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长武 见证巨变
2012-07-30策划本刊编辑部
◎¶ 策划:本刊编辑部
◎¶ 执行:张义学 张永军 蒋小静
◎¶ 执笔:张义学
◎¶ 图片:长武县委宣传部
这是一片神奇而古老的土地,这里历史悠远、文化底蕴深厚;这里沃野藏金、矿产资源富集。
这里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海拔较高,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是世界苹果优生区之一,温度、水分、光照、土壤等生态条件适宜苹果生长,所产富士、秦冠苹果个大、色艳、含糖量高、耐贮藏、品质好,被授予“中国苹果之乡”。
这里地处陕西省第二大煤田——彬长煤田腹地,煤炭等资源储量丰富。境内已探明煤炭资源储量57亿吨以上、石油储量约2.5亿吨,煤层气储量212.38亿立方米,能源开发前景广阔,工业发展潜力巨大。
这里民风淳朴,社会稳定,在全省公众安全感测评中连续八年位居全省前列、咸阳市第一,被评为“省级平安县”。
本刊特派“走基层、听民风、见证发展、向党汇报”报道小组走进长武,见证长武巨变……
希望能给读者展示一个欣欣向荣、和谐稳定的新长武。
未来5年,在陕西省县域经济综合排名努力再前进5位,进入25强,是新一届县委、县政府领导班子带领17.3万长武人民发展县域经济的心愿。
优势与机遇齐聚
“2006年,长武县在陕西省县域经济综合排名中处于中下游位置——第65位,在咸阳市各县经济总量排行中,多年一直在末位徘徊。”在长武担任县委书记近六年的李晓静对本刊记者说,“近年来,长武县充分发挥资源、产业、区位等优势,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不断提升综合实力,在全省县域经济综合排名中,由2006年的65位跃升至2010年的30位,五年时间前移了35个位次。”长武,一个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山区贫困小县,在短短几年时间,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
能源矿产资源丰富发展工业潜力巨大
长武历史悠久,是古人类发祥地之一。长武位于关中西部陕甘交界处,属西北黄土高原沟壑区,地貌复杂,支离破碎,沟壑纵横,梁峁起伏,塬高沟深坡陡,春季少雨,夏季多伏旱、冰雹、干旱等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危害较大,受地形、气候等因素影响,传统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高、产业化水平较低。
但是,自然条件相对恶劣的长武境内,地下却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长武的煤炭资源丰富,蕴藏量大,开发利用潜在价值巨大”。李书记向本刊记者介绍道:“长武地处陕西省第二大能源基地彬长煤田腹地,境内探明煤炭储量57亿吨,占彬长矿区煤炭储量的53%,煤质优良,结构简单,特低硫、低磷,中高发热量,为良好的动力、气化及生活用煤,煤炭资源开发优势明显,潜力巨大。”同时,长武地下还蕴藏着丰富的煤层气和石油。石油资源正处在勘察阶段,已探明储量2.6亿吨。
长武县昭仁镇灵凤村新居
据记者了解,近年来,长武县依托资源优势,按照“大产业支撑、大项目带动、园区化承载、集群化发展”的思路,大力实施“工业主导”战略,深入推进煤炭资源开发,加快“三个转化”步伐,着力构建煤炭奠基、多元发展的能化工业格局,先后引进了中国大唐集团、陕西煤化集团、山东淄矿集团、河南平煤集团、陕西煤化能源公司等一批国内知名企业来长武投资兴业,实施了大唐电厂、100万吨煤基二甲醚、高家堡煤矿、孟村煤矿、杨家坪煤矿、矿区生产服务中心等一批能化项目,初步形成了以煤电煤化产业为主体、配套产业梯次跟进的工业主导型经济格局。2006年长武亭南煤矿正式投产运营,该煤矿是长武县建成的第一家现代化企业,结束了该县“有煤无矿”的历史。截至2011年底,亭南煤矿已累计生产原煤1346万吨,产值超过50亿元;大唐彬长发电厂一期建成发电,拉开了该县煤炭资源转化利用的序幕,2011年,大唐彬长发电厂发电67亿度,实现产值19.58亿元。
黑河大桥
长武县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能化工业的迅猛发展,加快了新型工业化进程,带动了长武电力、水利、建筑、交通及第三产业的发展,对长武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发挥了重要作用。
地处苹果优生区 农民创收渠道宽
长武海拔较高、土层深厚、土质疏松、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空气污染小、生态环境好,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是世界最佳苹果优生区之一,所产苹果具有色泽艳丽、蜡质层厚、风味浓郁等特点。长武县果业服务中心张治平副主任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长武县是以苹果生产为特色的农业经济县,也是陕西省优质苹果基地县,是国家苹果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具有‘中国苹果之乡’美称”。目前,苹果已成为长武规模最大、发展最快、效益最好和前景广阔的农业主导产业,长武苹果不但销往北京、上海、武汉、广州、南宁等市场,还远销马来西亚、越南、新加坡、俄罗斯、以及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苹果产业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
