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社会管理创新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2012-08-02浙江省政府咨询委员会社会部

浙江经济 2012年5期
关键词:群众管理发展

□文/浙江省政府咨询委员会社会部

今后20年,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没有变。社会现代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能操之过急。建设和改革的着力点正在从经济领域向社会领域、文化领域和政治领域逐步拓展,梯度推进。今后20年,要在经济转型升级的同时,从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迫切的民生问题做起,从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入手,妥善处理好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不断化解长期积累起来的社会矛盾和转型过程中产生的新矛盾,实现社会有序运行、和谐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经过20年的努力,在社会发展和社会管理方面达到以下基本目标:(1)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与经济发展相适应;(2)收入差距基本反映贡献大小并为各阶层群众所接受,建成全民社会保障体系并能保障困难群体过上有尊严、有发展机会的生活;(3)破除二元结构,城乡协调发展;(4)社会纵横流动渠道畅通,橄榄形社会结构基本形成;(5)社会组织蓬勃发展并在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基层自治组织的自治功能得到充分发挥;(6)公民维护合法权益、表达诉求、参与社会政策制定的途径畅通并规范化;(7)各级政府完成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型,县级政府充分发挥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责任主体作用,公共服务标准体系建成;(8)城乡社区公共服务网络和公共设施健全,辐射范围合理;(9)社会管理的制度法规体系比较完备,法制权威确立,社会诚信保障体系形成,社会矛盾化解机制和社会风险预警机制健全;(10)初步形成与现代型经济结构相适应的现代型社会结构和社会管理长效机制,党政、市场和社会之间以及主要社会群体之间保持良性互动关系。

今后20年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中等收入陷阱”的机遇和挑战。这一时期,浙江省将在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的基础上,率先建立现代经济体系,进入高收入阶段并走向社会现代化,社会建设的物质基础大大加强。同时人民群众对生活水平、生活质量、生活环境的要求开始向发达国家看齐。如果收入、福利和财产差距扩大并且相互叠加的趋势得不到扭转,社保基金的积累跟不上社会保障水平的提高、适应不了老龄化的快速发展,就可能激化社会矛盾,引发社会动荡。同时,依靠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和巨额土地财政来缓和社会矛盾已经难以为继。这都对社会建设特别是分配制度改革、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形成“倒逼”之势。但只要认识清醒,这也将成为推动社会建设摆脱滞后困境的强大动力。

市场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这一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一方面推动管制型、发展型政府转变为服务型政府,政府的职能将更多地转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另一方面能够逐步消除垄断和特权对资源配置的扭曲,纠正某些公共服务领域市场化过度的偏差。这都能改善创业创新条件,增加社会向上流动机会,增强对人才的吸引力,化解社会不满情绪,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但这些领域的改革都会带来利益格局的重大调整,需要统筹兼顾、周密设计、切实有效的社会政策和富有政治智慧的社会管理。

城市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这一时期是浙江省完成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发展时期,人口将继续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大规模迁徙,但中西部加快发展将减缓省外人口的流入速度并吸引部分人口回流。这就需要我们对流动人口的服务和管理能够引导人口布局与经济布局相适应,促使浙江省从人口流入大省向人才流入大省转变,城市化从规模推进向质量推进转变。在此格局下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同时,人口向城镇集中又使公共安全事件和群体性事件可能带来的风险大大增加。

民主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这一时期,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的全面进步使公民素质逐步提高,自主意识、维权意识、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不断增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日趋完善,民主参与渠道逐渐拓宽畅通,参与绩效逐步提高,社会组织进入健康发展轨道,社会组织化程度大大提高,公民社会基本形成,社会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协调的能力不断增强。同时也要求我们党善于领导公民社会,政府善于管理公民社会。随着社会建设任务日趋繁重和社会关系、社会矛盾复杂化,社会政策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人民群众愈来愈关注各种政策与切身利益的关系并希望对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施加影响,法律法规和社会政策制定的民主化成为必然要求。

法制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这一时期,社会管理的法律法规制度体系将逐步完善,有助于提高社会管理的规范化、法制化、科学化程度,保障社会生活的有序运行和社会矛盾的依法化解。但依法治理将面临几千年的人治传统和无处不在的潜规则的严峻挑战,以民主制定的显规则取代有既得利益和习惯势力支撑的潜规则,牢固确立法制的权威,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

