山综合保税区和苏州高新区综合保税区投入运营。尽管浙江经济的外向型特征非常明显,但主要依靠外贸出口和境外投资,在吸引国内外高端要素和利用外资方面与江苏差距拉大。世界500强企业落户浙江只有92家,远远落后于江苏的400多家。截至2010年底,浙江外资企业28769家,注册资本1069亿美元,投资总额1832亿元,仅为江苏的56%、39%和36%。开放不足大大削弱了浙江承接发达国家高技术产业和服务外包转移、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能力。

对比分析的有益启示

江苏在金融危机的逆境中赶超浙江的事实表明,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环境,提高经济的抗风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水平,必须在发挥原有优势的同时突破经济增长的瓶颈。在转型升级的初始阶段,必然会有较大的经济社会阵痛。因此,政府必须积极地有所作为,通过规划、政策引导和平台搭建等有效服务,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当前浙江似乎陷入了“科技人才基础薄弱→创新能力积累不足→新兴产业发展滞后→经济增长动力不足→政府财政收入增长受限→新兴产业和创新要素投入能力弱化”的不良循环之中。要走出这一不良循环,学习江苏的经验,以创新和开放驱动经济转型升级。

启示一:必须加快结构调整。结构调整是经济转型升级的最核心环节,浙江要围绕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投资结构、出口结构、地方财政收入结构和企业主体结构。在稳定和拓展出口、提高出口产品层次的同时,扩大有效投资特别是民间投资和工业投资。在加快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同时,着力引进大型外企和央企,完善税源结构。经济转型升级,关键靠转变,基础在培育,浙江要多层次推进产业转型发展,引进培育现代产业集群,改造提升传统块状经济,引导产业有序梯度转移,再创发展新优势。

启示二:必须强化创新驱动。自主创新是经济转型升级的主要驱动力,浙江要以培育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创新型企业为重点,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大幅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发展创新型经济,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浙江要坚定不移地把创新驱动作为转型发展的主战略,把加快建设科技强省、教育强省和人才强省作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大力度引进高层次人才特别是领军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着力发展高等教育,积极推动国内外知名院校在浙合作办学和成立教学科研联合体。

启示三:必须提升开放带动。开放合作是经济转型升级的主要引导力,浙江要积极适应全球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新趋势,有效发挥承接国际资本和国际产业转移的集聚功能。发展开放型经济,关键靠产业,基础在要素,浙江要实施民资、外资“双轮驱动”战略,发展民营配套经济,促进外资企业降低成本落地生根,实现本地生产要素和国际生产要素的优势组合;同时要进一步加大对内开放力度,推动开发区转型升级,大力度招引大型央企和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入驻;鼓励在外浙商协会和有实力的企业在中西部重点经济区、资源富集区、边境口岸等建设产业园区,积极探索异地开发、定向开发模式。

猜你喜欢

江苏浙江转型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数读江苏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数独江苏
扫一扫阅览浙江“助企八条”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数读江苏
江苏
聚焦转型发展 实现“四个转变”
浙江“最多跑一次”倒逼“放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