据张治平介绍,近年来,长武积极实施优果工程,大力推广“减密度、有机肥、果园种草、强拉枝”和“灯、板、带”等病虫害防治新技术,扎实推进“果、畜、沼、草”生态果园建设技术,提高果品质量,优化果品结构。2011年,该县苹果面积已发展到25万亩,产量达到26万吨,实现产值8.2亿元,果业已成为长武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目前,已认证无公害果品基地5万亩,绿色果品基地10万亩,有机果品基地2280亩,建成省级示范园12个、市级示范园9个、县级示范园300个。连续四年,长武县果园管理被咸阳市政府授予一等奖。
本刊记者在长武看到,长武县在做优苹果产业发展的同时,还带动了加工、贮藏、营销等配套产业的发展。目前,已建成万吨果汁厂1个,果品分选线6条,规模以上气调库、冷藏库12个(贮量8.2万吨),果品套袋厂、发泡网厂10家,营销龙头企业15个,各类果行、中介组织325家,果农协会等经济合作组织15个,涌现出了惠远、中盛等一批市级产业化龙头企业,初步形成了生产有基地、加工有企业、营销有组织、流通有市场、出口有渠道的多元化经营格局。
为了优化产业结构,培育新的主导产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长武县决定依托丰富的荒坡台田资源,在发展杂果经济林上寻求突破口。2009年,该县县委、县政府作出了利用10年时间建成30万亩优质核桃基地的决策,力争把小杂果做成大产业,使核桃产业成为促进农民增收的又一支柱产业。本刊记者了解到,该县目前已栽植核桃9万亩,建成千亩以上示范园12个。
长武城市建设
区位优势明显 交通日益便捷
长武位于关中西部秦陇交界处,泾河中游南侧,自古为古豳国之地,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为三秦通往大西北的咽喉关隘,素有“三秦屏障”、“秦陇门户”之称,南、西、北三面分别与甘肃省的灵台县、泾川县、宁县、正宁县接壤,东与彬县为邻,是陕西省的西大门。国家《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将长武列入三级城市集群,是连接天水、庆阳、平凉、宝鸡、咸阳的重要节点城市。
近年来,长武县按照“以路兴农,以路促工,以路活商,以路兴县”的主导思想,按照“提高等级,增加密度,形成网络,超常发展”的基本原则,抢抓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不断加大道路通达深度,增大公路硬化长度,提高等级公路密度,扩大受益人群广度,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快工程建设速度,全县“三纵两横一连环”的路网布局初步构建。2006年以来,该县累计投资4.5亿元,改造县乡道路240公里,新修通村公路570公里,基本实现了村村通油路(水泥路)的目标。目前,长武全县公路总里程达到1431公里,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国省道为骨架、县乡公路为动脉、村庄交通道路为网络的公路体系。特别是2008年9月底福银(福州-银川)高速长武段建成通车,长武融入了“西安2小时经济圈”。同时,按照路通车通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通村客运,初步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辐射乡镇和行政村的城乡客运格局,基本满足了群众的出行需求。
发展机遇良好 后发优势彰显
今后五年,是长武跨越发展、快速崛起的关键时期,也是长武迎难而上,奋力赶超的攻坚时期,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推进,《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将长武列入了革命老区,《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将长武列入了14个三级城市范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将长武纳入了六盘山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项目县之列,这些都为长武争取项目、加快发展创造了难得机遇,长武发展机遇千载难逢,加快发展正当其时。
近年来,长武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全力推进招商引资,五年共签订招商引资合同项目28个,引进合同资金308.37亿元,落实到位资金169.57亿元,国电集团、华电集团、大唐集团、淄矿集团、平煤集团、陕煤集团等知名企业相继在长武投资兴业,为长武县域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困难与瓶颈犹在
把长武建设成为“果乡煤城”,是长武县党政领导班子依托资源优势作出的战略决策,也是全县人民的共同愿望和奋斗目标。在未来发展的道路上,作为决策者的长武县党政领导群体,清醒地认识到,长武还面临许许多多的困难以及发展中的制约因素和瓶颈。
和神木、府谷一样,长武县也是煤炭资源大县,前者已经久居“陕西十强榜”多年,后者正在奋力冲刺。和礼泉、白水、洛川、旬邑一样,长武也是苹果优生区,前者已经在市场上赢得了诸多美誉,后者却正在开拓市场,想方设法增强自己的知名度。长武经济发展的几十年中,都遇到哪些困难和障碍呢?长武未来经济跨越式发展中,还将突破哪些制约性瓶颈呢?