信息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这一时期,互联网技术将继续迅速发展,成为人民群众生活中不可缺少、无法中断的信息渠道、购物渠道、支付渠道和社交工具,也为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提供广泛应用的技术平台和高效手段。在先进文化获得更多深入群众的传播手段的同时,各种有害信息也会迅速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同时民间力量依靠互联网和无线通信,具有迅速发起和组织群体行动的能力。敌对势力必然会利用这些工具造谣惑众,挑拨离间,制造混乱。这些都会使我们党的执政能力和政府的社会管理能力面临严峻考验,要求我们切实加强党和政府的公信力、舆论引导能力和信息传播管理能力。

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这一时期全球化将深入发展,许多规制需要和全球接轨,国外有利于社会进步的理念和社会建设、社会管理经验将继续为我们提供启示和促进。同时国外的经济政治风波更容易对国内的社会稳定产生冲击,各种敌对势力的渗透也会有更多的机会,防范的难度进一步增加。

更新管理理念,以先进文化引领社会可持续发展

(一)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

社会可持续发展必须以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基础,以政治可持续发展为保障,以文化可持续发展为动力,以环境可持续发展为支撑,以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根本目标。

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是:(1)社会有稳定的政治领导核心和共同的核心价值体系;(2)社会成员发展机会平等,纵向横向流动顺畅;(3)社会活力充沛,运行高效有序;(4)社会生活规则由社会成员共同制定、共同遵守,并能随着社会发展变迁不断完善;(5)社会成员积极参与各个层次的民主管理,社会组织发达活跃;(6)社会矛盾能及时调处,依法解决;(7)社会事业和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8)人口保持合理结构布局,素质逐步提高;(9)社会关系诚信友爱团结和睦。

(二)社会管理创新的基本理念

要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在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指导下,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客观实际出发,更新管理理念,以先进文化引领社会可持续发展。

以人为本。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国家和社会的主人,是社会建设、社会管理和社会稳定的根本依靠力量。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指出,工人阶级夺取政权后,应该建立巴黎公社式的以广泛的直接民主和社会自治为基础的新型国家。社会管理创新必须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适应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民主法治、自身发展、施展才华要求的迅速提高,把依法保障公民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权利,忠实履行公民义务作为社会管理的根本要求,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指引、评价、检验一切社会管理活动的最高标准,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绩于民,对损害人民利益的行为绝不姑息。不能把人民群众仅仅看成社会管理对象,不尊重人民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权利,甚至借口加强管理侵犯公民合法权利。

服务为基。建设服务型党组织,在服务群众中融入群众、团结群众、引导群众。不仅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寓管理于服务,以令人民群众满意的服务来取得人民群众对政府管理的支持,而且要善于服务。为了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必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从管制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它们创造和维护良好的发展环境。同时依法实施监督。重视社会建设、加强社会管理并不意味着党委政府在社会领域管的越多越好。政府主要应从事需要权威性和强制力的社会管理事项,不需要行使权力的公共服务职能尽可能通过委托或购买服务等途径,引导、鼓励和支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服务行业去承担,以免政府机构膨胀和行政成本过高。坚持公共需求导向,追求人民满意,恪尽监督之责,建设“效能政府”,反对绩效主义。

公正至上。公平正义是指社会活动中权利、利益分配关系的合理性。它要求通过有效的制度安排,在社会成员之间对权利、权力、义务和责任进行合理配置,来容纳和规范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表达和利益博弈,使广大人民群众对自己的分配所得及自己与他人分配所得的差距与自己的条件及他人的条件相比感到均衡,从而维护社会的秩序和稳定,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它要求扶助弱者,约束强者,以避免社会冲突和对抗,提升社会的整合程度,实现社会的安全运行。如果社会失去公平正义,利益受损的社会成员就必然要求改变制度安排,建立新的秩序。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追求,也是社会稳定有序、和谐发展的基本条件。创新社会管理必须从法律上、制度上、政策上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切实保障全体社会成员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都能享有平等的机会和权利,使各方面的社会关系融洽协调,人们心情舒畅,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社会和谐稳定。

诚信为要。社会秩序和社会管理的重要前提,是人们对他人特别是政府的行为能够作出可靠的预期,据此决定自己的行为。社会凝聚力的伦理基础是社会互信。权力不等于权威,社会管理的基础在于公权力的公信力。一些群体性事件和网上舆情危机中,谣言往往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而辟谣效果常常很差,这说明公信力的弱化必然导致执政能力的弱化,社会信任的缺失必然造成社会的疏离、涣散和失序。创新社会管理必须致力于建立健全社会诚信体系,要视诚信为生命,强化公信力建设,杜绝谎话,令行禁止,有法必依,对害群之马绝不姑息,严惩损害党和政府以及主流媒体公信力的行为,才能取信于民,并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带动全社会的诚信建设,用制度和舆论保障社会诚信。

重在治本。社会管理重在治本,即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社会问题必须及时作出反应,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一时难以解决的也要向群众作出令人信服的解释,取得谅解。解决社会问题要防止“抓小放大”,只解决容易发现和解决的“疥癣之疾”。有些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尽管表现不那么明显,但损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久拖不决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障碍,损害党和政府的公信力,破坏党群干群关系,动摇党的执政地位和国家的基本制度,属于“心腹之患”。尽管这样的问题往往涉及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和管理权限,还可能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但必须下大决心、化大力气加以解决。这是社会管理的难点,也应该成为加强、改善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点。解决普遍性的社会问题要靠社会政策。需要在全面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弄清问题所在和制约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大多数人的思想水平,兼顾效率和公平,兼顾各方利益,提出化解矛盾的总体思路、配套政策和具体措施,尽可能制定出解决问题的路线图和时刻表,这样可以增强人民群众对解决问题的信心,坚定对党和政府的信任。要克服社会政策碎片化的倾向,加强顶层设计,避免情绪化的草率决策和仅仅为了平息部分群众情绪特别是网上情绪的临时应付型决策。

贵在引领。共产党的领导是我们最大的政治优势。党委工作部门必须讲政治,超越对具体行政事务的管理,全面了解社会各方的利益诉求和意见建议,高屋建瓴,把握方向,统筹兼顾,协调各方,搞好顶层设计、政策制定和合理分工,整合管理资源,引导、推动和督促各国家机关、民主党派、人民团体、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在社会管理中各司其职。公民参与和维权的有序化都需要组织平台。要把社会组织作为新时期党的群众工作的重点,发扬我们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和善于组织群众的看家本领,积极支持和引导社会组织健康发展,掌握社会“再组织化”的主动权。对于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矛盾,要逐步做到在党和政府的引导下通过民主协商解决,避免使党和政府卷入矛盾成为当事者。思想文化建设要突出价值引领,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渗透在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切实增强其吸引力、感召力和凝聚力。

法制为准。法治是社会有序运行的根本保障。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根本目标,是使全部社会生活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使法制成为一切社会行为的规则。坚持依法治理,坚决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纠正那种认为领导批示高于政策,政策高于法律,甚至把潜规则看得高于政策法律的错误观念,对实际上都是公开秘密的各种违背民主法治和公平公正原则,导致腐败现象滋长蔓延的“潜规则”进行认真全面的清理,分析其根源和危害,找出使其失效的办法并坚决实施。

共创善治。社会管理是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管理。要树立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的理念,实现国家与社会、政府与公民之间的良好合作。兼顾各方利益,平等地沟通、协商、协调、引导,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发展社会成员和社会组织的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规范、自我调节和相互督促,发挥好各种社会力量在社会管理中的协同、自治、自律、他律、互律作用。要尽可能增加公民的共识和政治认同感,使社会秩序和权威被自觉认可和服从。要提高社会管理的透明度,以便公民能够有效参与、有效监督。管理人员及管理机构要对公民的要求及时作出负责的反应,定期地、主动地向公民征询意见、解释政策和回答问题。要提高管理的有效性,最大限度地降低管理成本。

猜你喜欢

群众管理发展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多让群众咧嘴笑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
人本管理在我国国企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