传统种植业历史悠久,农业转型发展晚
长武自然地理分为南北两大部分,境内的泾河、黑河、南河3条河流,将全县切割成北塬、巨家塬、枣元塬三大块,形成了塬高、沟深、坡陡的地貌特征。由于农业生产条件恶劣,为了粮食增产,农民养成了精耕细作的习惯。长期以来,农民群众思想保守,接受新生事物较慢,农业经济发展受传统耕作习惯的影响很深。本刊记者观察到,同是苹果优生区,周边的旬邑、淳化等县的苹果在外知名度和美誉度远远高于长武,长武还没有进入国家苹果生产强县行列。
当地农民说,苹果引入长武栽种并不比其他县区晚,但由于群众对其认识有差距,栽种规模一直上不去。农业主导产业先从粮食生产调整成烤烟,再从烤烟调整成现在的苹果。
农家书屋
苹果种植水平差距大。本刊记者采访中发现,庵里村农民陈新社种植了不足4亩果园,去年收入5.7万元,党支部副书记徐守忠6亩果园,收入6万元,而另一户果农的4亩果园,仅仅收入2万多元。同一村庄、同一田块的果树,因为种植者的作务技术和投资多寡而差异很大。
一直以来,长武农业产业链不长,特色产业未得到较好的发展。直到近几年,与农业相关的各项产业才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如今的长武已经进入了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要加快实现农业转型发展步伐,克服农业转型起步晚的劣势,必须实现稳发展、快提高的经济增长新模式。
煤炭资源丰富,由于技术瓶颈而开发起步晚
长武煤炭资源蕴藏较深,开采时需要开凿很深的井筒或者隧道。致命的是,这些煤田大多都在地下水层以下,开采时容易发生透水事故。一旦发生透水,治理起来花费的时间很长,半年、一年不生产,煤矿自身运转就艰难了。这个技术瓶颈长期制约了长武资源的开发利用——实力不够雄厚的民间资本,很少能在长武煤炭资源开发领域站住脚。
未来经济发展中,国家环保政策对加快推进资源开发形成了刚性约束,节能减排压力越来越大。长武只有积极推广普及节能技术,突出抓好建筑、工业、交通和公共机构节能工作,才能全面完成节能降耗任务。他们面临的是:加强南河、泾河、黑河水质监测,确保城乡水源不受污染。对亭南煤矿、通达果汁厂等重点企业排污进行全程监管,督促大唐彬长发电厂加快脱硝装置建设进度,指导同康、惠丰药厂建成污水处理设施,圆满完成污染减排任务。
经济总量依然偏小,县域经济竞争力弱
长武近年来经济虽然发展速度快、势头猛,但是经济总量仍然偏小,长期戴着“贫困县”的帽子,城市建设等基础设施“欠债”较大。本刊记者看到,长武和邻近彬县鳞次栉比的高楼林立景象相比,老城区更像一个乡镇形象,现代化城市气息不浓厚。
神木、府谷等煤炭资源大县都走过一个“遍地开花”式的资源开发路子,民间小老板到处开矿,累积的民间资本也有很大部分投入到县域产业的转型和调整中,推动了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长武县由于技术因素和历史原因,没有走大开挖、大污染、后治理的道路。长武能源资源的开发、深度加工,能化工业产业链条的延伸,目光盯在了资本、技术力量雄厚的大型国有企业和央企。通过这些大型企业的引进,推动县域经济实力快速扩张。
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参观巨粉娥事迹展览馆
长武县委书记李晓静在县十五次党代会上指出:“随着国家宏观调控力度的加大,土地、资金、人才等发展要素作用增强,对长武提出了破解要素制约的挑战性课题;周边县区迅猛发展的态势、区域竞争不进则退的严峻形势,对长武提出了不断增创新优势、全面提高竞争力的紧迫课题。这些挑战,时刻考量着我们的视野和能力。只有围绕‘实现长武快速崛起’这一目标,紧扣‘富民、强县’两大主题,实施‘工业主导、农业强基、城镇推进’三大战略,做强‘能源化工、优质果品、畜牧生产、商贸服务’四大产业,才能把长武建成陕西省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和陕甘交界商贸服务基地,才能逐步提高长武的经济总量,提升长武县域经济竞争力。”
招商引资愿望迫切,干部思想仍需解放
长武招商引资愿望强烈而迫切,多次参加 “西洽会”、“厦洽会”等会展招商活动,加大宣传推介力度。以煤炭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坚持产业招商、以商招商,引进一批能化工业项目,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围绕农产品深加工,通过叩门招商、网络招商等形式,加快引进一批农业龙头企业,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
干部思想与群众觉悟,是县域经济发展的“软实力”。干部思想不够解放,开放意识不强,招商引资势必魄力不大,劲头不足。领导干部思想创新不足、服务意识不浓,招来的企业也难以发展、难以留住。群众的思想问题不解决,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将会增加。长武要在更高层次上实现快速发展,必须教育引导干部群众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树立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以更高的眼界、更大的魄力实现长武快速崛起!
战略蓝图更雄伟
为了实现“快速崛起”这一目标,长武县紧扣“富民、强县”两大主题,实施“工业主导、农业强基、城镇推进”三大战略,做强“能源化工、优质果品、畜牧生产、商贸服务”四大产业,力争把长武建成陕西省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和陕甘交界商贸服务基地。
工业主导
未来五年,长武县将大力实施“工业主导”战略,以资源开发、综合利用为主线,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在壮大工业经济上实现新的跨越。在今年一月召开的县人代会上,县长孙景宏说,“要按照‘大产业支撑、大项目带动、园区化承载、集群化发展’的思路,深入推进煤炭资源开发,加快‘三个转化’步伐,积极引进煤制甲醇、煤制烯烃等项目,推动转型发展,实现低碳发展,着力构建煤炭奠基、多元发展的能化工业格局,力争到2016年,全县煤炭生产能力达到1500万吨,产值突破60亿元,电厂装机容量达到320万千瓦,甲醇产量达到150万吨,工业总产值达到100亿元,年均增长15.8%”。
按照“产业聚集化、设施配套化、服务一体化”的思路,长武将不断提升煤电工业园和煤化工业园建设水平,坚持“领域相通、产业相联、技术相近”的原则,引导企业向园区集中,进一步拉长产业链条,扩大园区规模,努力形成主导产业突出、同类行业集聚、配套体系完善的园区产业格局,使两大园区成为工业经济的增长极。力争到2016年,两大园区入驻企业30户,引进资金500亿元,实现利税50亿元。本刊记者看到,位于亭口镇的长武县煤电工业园区已经有“大唐彬长发电厂”等14户企业入驻,实现了煤矿“坑口发电”,大量节约了运力,减少了污染。而长武县煤化工业园区内,也有陕西煤化能源公司等5户企业入驻, 100万吨煤基二甲醚项目正在热火朝天地建设施工、安装设备,年底将进行试生产。
长武党政领导班子的思路是“坚持项目带动,在增强发展后劲上实现新跨越”。按照“谋划储备一批、向上争取一批、招商引资一批、精心实施一批”的思路,深入研究国家产业政策和投资导向,结合县情实际,着眼长远发展,精心策划一批规模大、效益好、带动力强的项目,认真开展前期调研论证,充分做好筛选、包装等工作,积极向上申报争取,力争更多的项目进入省、市计划盘子。
决策者牢固树立 “科学、绿色、效益”的招商理念,抢抓东部产业转移的机遇,将招商的重点向煤炭资源综合利用及第三产业转移,主动出击,叩门招商,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产业链条长的大项目、好项目。力争到2016年,全县引进规模以上企业9户,引进10亿元以上企业3户。
亭南煤矿主楼
亭口镇建设(陕西30重点镇之一)
农业强基
“坚持农业强基,在推进农业产业化上实现新跨越。”县长孙景宏说,长武要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推广现代农业科技,加快发展设施农业、生态农业、品牌农业、高效农业,促进粮食高产优质化、果品特色品牌化、畜牧生产集约化、劳务输出规模化。
据介绍,到2016年,长武县农业总产值预计达到15亿元,粮食总产保持在5万吨以上;苹果面积稳定在26万亩,总产预计达到32万吨,优果率达到86%以上;核桃面积达到15万亩,建成全省优质核桃示范县;标准化畜牧养殖小区达到125个,发展养殖大户7000户;转移农村劳动力5万余人外出务工。
在农业产业链条延伸方面下大力气,积极实施农业“157”工程(即:新建一个综合性现代农业产业孵化基地,新建五个农业产业绿色长廊,新建七个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区),加快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努力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的现代农业发展格局。依托粮食、苹果、核桃等主导产业,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大力推广“公司+基地+农户”的现代农业模式,着力引进一批关联度高、带动力强、辐射面广的龙头企业,不断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城镇推进
初春时节,乍暖还寒,新区街道两边,已经塔吊林立,一片热火朝天的气象。长武县按照“东改、北扩、西进”的思路,加快县城建设,进一步完善城市道路交通、电力通信、给水排污、供热供气等服务设施,着力打造一批彰显特色、独具魅力的地标性建筑,不断提升城市品位,努力建设陕甘交界节点明珠城市。本刊记者在长武新区看到,新修的主街道双向八车道,平坦宽敞,路灯照明、污水排放、行道树木都已齐备。“和周边县区相比,是最宽敞的街道,街道尽头和福银高速出口衔接,新区的出行将相当便利。”长武住建局党委杨书记向本刊记者介绍说,“各种管线全部埋设地下涵洞内,没有空中污染。50~100年内,新区的街道都不会落伍!”
这是长武“坚持城镇推进,在加快城乡一体化上实现新跨越”战略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按照“集聚资源、集约发展”的要求,长武集中力量建设亭口省级重点示范镇和相公、巨家等小城镇,切实增强城镇的承载能力和辐射作用。本刊记者在亭口镇采访时看到,虽然经历了2010年的水灾,短短的一年多时间,亭口镇已经初步具有现代化城镇的气势,修建整齐的民居和崭新宏大的厂房,让这个山窝窝具备了工业重镇的雏形。
长武县还将积极探索城乡规划同步、资源共享、产业互补、服务均等的发展模式,按照“重点村带动、整区域推进、组团式发展”的思路,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力争到2016年,全县新农村重点村建设全部完成,城乡安全饮水工程基本完成,农村低压电网基本实现全覆盖,县级公路逐步达到二级标准,乡级公路达到三级、四级标准。全面实施六盘山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规划项目,坚持整村推进、连片开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农村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长武县学用转化套袋红富士
建设幸福和谐的“果乡煤城”——长武县委书记李晓静访谈
长武县委书记李晓静
记者:李晓静书记,您好。作为一位县委书记,您对于中央在“十八大”前部署的“基层组织建设”怎样认识?
李晓静:加强农村基层组织规范化建设,关键要在制度建设上出实招,根本要在破解难题上求实效。我们将继续深化拓展“创先争优”、“四培三带两提高”、“七有六议五公开”、“升级晋档、科学发展”等党建主题活动,继续开展向三类村选派“三员”、“千名干部进百村帮千户”等帮扶活动,扎实开展“十先百优”创评活动,树立一批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的典型。同时,按照“党建带团建、党工共建”的思路,以“三有一化”为目标,扎实推进社区及“两新”组织党建工作,把党组织建在专业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等新型经济组织中,带领群众发展产业、脱贫致富。
记者:今年是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年,长武县委将有哪些措施?基层组织建设取得哪些成效?
李晓静:我们经过反复研究、充分论证,提出了“七有六议五公开”基层组织规范化建设要求。“七有”即:有坚强有力的“两委会”班子、有配套健全的组织机构、有结构合理的党员和村级后备干部队伍、有必备的活动阵地、有发展规划和工作计划、有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有较为完善的档案资料。“六议”是指:村党支部议事规则、村委会议事规则、“两委”联席会议规则、村民代表会议事规则、党员大会议事规则、村民大会议事规则;“五公开”就是:党务公开、村务公开、财务公开、重大经济活动公开、工作成绩公开。制度出台后,在洪家、相公两个乡镇先行试点,选派组工干部担任试点乡镇基层组织规范化建设工作指导员,抽调机关干部驻村蹲点督导,加强农村基层组织规范化建设。
在试点成功的基础上,我们在全县推行“七有六议五公开” 规范化要求,村级组织逐步实现了“决策科学化、管理制度化、行为规范化、运作程序化”的目标,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维护了农村社会稳定,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记者: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我国改革进入“深水区”后的一项重要改革内容。您如何领会这项改革的重要意义?
李晓静:近年来长武县坚持把创新社会管理与加快经济发展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放在全县大局中来谋划、来部署,制定了《长武县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实施方案》,建立了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对可能发生的矛盾纠纷进行先期研判、先期介入、先期化解,通过召开听证会、人大代表评议会等形式,听取民意、汲取民智,科学民主、依法决策,保证了各项决策经得起时间检验、法律权衡、民心考量,既赢得了群众的支持,又促进了经济发展,走出了一条抓发展与保稳定“双赢”的新路子,较好地解决了社会管理领域的问题。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满意率连年位居全省前列,保持了经济发展提速、治安秩序良好、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
记者:长武县有哪些新思路、新办法来解决当前的社会矛盾,构建和谐长武?
李晓静:一是改进方法,狠抓关键。我们围绕创建“国家平安建设示范县”,建立了综治维稳“大防控”、矛盾纠纷“大调解”、安全生产“大排查”三项机制,提升了社会管理水平。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三调联动”优势,组建了民情工作中心,对群众来信来访实行“一站式接访、一条龙服务”,提高案件办理速度和质量。坚持以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建立了信访工作九项制度,坚持每季度开展一次县级领导集中下访活动,既化解了矛盾纠纷,又密切了干群关系。
二是以民为本,服务群众。我们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创新社会管理的切入点,集中力量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先后实施了标准化高中、县医院、文体活动中心、儿童福利院、中心敬老院等重点民生工程,妥善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
三是加大投入,凝聚合力。我县把更多财力、物力投向基层,把更多的人才、技术引向基层,努力夯实基层基础。在经费投入方面,将县级政法、综治、维稳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落实了政法机关人均1.5万元的办案经费和综治工作专项经费,每年投入100多万元用于平安创建工作。在政法系统开展了“大调研、大走访、大讨论”及“百警进百村访千户”活动,广泛征询群众意见,对有关问题限期督办,帮助群众解决了一些实际困难,起到了教育干警、服务群众、促进和谐的作用。
长武县委书记李晓静(中)、县长孙景宏(左一)现场办公解决项目建设问题
记者:我们在长武县采访期间,许多老百姓对于近年来民生方面的改善深有感受。长武县在改善民生方面的投入情况如何?
李晓静:我们始终牢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个根本宗旨,坚持每年为群众办理“十件实事”,集中财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生产生活困难。五年来累计投资14.93亿元,实施民生项目691个,让17万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提升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记者:请您谈一谈长武县在提高群众幸福指数时有哪些具体措施?
李晓静:教育方面,我们启动了总投资1.6亿元的长武高级中学新校区建设项目,目前工程主体已完工,今年秋季即可投入使用;投资2.8亿元,建成寄宿制学校14所,新建、改建学校48所、幼儿园14所;高考成绩屡创新高,2010年和2011年二本上线人数均达到500人以上。
在医疗卫生领域,我们投资1.2亿元,开工建设标准化县医院,目前门诊医技楼已建成;投资2400万元,完成了全县13所乡镇卫生院改扩建任务,建成标准化村卫生室160个,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6.2%,累计为群众报销医药费用8351万元,农村群众“看病贵”问题得到初步缓解。
文化体育事业快速发展,我们投资8300万元,建成县级文体活动中心1处、乡镇文化站9个、农村文化广场105个、文化室70个、农家书屋160个,在咸阳市率先实现了村级农家书屋全覆盖;免费开放了文化馆、图书馆和乡镇文化站,群众文化生活日益丰富。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养老、失业、工伤、生育、城镇医疗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被确定为国家试点县,建成了县级中心敬老院和咸阳市首家县级社会福利院,城乡低保实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覆盖率名列全市第一。在全市率先启动了残疾人建房工程,累计投资2006万元,为426户贫困残疾人建起了新房。全面实施“三告别”工程,累积投入6.48亿元,先后搬迁群众6944户。全面落实就业和再就业援助政策,五年来全县累计新增城镇就业人员8299人,实现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31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了4%以内。
随着全县经济实力的逐步增强,我们还将在民生领域投入更多的财力和人力,让老百姓真正享受到改革发展带来的实惠!